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的特殊試驗檢查觸診

2021-02-12 龍氏整脊正骨

一、骨科的特殊試驗檢查觸診

檢查不滿意者,可用脊椎病常用的特殊試驗

1.頸神經根緊張試驗:術者一手按其肩,另一手將其頭部向對側推按,出現疼痛或上肢放射痛者為陽性(如下圖)。

2.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Eaten 試驗):患者頸部前屈,檢查者一手放於患者頭部患側,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呈反方向牽拉,患肢出現疼痛、麻木則為陽性。


3.椎間孔擠壓試驗( Spurling 試驗):患者取坐位,頭微向患側彎,檢查者立於患者後方,用手按住患者頂部向下施加壓力,患肢發生放射性疼痛為陽性。側彎使椎間孔壓縮,下壓頭部使椎間孔更窄,椎間盤突出暫時加大,則神經根受壓更明顯。

4、轉頭加力試驗:術者一手託其枕部,另一手託其下頜,將其頭緩慢轉至最大角度,再稍加用力移動,出現頸痛或上肢放射痛者 為陽性。

5.頭頸率引試驗:術者將其頭向上牽引,上肢麻痛減輕者屬骨關節損變型;出現頸痛頭暈加重者,屬關節功能玄亂;無任何反應為陰性。


6.頭頸下壓試驗:術者單手或雙手置其頭頂,逐漸加力下壓,疼痛加重或上肢竄痛不適者為陽性。若下肢不適加重者,為脊髓損害的體徵,如臨床已確診脊簡型頸椎病者,不應再作此項試驗,以免加重病情。

7.椎動脈壓迫試驗:適用於有頭暈症狀者。術者一手扶其頭頂,另一手扶其後頸部將其頭向後仰並向左(右)側旋轉45°°,約停15s,如出現頭暈者為陽性,為對側椎動脈供血受阻。

8.愛德生( Adson )試驗:患者取坐位,將下領部轉向患側頭並稍向後仰,讓病人作深吸氣後屏住呼吸,術者用一手抵住其下頜另一手測患者橈動脈搏動情況,如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者為陽性,可能為前斜角肌症候群或有頸肋(胸廓出口症候群)。

9,問歇政動試驗:患者取坐位,雙上肢外展90°°,並外旋(手掌向上),並做手指快速伸屈運動,如能堅持1min以上,雙上肢仍保持平舉位置,僅有輕度不適者為陰性;如數秒鐘即出現前臂疼痛r上肢無力支持平舉位而下垂為陽性。可能為胸廓出口症候群。


10.挺胸試驗:患者取坐位,做雙肩外展、雙上肢後伸的動作,如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為陽性。可能因肋鎖間隙過窄,鎖骨下動脈受壓所致(正常肋鎖間隙約有一橫指寬。

11.脊柱過仲試驗:患者取立位,術者立其側面,並用雙手取保護姿勢下,令患者做脊柱向背而過伸,若出現腰及腿痛,而彎腰不痛者為陽性,可能有椎管狹窄症

12.坐、立彎腰試驗:令患者先取立位彎屢,然後取坐位彎腰,詢問腰腿痛的情況如立位彎腰時有腰腿痛,坐位彎腰時無腰腿痛,病變可能在骶骼關節;立位時痛,坐位時有明顯減輕,是腰與骨盆均有病變立與坐位誇腰一樣痛,病變在腰部。

13.腰推過仲、屈指壓試驗:對於腰椎間、旁有壓痛的患者,俯臥胸前墊一厚枕,使腰椎過伸,檢查者以拇指深壓原壓痛點,確定壓痛情況;再將墊枕移墊至下腹部,使腰椎過伸,同樣方法施壓,詢問疼痛情況。如過屈位壓迫使原引出的深壓痛、放射痛基本消關,則考慮為椎管內病變可能;如僅有減輕,可考度為椎管內外病變可能如原有疼痛無變化則基本可排除椎管內病變。


14.骨盆搖擺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將雙髖關節及雙膝關節完全屈曲,術者一手扶持患者雙膝,另一手託起病人臀部做腰骶部被動屈曲及骨盆左右擺動活動,如出現腰痛為陽性。可能腰骶部有病變或下腰部軟組織勞損。

15.骨盆擠壓試驗:患者取側臥位,雙下肢微屈,術者用雙手壓髂骨嵴前部,若骶髂關節部出現疼痛則為陽性。

16.「4」字試驗:患者取仰臥位,健腿伸直,將患肢屈髖屈膝並外展,並將外跺部置於健胭膝部,以組成「4」字形。術者一手按住健側髂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將患肢膝部下壓。若出現骶髂部疼痛則為陽性。

17.床邊試驗:患者取仰臥位臥於床邊並使一側下肢下垂於床外(檢查前術者先用手託住),銼腿屈髖屈膝並令患者用雙手抱住緊貼於胸前。術者用一手壓住健側髂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向下壓患側膝部,若出現骶骼部疼痛則為陽性。


18.股神經張力試驗:患者取俯臥位雙下肢伸直,術者一手壓在患者骶骼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病人患側踝部,將小腿抬起後屈曲膝關節,使足跟接近臀部,若出現腰痛和大腿前側放射痛為陽性,可能股神經受損害。

19.坐骨神經的張力試驗

(1)直腿抬高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術者一手託病人患側足跟,另一手壓在膝關節前側,使之保持伸直狀態,然後徐徐將患肢拾高,待出現腰及坐骨神經痛為止。記錄患肢與床平面的角度(正常人可達90°左右),患肢抬高的角度越小,說明坐骨神經根受壓的程度越重。做此檢查時也可當直腿拾高至出現腰腿痛的角度後,稍微放低患肢至不痛時為止,然後將患肢足部做背伸,如又出現腰腿痛亦屬陽性。

(2)健腿拾高試驗:患者仍取仰臥位,按 抬高健腿,如患者出現腰及患側坐骨神 放射性痛為陽性。

(3)弓弦試驗:患者端坐床邊,雙小腿自然下垂,令患者用雙手抓住床沿使髖關節處於90°,軀幹不要向後仰。術者先將患肢逐漸上抬,至病人出現腰腿痛後,將患肢膝關節略加屈曲至疼痛消失的角度為止,然後術者用雙腿夾持患足,以保持此位置不變。術者再用雙手2~4指置於膽窩中央脛神經部位,拇指置於膝前,然後用力抓壓脛神經,如患者出現神經放射痛則為陽性。

(4)頸靜脈壓迫試驗: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用一手(或雙手)壓迫兩側頸靜脈,使脊髓液壓力增高,如患者出現腰腿痛增劇為陽性。或讓患者用力咳嗽,咳嗽時脊髓液壓力增高,出現腰腿痛加劇為陽性。

(5)屈頸試驗: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一手壓於忠者胸骨柄處,另一手託起忠者枕部,然後徐徐將患者頭向上抬高使頸部屈曲。若患者出現頸、肩或腰腿痛增重現象為陽性。 
(6)挺腹試驗:患者取仰臥位,令患者閉氣後將腹部向上抬高使臀部離開床面,若出現腰腿痛加重者為陽性

二、測定肌力

神經根或脊髓受到損害,並發交感神經損害時,常出現肌萎縮、肌力減弱或完全麻痺現象,可檢查肌力。
1.肌力測定的標準:通過肌力的測定有助於診斷。測定肌肉的力量,從正常到完全麻痺共分6級,檢查時令患者用力做肌肉收縮,術者採用視診及觸診進行檢查。

6級的分級標準如下:
0級:肌肉完全無收縮的能力;
I級:肌肉雖有輕微收縮的能力但無力帶動關節活動;
Ⅱ級:要在避開地心吸力的情況下(肢體離開床),肌肉收縮方可帶動關節活動;
Ⅲ級:在有地心吸力的情況下可以帶動關節,但還不能對抗術者的阻力;
Ⅳ級:可以對抗術者的阻力,但肌力還比正常的肌力弱;

V級;完全正常的肌力

2.現將有關常需作檢查的幾肉測定力的方法奴述於下

(1)肩胛提肌:術者用一手壓於患者肩部作阻力,令患者用力提肩,術者另一手可觸摸肩胛提肌的肌張力大小。
(2)胸鎖乳突肌:術者用手置於患者被檢測的面部作阻力,令惠者用力將頭部向被檢側傾斜
(3)斜方肌:術者用手置於肩上作阻力,令患者做聳肩動作。
(4)岡上肌:令患者做肩關節外展15時,術者用手置於被檢側上肢的外側作阻力,
(5)岡下肌:令患者做屈肘及上臂外旋動作,術者對此動作給以阻力。
(6)菱形肌:令患者雙手又腰後,兩側肘部向後用力,術者一手對被檢查肘部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骨內側觸摸菱形肌的收縮力
(7)小圓肌及肩胛下肌:令患者屈肘後做上臂內旋動作,術者對此動作給以阻力。
(8)背闊肌:令患者將上臂外展90°,然後用力做內收動作,術者用一手在其肘部內側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骨下角處觸摸背闊肌的收縮力。
(9)骶棘肌:令患者取俯臥位,軀千做向後背伸的動作,術者一手推背向下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低棘肌的收縮力。
(10)肱二頭肌、肱肌及喙肱肌:令患者用力做屈肘動作,術者一手置於病人前臂屈側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肱二頭肌、肱肌及喙肱肌的收縮力。
(11)肱三頭肌:令患者屈肘後做伸時動作,術者一手置於患者前臂伸側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肱三頭肌收縮力。
(12)臀大肌:患者俯臥位,用力將大腿後伸,小腿屈曲,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大肌的收縮力。
(13)臀中肌:患者取健側在下的側臥位,被檢側下肢伸直並內旋,用力將大腿做外展動作,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中肌收縮力

(14)梨狀肌、閉孔內肌、孖肌、股方肌:患者取仰臥位,下肢伸直並用力外旋,術者用手作阻力,可測知上述諸肌的肌力。
(15)闊筋膜張肌:患者取俯位,屈膝關節,令忠者用力將小腿做外展動作,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闊筋膜張肌的收縮力
(16)大腿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狀態下用力向內收做夾腿動作,此時術者雙手將惠者雙下肢向外推作阻力,可測出內收肌力。
(17)骼腰肌:患者取坐位,膝關節自然屈於90°位。令患者用力做屈髖動作,術者用手壓在病人大腿前側作阻力,可測出髂腰肌力。
(18)縫匠肌:惠者取坐位,膝關節屈曲至130左右。令患者用力外旋大腿,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縫匠肌收縮力。
(19)股四頭肌:患者取坐位,膝關節屈曲 後,用力做伸膝動作,術者一手置於患者小腿前側給以阻力,另一手在大腿前側可觸摸股四頭肌的收縮力。
(20)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患者取坐位,髖及膝關節均屈曲至90°。令患者用力屈曲關節,術者一手置於病人小腿後側給以阻力,另一手可在膝膽窩外側觸摸股二頭肌收縮力,在內側可觸摸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縮力。
(21)小腿三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患者仰臥位,下肢伸直。令患者用力將踝關節蹠屈。術者一手推足向背伸作阻力,另一手在小腿後可觸摸腓腸肌及比目魚肌的收縮力。

(22)脛骨後肌:患者仰臥位,令用力將足蹠屈並內收內旋,術者一手置於該足的內側給以阻力,另一手在足舟狀骨結節的後下方可觸知脛骨後肌腿的收縮力。
(23)脛骨前肌:患者取仰臥位,令用力將足背伸並內收內旋,術者一手置其足背給以阻力,另一手在踝前可觸知脛骨前肌的收縮力。
(24)腓骨長肌:患者仰臥位,令用力將足蹠屈並做外展外翻動作,術者一手置其足外側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知腓長肌的收縮力。
(25)腓骨短肌:患者仰臥位,令用力將足背伸及外展動作,術者一手置於該足背外側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知腓骨短肌的收縮力。
(26)踢長伸肌:患者仰臥位,令用力將冊趾背伸動作,術者用手指將該母趾向蹠側壓給以阻力。
(27)趾長伸肌:患者仰臥位,令用力將第2~5趾作背伸動作,術者用手指對該4個足趾向該蹠側壓給以阻力。
(28)姆長屈肌:患者仰臥,令用力將罵趾向蹠側屈曲,術者用手指對該礙趾向背側推給以阻力。
(29)趾長屈肌:患者仰臥,令用力將第2~5趾作蹠側屈曲,術者用手指對該4個足趾向該背側壓給以阻力。摘自(龍層花脊椎病因治療學)

相關焦點

  • 骨科常用特殊檢查(三)
    以下內容節選自田紀鈞教授刃針微創療法系列學習班課件現代骨科臨床檢查技術(三)中醫診斷主要靠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中切診中又包括象和切經絡兩種,前者廣泛應用,而後者較為生疏。現代骨科檢查包括望診、觸診、動診(活動功能檢查) 、量診 (測量),有時輔以叩診和聽診。現代骨科檢查中,最具特色和廣泛應用的是包括在動診中的特殊檢查。
  • 腰背部觸診與特殊體徵檢查在臨床運用
    (四)特殊檢查1.拾物試驗:本試驗主要用於判斷小兒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當小兒不配合檢查時,常用此方法檢查。置一物於地面,囑患兒拾起,注意觀察患兒的取物動作和姿勢。正常時,應直立彎腰伸手拾起。2.俯臥背伸試驗:用於檢查嬰幼兒脊柱是否有保護性僵硬或脊柱病變,患兒俯臥,兩下肢伸直併攏,檢查者提起其雙足,使腰部過伸。正常脊柱呈弧形後伸狀態。
  • 觸診診斷學之徵象和特殊試驗
    頸部特殊實驗:  (一)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又稱Eaten試驗。此試驗機理是使神經根受到牽拉,觀察是否發生患側上肢反射性竄痛。檢查時,讓患者頸部前屈,醫生一手放於頭部病側,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呈反方向牽拉,如患肢有疼痛、麻木則為陽性。若在牽拉的同時,迫使患肢作內旋屈腕動作,稱為Eaten加強試驗。
  • 肘關節——你必須掌握的骨科特殊檢查!
    為了測試後肱橈關節皺襞,檢查者對肘部施加外翻負荷,同時被動地延長肘部,前臂保持在旋後位(圖1B)(伸直旋前褶皺試驗)。 疼痛或喀嚓聲表明測試陽性,表明可能是滑囊皺襞問題或橈骨小頭軟骨軟化症。圖1:皺襞撞擊試驗。A、屈曲旋前褶皺試驗測試前肱橈關節皺襞。
  • 特殊檢查|| 骨盆分離試驗 VS 擠壓試驗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1.分離(前部橫向加壓)試驗2.擠壓(後部橫向加壓)試驗檢查方式:患者呈仰臥位,檢查者雙手交叉或者不交叉,手掌放在骼前上棘上。作為一名合格的治療師,康復治療過程中經常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一套完整的正確的全面檢查,有利於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去選擇更合適的治療方法及對預後作出合理的評估。做完檢查後,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還須做特殊的試驗檢查來配合檢查。其中,有些試驗是必做的,另一些則是作為確認性試驗。
  • 膝關節怎樣觸診
    關節積液捫之有波動感(浮髕試驗陽性)。慢性滑膜炎滑膜增厚,可捫及關節囊韌性增加並有廣泛的肥厚感。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觸之軟如海棉。在關節間隙出現局限性腫脹並有囊性感者多為半月板囊腫。關節內積液,浮髕試驗陽性者,證明關節積液多於6ml。少於6ml者浮髕試驗可顯示為陰性。關節積液少於6ml者可用積液波動試驗進一步檢查。
  • 前臂、腕和手部的觸診及影像學檢查
    要做前臂、腕部和手部的觸診,檢查者可以從近端開始往遠端做,從背面開始往前面做。要先觸診前臂肌肉,看有沒有任何觸痛或病變。
  • 特殊檢查|| 上肢常用2個協調試驗
    臨床意義:通常完成試驗應該沒有任何困難,完成困難則提示陽性,前庭受損的患者完成該試驗將有問題。此試驗也可以用來檢查本體感覺。作為一名合格的治療師,康復治療過程中經常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一套完整的正確的全面檢查,有利於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去選擇更合適的治療方法及對預後作出合理的評估。做完檢查後,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還須做特殊的試驗檢查來配合檢查。其中,有些試驗是必做的,另一些則是作為確認性試驗。
  • 肩關節特殊物理檢查
    檢查時,應注意並記錄出現憂懼時肢體的角度,並在該角度上將放在上肢後方向前加力的手放在上臂的前方並向後加力,這樣繼續外旋。稱這一試驗為歸位試驗(relocation test)。(三)肩關節的後方抽屜試驗
  • 肘部特殊檢查
    Thomsen試驗 囑患者緊握拳背伸腕關節、伸肘,當患者背伸腕關節時檢查者用力抵抗並使之掌屈 肘部尺神經觸診 觸壓觀察尺神經壓痛的程度,了解尺神經是否增粗。
  • 骨科常用特殊檢查.
    上肢過度下牽試驗:囑患肢提攜重物,或向下牽拉患肢,患肢出現麻痛或紫暗發涼等神經、血管症狀者為陽性。常見於檢查胸廓出口症候群。肩部特殊檢查搭肩試驗:又稱杜加徵。若握腕部的手使前臂外展,而拉肘關節向內,出現前臂有外展運動,則為內側副韌帶損傷,均為本試驗陽性。檢查肘關節側副韌帶損傷。腕部特殊檢查握拳尺偏試驗:又稱芬克斯坦徵。
  • 髖關節-必須掌握的骨科特殊檢查
    本公眾號從即日起開始陸續推出系列骨科特殊檢查相關知識和內容,手把手教您骨科特殊檢查,持續關注,讓您輕鬆掌握方法。
  • 《骨科體格檢查(中文翻譯版,原書第2版)》
    目錄第1章 骨科臨床檢查一般原則 001一、體格檢查工具 002二、視診 002三、觸診 003四、動診 004五、深入檢查 005六、總結 006第2章 肩關節體格檢查 007一、概述 007二、病史 007三、體格檢查 009四、結論 021五、總結 021第3章 肘關節檢查
  • 體格檢查——31 乳房觸診檢查
    題目:乳房觸診檢查(使用女性胸部模具,須報告檢查結果解答:1.體格檢查(2分)(1)考生站位(0.5分)充分暴露前胸部,考生位於被檢者前面或右側(2)檢查方法(1分)①考生的手指和手掌平置在乳房上輕施壓力,以旋轉或來回滑動進行觸診(1分)。
  • 跟著這本書系統學一遍骨科物理治療評估
    隨著物理治療專科化的發展,不同專科的物理治療在評估方面會有一定的側重點,本次推薦的圖書為「骨科物理治療評估」。第一部分以膝關節為例,包含應用解剖學、病史與觀察和檢查。其中檢查詳細分為主動運動、被動運動、抗阻等長運動、功能評估、韌帶穩定性、特殊檢查、反射與皮節分布、關節內運動、觸診與診斷影像。
  • 腕關節-必須掌握的骨科特殊檢查
    >2.Finkelstein’s test  2.Finkelstein’s test  檢查對象:橈骨莖突周圍肌腱  方法:檢查者固定患者前臂,囑患者握拳並包裹拇指,檢查者使患者腕關節被動尺偏  陽性體徵:疼痛
  • 體格檢查講義——腹部觸診
    (二)檢查方法正確(5分)1.腹壁緊張度(2分)考生先將全手掌放於被檢者腹壁上,讓被檢者適應片刻,此時可感受被檢者腹壁緊張程度,然後以輕柔動作開始觸診(1分)。檢查完一個區域後,考生的手應抬起並離開腹壁,再以上述手法檢查下一區域(0.5分)。一般先從左下腹開始,逆時針方向進行觸診,最後檢查病痛部位(0.5分)。
  • 膝部特殊檢查|| 膝關節分離試驗 VS 膝關節研磨試驗
    《肘部特殊檢查|| 外翻應力試驗 VS 內翻應力試驗》2.《膝部特殊檢查|| 前抽屜試驗 VS 後抽屜試驗》3.《頸部特殊檢查|| 記住操作和臨床意義,趕快收藏》4.《人體髖部的特殊檢查,檢查操作方法及臨床意義》5.
  • 胸部檢查(七) 心臟檢查-觸診
    心臟觸診檢查,除可驗證視診檢查的結果外,還可發現視診未能察覺的搏動、震顫或摩擦感等體徵。(一)觸診方法1.檢查者通常以用右手全手掌、手掌尺側(小魚際)或示指、中指和環指併攏,以指腹觸診。2.因手指易觸及和分析搏動情況,檢查者可先用手掌觸診心尖搏動,然後再用一個或兩個手指指腹觸診心尖搏動,以便確定心尖搏動的準確位置和範圍。3.手掌易發現震顫,檢查震顫時常用手掌尺側進行觸診。4.由於心臟搏動的突起衝動標誌著收縮期的開始,可利用心尖搏動的觸診來判斷震顫、心音及雜音出現的時期。5.觸診壓力要適當,以免影響檢查效果。
  • 【學術園地】骨科常用特殊檢查匯總(轉)
    該試驗是使椎間孔變窄,從而加重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故出現疼 痛或放射痛。  側屈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取坐位,頭稍後仰並向患側屈曲,下頜轉向健側,檢查者雙手放在患者頭頂向下擠壓。如引起頸部疼痛,並向患側手部放射即為陽性。最常見於C5椎間盤突出症,此時疼痛向拇指、手及前臂放射。懷疑有頸椎結核或不穩定性骨折者,為防止脊髓損傷,最好不做此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