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你對人類歷史感興趣,你會發現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動物的滅絕史。地球上很多生物因為人類的出現,都直接、或直接地滅絕了。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能量原因
在研究為什麼對人類有威脅的大型生物為什麼會滅絕,我們先看一下自然界的食物鏈。
大自然中的生物存在著三種角色:分解者,消費者,生產者。
生產者是指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儲蓄能量的生物,比如各種植物。
消費者是指:自身不能合成能量,需要依靠捕食其他物種來提供能量。比如:牛通過吃草補充能量;老虎通過捕食牛補充能量。
分解者是指: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直到重新被生物利用。
由於咱們人類和其他大型動物都是消費者,因此我們重點來講一下消費者。
消費者其實是有等級的,一般分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以及頂級消費者。
人類和其他對人類有致命威脅的大型動物基本上是頂級消費者。
這裡補充一句:消費者之間的等級界限並不分明,有些物種會跨層級捕殺其他消費者,比如:牛的飼料中也有肉製品。
之所以消費者等級中存在著頂級消費者,是因為能量在流動過程中會損耗大部分能量。
比如:100畝土地的玉米可以養活10隻牛,而10隻牛可以養活1個人活1年;但是如果人類直接吃100畝土地的玉米,可能能存活好多年。
科學家研究發現,能量在每一次傳遞中,僅僅能傳遞自身的10%-20%。如果有一種動物,以老虎為食,那麼這種物種很可能因為捕獵不到足夠的食物而滅絕。
這也註定了為什麼大多數物種是食草性物種的原因。
之所以對人類有致命威脅的大型生物很多都滅絕了,其實是因為能量在傳遞中有損耗,這註定了一片土地能夠供養的頂級消費者數量是有限的,因此在食物競爭中處於下風的大型食肉動物被滅絕了。
比如:洞熊;洞獅等。
環境變化的影響
我們知道,地球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45億年中的歷史中,地球溫度以及氧氣含量等因素發生過重大改變,一些不適應這些變化的物種,便在演化過程中滅絕了。
比如:猛獁象。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溫度受與黃赤交角的位置、大氣層成分、以及各種因素的印象,會有大冰期和間冰期之分。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冰期每隔1.5億年左右輪迴一次, 在兩個大冰期之間便是間冰期。我們目前就生活在間冰期。其實,在間冰期內又會有小冰期和溫暖期之分,地球上一次小冰期發生在我國明清時期,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期。
在小冰期時,溫度雖然不會像大冰期那樣寒冷,但溫度降低會導致高緯度也就是靠近南北兩極的地方植被減少,植被減少則會造成動物向食物更豐富的地方遷移,而那些沒來得及遷移的物種則會因為食物減少,而導致物種數量急劇減少。
比如:猛獁象,科學家研究,它們可能因為小冰期的到來,導致當地食物減少而滅絕。
還有尼安德特人,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小冰期到來後,尼人善於捕獲的鹿群、牛群減少而導致尼人數量減少,從而導致滅亡。
人類的捕殺
其實,很多物種滅絕的原因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人類直接捕殺導致滅絕的因素,也是許多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
科學家研究發現,智人大概在6萬―4.5萬年前抵達澳大利亞,而這個時期,也是澳大利亞當地大型物種滅絕頻繁的時期。
曾經澳大利亞地區生活著許多大型動物,比如巨型袋鼠,巨型鳥類。但人類到來後,為了佔據當地生物鏈,直接或者間接捕殺了一大批當地物種,導致許多大型動物滅絕。
總結
其實,人類能夠佔據食物鏈頂端,並且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很多時候並不是人類做對了什麼,而是其他對人類有影響的物種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滅絕了。
比如:尼安德特人,智人第一次走出非洲後,就被尼安德特人打了回來。但等到第二次智人走出非洲,尼安德特人卻無法招架智人的攻擊。
研究發現,尼人的滅絕可能是多種因素影響的後果,如果尼人在當時沒有被滅絕,可能現在統一地球的就可能不是智人。
正是因為其他物種的滅絕,才讓人類有機會佔據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