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小雅課堂】關節置換術後,刀口一直「流水」怎麼辦?

2021-02-12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

關節置換手術後,手術刀口一直流水、滲液

這是怎麼回事?要採取什麼措施?

是不是感染了?會要再次手術嗎?

手術後刀口「流水」是非常煩人的一件事

不管是對於醫生還是對於患者來說

下面骨小雅邀請湘雅關節外科謝杰醫生來講講關節置換術後刀口一直「流水」要怎麼辦

謝醫生表示,切口持續滲液的原因可能包括:手術部位的出血、血腫、皮下脂肪液化壞死以及外科手術縫合技術所導致。

「刀口有滲液,這說明是體內的水流到外面來了,那必然存在一個通道,而這個通道是雙向的,這說明外面的細菌也有可能通過這個管道進入人體體內,關節置換中,只要有100個細菌進入體內,就可能造成手術後的感染。」謝醫生說。

有觀察研究指出:隨著刀口滲液時間的增加,膝關節置換術後發生深部感染的風險增加29%,髖關節置換術後發生感染的風險增加42%。

謝醫生提醒,術後傷口滲液很正常,但是刀口的持續滲液,也就是一直「流水」,就需要注意啦!

那麼手術後刀口的持續滲液是怎麼定義的?我們怎樣才知道自己是屬於需要幹預的對象呢?

謝醫生解釋道,術後手術部位持續滲液的定義為:手術後切口敷料滲出範圍大於2× 2 cm,持續時間超過手術後3天,仍存在的刀口滲液,這就稱為持續的切口滲液。

謝醫生介紹,髖關節置換或者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刀口持續滲液創面的處理可分為非手術措施與手術措施。

非手術措施:包括停止臨床上術後使用的抗凝藥、加強病人營養補充、採取敷料措施(如創面負壓治療)以及限制活動範圍等。

手術措施:如果手術後,在實施了非手術措施後仍然存在傷口持續滲液超過7天,則可以考慮採用手術幹預措施,這包括徹底衝洗和清創、關節滑膜切除術以及更換全部或者部分關節內植物。

因為人工關節假體置入人體後會激發凝血反應、再加手術創傷、術後臥床時間較長,容易產生血栓,導致靜脈血管栓塞,甚至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等嚴重後 果,故術後需要使用抗凝藥物來預防血栓的形成。抗凝藥物能保持血液的流動性,不利於凝結,過量使用的話,可能反其道而行,引起出血,臨床上病人可能就是表現為手術切口的持續滲液。

抗凝藥物的使用已經被證實與關節置換術後切口持續滲液相關,所以,對於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傷口持續「流水」(滲液)的患者,如果病情允許的話,第一個步驟就是儘可能的停止抗凝藥物的使用。

切口負壓治療的概念就是,在切口附近貼上一塊密封的敷料,同時往外抽氣,這樣在切口周圍就形成一個負壓狀態,只要有滲液流出來的話就會被吸走。在手術後7天內的傷口持續滲液,可以酌情使用切口負壓裝置。

營養不良有幾個定義。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清轉鐵蛋白<200 mg/dL,血清白蛋白<3.5 g/dL,或淋巴細胞總數<1500/mm3。不良的營養狀況與關節置換術後傷口併發症的風險顯著增加有關。所以選擇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前術後都要加強營養,特別是需要補充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白等高蛋白食物。

手術後的再次手術,那一般是要等到非手術療法無效時,才考慮使用。手術幹預的第一步是衝洗和清創術,徹底衝洗及清理切口內部組織,並至少術中取3個組織行培養,排除是否存在感染。

手術中如果發現關節周圍筋膜縫合完整的,仔細縫合即可。當手術中發現關節周圍筋膜不完整的時候,對於關節置換的患者來說,則需要更換關節假體,要當它是關節感染來處理。

骨小雅提醒,當手術刀口出現持續性滲液,需要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來處理,採取幹預措施。

科室:關節外科

職稱:主治醫師

主攻:四肢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擅長微創關節置換,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膝關節置換術後翻修和關節感染術後一期翻修。

相關焦點

  • 關節置換術後應該怎麼做?關節置換術後需要注意什麼?-健康百科
    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出現的感染與手術過程中操作以及術後刀口病菌入侵有很大的關聯。術後感染的主要表現是關節腫脹,疼痛,發熱以及全身乏力等還會影響腸胃功能,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影響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率。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後,感染分為近期的感染和遲發的感染。
  • 膝關節置換後一直疼痛是怎麼回事?關節置換術後應該注意什麼?
    膝關節置換後一直疼痛是怎麼回事?關節置換術後應該注意什麼?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在骨科手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它是通過手術的方式,利用人工材料代替原本的關節,從而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膝關節功能。
  • 關節置換術後,別怕,大膽的翻身!(專業翻身計劃)
    很多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不敢翻身,怕對術後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患者甚至會在床上平躺一整晚,導致整個人疲憊難受。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關節置換術後能否翻身以及如何翻身等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關節置換術後,能否翻身?
  • 相同關節置換手術,為何術後效果不同?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快速恢復
    相同關節置換手術,為何術後效果不同?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快速恢復 關節置換手術前,醫生會問患者手術後想達到什麼效果,患者大部分回答是,「做完手術要不疼,能夠走路。」
  • 關節置換術後吃些什麼好?關節置換術後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關節置換術後快速康復是每個患者和家屬的期望,這一過程中,術後飲食若是調理得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關節置換術後到底該如何調整飲食呢?
  • 關節置換術後,假體周圍感染,你需要知道什麼?
    關節置換術由於療效顯著、技術成熟,目前已經在國內廣泛開展。但置換術後假體周圍感染由於其可能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一直是醫生和患者心中的難以訴說的一抹沉重。什麼是關節置換術後假體周圍感染?為什麼它這麼麻煩?怎麼確定自己有沒有感染?一旦確診感染需要做哪些準備?應該怎麼預防假體周圍感染?
  • 關節置換術後發熱正常嗎?
    就是關節置換術後常見併發症之一,很多患者術後出現發熱,都會非常緊張,就會想是不是手術有什麼問題?首先在臨床上我們一般定義關節置換術後發熱體溫為≥38.0℃,而不是≥37.1°C。根據北京協和醫院觀察報導,700例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中有351例(50.1%)出現術後發熱症狀(所有患者術前均未出現發熱)。術前1天最高平均體溫為36.8°C±0.4°C(設為基線)。
  • 膝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周圍麻木沒有感覺,怎麼辦?
    膝關節置換術後周圍麻木沒有感覺,怎麼辦? 膝關節置換術後很多患者感覺傷口周圍麻木,特別是膝關節外側偏下的部位,由於切口不可避免的損傷到隱神經的髕下支,術後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過電樣」傳痛或「針刺樣」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症狀會逐漸的消失,一般持續半年到一年左右,但是出現上述的症狀不影響患者的日常起居和康復訓練的進行。
  • 為什麼關節置換術後會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是終末期關節疾病主要治療的方式之一,如嚴重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主要包括膝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有觀察研究顯示其10年成功率已超過90%。
  • 關節置換術後有哪些併發症?關節置換手術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其主要是因為術後病患下肢血管內凝血因子粘稠度升高,血凝塊淤堵在血管中,導致血流減緩,進一步形成血栓,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肺栓塞,可致病患死亡。 二、感染 感染是關節置換術最嚴重的併發症,誘發感染的因素非常多,例如高齡、存在基礎性疾病、長期服用激素等等。感染早期表現為體溫持續升高,局部皮溫高,晚期症狀相對較不明顯。為預防感染,術前術後應使用抗生素嚴格消毒,術後還應注意患處的護理,避免觸水外露,容易滋生細菌,誘發感染。
  • 關節置換術後為什麼要抗凝?
    關節置換術後,常規會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但很多患者並不理解為什麼傷口還沒長好,就開始用抗凝藥。部分患者使用抗凝藥物之後,會出現傷口周圍大面積的皮下瘀斑,更加重了心裡的疑問。實際上,術後抗凝治療主要目的是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 關節置換術後可以做哪些康復訓練?
    膝關節置換術後2至3天後行膝關節X線檢查無異常時,大多數即可下地活動。這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可以隨意走動了,甚至想要更好的恢復增加很多運動。適當運動是可以的,但是康復訓練卻是必不可少的,下面顧連專家會分享一些關節置換術後可以做的康復訓練,幫助有需要的人更快康復。
  • 關節置換術後,做好這3點很重要!
    上午,貴州華夏骨科醫院關節外科查房時,有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關節外科主任李貴山表示,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在骨科手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它是通過手術的方式,利用人工材料代替原本的關節,從而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關節置換術後的這種疼痛,是傷口癒合期的一種正常反應,一般會持續2—3個月。因此,在手術前,一定要跟患者溝通好。
  • 聊城市中醫院成功完成我市首例人工全肘關節置換手術
    本網訊    2014年8月,聊城市中醫院骨創傷科主任房義輝主任醫師主刀,王新昌主治醫師等醫師參與共同獨立完成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肘關節置換手術一例,開創了魯西地區肘關節置換技術的先河,填補了我市肘關節置換手術的技術空白。擴大了我市骨科在魯西地區的影響。
  • 【骨小雅課堂】手術以後,傷口多久可以拆線?
    相對腹部拆線時間就要推遲些,一般7-9天可以拆線;腹部和會陰的皮膚較薄,血液循環豐富,所以拆線也比較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一周左右;我們平時活動最多,承受各種張力最大的四肢(手、胳膊腿、腳),拆線就要更晚點,一般在10-12天左右可以拆線;如果傷口恰巧在關節處,如關節置換的患者
  • 骨小雅課堂 | 比崴腳更痛苦的是,第二次崴的又是同一隻腳
    骨小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足踝外科許燦醫生▲ 右側踝關節內翻性扭傷為什麼會經常崴傷同一隻腳?▲ 踝關節外側韌帶斷裂扭傷成習慣,生活與健康都受影響湘雅骨科許燦醫生提醒,不同於輕微的扭傷,「習慣性崴腳」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的損傷,不僅會給日常活動帶來麻煩,還會造成一系列的健康隱患,比如它會增加骨質增生、關節炎症等的風險
  • 全髖關節置換後,假體總是「吱吱」響,怎麼辦?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髖部開始出現問題,不得不通過全髖關節置換術來解決疼痛等症狀。儘管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經很成熟,假體材料也在不斷改進,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後出現關節假體異響,產生令人擔憂的臨床問題。
  • 臨床經驗 | 關節置換術後噁心、嘔吐的防治
    目前,關節置換術後疼痛處理的方法涉及麻醉方式、麻醉藥及鎮痛藥物的使用。然而,同多模式鎮痛處理方法相關聯的噁心、嘔吐的處理卻仍是一個棘手問題。、嘔吐發生率對隨機選擇的100例人工關節置換病例進行觀察分析。
  •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是關節置換術後腹瀉的常見原因
    儘管報導術後機體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的文獻較多,但目前報導全關節置換術後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的文獻較少,部分文獻報導認為,關節置換術後發生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多種抗生素的使用,住院周期增長,ASA評分高等。 鑑於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較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有必要對其流行病學有進一步的了解。
  •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可能會發生哪些併發症?
    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應對嚴重關節疾病的對策並不匱乏,比如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一、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是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其主要是因為術後病患下肢血管內凝血因子黏稠度升高,血凝塊淤堵在血管中,導致血流減緩,進一步形成血栓,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肺栓塞,可致病患死亡。靜脈血栓常發於術後2-5周,一般起病較急,患肢多見腫脹疼痛,常伴有發熱、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