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位是指組成關節的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應關係。臨床上可分為:損傷性脫位、先天性脫位及病理性脫位。關節脫位後,關節囊、韌帶、關節軟骨及肌肉等軟組織也有損傷,另外關節周圍腫脹,可有血腫,若不及時復位,血腫機化,關節粘連,使關節不同程度喪失功能。
1.外傷性脫位 正常關節因遭受暴力而引起的脫位。臨床上最為常見。
2.病理性脫位 關節結構被病變破壞而導致的脫位。臨床上常見的有關節結核、化膿性關節炎等疾病使關節破壞,導致病理性完全脫位或半脫位。
3.習慣性脫位 反覆多次的脫位稱為習慣性脫位。原因主要有關節發育不良,或有先天性畸形;另外,關節外傷性脫位後未給予恰當的固定,致使軟組織修復不良,而關節囊鬆弛,或骨質有缺陷,影響關節的穩定性。第一次脫位時大多數有明顯外傷史,但以後的每次脫位其外力甚為輕微,或不是因外傷所致,而是在關節活動時,由於肌肉收縮使原來已不穩定的關節突然發生脫位。
4.先天性脫位 因胚胎發育異常,導致先天性骨關節發育不良而發生的脫位。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髕骨脫位、先天性膝關節脫位。
四肢及顳頜關節脫位以遠端骨端移位方向為準,脊柱脫位則以上段椎體移位方向而定。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及中心脫位。
1.單純性脫位 指無合併損傷的脫位。
2.複雜性脫位 合併有骨折或血管、神經、內臟損傷的脫位。
1.閉合性脫位 脫位關節無創口與外界相通。
2.開放性脫位 脫位關節經創口與外界相通。
對本病的診斷有以下幾個要點:
(1)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與腫脹、畸形、彈性固定及關節盂空虛,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功能障礙。
(3)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的部位、程度、方向及有無骨折及移位。
脫位如不及時接受治療,可導致關節損傷更為嚴重:
肌肉、韌帶和肌腱撕裂;
關節內部或周圍的神經和血管損傷;
骨關節炎:隨著年齡上升,脫位關節發生骨關節炎的風險更高;
脫位復發:假如曾經發生過嚴重的關節脫位,該處關節的復發風險較高。
如果患者出現脫位的相關症狀,應立刻前往醫院接受診治。
檢查到底是脫位還是骨折,以及是否還有其他損傷。
醫生根據患者的脫位和損傷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患者切勿盲目自行復位,以免造成更嚴重的關節損傷。
小編提醒:
如果您遇到相關問題,建議到正規專業的骨科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查明病因,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對症治療。不要盲目用藥,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治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