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好不好,這種價值判斷的問題自然是各有各的說法,但如果從事實判斷的統計概率上來講,性格內向的人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質量確實比外向者低,實在是因為不太討喜。如果非要引入一個客觀的指標去衡量這兩種性格的優劣,那在當今社會,最有說服力的指標無疑是「這個性格與收入的關係」了。
Fletcher & Jason (2013)做了一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影響的前提下,外向型水平比均數高出一個標準差將能提升5%的收入,相對地,低於一個標準差則意味著收入減少5%。如果你對這5%沒什麼感覺的話,對比一下智商的一個標準差變化也僅能影響7%-17%的收入水平(Mueller and Plug, 2006),這樣子是不是覺得性格的差異對收入的影響顯而易見了?
當然了,內向者也並不會因為性格而徹底斷了財路,比如近期Denissen et al.(2018)的研究就表明性格跟工作匹配度比單純的某個維度性格更能解釋收入水平的影響,例如藝術家、作家就更適合內向者。
除了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現代社會在社交等其他方面對內向者也是惡意滿滿,就算是換個比較主觀的指標,大量跨文化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外向型的人比內向者擁有的正性情緒更多(Fulmer et al., 2010; Schimmack, Radhakrishnan, Oishi, Dzokoto, & Ahadi, 2002)。有趣的是,在合理的幹預下,讓性格內向的人去表現得更外向,結果表明這些人的正性情緒也真的因此得到了提升,而且參與者並不會因此覺得自己刻意外向的行為矯揉造作,也並不會因此產生明顯的倦怠感(Fleeson et al., 2002; Sun, Stevenson, et al., 2017)。最近的研究則發現,儘管相關的幹預效應非常穩定,但主要也是對並不那麼極端內向的人起效果,對於那些極端內向的人,這種幹預的正面效果就會大大下降(儘管還是有那麼一點效果),甚至還會增添負性情緒(Jacques-Hamilton, Sun, & Smillie, 2018)。
總而言之呢,如果自己並不是一個極端內向的人,那麼嘗試著多去做出一點改變,讓自己外向一點或許能提升生活質量。如果真的是極端內向,那麼找一份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就會比改變自身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