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孜輝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關節脫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尤其是運動時,經常會出現因為摔倒、用力過猛等原因造成的關節脫位。
一旦出現關節脫位疼痛先不說,還會引起局部的腫脹和畸形,不儘快處理的話,還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那麼出現關節脫位到底該怎麼辦呢?
關節脫位會造成哪些不良後果?
如果發生了關節脫位而沒有得到及時復位,久而久之就會對患肢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早期:
關節脫位會導致關節的正常活動受到限制,對於患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另外脫位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都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期:
如果脫位的關節一直等不到正確的復位,會使整個關節面臨畸形的風險,出現關節變形或者影響骨骼發育。而且關節周圍組織比如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等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關節囊受到脫位的影響也會加重整個關節組織的損傷。
晚期:
當關節脫位越拖越嚴重時,因為腫脹的緣故,關節周圍組織持續受損,很容易導致關節粘連,嚴重者會導致關節喪失原有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關節脫位了應該怎麼治?
復位
1
以手法復位為主,最好應儘快處理,最晚不能超過脫位後的3周,因為早期復位容易成功,且功能恢復好。若脫位時間較長,關節周圍組織發生粘連,空虛的關節腔被纖維組織充填,常導致手法復位難以成功。
若發生以下情況,考慮行手術切開復位:
合併關節內骨折;
經手法復位失敗或手法難以復位;
有軟組織嵌入。關節脫位復位成功的標誌是被動活動恢復正常、骨性標誌恢復、X線檢查提示已復位。
固定
2
將復位後的關節固定於適當位置,以修復損傷的關節囊、韌帶、肌肉等軟組織。固定的時間視脫位情況而定,一般為2~3周。陳舊性脫位經手法復位後,固定時間適當延長。
緩解疼痛
3
局部冷熱敷:受傷24小時內局部冷敷,達到消腫止痛目的:受傷24小時後局部熱敷,以減輕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
避免加重疼痛的因素:進行護理操作或移動病人時,託住患肢,動作輕柔,以免用力不當加重疼痛。
鎮痛:應用心理暗示、轉移注意力或鬆弛療法等非藥物鎮痛方法緩解疼痛,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鎮痛劑。
病情觀察
4
移位的骨端壓迫鄰近血管和神經,可引起患肢缺血,感覺、運動障礙。定時觀察患肢遠端血運、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和活動情況等;發現患肢蒼白、發冷、腫脹、疼痛加劇、感覺麻木等,及時通知醫師並配合處理。
功能鍛鍊
5
鼓勵早期活動,在固定期間經常進行關節周圍肌肉的收縮練習和患肢其他關節的主動或被動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固定解除後,逐步擴大患部關節的活動範圍,並輔以理療、中藥燻洗等治療,逐漸恢復關節功能。功能鍛鍊過程中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以免加重損傷。
健康教育
6
向病人說明復位後固定的目的、方法、重要意義及注意事項,使其充分了解固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復位後的固定時限。講述功能鍛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指導其進行康復鍛鍊,使病人能自覺按計劃實施。
固定期間進行關節周圍肌肉收縮活動及鄰近關節主動或被動運動;固定拆除後,逐步進行肢體的全範圍關節功能鍛鍊,防止關節粘連和肌肉萎縮。習慣性脫位者,須保持有效固定並嚴格遵醫囑堅持功能鍛鍊,避免各種導致再脫位的因素。
關節脫位的應對措施很多,但大部分都需要由專業人員來進行操作,因此在出現關節脫位時,一定不要驚慌,優先進行關節的保護,然後再撥打120進行救助。如果出現骨折的患者,那最好不要多做處理,以免骨折端刺破血管或組織引起更大的損傷。
作者介紹
周孜輝 副主任醫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簡介:從事創傷骨科專業近20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擅長複雜四肢關節周圍骨折以及老年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微創治療,骨不連及骨缺損的顯微外科治療。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近三十篇,擔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創傷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骨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康復醫學會疼痛康復專業組委員;上海市虹口醫學會骨科學組常務委員。
門診時間:周五上午,武進路85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總院
原標題:《關節脫位了怎麼辦?不要慌,記住這幾點最關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