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的治療現狀及展望

2021-02-13 骨關節空間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由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文獻報導顯示:2000年全球有160萬例髖部骨折患者[1],預計到2050年增至630萬例[2],其中90%的患者由跌倒導致。老年髖部骨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極高:傷後1年80%的患者需要助行器[3],致殘率高達50%[4],即使經過積極治療和康復,病死率仍可達36%[3,5],因此又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據2009年"骨質疏鬆症中國白皮書"[6]報導,我國骨質疏鬆症患者約6 944萬人,每年近68.7萬人發生髖部骨折,所需醫療支出達63.5億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醫療負擔。

髖部骨折的治療目的是儘快恢復老年人的行動能力、避免長期臥床、積極治療原發病並預防併發症,從而將致殘率和致死率降至最低,這是骨科醫生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期重點號主要討論的正是髖部骨折的治療,內容既有提高手術技能和療效的臨床研究,又有探索骨折機制的影像學研究,同時還有關注預後和併發症的研究。

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儘可能地恢復髖部的力學強度。圍繞如何提升髖部骨折的手術療效,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正確的治療方案基於正確的診斷。傳統的髖部骨折分型是基於二維X線片進行的,包括AO/OTA分型、Evans分型及Ramandier分型等,很難完全展示骨折的三維形態。針對X線片存在信息丟失這一缺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骨科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骨折三維CT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提出了髖部骨折的三維分型系統[7,8],並基於該分型指導臨床決策,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本期王鄭浩等也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相關研究,根據136例累及後內側壁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CT數據,繪製出後內側壁的骨折地圖。此類研究能使我們更直觀地認識傳統分型的不足,對骨折的手術治療和復位質量評估均有指導意義。

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為代表的股骨近端頭型髓內釘,具有手術時間短、抗旋轉能力強、骨質丟失少及力臂短等優點,是目前髖部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案。然而,由於現有治療理論對股骨近端生物力學認識的不足,致使目前的手術質量無法保證,術後併發症仍時有發生。股骨近端後內側壁和內側壁對穩定復位的重要性分別由Evans[9]和Jensen[10]於1949、1980年提出,後陸續在轉子間固定釘、Gamma釘、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等的失敗患者中被報導。外側壁的重要性由Parker[11]於1996年報導動力髖螺釘失敗患者時發現,完整概念則由Gotfried[12]於2004年提出。對於髖部骨折內側壁破壞嚴重的患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骨科已設計出內側支撐型髓內釘[13,14],由內側支撐釘、主釘和頭釘構成三角形力學支撐結構,完成對股骨近端內、外、上壁3個壁的力學支撐,實現了"三角"的力學重建[15]。本期郝有亮等也發現缺乏後內側支撐是反轉子間骨折手術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進一步在股骨反轉子間骨折治療中驗證了內側壁的重要性。秦宏敏等的研究發現,在接受PFNA Ⅱ治療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中,伴有外側壁骨折者的骨折癒合速度慢於外側壁完整者。陳賓等在排除外側壁粉碎的患者之後,報導PFNA滑動加壓技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具有併發症少、癒合快等優點。針對股骨頸骨折復位難、復位不良導致骨折不癒合的難題,我們設計的內側解剖支撐鋼板可以有效地恢復內側穩定[16],結合動力髁螺釘的側板和頭頸部張力側螺釘,從內、外、上3個方向支撐骨折部位,為骨折癒合提供穩定的"三角"力學環境,極大地提升了股骨頸骨折不癒合的治癒率。任捷等的研究著眼於股骨頸骨折微創復位技術,針對股骨頸骨折的初次手術創新了手術器械。

除手術技術的革新外,圍術期管理的改進在髖部骨折的治療體系中也佔據重要地位。針對老年患者合併內科疾病多、身體衰弱導致術後併發症發生率高的難題[17],國外學者在危險因素術前篩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8]。研究表明,術後感染是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19]。張浩等的前瞻性研究發現,程序性死亡受體-1的表達與術後感染密切相關,為髖部骨折圍手術期管理提出了又一建議。

總之,老年髖部骨折的防治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對老齡化社會醫療體系的建設有重要意義。在提高手術技術、減少術後併發症的同時,關注老年人健康,積極治療合併的內科疾病,預防和治療老齡化帶來的身體衰弱和骨質疏鬆症,普及跌倒危害、健全防跌倒公共設施等,這些都需要全體醫療工作者和行業管理人員長期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並最終造福廣大百姓。

相關焦點

  • 髖部骨折風險預測及新藥治療選擇
    本文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範永前骨質疏鬆症是以導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性增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其中,髖部脆性骨折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患者骨折發生後1年的死亡率高達20%,約一半患者愈後很難恢復至骨折前體力及活動能力。
  • 聚焦「髖部骨折」,再攀技術高峰,骨科團隊太給力!
    聚焦「髖部骨折」,再攀技術高峰,骨科團隊太給力!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聊城市髖部骨折的治療策略及圍手術期風險評估培訓班
  • 髖部骨折臨床治療的5條實用建議
    (張培訓教授)髖部骨折被認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是最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之一,大約70%以上的股骨頸骨折被歸類為移位性骨折,及時治療移位性股骨頸骨折仍然是金標準,通常採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如果採用半髖,文獻顯示脫位率3-3.4%,術後髖臼磨損易造成髖部疼痛,降低患者滿意度,同時具有較高的翻修率;如果採用普通全髖,雖然再手術率相對更低,但脫位率卻高達10%;而雙動全髖治療75歲以上老年脆性股骨頸骨折,具有更低的脫位率、更好的術後功能和更好的滿意度。
  • 聚焦「髖部骨折」,聊城市人民醫院東昌府院區骨科團隊很給力
    魯網12月10日訊 為了促進骨折的規範化治療,提高基層骨科專業人員技術水平,12月10日,聊城市人民醫院東昌府院區舉辦2020年聊城市髖部骨折的治療策略及圍手術期風險評估培訓班。來自全區基層醫療機構近七十餘位骨科及相關專業人員參加會議。聊城市人民醫院東昌府院區副院長田洪廣主持會議。
  • 為什麼老年人的髖部容易骨折?
    骨折大家都知道,但對於髖部骨折可能不是很熟悉,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也就是說,稍不在意可能人就沒了。有數據統計,老年髖部骨折在一年內的死亡率就高達20%,由此可見其對身體的危害性有多大。為什麼老年人容易發生髖部骨折呢?髖部骨折了,該怎麼治療?治療方式不一,該選擇哪種比較好?
  • 老年人髖部骨折後怎麼辦?
    老年人髖部骨折後怎麼辦?這類人群往往有骨質疏鬆和其他慢性疾病,在跌倒或外傷後,容易發生髖部骨折。根據大宗病例報導,老年人髖部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達20%左右,因而,老年髖部骨折常被稱為「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我們在遇到老年髖部骨折時,應當怎麼處理呢?1現場處理通常老年人有明確的外傷史,約90%為跌倒所致。
  • 髖部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分型與治療策略
    預計到2025年,每年會有約260萬患者發生髖部骨折,1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30%。髖部骨折是全球10大致殘疾病之一。由於幾乎大部分的髖部骨折患者都需要選擇手術治療,髖部骨折的治療一直面臨更多嚴峻的挑戰。髖部骨折根據解剖主要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轉子下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生率最高,本文主要針對轉子間骨折做一論述。
  • 戒菸酒可防髖部骨折
    由於死亡率高,髖部骨折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過去幾十年,美國髖部骨折發病率一直在下降。近期,美國國立關節、肌肉骨骼與皮膚病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這與吸菸與飲酒減少相關。該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
  • 老年人大髖部骨折,應該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老年人大髖部骨折應該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大髖部骨折比其他骨折更為複雜,由於位置原因,很難修復。其次,這裡的骨頭比其他地方的骨頭堅硬,因此恢復期更長。而且,該部位的血液循環也相對較差,因此,老年人的髖骨一旦骨折,很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危及生命和健康。
  • 一次髖部骨折 帶來多重傷害
    英國《內科學雜誌》上刊載的一項研究稱,因髖部骨折而受傷的老人一年內的死亡風險是常人的2.78倍,即使到傷後第8年,死亡風險也仍然是常人的2倍多。因此,臨床中常將該類骨折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關節骨病外科副主任林荔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髖關節與股骨配合,是支持人體直立行走的重要力量。
  • 老年人跌倒所致髖部骨折的現狀遠比大家想像中嚴重的多
    右側股骨頸骨折 有數據統計,全世界每3秒鐘就有一位老人摔倒並導致髖部骨折,由此可知老年人跌倒致骨折的風險有多高!而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其跌倒發生率遠高於8.0%,無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3個月內跌倒發生率為15.0%,有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3個月內跌倒發生率為23.1%。
  • 超聲引導外周神經阻滯在髖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髖部骨折採取保守治療的併發症和死亡率高,早期外科手術是首選方法。Moja等研究團隊對35個臨床試驗、超過19萬例病人髖部骨折的數據進行Meta分析發現,48小時內手術可降低術後死亡風險(OR=0.74,95%CI:0.67~0.81)。
  • 關注骨質疏鬆性骨折(椎體/髖部骨折)術後骨折癒合
    骨質疏鬆性骨折指受到輕微創傷或日常活動中即發生的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後果。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是椎體、髖部等[1]。國內基於影像學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隨增齡上升,65歲以上人群發生率最高;5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約為15%,50歲以後椎體骨折的患病率隨增齡而漸增,8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可高達36. 6%[2]。
  • 老人髖部骨折20%會一年內死亡!邢慶勝:選對治療很重要
    如果說是年輕人髖部骨折了,還並不可怕。但是老年人髖部骨折,卻是一件「要命」的事兒!我國每年髖部骨折的人數超過了100萬,其中,70%以上都是老年人。最關鍵的,在所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中,20%的人會在一年內死亡,20%的人會在一年內再次發生骨折,還有約25-35%的人出院後生活不能自理。
  • 九成以上髖部骨折 都是摔跤造成的
    □張秀麗 陳曉霖    近日雨水較多,各醫院接診的滑倒、跌倒的老齡患者增多,其中髖部骨折的患者增多了不止一倍。對此,醫生提醒,一次輕微的碰撞都可能造成老年人發生嚴重的骨折,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昆明市二院運用「321」微創內固定術為老年人治療髖部骨折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越來越多老年人出現髖部骨折。很多老人一旦發生髖部骨折,幾乎失去站立及行走能力,只能臥床,隨之而來的各種併發症也讓更多的老年人失能、甚至死亡。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骨關節中心吳志雄主任介紹,目前老年人髖部骨折手術治療以內固定及關節置換為主
  • 話說給「92歲老紅軍」微創手術治療髖部骨折的新聞
    報導用大量筆墨介紹說:「髖部骨折,常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這是因為發生髖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後的死亡率高達20%-30%。生活中,也常會見到不少老年人原本身體健朗,卻因為不慎跌了一跤,導致髖部骨折而長期臥床,身體情況和生活質量都大打折扣,令人惋惜。為什麼『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會讓人談虎色變?
  • 急診室的生死抉擇 | 髖部骨折就醫攻略
    如果需要,您可能會得到一定的的止痛治療, 同時會被被送去做x光檢查, 以便醫生可以看清楚您的髖部骨骼情況。這些檢查會花費一些時間,在這期間可能會對您進行一些靜脈輸液,防止您的身體脫水。早期評估然後, 通常有一位骨外科醫生來到您的身邊。正是這位醫生將要選擇最好的方法來治療您的髖部骨折。
  • 老年人髖部骨折,為什麼一定要開刀?
    髖部骨折之後,很多老年人出於對手術的恐懼,寧願終日臥床休息也不願意做手術。而不少家屬也認為與其手術造成痛苦,不如臥床休養。然而,由於此處骨折癒合缺乏血管供給營養,往往很難癒合,而髖關節在人體直立運動過程中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一來,患者只能長期臥床,很多人便因此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髖部骨折為何危害如何之大呢?單純就髖部骨折而言,它對人體的影響是有限的。
  • 【高醫骨二科科普】髖部骨折 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而保守治療的患者,由於沒有做手術,骨折部位稍有活動就會劇烈疼痛,無論是翻身還是坐起來吃飯都特別困難,排痰不易,肺炎發生率較高,死亡率也上去了。  再來說說最兇險的血栓。骨折出血多,加上手術出血,失血量往往都比較大。那麼問題來了,手術後是不是要用一些止血藥?答案是否定的。在過去,包括骨科大夫在內的手術大夫,都認為術後該用止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