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在帶孩子時,會發現他們排便變得很不規律,每天來報導的便便,現在是3、5天都不來,不少媽媽不淡定了。
這就涉及到一個知識點了,寶寶究竟是攢肚還是便秘了?
其實這要看是多大的寶寶了。
沒添加輔食之前的寶寶,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如果好幾天不大便,有可能是攢肚。
攢肚是一種民間的說法,一般在寶寶滿月後出現。是指寶寶大便規律的改變。
出現攢肚兒的寶寶多為母乳餵養,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寶寶2~3天或4~5天,有的甚至於6~7天不排大便也無痛苦表現,待到排便仍為黃色軟便,無硬結,量也不是特別多。
如果是加了輔食之後的寶寶好幾天不大便,具體應該是指72小時不大便,那就是屬於便秘了。
可以調整一下寶寶的飲食結構,多吃水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比如西梅泥,火龍果也是通便的法寶。
也可以多帶寶寶出門運動。活動量大了,大便也就會容易一些!平常一定要注意培養寶寶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注意均衡飲食,合理運動,慢慢就會好起來的。
其實每個寶寶的排便規律和排便習慣都不同,寶寶排便時間間隔久了不一定就是便秘。
只要寶寶不感到排便困難,並且精神狀態良好,家長就不需要過於擔心。
寶寶攢肚也會出現三四天不大便的情況。只要寶寶吃奶正常,精神狀態正常,也不用擔心。
攢肚也代表寶寶在滿月後消化能力逐漸提高後對母乳能充分地進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的一種常見現象。
這種狀況還說明媽媽的母乳質量好,營養均衡,寶寶的消化能力又很好,營養物質太好吸收,才導致寶寶不需要充分蠕動腸道,致使出現「攢肚」的現象。
一般發生在6個月以內的純母乳餵養的寶寶。
很多寶媽有機會就讓寶寶自由活動,隨意爬行、站立,玩得滿頭大汗都不在乎。
但長輩們就怕寶寶跌著、傷著,每時每刻都要抱著寶寶。寶媽們只得不斷說服他們,告訴他們每天運動對寶寶的重要性。
寶寶在運動後很快就便便了,他們也就明白多運動對寶寶有好處了。
哪種情況是便秘?
便秘是各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比較常見的問題,當寶寶發生便秘時,不僅大便的次數會減少,便便的性狀也會發生很大改變。
如果寶寶有排便困難,排出的大便質地變硬,或是呈小顆粒狀。
甚至大便上有血,排便時寶寶可能會有疼痛,有些還可能因為疼痛而拒絕排便,這些情況往往說明寶寶發生了便秘。
不要只看寶寶大便的次數減少就斷定寶寶是便秘,排便次數減少不一定是便秘,重點是要看寶寶大便的形狀。
寶寶便秘怎麼辦?
1、重視水分的攝入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6個月前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添加輔食以後就必須留意寶寶每天喝水的量。
可以通過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來粗略判斷寶寶攝入水分的量。
2、輔食的選擇
寶寶在添加輔食後,比較容易出現便秘的問題。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對某些食物過敏引起的便秘,牛奶、雞蛋、魚蝦等。
要改善這種原因導致的寶寶便秘,家長可以暫停給寶寶添加輔食,或者將寶寶的輔食簡單化,儘量不要讓寶寶進食會引發過敏的輔食。
二是輔食中膳食纖維不夠豐富,要改善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的便秘,只要給寶寶添加豐富的膳食纖維就行了,比如綠葉蔬菜和水果等。
此外,寶寶吃的主食不能太精細,不能老用精白面做,可以考慮用全麥的。
3、引導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可以慢慢培養寶寶坐著解便的習慣,這種姿勢有利於括約肌的放鬆,方便寶寶解便。
建議在寶寶一歲半或者兩歲左右進行排便訓練(這個要根據寶寶的月齡以及具體能力而定):為寶寶準備兒童馬桶,或者在成人馬桶上安裝兒童坐便套。
或在他腳下放上穩定的腳凳,以便寶寶用力排便時腳下有支撐,不要讓寶寶直接使用成人馬桶。
寶寶便秘需要用藥嗎?
如果寶寶便秘情況嚴重,且通過調理後依然不能緩解,可以考慮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使用藥物,以緩解便秘症狀。
目前常用的藥物是開塞露和乳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