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營養6|民國時期營養學著作

2021-02-23 碌碌謀食

按:這是一篇十多年前的舊作,以《1919~1949年我國營養學著作論述》為題發表在《營養學報》2010年2期上。寫作的緣起是因為讀《中國營養學會史》,談及民國時期的營養學著作時,只言及有3種:1924年鄭貞文的《營養化學》、1928年吳憲的《營養概論》、1947年鄭集的《實用營養學》。我手頭就有歷年收集的民國營養書籍三十餘本。把信息傳遞到中國營養學會,得到著名營養學家顧景範教授的關注,鼓勵我寫出來,並推薦到《營養學報》發表。當前營養學前沿科學突飛猛進,要有人關注中國營養學幾代人走過的篳路藍縷艱苦奮鬥風雨兼程之路。根據手頭藏書,加上多年全國各大圖書館查得的民國時期營養學著作,撰寫此文,供研究我國營養學史參考。原文可在知網上查到,這裡發表的最大優勢是添加了這些珍貴書目的書影,90%以上是我本人藏書,在此以饗觀者。

《中國營養學會史》及該書15頁

民國時期我國營養學著作按時間分類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19-1937年是起步階段,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出版營養學書籍近二十本,是三個階段中出版營養學書籍最多的時期。1937-1945年抗戰期間是第二階段,淪陷區和西南大後方共出版營養學著作十餘種。這一時期,營養學出版的亮點在後方。在物質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還能出版一些營養學著作,不能不嘆服當時的營養學家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對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心。1945-1949年是最後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營養學著作不多,約十餘種。可能和這一時期戰亂頻仍,作者無心寫作,讀者無心讀書有關。

民國時期我國營養學著作(不包括中國傳統營養學)約有近四十本,為研究方便,將其分為專著、譯著、教材、科普著作。

1  專著

能有較多獨創性的專著並不多,這可能與此時營養學剛起步和營養學家一般把首創成果放在專業雜誌上發表有關。鄭集教授在《現代國內生理學者之貢獻與現代中國營養學史料》和《中國早期生物化學發展史》中對民國時期的營養學期刊和刊載營養學論文的其他期刊介紹甚詳,但對營養學論著所提較略。

1.1 營養化學

1924年3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鄭貞文著。鄭貞文(1891-1969),福建長樂人,科技圖書編輯家,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化學科,獲理學士學位。時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理化部部長。鄭貞文雖不是營養學家,但這本書卻是中國第一次使用「營養」作為書名、第一本較為完整地介紹營養學的專著。《營養化學》是在人們對近代化學尚無明確理解的情況下,為近代營養科學進入中國的過渡性著作,具有極大的啟蒙價值,它向國人明確揭示了近代營養科學的存在和價值。

1.2 營養療法

    1926年12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劉以祥著。劉以祥,日本留學歸來的上海眼科醫生。該書對口腔病、食道病、胃病、腸病、肝病、神經系統病、呼吸器病、心臟病、泌尿系統病、新陳代謝病、熱病、皮膚病、眼病、產科、生殖系統病等給出具體的營養療法。

1.3 營養概論

1928年12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吳憲著。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1919年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1928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和教授,中國營養科學的奠基人。《營養概論》是我國第一本由營養學家著述的營養學專著,在我國營養學界影響巨大,是民國時期最優秀的營養學著作。其中內容有許多是其研究成果。《營養概論》介紹了「食物總論」、「營養之需要」、「營養不良之狀態」、「膳食之計算與經濟」、「中國人之膳食」、「營養與健康」等內容。書後附有我國最早的《食物成分表》,該《食物成分表》1940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在長沙出版單行本。該書1949年已出到增訂八版。

吳憲(1893-1959)

1.4 醫院食譜

    1930年6月北平中華醫學雜誌社刊行,作者沙甫(A. Shafer),時任北平協和醫學院飲食部主任。該書對中外食品及一些常見疾病的中外食譜均有詳細介紹,並對食譜中的各種營養素有詳細的計算。

1.5 兒童營養

    1933年10月上海亞美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蘇祖斐著。蘇祖斐(1898-1998),女,上海人,營養學家,兒科專家,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兒童營養》是中國第一本嬰幼兒營養專著。該書介紹了乳類及代乳品、嬰兒食品,對人乳餵哺、人工餵哺、混合餵哺的方法和營養進行分析,還論述了嬰兒消化類疾病和營養缺乏症。

蘇祖斐(1898-1998) 上海市兒童醫院創始人,我國現代兒童營養學創始人

1.6 小學兒童營養之研究

1935年上海開華書局出版,朱佐延著。朱佐延,生平不詳,但從民國時期還有署名朱佐延的其他書目來看,應為一業餘作者,非營養專業人士。該書對小學生的營養做了介紹。

1.7 Shanghai Foods

1937年上海中華醫學會發行,Bernard E. Read著。Bernard E.Read(1887-1949),英國藥物學家,時任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院長。該書用英文寫成,對200多種上海食物營養成分進行分析。這也是首次用中國食物分析數據刊登的營養成分表。

1.8 食物營養化學

1937年3月上海醫學評論社出版,顧學箕編著。顧學箕(1911-2007),上海青浦人,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勞動衛生專家。該書出版時尚就讀於國立上海醫學院。該書是作者在翻譯H. C. Sherman的《Chemistry of Food and Nutrition》一書的基礎上加入國內一些資料編譯而成。

顧學箕(1911-2007)

1.9 中國建軍與學生營養

1942年7月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張君俊著。張君俊,任職於陝西食物營養改進委員會。該書介紹了營養學知識,但主要論述建軍與民族素質、加強學生營養與抗戰救國的關係。

1.10 民族健康與營養環境

1945年1月重慶中華書局出版,張君俊著。該書介紹了營養學知識,但主要是在論述中國民族營養環境的改造。

1.11 現代營養學

1949年5月貴陽文通書店出版,葉維法著。葉維法(1917-2005),時任國防醫學院(上海)消化科醫生,解放後為第二軍醫大學教授。該書是作者抗戰後期在貴陽中央醫院任職時所撰,在參考大量國外營養學資料的基礎上寫成,學術價值較高。解放後仍多次重印。

2  譯著

中國現代營養學來自於西方,但從國外翻譯出版的營養學著作卻多來自日本。這可能因為日本的科學著作譯成中文更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而營養學專業人員大多可以通讀西文營養學著作。

2.1 護士飲食學

 1924年3月上海廣學書局出版,Julius Friedenwald和John Ruhrah合著,嘉禾(今嘉興)吳建庵譯。譯自1917年出版的《Dietetics for Nurses》一書。該書第一章《關於消化之化學及生理學》介紹了營養學內容。後面各章為疾病營養。1949年8月出至十二版。 

2.2 營養化學(上中下冊)

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三浦政太郎、松岡登著,周建侯譯。三浦政太郎、松岡登均為日本著名營養學者;周建侯(1886-1973),四川廣安人,時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該書對一切營養原則及營養學新舊學說無不網羅俱盡。用譯者的話說:「讀此一書,勝讀歐美數十百種營養化學成書及數十種歷年雜誌矣。」

2.3食物與健康

    1936年上海今日書店出版,李德賢譯。該書介紹了食物所含營養物質與健康的關係。

2.4 食物及營養

    1937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永井潛著,顧壽白譯。永井潛,日本生理學家。該書介紹了食物及其相關的營養價值。

2.5 食物療病法

1939年1月上海醫學書局出版,丁惠康校勘。丁惠康(1904-1979),江蘇無錫人,德國漢堡大學醫學博士,時任自己創辦的虹橋療養院院長。該書在西方營養學基礎上,介紹了多種食物輔助治療疾病的方法。

2.6榮養淺說

    1947年1月上海開明書局發行,鈴木梅太郎著,孫錫洪譯。《榮養篇》介紹了營養學知識,《食品篇》則對食物概況、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調味料和香辛料、嗜好品做了介紹。

3 教材

民國時期,大學裡相關系科均開設有營養學課程,由於缺乏中文教材,多採用西文原版教材或講義授課。中國營養教育工作者開始著手編寫中國特色的營養學大學教材。另外護士營養培訓教材出版過多版,甚至還有專供中小學生課外學習的營養學書籍面世。

3.1 護士應用飲食學

1919年12月上海廣學書局出版,Peter C. Kiang著。Peter C. Kiang,名江清(1886-1939),湖北荊門人,是中國最老一輩的生物化學家,先後獲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病理學博士和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任齊魯大學醫學院院長,曾代理齊魯大學校長。《護士應用飲食學》是由應中華護士學會之邀為護士培訓編寫的講義編寫成的,這可能是由中國人最早編寫出版的和營養學相關的著作。該書介紹了食物的營養成分,一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及病時飲食調理法。該書至1947年共有八版。1951年出第九版,在護理領域具有很大影響。 

江清(1886-1939)

3.2 飲食與健康

1936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思廷編。該書的材料大部分為前滬江大學化學教授鮑登開設的「食品化學」課程的講課記錄,並參考鮑登的Food Facts一書編寫而成。張思廷,疑為滬江大學的學生或年輕教師。

3.3 營養學

1937年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何靜安著。從該書序看,何靜安時為天津某校營養學女教師。1956 -1957年,何靜安曾任臺灣靜宜大學第一任校長。該書雖主要參考歐美最新資料,但有作者個人研究成果。

3.4 營養概要

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陳美愉編著。陳美愉,女,時任中央大學教育學系衛生教育科教授。內容較為齊全,是一本為醫學院、高級護校、營養技士訓練班使用的教材。

3.5 實用飲食學

1939年4月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龔蘭真、周璇著。龔蘭真(1904-1987),女,上海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時任燕京大學教授。周璇(1914-),女,燕京大學字政系畢業,曾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部主任,在協和高級護校講授飲食營養治療學。本書編輯目的在於使人們,尤其是主婦了解飲食原則與營養的知識,「改進日常的膳食,以期達到標準的健康。」內容分為食物與人生之關係、食物之組成與各類食物素之功用、各類食物之供獻、食物分配與膳食計劃。附錄為32個習題,附表為食物營養成分。

3.6 食物與營養

1943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陳鶴琴、陳選善主編,翟志遠編輯。該書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適用的「自然」課教材。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後擔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和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校長。

陳鶴琴(1892-1982)

3.7 實用營養學

1947年4月上海正中書局出版,鄭集編著。鄭集(1900-2010),四川南溪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時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該書為大學用書,對各種營養素,奶、蛋、肉、大豆、蔬菜水果的營養,成人、嬰兒及幼童的膳食有詳細介紹。特別的是,對營養和心理衛生,營養與經濟及教育的關係有論述,似不多見。

附帶說一下,營養學家是最高壽群體,沒有之一,看看鄭集教授的年齡!!!(估計多數人看不到這裡,哈哈)

3.9 營養化學

1949年1月成都國立四川大學出版部出版,陳朝玉著。陳朝玉(1904-1979),河南鄧縣人,畢業於國立京師大學堂,後赴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進修兩年,時任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教授。「營養化學」是當時教育部規定農業化學系、生物化學系、家政學系和農產製造學系的必修課程。該書側重蛋白質和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新陳代謝等知識的介紹;在實用方面,注重各種營養素的生理功效。書中所述各種實驗方法,均由作者親自試用確知可靠。

4 科普讀物

營養科學是一門以醫學、化學為基礎的應用科學,一般群眾難以讀懂專業性強的著作。營養科普讀物的作者多為專業人士,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作,為在國民中普及營養知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4.1 榮養論

1930年10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顧壽白著。顧壽白(1893-1982),浙江紹興縣人,醫學家、著名編輯,日本長崎醫科大學畢業,曾在廈門大學任教授,時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榮養論》是他編寫的一系列科普著作中的一種。該書介紹了營養素的種類,各種食物中所含營養素,各類人群營養,並有各種營養學說介紹,內容較為廣泛。

4.2 食物常識

1933年12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上官悟塵著。上官悟塵,河南光山人,日本醫學碩士,曾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同盟會,曾任河南省立醫院院長。該書對營養和食物有簡要介紹。

4.3 食物之分析與榮養

1937年5月上海康健書局發行,鄒竹崖編。鄒竹崖,建國後任《江蘇中醫》雜誌編輯。該書內容由資料輯錄而成。

4.4大眾營養知識

1941年重慶文獻出版社印行,張誠著。營養學科普著作。該書不分章節,有「食物——生命的源泉」、「碳水化合物——人體能力的來源」、「蛋白質——身體組織的後備軍」、「吃的方法」、「食物的性質」、「食物的成分」等13個小標題。用紙極差,反映出抗戰時期後方物資奇缺。

4.5 食物與養生

1942年6月上海青年會印行,侯祥川著。侯祥川(1899-1982),廣東揭陽人,192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首屆醫學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學醫學碩士,時任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後為第二軍醫大學生物化學系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營養研究所研究員。該書僅13頁,把營養學知識精簡成7個表格以便讀者對照。

侯祥川(1899-1982)

4.6 營養

1944年3月由成都中西書局出版,吳襄著。吳襄(1910-1995),浙江蒼南人,生理學家,時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本書為「醫學常識小叢書」中的一本。除一般的營養知識介紹外,該書還對國人膳食狀況及改進提出意見。

吳襄(1910-1995)

4.7 幼兒的營養

1945年5月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印行,吳雄亞著。該書對小學生的營養做了介紹。

4.8 營養學校

1947年12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羅登義著。羅登義(1906-2000),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碩士,時任貴州農學院院長、教授。該書系「中華文庫初中第一集」,按照學校教學規範,分為科學典禮、入學訓練周、營養學的第一課等二十章,整個敘述娓娓道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一本優秀的科普著作。

4.9 維他命常識

1948年2月上海中華書局印行,吳蔚編。吳蔚,軍事醫學科學院。該書系「中華文庫初中第一集」,介紹了各種維生素發現的歷史、化學性質、製造方法、缺乏症、需要量和食物中的存在。

4.10 維他命

1949年4月上海開明書店發行,李毓鏞著。李毓鏞,生平不詳。該書對當時發現的維生素做了介紹,分為甲種維他命、耐熱的乙種維他命、不耐熱的乙種維他命、丙種維他命、丁種維他命、戊種維他命及其他。

了解更多飲食文化資訊,請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王濤博士攜營養醫學著作《失傳的營養學》入駐百家號啦!
    說到健康我要跟大家推薦一本有我撰寫的營養醫學著作----《失傳的營養學》這本書。廣大讀者通過這本書開始了用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從而獲得了健康。在此我也向他們表示祝賀!從今天開始我會在百家號這樣一個嶄新的平臺給大家傳播越來越多的健康知識。
  • 民國時期的廣告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在民國時期開始出現一些具備現代特色的廣告公司和廣告媒體等,其中有大量的優秀廣告實踐案例。在這一時期,廣告學框架的研究以及廣告教育的展開,開始得到關注,很多廣告方面的著作也是這種時期產生,並得到了流傳。民國時期的廣告發展對於現代中國廣告事業來說仍然具備一定的借鑑意義,因此研究民國時期的廣告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講座︱劉士永:抗戰時期的軍事營養學
    講座現場抗戰時期的營養學發展但是,抗戰開始之後,營養學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為工業經濟提供健康工人的問題,還包括為逃難人民提供基本營養所需的問題。1937年在上海即已成立難童營養援助委員會,如何用有限的捐助支撐難童成長所需的基本營養,是援助委員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 崗衛娟ᅵ民國時期針灸醫籍研究現狀
    其中,地域性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廣州及廣西兩地區針灸醫籍的研究,這類研究的重點在於對本地區現存針灸醫籍種類和數量的梳理,較少涉及各醫籍的學術淵源、學術價值及對後世影響等學術內容;個人專著研究主要集中於承淡安、羅兆琚及楊醫亞等民國時期著名針灸醫家相關著作的研究,對其他醫家醫籍研究者較少關於民國時期中國針灸醫籍的數量,據筆者綜合幾種書目工具書及相關研究論文考證,民國時期中國針灸醫籍數量為200
  •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
    如秦時的安期生,漢時的李少君,至晉代的葛洪,他們對飲食營養、衛生、化學都有相當闡發,其中雖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對食治食養都有或多或少的貢獻。晉唐時期,飲食營養學在前代初步形成的理論指導下,食養食療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更為廣泛和豐富,特別是對一些營養缺乏性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取得較大成就。若干由營養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甲狀腺腫、腳氣病、夜盲症等都能認識,並用有關食物來進行治療。
  • 《中醫飲食營養學》 >> 發展史
    醬、酒、糖、豆腐等食品的製造,說明當時已從簡單直接食用動植物食品,發展到能夠製造出多種經過化學變化的食品,食品營養成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人類飲食物的品種更加豐富,這是營養學上一個很大的發展和飛躍。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秦漢時期,飲食保健也從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發展成為一門納入正規醫療保健行政制度的學科,並從理論上加以總結,營養學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
  • 劉科辰,張樹劍|民國時期漢譯日本針灸醫籍對我國針灸學的影響
    受民國時期漢譯日本針灸醫籍影響,我國近代針灸理論著作吸納西醫知識,應用西醫醫理闡述針灸原理,並將經絡腧穴理論與西醫知識比附;臨床論著引介新穎技術,採用西醫疾病論述針灸治療,並對操作規範有所關注;針灸教育加入西醫課程,學科設置逐步細化。總體而言,民國時期漢譯日本針灸醫籍促進了我國近代針灸理論與西學匯通,為針灸臨床增添了新穎技術與經驗,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針灸教育的發展。
  • 民國時期的「太太」,有幾個意思?
    因此在民國之前,「太太」一直是官員對妻子的稱呼。但是自從辛亥革命之後,政府嚴禁再以「老爺」來稱呼,但是「太太」一詞卻保留了下來。因此在民國時期,太太成為普遍的稱謂,在民國小說當中經常出現。「太太」一詞之所以會流行,有很多原因,「太太」一詞本就有丈夫對配偶的尊敬,後來逐漸成為社交場所對自己妻子的稱謂。
  • 《仔豬營養學》正式出版
    《仔豬營養學》正式出版發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印遇龍研究員組織國內外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領域的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的科研人員或核心研發人員,根據研究成果和體會,並總結國內外近10年來仔豬營養研究的最新成果,歷時3年多時間,完成了《仔豬營養學》一書的寫作, 於2010年10月份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 2019年4月自考《烹飪營養學》真題及部分答案
    2019年4月自學考試將在4月13日-14日進行,中國教育在線自學考試平臺整理了2019年4月自考《烹飪營養學》試題及其部分答案,考生可以CTRL+D收藏此頁面,隨時關注中國教育在線自考頻道。點擊查看:2019年4月自學考試烹飪營養學真題點擊查看:2019年4月自學考試烹飪營養學答案 考後熱點關注:各省2019年4月自考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匯總小編推薦:
  • 《飲膳正要》:營養學專著
    中國重要飲食典籍(六)《飲膳正要》:營養學專著
  •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  本叢書遴選自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
  • 哈爾濱商業大學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烹飪學、營養學、餐飲管理、教育學的基本理論,能夠從事飲食營養、餐飲產品開發及酒店管理、餐飲管理或教學工作的人才。學生畢業後可以在本專業各類中級職業技術學校、高職高專院校從事烹飪營養專業教學工作,也可以在酒店、餐飲、公共飲食企事業單位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
  •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選,值得一讀,喜歡的趕緊收藏吧
    有人問小編,是否還有更好的中醫推薦,當然很多,為了回顧更多醫者的心血,小編整理了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分享給大家,喜歡的趕緊收藏吧!辨舌指南(高清版) 脈學正義(高清版)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脈學正義(高清版).pdf經方實驗錄(高清版).pdf感症寶筏(高清版).pdf辨舌指南(高清版).pdf本草正義(高清版).pdf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高清版).pdf領取方式:1、右上角點擊關注「靈湖曉楓」2、在評論區評論轉發,分享給更多朋友3、最下面的點一下收藏進入下一步4、私信回覆:「民國中醫
  • 民國針灸發生了什麼:《民國針灸學術史研究要論》出版
    民國針灸學術史研究要論張樹劍 主編崗衛娟 張建蘭 副主編2020年6月/89元ISBN:978-民國時期對於針灸學術的意義超過我們的想像。這一時期西風激烈,東方的反應紛繁複雜。針灸界的醫家與學人們或是沿襲古典的針灸理法以自矜持,或是藉助於西學以謀求變革。其間湧現了的大量醫家,他們辦雜誌,寫文章,領風氣之先,令針灸學術為之一變,其影響綿延而今。所以,考查針灸的現實與由來,民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近十餘年來,學界對這一時期針灸變革的研究已經蔚然深秀,頗為繁茂。
  • 民國時期粵菜酒家老菜單上的名菜復原
    「江南百花雞」、「金銀雞蛋糕」、「菠蘿浴日」……活動中公布的一批覆原粵式名菜,是挖掘於民國時期粵菜酒家的老菜單,讓人們重溫上世紀繁華的廣州市民生活和飲食文化。其中,民國時期廣州四大酒家文園享譽羊城的招牌名菜「江南百花雞」、集中體現粵菜「繡花」功夫的「金銀雞蛋糕」、寓意明清羊城八景之一的「菠蘿浴日」等一道道廣府名菜輪番呈現,「二京果」「四熱葷」「六大碗」「七寸」「九寸」等民國粵筵規制、程式和文化意涵,由廣州博物館聯合中國大酒店餐飲團隊通過記錄片形式為賓客娓娓道來。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梁其姿 「素食中國」在民國時期的兩個意義
    文人養生傳統大體上從南宋開始建構起來,其中重要著作就是《本心齋蔬食譜》,此書開篇就明示:這是一部「無人間煙火氣」的優雅食譜,顯示了文人飲食的原則:不能俗氣、過量,要配合文化身份、生命觀以及宇宙觀。兩人撰寫了章程,發表在醫學雜誌上:「本會特別研究於代肉物料,選備頗多……並應特設一食品售賣處,改良烹飪,俾戒肉者漸入佳境而無所苦……」。有關這時期的素食推廣活動與經歷, 資料並不多, 目前只知道當年他們兩人將改良食物之所暫設「法界密採裡」,是一間法國旅館, 一個「摩登」的地點,那裡還售賣不含酒精的葡萄酒。
  •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烹飪營養學試題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烹飪營養學試題  課程代碼:02528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2分)  1.蛋白質的生物價  2.基礎代謝  3.營養素生理需要量  4.焦糖化反應  4.根據我國目前的膳食特點,無論在落後地區還是在發達地區,都必須大力提倡食用_______,從不同的營養學角度滿足人體的需要,特別是必需胺基酸的要求,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蛋白質的供給量與營養價值。  5.科學配餐是烹飪營養學實踐性的具體表現,科學配餐的結果以_______的形式出現。
  • 民國時期的音樂
    民國時期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在中國音樂史的發展歷程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學堂樂歌清末民初,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興起了一種當時特有的歌唱文化——學堂樂歌。當時的政治改革家們主張廢除科舉等舊教育制度,效法歐美,建立新型學校,於是一批新型的學校逐漸建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