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脫位有哪些表現呢? 怎麼治療?
關節脫位就是我們常說的脫臼了,指的是組成關節的上下兩個骨端沒有處於正常位置,出現錯位了。脫臼的原因主要是暴力作用導致的。肩、肘、下頜和手指關節等都是比較容易出現脫位的。
那脫臼的表現有哪些呢?
1、疼痛明顯,活動患肢時加重;
2、腫脹,因出血、水腫使關節明顯腫脹;
3、功能障礙,關節脫位後結構失常,關節失去正常活動功能。
4、畸形
關節脫位後肢體出現旋轉、內收或外展和外觀變長或縮短等畸形,與健側不對稱。
5、彈性固定
關節脫位後,未撕裂的肌肉和韌帶可將脫位的肢體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動活動時有一種抵抗和彈性的感覺。
6、關節窩空虛
關節脫位後會導致人體關節窩空虛。
脫位有哪些治療方法您知道嗎?
1、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症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併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併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併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2、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3、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鬆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覆發生脫位。
4、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併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癒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幾個適合脫位患者的食療方
1 、炒油菜莧
組成:油菜莧250克。
用法:油菜莧洗淨,切成小段,菜油起油鍋,將油菜莧炒熟,加少許精鹽、味精,分次食用,每日2次,連續1周。
功效:活血祛瘀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腫脹明顯不退者。
2 、赤小豆竹筍湯
組成:赤小豆100克,綠豆100克,竹筍30克。
用法:將赤小豆、綠豆、嫩竹筍分別洗淨,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鐘,文火煮20分鐘,分次食用,連服1周。
功效:消腫活血,逐血利溼。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局部腫脹明顯,瘀塊不退者。
3、 薤白鯽魚湯
組成:鯽魚1條,薤白25克。
用法:鯽魚活殺,去鰓、內臟等,洗淨,油鍋煎至魚背微黃,加清水500毫升;薤白洗淨,紗布包紮,同置鍋中,急火煮開3分鐘,加黃酒、姜、蔥、精鹽等,改文火煮20分鐘,去薤白,食魚及湯,連續1周。
功效:消腫行氣活血,利水溼。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關節部脹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者。
4、 韭菜炒佛手
組成:韭菜250克,佛手200克。
用法:韭菜洗淨,切成小段;佛手洗淨,切成小片。油鍋燒熱, 將韭菜、佛手同置鍋內,熱炒炒熟,分次食用,連續10天。
功效:行氣止痛,溫經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中期,關節仍腫脹,活動不利者。
5 、蔥油拌萵筍
組成:萵筍300克。
用法:將萵筍洗淨,去皮切成絲,熱油加蔥末,與萵筍絲拌勻,分次食用。
功效:通經絡,養筋骨。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僵直不能動者
(責編:曾璐、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