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快走跑步就摔跤 原是膝蓋骨習慣性脫位

2020-12-05 騰訊大浙網

金華東陽女孩小蘭(化名)15歲,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可她有個毛病,走路時用力過猛,或者一跑步,就會摔倒。這些年來,在學校裡,對於一切跟運動有關的東西,比如打球、跑步等等,她統統是拒絕的。

大部分時間,她只能坐在教室裡,做個安靜的美少女。看著別人打鬧嬉戲,小蘭心裡別提多難過了。

這是什麼毛病?

最近,謎題終於解開了。原來,是因為她膝蓋上的骨頭脫位了,一用力就會摔跤。

經過手術,很快,小蘭就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跑步了。

15歲姑娘

在學校從不參加體育活動

小蘭一家是東陽人。小蘭父母說,女兒剛學會走路時,似乎就跟同齡的孩子不太一樣。1歲多的時候,其他孩子已經走得蠻穩,還能四處跑來跑去,可小蘭老是腿軟摔倒。

他們估摸著,每個孩子發育情況不同,就沒放在心上。

沒想到,一直到5歲,這愛摔跤的毛病不但沒改,還越來越嚴重。

走路久一點,特別是轉彎或上下坡會摔,跑步也摔,打鬧嬉戲一不留神就跪在了地上,有時還弄得鼻青臉腫的。

為此,小蘭變得越來越沉默。她害怕出門,只能躲在家裡,羨慕地看著別人靈活的身影。

到7歲時,要上小學了,小蘭父母害怕再拖下去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於是帶她去四處求醫。有的說孩子缺鈣,有的說是孩子個子長太快了,還有些說是神經方面出現了問題,影響了小腦平衡。

吃藥、補鈣,什麼法子都試了,就是沒有任何效果,該摔的時候還是照摔。

因為這毛病,上學後,小蘭從來不參加體育活動,生怕一不小心就在同學面前出醜,性子變得越來越安靜,朋友也越來越少。

每天,父母接送她放學直達教室。她的運動量,頂多就是從教室走到廁所。

就這麼一直到了15歲。

由於長期不太動,身高1米62的她,已經有135斤了。

小蘭爸媽越來越著急,如果就這麼一直下去,人真的要被毀了。

膝蓋骨習慣性脫位

一用力就摔跤

一周前,趁著放暑假,小蘭爸媽帶她到東陽市人民醫院運動醫學門診就診。

「摔跤時是什麼症狀?」運動醫學科王維凱醫師開始詳細詢問小蘭的病發情況。

「摔倒時,我能感覺到膝蓋上的骨頭往外移了位置,爬起來後骨頭就恢復原狀。有時隨便一推,骨頭就會跑走。」小蘭努力地描述自己感受。

「是這個位置嗎?」王維凱試著活動小蘭的膝蓋。「可能是髕骨出了問題。」

X光片、CT、磁共振的檢查結果證實了。最後,王醫生作出了明確診斷,小蘭患的是雙膝髕骨習慣性脫位,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髕骨會向外側脫位,雙腿一用力,就更加容易脫位,脫位後就會摔跤。

醫生給她做了髕骨三聯手術手術,說得通俗點,就是重建內側髕骨股骨韌帶。

醫生說,她這情況,只要康復訓練做得好,很快就可以跟正常人一樣了。

昨天,小蘭順利出院了。

王醫生說,這種病的發病率很低,主要跟骨線發育不好有關,如果發現得越早,康復的機率越大,對生活的影響也越小。

醫生提醒,如果家裡的孩子走路時有外八,或者打軟腿,家長們就要引起注意了。儘早到醫院來做個檢查。返回騰訊·大浙網首頁>>

相關焦點

  • 8歲女孩常摔跤 青少年要小心膝蓋骨脫位
    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記者 徐芳 通訊員 陳菁)「我沒想到女兒從小愛摔跤竟然是膝蓋骨問題。」2月23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關節外科病房裡,妮妮的媽媽自責地說。不到半年,妮妮兩次髕骨(膝蓋骨)脫位,好在上周的手術很成功,即將出院。
  • 當心習慣性髕骨脫位惹得禍
    髕骨永久性脫位臨床上非常少見,而先天性滑動性脫位也稱為習慣性髕骨脫位,臨床常見,所以今天就重點講解習慣性髕骨脫位。病例萌萌,12歲,女孩,自從10歲膝蓋受傷開始,左膝蓋骨很容易脫位,以前總能夠自行復位,這次脫位後就不能自行復位了……經過醫生檢查診斷為先天性髕骨脫位。
  • 青少年髕骨脫位應重視 習慣性脫位要不得
    原標題:青少年髕骨脫位應重視習慣性脫位要不得 髕骨脫位是指由各種原因所致的髕骨從自身位置移位,使膝關節界面的對合紊亂,從而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的常見疾病。髕骨脫位佔膝關節損傷的2%~3%,多發生於年輕、活動度大的患者。
  •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 越早做手術越好
    □北京積水潭醫院 梁學亞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往往是外傷後出現的。第一次脫位會導致保持肩關節穩定性的韌帶組織撕脫。之後,肩關節每次活動至較容易脫位的角度,就會因為前方缺少必要的阻擋結構而出現脫位,這便造成了肩關節的習慣性脫位。  現代研究認為,肩關節脫位是否變成復發脫位與患者初次發生脫位的年齡有密切關係。如果是年輕人,比如說是30歲以前出現第一次脫位,那麼由於這些患者往往肩關節活動度在復位後恢復很好,且平常肩關節所需活動範圍較大,因此絕大多數會變為復發脫位。
  •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怎麼辦?
    小徐,男青年,26歲,做公司宣傳活動時不小心的一次引體牽拉動作引起右側肩關節前脫位,一年前右側肩關節脫位兩次,未引起重視未找到脫位的原因,哪脫位的常見因素有哪些呢?解剖結構特點: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 習慣性髕骨脫位
    博主推薦 龍氏正骨:每月1期,長期舉辦 羅氏正骨:每月1期,長期舉辦 病因 習慣性髕骨脫位多為先天性膝發育缺陷引起的繼發病損
  •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
    肩關節脫位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在全身關節脫位中發病率最高。肩關節屬球窩關節, 其特點是活動範圍大而穩定性差, 故較容易脫位, 約佔全身四大關節脫位的40%。第一次脫位的原因可能是一個強的外力向外拉肩關節或者通過一個極端的旋轉將關節(肱骨頭)拽出了關節。肩關節在第一次脫位時有可能出現局部錯位,即肩關節半脫位。
  • 習慣性髕骨脫位康復知多少
    正常Q角度為10-15度,女性的角度比男性大。 引起習慣性髕骨外脫位的原因很多。 習慣性髕骨的發生,文獻報告的病例中,部分有輕度外傷史,有的無外傷史。有的出生後即有髕骨脫位,有的會走路時發生髕骨脫位,有的是在其生長的不同年齡階段發生髕骨脫位。Jone認為習慣性髕骨脫位常繼發於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同時脛骨外旋,一旦髕骨脫位,關節囊撕脫,髕骨失去正常位置經常發生脫位。髕骨脫位的原因,外傷是誘因,而主要的是局部結構存在先天性發育畸形的條件。
  • 髕骨脫位如何治療?處理不當會演變成習慣性髕骨脫位
    體育運動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一個13歲的小男孩,在八天前的體育活動中,就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倒的時候小男孩右膝著地,啪的一聲跪在了地上,這無疑給了膝蓋處重重的一擊,痛的小男孩幾乎想哭出來了。由於急性外力衝擊作用,小男孩的右側膝蓋動彈不了。
  • 快走和跑步的區別 快走和跑步哪個好
    快走和跑步的區別 快走和跑步哪個好 快走指的是比普通走路速度要快,步幅稍大的行走運動方式,與一般的行走和跑步相比
  • 睡個覺肩膀就脫位了 專家提醒:習慣性關節脫位應重視,可選手術治療
    睡覺前伸個懶腰,或是起床時拿著梳子梳了下頭髮,肩膀就脫位了;平常生活不敢拎一點重物,否則就會脫臼。這樣的場景看似有些誇張,其實在不少人身上發生過。近日,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骨科專家魏利成博士,就關節習慣性脫位等的防治,對廣大市民做出提醒。
  • 18歲女孩一跑步髖關節就脫位!這毛病50人中就有1人有……
    因為一跑步她就會出現髖關節脫位,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還出現了長短腿、骨盆前傾等問題。一跑步髖關節就脫位萍萍今年18歲,山西人。一直以來,她有個煩惱: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初中,她的髖關節經常一跑步就脫位,因此無法正常上體育課,這讓她非常痛苦。而導致這一情況的,是因為她存在脊柱側彎。
  •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顳下頜關節科張清彬教授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又叫復發性脫位,指的是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 肩關節脫位成「習慣」?請遠離這些危險因素
    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專科獲悉,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是非常常見的,佔全部關節脫位的近一半,尤其是年輕人,一旦發生了第一次的肩關節脫位,即使復位後也很容易發生第二次、第三次,進而轉變為習慣性肩關節脫位,也就是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專家提醒,暑假在即,大中學生運動較多,在不注意運動保護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肩關節脫位。
  • 15歲男孩酷愛打籃球 跑跳時腓骨肌腱愛脫位
    【15歲男孩酷愛打籃球 跑跳時腓骨肌腱愛脫位】 今年15歲的高中生小陽(化名),身高1米9,身體素質非常好,酷愛打籃球。但一旦大量跑跳後,他的左腿腓骨長短肌腱就有可能發生脫位,近幾年肌腱脫位的頻率明顯升高,平均一個月就會脫位兩次,這成了小陽最大的心病。 一個月前,小陽打籃球不慎扭傷左腳踝,左側腓骨肌腱又一次脫位,無法活動,醫生建議他手術治療,小陽十分抗拒。
  •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是怎麼一回事?專家的建議仔細聽聽
    有一些患者有這樣的問題,在出現過一次肩關節脫位之後,之後很容易便會再次出現脫位。有一些在劇烈的運動中出現再次脫位,有一些甚至是在睡夢中就會出現脫位。為此,如何防止肩關節再次脫位成為了很多患者的一個想要了解的事情。
  • 在跑步機上快走能減肥嗎
    核心提示:提到跑步機大家應該不太陌生吧,這是一種新興的產物,跑步機可以放室內,從而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減少外界因素對跑步過程的幹擾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想通過在跑步機上快走來減肥,那麼,在跑步機上快走能減肥嗎?
  • 一歲半以上小孩走路不穩 家長要當心髖關節脫位
    一名快2歲的女孩走路不僅搖晃不穩,還不停摔跤,日前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患上了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專家指出,髖關節脫位應早發現早治療,但許多父母由於認知不足未能及時發現,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兒童醫院覃佳強教授說,幼兒通常一歲左右時能學會獨立行走,但有些幼兒到一歲半還不會走路或者步態不穩。
  • ...醫院成功開展贛東北地區首例肩關節鏡下治療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手術
    近日,解放軍第184醫院骨科四病區成功開展了肩關節鏡下治療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術
  • 摔跤後手腕痛,當心是這種關節脫位
    有時候摔跤後人們常常會忽視一些小傷殊不知有些小傷看上去小危害卻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