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摔跤後
人們常常會忽視一些小傷
殊不知有些小傷
看上去小
危害卻不小
前些日子,54歲的陳阿姨騎電動車剎車時不慎向右摔倒。倒地瞬間,她立即用右手撐地,而車把手隨即撞擊到她的右胸部,當時,陳阿姨就感覺到右胸部及右腕部疼痛、腫脹。她以為傷得不重,於是回到家中自行服藥對症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陳阿姨的症狀並未完全消失,她仍然能感覺到右胸部疼痛,右前臂旋轉時疼痛。就這樣扛了22天,在家人的陪伴下,陳阿姨來到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南院骨傷五科就診。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醫生給陳阿姨拍攝了胸部CT,原來她的右胸第3-7肋骨骨折,右手下尺橈關節損傷、半脫位。於是,醫生為陳阿姨手法整復並用固定帶固定。
目前,陳阿姨康復良好,肋骨疼痛消失,右前臂活動正常,右腕部疼痛基本消失。
臨床工作中,下尺橈關節脫位常被忽視而漏診,延誤治療,最終導致腕部疼痛、無力及前臂旋轉功能受限等嚴重後果。
下尺橈關節的功能是穩定橈骨在尺骨遠端的旋轉,主要穩定因素是:尺側側副韌帶,該韌帶附著於尺骨莖突尖端,止於豌豆骨和三角骨;三角軟骨盤,其附著於尺骨莖突基底到尺骨邊緣和橈骨凹;尺側和後側的尺橈韌帶與關節囊部分相連;旋前方肌;橈骨遠端的部分表面和尺骨及骨間膜。
下尺橈關節脫位除可與Colles骨折(橈骨下端骨折)、Smith骨折(前臂橈骨遠端骨折)及Galazzi骨折伴發(橈骨中、下1/3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外,亦有不少病例為單發者。
跌倒手撐地、腕部的扭傷或忽然提起重物,使腕關節橈偏、背屈或旋轉的應力均可造成此種損傷。
下尺橈關節局部症狀表現為:
1.腕痛局限於下尺橈關節及尺骨莖突處,旋轉及尺偏時加劇。
2.彈性隆起與健側對比,可見尺骨小頭向背側或掌側隆起,壓之復位,抬手即彈回原處。
3.活動受限因疼痛患側前臂旋轉及尺偏明顯受限,伴有三角軟骨損傷時尤甚。
4.腫脹一般較輕。
5.X線攝片應雙側對比,便於觀察及判定。
併發症:常並發尺骨莖突骨折及三角軟骨損傷。
下尺橈關節掌側脫位損傷,應於急性期旋後位短臂石膏託制動4~6周。如急性期失治,常會遺留下尺橈關節的鬆動、不穩定,引起腕部的無力和疼痛。
當下尺橈關節掌側脫位損傷較重時,除腕部腫痛、尺骨小頭突向掌側外,腕及前臂旋轉活動明顯受限,尺骨小頭常絞鎖於脫位位置,而需麻醉下復位。復位時,前臂應於旋後位,牽引下向背側推壓尺骨小頭,復位時常伴有彈響聲。
如果不能復位,應切開修復韌帶。如果病程超過3周以上者,保守治療復發率較高,症狀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首先嘗試修復韌帶,如不能直接修復韌帶同時骨結構正常,沒有骨性關節炎者,則選擇重建遠尺橈韌帶。常用的方法有自體掌長肌腱及尺側腕屈肌移植重建遠尺橈韌帶,效果較好。
甘國清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
骨傷五科(正骨科)主治中醫師
對骨科的常見骨折、脫位有較深的理解,尤其橈骨遠端、肱骨近端、跟骨骨折、鎖骨骨折、踝關節及手足部骨折、肩肘關節脫位的整復及筋傷等的治療有獨到見解,並對關節炎、頸肩腰腿痛的診療有較高水平。
來源:南昌市洪都中醫院
編輯:熊恕 周芸
審校:謝濤
核發:萬洪新
圖片: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掃碼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