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由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文獻報導顯示:2000年全球有160萬例髖部骨折患者[1],預計到2050年增至630萬例[2],其中90%的患者由跌倒導致。老年髖部骨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極高:傷後1年80%的患者需要助行器[3],致殘率高達50%[4],即使經過積極治療和康復,病死率仍可達36%[3,5],因此又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據2009年"骨質疏鬆症中國白皮書"[6]報導,我國骨質疏鬆症患者約6 944萬人,每年近68.7萬人發生髖部骨折,所需醫療支出達63.5億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醫療負擔。
髖部骨折的治療目的是儘快恢復老年人的行動能力、避免長期臥床、積極治療原發病並預防併發症,從而將致殘率和致死率降至最低,這是骨科醫生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期重點號主要討論的正是髖部骨折的治療,內容既有提高手術技能和療效的臨床研究,又有探索骨折機制的影像學研究,同時還有關注預後和併發症的研究。
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儘可能地恢復髖部的力學強度。圍繞如何提升髖部骨折的手術療效,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正確的治療方案基於正確的診斷。傳統的髖部骨折分型是基於二維X線片進行的,包括AO/OTA分型、Evans分型及Ramandier分型等,很難完全展示骨折的三維形態。針對X線片存在信息丟失這一缺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骨科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骨折三維CT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提出了髖部骨折的三維分型系統[7,8],並基於該分型指導臨床決策,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本期王鄭浩等也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相關研究,根據136例累及後內側壁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CT數據,繪製出後內側壁的骨折地圖。此類研究能使我們更直觀地認識傳統分型的不足,對骨折的手術治療和復位質量評估均有指導意義。
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為代表的股骨近端頭型髓內釘,具有手術時間短、抗旋轉能力強、骨質丟失少及力臂短等優點,是目前髖部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案。然而,由於現有治療理論對股骨近端生物力學認識的不足,致使目前的手術質量無法保證,術後併發症仍時有發生。股骨近端後內側壁和內側壁對穩定復位的重要性分別由Evans[9]和Jensen[10]於1949、1980年提出,後陸續在轉子間固定釘、Gamma釘、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等的失敗患者中被報導。外側壁的重要性由Parker[11]於1996年報導動力髖螺釘失敗患者時發現,完整概念則由Gotfried[12]於2004年提出。對於髖部骨折內側壁破壞嚴重的患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骨科已設計出內側支撐型髓內釘[13,14],由內側支撐釘、主釘和頭釘構成三角形力學支撐結構,完成對股骨近端內、外、上壁3個壁的力學支撐,實現了"三角"的力學重建[15]。本期郝有亮等也發現缺乏後內側支撐是反轉子間骨折手術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進一步在股骨反轉子間骨折治療中驗證了內側壁的重要性。秦宏敏等的研究發現,在接受PFNA Ⅱ治療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中,伴有外側壁骨折者的骨折癒合速度慢於外側壁完整者。陳賓等在排除外側壁粉碎的患者之後,報導PFNA滑動加壓技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具有併發症少、癒合快等優點。針對股骨頸骨折復位難、復位不良導致骨折不癒合的難題,我們設計的內側解剖支撐鋼板可以有效地恢復內側穩定[16],結合動力髁螺釘的側板和頭頸部張力側螺釘,從內、外、上3個方向支撐骨折部位,為骨折癒合提供穩定的"三角"力學環境,極大地提升了股骨頸骨折不癒合的治癒率。任捷等的研究著眼於股骨頸骨折微創復位技術,針對股骨頸骨折的初次手術創新了手術器械。
除手術技術的革新外,圍術期管理的改進在髖部骨折的治療體系中也佔據重要地位。針對老年患者合併內科疾病多、身體衰弱導致術後併發症發生率高的難題[17],國外學者在危險因素術前篩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8]。研究表明,術後感染是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19]。張浩等的前瞻性研究發現,程序性死亡受體-1的表達與術後感染密切相關,為髖部骨折圍手術期管理提出了又一建議。
總之,老年髖部骨折的防治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對老齡化社會醫療體系的建設有重要意義。在提高手術技術、減少術後併發症的同時,關注老年人健康,積極治療合併的內科疾病,預防和治療老齡化帶來的身體衰弱和骨質疏鬆症,普及跌倒危害、健全防跌倒公共設施等,這些都需要全體醫療工作者和行業管理人員長期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並最終造福廣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