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舊性距下關節脫位

2021-02-22 關愛足踝你我同行

    在分享病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叫距下關節脫位,因為很多醫生將其診斷為「距舟關節脫位」。距下關節脫位是足舟骨和跟骨相對於距骨移位,跟骰關節不發生移位。Malgaigne分型有內側脫位(80%),外側(17%),後側(2.5%)和前側(1%)。該類損傷常合併有距骨頸、距骨後突、跟骨前突、距骨外側突,外側距骨頭及外踝骨折。而臨床上所說的距舟關節脫位(跗骨中關節損傷)常合併跟骰關節脫位,這常需要我們去區別。

 病例分享

62歲,女性,左足內翻扭傷導致畸形,扶拐行走2月。患者輾轉多家醫院諮詢未果來我院創傷骨科門診就診,診斷」陳舊性距下關節脫位「轉手足外科繼續治療。查體:全足內翻、足內側緣短縮、跟骨內翻畸形,無法下地負重活動。

影像學評估可見舟骨和跟骨相對距骨向內移,合併外踝和距骨後突骨折。

病例討論

前外側Bohler切口暴露脫位的距骨頭,可見距骨內側關節面塌陷阻礙距舟關節復位,徹底松解距骨頭周圍軟組織。

跗骨竇切口暴露距下關節,可見距骨向外側脫位並旋轉,撐開器打開距下關節,清理距跟關節及內側軟組織,直至可復位距下關節。

前足牽引外展復位距舟關節,跟骨結節兩根克氏針固定距跟關節,足背內外側3根克氏針固定距舟關節。

距骨內側塌陷的關節面截骨復位螺釘固定,植骨支撐,內側柱外支架支撐。

手術完畢後外觀可見足部內翻、內側緣短縮及跟骨內翻糾正。

        對於閉合性損傷,儘早在急診室進行閉合復位,可以使用靜脈麻醉。復位後確實是穩定性的可以石膏固定,同時複查踝關節正、斜位,足部症側位片進一步評估是否並發骨折,有條件可以行CT檢查。影像學評估距下和距舟關節復位良好,無骨折,需要制動3-6周,石膏制動時間取決於耐受程度。只要病人能耐受關節活動,可以使用可拆卸的骨折治療靴開始部分負重活動。

閉合脫位外科治療的適應症包括殘留關節不穩,關節內骨折或者復位困難的患者,切口復位需要復位關節內骨折、解除阻礙復位的軟組織卡壓。

在一些病例中,如果不能維持穩定的復位,可以克氏針輔助固定。第一根克氏針通過距舟關節,第二根從跟骨結節固定距下關節。固定6周後拔出克氏針開始負重活動。

相關焦點

  • 下頸椎關節脫位治療進展
    下頸椎關節脫位可以分為雙側關節突脫位和單側關節突脫位,其中雙側關節突脫位的發生率高於單側。按照下頸椎關節脫位的發生部位來看,C4-C7的發生率較高,其中又以C5-C6最常發,這與其解剖學結構密切相關。目前,臨床上對下頸椎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案尚存爭論,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制定治療方案,方案趨向於多樣化和個體化。因此,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相當重要,本文對此作一綜述如下。
  • 顳下頜關節脫位
    症狀分類根據脫位的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復發性脫位和陳舊性脫位三種類型。急性脫位單側脫位時,可發生單側口水外流、閉口困難、耳屏下陷,關節和咀嚼肌疼痛且復位時更嚴重等症狀,下巴向健側歪斜。雙側脫位時與單側症狀相似,雙側均發生,一般下巴會向前下移動,不向左右歪斜。
  • 我院成功開展全關節鏡下陳舊性肩關節脫位修復術技術水全國前列
    近期,我院關節運動醫學一科在省內領先開展關節鏡下陳舊性患者術前檢查:右肩關節前脫位,Hill-Sachs損傷,前盂唇損傷,二頭肌腱長頭腱脫位,右肩前脫位並嵌頓且存患者於3月13日來我院行右肩MRI檢查示:右肩關節脫位、右肩袖損傷、右肩諸肌損傷、右肩關節盂唇損傷、右肩關節積液,收入院。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案
    顳下頜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TMJ)是指下頜髁狀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的情況下,下頜骨髁狀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來的位置。5、外傷外力因素:開口狀態下,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伴有下頜骨折時,須結合X線檢查才能夠確診。6、醫源性因素:經口腔氣管插管、氣管鏡、喉鏡、食管內鏡、胃鏡、開口器、新生兒使用產鉗等等因素使下頜開口過大,髁突越過關節結節不能自行回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鬆弛、習慣性下頜運動過度、下頜快速運動可增加前脫位的概率。
  • 顳下頜關節脫位診治
    【概述】  下頜骨髁狀突運動時如超越正常限度,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照位,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臨床上多為前方脫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  【診斷】  1、脫位側別 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脫位。  2、脫位的時間特點 病員就診時處於顳頜關節脫位狀態,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 dislocation);反覆發生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
  • 肩鎖關節脫位
    維繫肩鎖關節的主要韌帶是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圖59-3)。病因與分類肩鎖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theacromioclavicular joint) 十分常見,暴力是引起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以直接暴力更多見。肩峰受到打擊時,肩峰及肩胛骨猛然向下,使關節囊及周圍韌帶斷裂而發生脫位。當跌倒時,肩部著地,力傳導至肩鎖關節而發生關節脫位,為間接暴力所致。依據暴力的大小,可僅發生關節囊挫傷、破裂,韌帶挫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撕脫骨折或半脫位、完全脫位。根據損傷程度,可將肩鎖關節脫位分為三型(圖59-4)。
  • 『8分鐘創傷』切開復位治療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點擊上圖,即可進入書城陳舊性未復位的肘關節脫位非常罕見,常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肘關節後脫位最為常見,治療方法也較多。
  • 關節脫位治療有原則
    □朱瑜琪    關節脫位後,應在麻醉下儘早手法復位,適當固定,以利軟組織修復;及時活動,以恢復關節功能。早期復位容易成功,功能恢復好;復位晚則困難大,效果差。復位中切忌粗暴,要注意防止附加損傷,如骨折、血管和神經損傷等。
  • 「笑掉下巴」---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淺析
    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dislocation);反覆發生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前面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顳下頜關節脫位的病因,現在來談一下治療。急性關節脫位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並發關節盤損傷,關節囊及關節韌帶組織鬆弛而導致復發性關節脫位。
  • 專業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七大原因
    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後方脫位時關節髁狀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莖突外側,上方脫位關節髁狀突可進入顱腦中窩,內側脫位關節髁突可達關節窩的內側,外側脫位關節髁突可移至關節窩的外側。
  • 恩施市中心醫院開展首例「左距舟及跟骰關節脫位手術」
    本網訊(通訊員 胡建斌)4月10日,恩施市中心醫院骨科成功開展醫院首例「左距舟、跟骰關節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標誌著骨科足踝創傷的診療水平邁入全州前列。>左足毀損傷術前影像 左足毀損傷術後影像3月28日,在恩施務工的重慶萬州籍的吳大叔左腳被車輪壓傷,到恩施市中心醫院骨科就診,經診斷為「左足骨筋膜室症候群、左距舟及跟骰關節脫位
  • 圖解肩鎖關節脫位(值得收藏)
    肩鎖關節脫位治療非手術治療適用於 Rockwood分型I 型和 II 型肩鎖關節損傷,但患者遺留肩關節持續疼痛,則要考慮手術治療。III 型肩鎖關節損傷的治療方式有爭議,對簡單的 III 型肩鎖關節損傷患者可嘗試3~4 個月的非手術治療,大多數非手術治療患者,療效良好。
  • 梁阿姨的肩關節脫位3周以上,還能復位嗎?
    點擊標題下的 「定州市人民醫院」 即可加關注
  • 淺談:顳下頜關節脫位
    指下頜髁狀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的情況下,下頜骨髁狀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來的位置。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分類?一般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臨床上以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  主要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因素。
  • 肩鎖關節脫位的概述
    解剖概要: 肩鎖關節由肩峰的鎖骨關節面與鎖骨外端的肩峰關節面構成關節,部分關節內存在纖維軟骨盤。節面多呈垂直方向,關節囊薄弱,由周圍的韌帶維持其穩定性。維繫肩鎖關節的主要韌帶是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
  • 常見關節脫位的診療策略,都在這裡啦!
    (四)按脫位後的時間在2—3周以內者為新鮮脫位,超過2—3周仍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多次復發的關節脫位為習慣性脫位。(五)按脫位關節是否有創口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脫位和開放性脫位。2.關節盂空虛  原來位於關節孟的骨端脫出,致使關節盂空虛,關節頭處於異常位置。如顳頜關節前脫位,在耳屏前方可觸及一凹陷,肩關節前下脫位,肩峰下關節盂空虛,可在喙突下、盂下或鎖骨下觸及肱骨頭。3.彈性固定  脫位後,關節周圍的肌肉痙攣收縮,可將脫位後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
  • 肩關節疼痛----肩鎖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脫位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發生於青壯年,約佔肩部創傷脫位的12%,佔全身各處關節脫位的8%。一般均具有明確的外傷史。好發於接觸性運動以及高山滑雪運動等。     肩鎖關節是由肩峰關節面與鎖骨肩峰構成的滑膜關節,屬於平面關節,關節的活動度較小。關節囊較鬆弛,附著於關節面的周圍。
  • 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盤移位?
    「掉下巴」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時有碰到,其專業名稱叫「顳下頜關節脫位」。首先來看「下頜骨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TMJ)是指下頜髁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髁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窩而不能自行復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在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
  • 專家介紹:何為關節脫位 分哪幾種?
    關節脫位是由於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於關節,或關節有病理改變,使骨與骨之間相對關節面正常關係破壞,發生移位。外傷性脫位最多見,多發生於青壯年。四肢大關節中以肩、肘脫位為最常見,髖關節次之,膝、腕關節脫位則少見。
  • 【收藏】踝關節陳舊性骨折
    一般認為,腓骨短縮畸形是下脛腓聯合損傷所致的結果,導致下脛腓聯合不穩定性分離。踝關節骨折時腓骨短縮2 mm或外旋5°即可造成脛距關節接觸應力的改變,而外旋達30°時,脛骨遠端與距骨的接觸面積將會減少1/3。內踝骨折及三角韌帶損傷也會導致距骨的外移及外翻,這些病理改變都可能導致踝關節解剖軸線的改變及應力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