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置換手術後,手術刀口一直流水、滲液
這是怎麼回事?要採取什麼措施?
是不是感染了?會要再次手術嗎?
手術後刀口「流水」是非常煩人的一件事
不管是對於醫生還是對於患者來說
下面骨小雅邀請湘雅關節外科謝杰醫生來講講關節置換術後刀口一直「流水」要怎麼辦
謝醫生表示,切口持續滲液的原因可能包括:手術部位的出血、血腫、皮下脂肪液化壞死以及外科手術縫合技術所導致。
「刀口有滲液,這說明是體內的水流到外面來了,那必然存在一個通道,而這個通道是雙向的,這說明外面的細菌也有可能通過這個管道進入人體體內,關節置換中,只要有100個細菌進入體內,就可能造成手術後的感染。」謝醫生說。
有觀察研究指出:隨著刀口滲液時間的增加,膝關節置換術後發生深部感染的風險增加29%,髖關節置換術後發生感染的風險增加42%。
謝醫生提醒,術後傷口滲液很正常,但是刀口的持續滲液,也就是一直「流水」,就需要注意啦!
那麼手術後刀口的持續滲液是怎麼定義的?我們怎樣才知道自己是屬於需要幹預的對象呢?
謝醫生解釋道,術後手術部位持續滲液的定義為:手術後切口敷料滲出範圍大於2× 2 cm,持續時間超過手術後3天,仍存在的刀口滲液,這就稱為持續的切口滲液。
謝醫生介紹,髖關節置換或者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刀口持續滲液創面的處理可分為非手術措施與手術措施。
非手術措施:包括停止臨床上術後使用的抗凝藥、加強病人營養補充、採取敷料措施(如創面負壓治療)以及限制活動範圍等。
手術措施:如果手術後,在實施了非手術措施後仍然存在傷口持續滲液超過7天,則可以考慮採用手術幹預措施,這包括徹底衝洗和清創、關節滑膜切除術以及更換全部或者部分關節內植物。
因為人工關節假體置入人體後會激發凝血反應、再加手術創傷、術後臥床時間較長,容易產生血栓,導致靜脈血管栓塞,甚至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等嚴重後 果,故術後需要使用抗凝藥物來預防血栓的形成。抗凝藥物能保持血液的流動性,不利於凝結,過量使用的話,可能反其道而行,引起出血,臨床上病人可能就是表現為手術切口的持續滲液。
抗凝藥物的使用已經被證實與關節置換術後切口持續滲液相關,所以,對於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傷口持續「流水」(滲液)的患者,如果病情允許的話,第一個步驟就是儘可能的停止抗凝藥物的使用。
切口負壓治療的概念就是,在切口附近貼上一塊密封的敷料,同時往外抽氣,這樣在切口周圍就形成一個負壓狀態,只要有滲液流出來的話就會被吸走。在手術後7天內的傷口持續滲液,可以酌情使用切口負壓裝置。
營養不良有幾個定義。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清轉鐵蛋白<200 mg/dL,血清白蛋白<3.5 g/dL,或淋巴細胞總數<1500/mm3。不良的營養狀況與關節置換術後傷口併發症的風險顯著增加有關。所以選擇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前術後都要加強營養,特別是需要補充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白等高蛋白食物。
手術後的再次手術,那一般是要等到非手術療法無效時,才考慮使用。手術幹預的第一步是衝洗和清創術,徹底衝洗及清理切口內部組織,並至少術中取3個組織行培養,排除是否存在感染。
手術中如果發現關節周圍筋膜縫合完整的,仔細縫合即可。當手術中發現關節周圍筋膜不完整的時候,對於關節置換的患者來說,則需要更換關節假體,要當它是關節感染來處理。
骨小雅提醒,當手術刀口出現持續性滲液,需要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來處理,採取幹預措施。
科室:關節外科
職稱:主治醫師
主攻:四肢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擅長微創關節置換,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膝關節置換術後翻修和關節感染術後一期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