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肩胛骨骨折的解剖及手術入路詳解,值得一看!

2021-02-22 好醫術

肩胛骨骨折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導致,發生率較低,約佔所有骨折的1%,上肢骨折的3-5%,約90%存在合併傷。肩胛骨骨折邊緣骨質明顯增厚,肩胛岡加強肩胛骨硬度;肩胛胸壁活動,緩衝暴力,周圍豐厚的肌肉常合併嚴重的胸腹部損傷,容易漏診。今天早讀就為大家詳解肩胛骨骨折的解剖及手術入路選擇,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三角形扁骨,位於胸廓後外上

為上肢活動提供穩定的平臺

協助肩關節完成上舉運動

肩胛骨位於第2~7肋骨間,下角位於第7~8肋骨間;

內緣與脊柱夾角約3度,與冠狀面成30-40度角。

背部淺層肌肉

肩胛骨周圍肌肉:

斜方肌、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背闊肌、前鋸肌、胸小肌。


肩胛骨—胸壁連接:不具關節結構,協助肩關節完成活動,應視為肩關節的一部分。肩胛胸壁間隙位於肩胛骨前面的肩胛下筋膜與胸壁間的狹窄間隙,又稱肩胛前間隙,肩胛骨即沿此間隙活動。其又為前鋸肌分成兩個間隙,即前肩胛前間隙和後肩胛前間隙。

肩胛骨運動形式複雜,很難精確的描述。

向上旋轉運動:由斜方肌中部纖維始動的,穩定肩胛骨的作用。當肩關節外展45度時,前鋸肌向外側牽拉肩胛骨下角,斜方肌上部纖維向上牽拉肩胛骨外側角,斜方肌下部纖維通過肩胛崗內側止點向下牽拉肩胛骨,完成向上旋轉運動。

向下旋轉運動:由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向上牽拉肩胛骨內緣,及胸小肌、胸大肌下部纖維和背闊肌向下牽拉肩胛骨來完成的。

肩胛骨的前伸(protraction)運動:由遠離脊柱的向前運動、失狀面上的前傾及內旋組成,主要由前鋸肌和胸小肌完成。

肩胛骨的回縮(retraction)運動是由靠近脊柱的向後運動、失狀面上的後傾及外旋組成,主要由斜方肌中部纖維和菱形肌完成。

肩胛骨的回縮(retraction)

在肩關節上舉最初30度時,活動發生在盂肱關節;在上舉90度活動中,盂肱關節運動與肩胛骨運動為2:1。

在上舉過程中,肩胛骨旋轉,避免發生肩峰下撞擊。

斜方肌麻痺

不能懸吊肩胛骨,致使肩胛骨下沉,並移向外側,肩胛骨下角轉向外下,在肩胛骨平面上肢上舉、外展不能超過90度,患者聳肩障礙。前曲上舉、外展上舉受限,聳肩障礙。

前鋸肌麻痺

肩胛骨不能固定於胸壁,肩胛骨下角不能向前擺動,上肢上舉不能超過90度,當上肢做推壓動作時,肩胛骨向側後方翹起,呈翼狀肩胛。上舉不超過120度,疼痛。

肩胛骨為一扁寬形不規則骨,位於胸廓上方兩側偏後,在肩關節活動中起重要作用。肩胛骨上附著多層肌肉,它可以緩衝外傷暴力,還可以保護肩胛骨免受低能量損傷,只有直接高能創傷才是肩胛骨骨折的主要原因。

肩胛骨骨折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常見於交通傷及高處墜落傷。臨床發病率低,佔上肢骨折的3-5%, 佔全身骨折的0.4-1%. 好發於中青年,常合併其他部位損傷,死亡率為10-15%,死亡原因常為肺部感染及頭部外傷。

某些嚴重的伴發傷常使急診外科醫師忽視肩胛骨骨折的診斷,約12.5%的肩胛骨骨折未能在傷後第一時間發現。 

大量文獻研究 報導:90%的肩胛骨骨折存在合併傷,80% 伴有胸部損傷(肋骨骨折、血氣胸、肺挫傷),50% 伴同側上肢損傷(鎖骨骨折、肱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48%伴頭部損傷(顱骨骨折、腦挫傷),26% 伴脊柱損傷,11%伴血管損傷。

Miller分型特點為分型依據肩胛骨形態

I型為肩胛骨突起部骨折

II型為肩胛頸部骨折

III型為關節內骨折

IV型為體部骨折

Hardegger 分型:

根據骨折部位提出的分類方法:

AO分型:

根據骨折與肩盂的位置及穩定性分類:

(一)、Acromial fracture(肩峰骨折- Kuhn分型) 

ⅠA:肩峰尖部撕脫性骨折;

ⅠB:肩峰無移位骨折;

Ⅱ:肩峰骨折移位,但肩峰下間隙未變窄;

Ⅲ:肩峰骨折移位,肩峰下間隙變窄;

(二)、Coracoid fracture(喙突骨折—Ogawa分型)

主要提供肌肉韌帶止點。

肩胛上神經

(三)、Glenoid Neck Fractures(肩胛骨頸部骨折—Goss分型)

    

(四)、Intraarticular Glenoid Fractures(肩胛骨關節盂骨折Ideberg分型)

I型: 關節盂緣骨折 Ia:前方 Ib:後方

II型:外力通過肱骨頭,斜向內下方撞擊盂窩,造成自盂窩至肩胛體的外緣骨折。形成盂窩下半骨折塊移位IIa:橫行骨折  Ib:斜行骨折

III型: 外力通過肱骨頭,斜向內下方撞擊盂窩,造成自盂窩外上部分骨折。 骨折塊可包括盂內上部關節面和喙突,骨折塊向內上方移位,常合併有肩峰、鎖骨骨折或肩鎖關節脫位。

IV型:肱骨頭撞擊盂窩中央,骨折線橫行通過盂窩,並通過肩胛骨體部至達肩胛骨內緣。肩胛骨連同盂窩橫向分裂為二,上方骨折塊小,下方骨折塊大。V型:II、Ⅲ、IV型骨折的組合損傷。Va: II+IVVb: Ⅲ+IV

Vc: II+Ⅲ+IV 

Goss曾對其做了補充,即第VI型,關節盂粉碎性骨折

Goss提出肩關節上方懸吊複合體(SSSC)的概念。

環行結構

肩胛盂上下唇連線與肩胛盂上唇至肩胛下角連線之間的夾角(GPA即盂極角,正常範圍為30°~45°)來判斷骨折的嚴重程度。有研究表明:盂極角<30°時與盂極角>30°時相比,骨折預後的肩關節Constant-Murley評分明顯降低;而盂極角<20°的患者採取非手術治療的預後極差。

1、肩胛盂骨折。骨折移位>5 mm,關節面臺階>3 mm,1/4前緣或1/3後緣的關節盂骨折,關節盂骨折導致肱骨頭半脫位,骨折移位過大可能導致骨不連;

2、肩胛骨突起部位骨折。骨折移位≥10 mm,骨折壓迫神經血管束,骨折伴韌帶損傷,影響肩關節活動,伴需手術的同側肩胛骨骨折;

3、肩胛骨頸部骨折,移位≥10 mm,成角>40°,盂極角<20°。

4、 2處及2處以上肩關節上方懸吊複合體(SSSC)損傷。

5、體部骨折,骨折片嚴重移位突破關節囊,影響關節活動。 

常規入路有:前方入路、後方入路、上方入路及聯合入路,應依據骨折的類型選擇合理的手術入路方式。

一、前方入路

1. 前側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入路)

適應症:關節盂前緣、累及上部關節盂的喙突骨折、Ⅲ 型關節盂骨折。

體位及術前準備:全麻,沙灘椅位,傷側肩下墊毛巾卷使患肩推向前方,C形臂術中輔助透視。

切口:肩關節前方入路有兩種切口。

1. 前方切口:沿三角肌胸大肌間隙10-15cm的切口,從喙突上方延長直達三角肌粗隆。

2. 腋路切口:起自腋前壁中點,朝後向腋後襞方向延長8-10cm, 向上、外側牽開皮瓣,顯露三角肌胸大肌間溝。

神經界面:三角肌由腋神經支配;胸大肌由胸內、外神經支配。

前側入路注意事項:

2. 肩鎖關節和喙突入路(Roberts)

適應症:肩鎖關節周圍的骨折脫位合併喙突骨折、上肩胛盂骨折等。

體位及術前準備:同前 

切口:沿肩峰前上緣和鎖骨外側1/4作一弧形切口,再彎轉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間溝下3-4cm。

3. 肩關節前內側入路(Thompson,Henry)

適應症:關節盂前緣骨折合併肩鎖關節周圍的骨折脫位。

體位及術前準備:同前。

切口:始於肩鎖關節的前上方,沿鎖骨外1/2前緣向內側走形,隨後沿三角肌前緣向遠端延伸,到該肌起點至止點的2/3處。

4. 單純喙突骨折的前側微創入路

切口:喙突外側1cm作垂直切口,經三角肌胸大肌間溝進入或直接劈開喙突表面的三角肌纖維

二、後方入路

1. 後方入路(Judet入路)

適應症:關節盂後緣、關節盂頸部和關節盂其餘部位骨折。

體位:側臥位,上肢置於託盤上,或消毒置於臺上。

切口:始於肩峰尖的外側,沿肩峰邊緣向內後方延伸,弧形向遠端走至肩胛下角

神經界面:小圓肌(腋神經支配);岡下肌(肩胛上神經支配)之間

後方入路注意事項

1.  牽拉翻轉三角肌時,不要用力過猛,以免損傷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經(經四邊孔支配小圓肌和三角肌)。

2.  在岡下肌和小圓肌之間分離後,將岡下肌向上牽開,注意保護肩胛上神經(經肩胛上切跡從岡上窩進入岡下窩,在岡下肌深面走形,支配岡下肌)


2. 簡化的後方入路(King入路)

適應症:同前

體位:俯臥位或側臥位

切口:肩關節外展90°,在肩峰後方做垂直切口,並向下延伸10cm。

神經界面:小圓肌(腋神經支配)和岡下肌(肩胛上神經支配)之間進入。

簡化的肩關節後方入路(King,Brodsky)

三、上方入路

1.單純肩峰骨折的上方入路

沿肩峰作切口,骨膜下剝離顯露肩峰上側面,直視下解剖復位骨折

近端骨折:3.5mm重建鋼板固定

遠端骨折:張力帶固定

肩峰上方入路

肩峰骨折Ⅲ型

2.肩胛骨上方入路

適應症:肩胛盂上緣骨折

切口:皮膚切口位於鎖骨與肩胛骨正中,劈開斜方肌纖維,根據骨折塊的位置將岡上肌向前或後牽開。

注意事項:仔細辨認肩胛上切跡,不要損傷肩胛上神經。

四、聯合入路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山東省立醫院李連欣主任【肩胛骨骨折如何選擇手術入路】。下載好醫術APP,即可觀看視頻講解!

本文為好醫術原創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果你想把你的臨床診斷,治療經驗,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讓更多的人看見你,更多的人獲益,歡迎投稿給我們!醫無止境,我們的每一份付出都會以另一種方式被這個世界銘記。

投稿郵箱:sherry.hu@haoyishu.org

相關焦點

  • 肩胛骨骨折手術入路——劉濤
    ,骨折少見,約佔全身骨折的1%左右,且多發生於肩胛骨體部和頸部,常為多發傷的一部分,其中需要手術的肩胛骨骨折佔其中的10%,在骨科手術中屬於不常見手術,面對需要手術的肩胛骨骨折,年輕的臨床醫生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而不知所措。
  • 早讀 | 深度講解:橈骨遠端骨折解剖、分型、入路及治療!
    橈骨遠端骨折是所有年齡中最常見的骨折,佔骨科急診的17%、前臂骨折的75%。如何更好地認識並治療此類骨折,只有熟悉解剖、掌握髮病機理,才能在治療中做到遊刃有餘,避免後遺症發生。今天早讀就為大家詳解橈骨遠端骨折的解剖、分型、手術入路及治療策略,值得學習借鑑!
  • 早讀 | 肱骨幹骨折:局部解剖、手術入路、固定及手術全面精講!
    肱骨幹骨折好發於骨幹的中部,其次為下部,上部較少,中下1/3骨折易合併橈神經損傷,下1/3骨折易發生不連接,約佔全身骨折的3%。今天,我們針對其局部解剖、手術入路、固定策略及手術方案進行全面講解,值得學習借鑑! (一)解剖與手術入路定位:外科頸下1~2cm至髁上2cm處骨折。
  • 圖文並茂 | 詳解肩胛骨、鎖骨手術入路…
    在肩胛骨骨折的手術治療中,應用最多的手術入路是後方的Judet入路,以及前方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這是Robert Judet在1964年首先描述的入路。該手術入路可清楚地顯露整個岡下窩、肩胛骨的內外緣、肩胛岡、肩胛頸以及肩盂的後緣和下緣。A.患者體位:將患者置於側臥位。
  • 【病例分享】肩胛骨骨折
    應根據不同骨折類型、患者全身情況合理選擇手術入路及內固定方法,儘量減少肌肉剝離和出血,避免神經損傷,使得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更加安全、有效。肩胛骨骨折分型肩胛骨骨折分型大多結合於臨床結果。常用分型有Miller分型、Hardegger分型、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O)/國際創傷骨科協會(OTA)分型。
  • 早讀 | 經典高清圖解:骨盆周圍詳細解剖及手術入路詳解!
    雖然大師風範、臨床經驗、手術技巧一時學不來,但是我們可以先學習骨盆周圍的解剖,首先爭取做到對解剖熟悉,攻克骨盆手術中的一大難題。今天我們就重點來學習骨盆的解剖及手術入路,值得學習借鑑!(一)骨盆解剖(1)骨盆組成及分布骨盆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和恥骨(後三者統稱為「髖骨」)組成。
  • 骨科基礎 | 肱骨幹骨折:局部解剖、手術入路、固定及手術全面精講!
    肱骨幹骨折好發於骨幹的中部,其次為下部,上部較少,中下1/3骨折易合併橈神經損傷,下1/3骨折易發生不連接,約佔全身骨折的3%。今天,我們針對其局部解剖、手術入路、固定策略及手術方案進行全面講解,值得學習借鑑! (一)解剖與手術入路定位:外科頸下1~2cm至髁上2cm處骨折。
  • 跟骨骨折如何選擇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看看這篇!
    因跟骨及周圍解剖結構複雜,局部軟組織覆蓋質量差,故治療困難且後遺症多,預後較差。選擇正確的手術切口及內固定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今天早讀就為大家詳解跟骨骨折的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的選擇,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在血供的邊緣設計切口,避開肺動脈供區及脛後動脈供區
  • 肩胛骨骨折的內固定治療
    肩胛骨骨折Ada-Miller分型(按解剖部位分為4類)Ⅰ型(肩胛骨突骨折)A:肩峰骨折B:肩峰基底、肩胛岡骨折C:喙突骨折>C.盂窩骨折D.解剖頸骨折E.外科頸骨折F.肩峰骨折G.肩胛崗骨折H.喙突骨折肩胛骨骨折OTA分類A型(關節外骨折)A1:肩峰A1.1肩峰單一A1.2肩峰多段
  • 肩胛骨手術的區域阻滯技術
    想要不斷優化我們的麻醉方案,就需要了解功能解剖結構、骨折的類型、伴發的骨折、手術步驟、疼痛產生的部位以及神經分布肩胛骨的功能解剖肩胛骨是一塊位於胸廓後外側的不規則、三角形平面的松質骨,它通過鎖骨、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和盂肱關節將上肢和中軸骨連接起來,對上肢的功能和穩定性起著關鍵的作用。
  • 肩胛骨骨折及浮肩損傷的診治策略
    由於肩胛骨解剖形態特殊且周圍被豐富的肌肉包裹,故其骨折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患者合併其他損傷的概率高達90%~95%。Kralinger教授認為,如果鎖骨骨折或肩胛骨骨折都有手術指徵,應予以手術治療;倘若其中之一尚未達到目前公認的手術指徵,則需綜合考慮,必要時可以適當放寬手術指徵。處理時先復位並固定鎖骨骨折或肩鎖關節脫位,隨後評估肩部穩定性,再決定是否需要固定肩胛盂骨折,術後均應早期開始肩關節功能鍛鍊。鍛鍊初期可用三角巾懸吊上肢以緩解疼痛,隨後即開始肩關節鐘擺樣活動鍛鍊,促進功能恢復。
  • 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骨折的治療傳統上是保守的,採用閉合治療;然而,骨科醫生的評估是標準,因為手術治療的新進展改善了功能結果,嚴重移位與不良的長期預後相關。骨折是根據發生骨折的肩胛骨的解剖位置進行分類的。骨科創傷協會提出了兩個級別的分類系統:1級是所有創傷外科醫生的基本系統,2級是專門的肩部外科醫生。雖然這個分類系統有助於肩胛骨骨折的分類,以確定適當的隨訪,但沒有研究表明分級系統與預後相關。
  • 肩胛骨骨折怎麼治療?來看這裡吧
    肩胛骨關節盂與肱骨頭之間有盂肱韌帶相連。3)肩胛-胸壁連接:肩胛胸壁間隙是位於肩胛骨前面的肩胛下筋膜與胸壁間的狹窄間隙,又稱肩胛前間隙,肩胛骨即沿此間隙活動。肩胛骨各部分均可發生骨折,其中以肩胛體、肩胛頸骨折最為常見。肩胛骨骨折是以解剖部位為基礎來進行分類的。
  • 經典高清圖解:骨盆周圍詳細解剖及手術入路詳解!
    (六)手術入路腹膜外骨盆填塞手術入路髂腹股溝入路擴大的髂股入路後方(K-L)入路全國李新吾蝶顎神經節(新吾穴)針刺術高級研修班2021年元月9日在北京舉辦,歡迎參加--點擊查看1.腹膜外骨盆填塞手術入路Logothetopulos(1926)首次提出骨盆填塞術是一種控制骨盆大出血的方法。
  • 肩胛骨骨折的手術指徵有哪些呢
    骨科專家說,肩胛骨的各部位均可發生骨折,但相對多的發生在肩胛頸及肩胛骨體肩胛骨骨體較薄,發生骨折後可以行內固定的地方比較少,Ⅰ、Ⅱ型骨折因為移位以及波及關節面比較少,採用非手術治療方案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Ⅲ~Ⅴ型骨折由於骨折波及範圍比較廣泛,關節面移位,骨折片之間分離在冠狀面、矢狀面都可以發生,盂肱關節發生移位或者肱骨頭脫位,肩關節功能喪失
  • Hoffa骨折的手術入路(單髁型)
    針對內、外髁及雙髁Hoffa骨折共有多達10餘種的手術入路。合理的入路應該根據骨折形態、分型及是否存在後髁的粉碎性骨折、是否合併股骨髁上、髁間骨折來確定。本文僅對單髁Hoffa骨折的常見手術入路進行匯總報導:外髁Hoffa骨折的手術入路
  • 肱骨近端骨折的微創入路ORIF手術技巧
    圖2.經三角肌的前外側入路手術筆者體會,該入路創傷確較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小,也應屬微創入路。通過旋轉窗(內旋顯露大結節及肩袖、外旋顯露小結節)能比較充分地顯露肱骨近端骨折區;尤其對大結節及肩袖的處理非常方便。
  • 「肩胛骨骨折」怎麼治療?來看這裡吧!
    肩胛骨關節盂與肱骨頭之間有盂肱韌帶相連。3)肩胛-胸壁連接:肩胛胸壁間隙是位於肩胛骨前面的肩胛下筋膜與胸壁間的狹窄間隙,又稱肩胛前間隙,肩胛骨即沿此間隙活動。肩胛骨各部分均可發生骨折,其中以肩胛體、肩胛頸骨折最為常見。肩胛骨骨折是以解剖部位為基礎來進行分類的。
  • 從解剖到手術入路,一文讀懂橈骨遠端骨折的診療方案!
    橈骨遠端骨折是所有年齡中最常見的骨折,佔骨科急診的17%、前臂骨折的75%。如何更好地認識並治療此類骨折,只有熟悉解剖、掌握髮病機理,才能在治療中做到遊刃有餘,避免後遺症發生。(一)基本概述(二)解剖特點1.橈骨遠端功能解剖1)骨性結構橈骨遠端骨性結構範圍為橈骨遠端關節面近側2.5-3cm,擴大到旋前方肌近側緣以遠。
  • 經腹直肌旁手術入路治療髖臼骨折的研究進展
    由於其特殊的解剖結構及與周圍組織複雜的關係,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已成為治療移位髖臼骨折的「金標準」。在Judet和Letournel的經典著作中,髂腹股溝入路被詳細的介紹,因該手術入路能顯露髖臼的前柱與前壁,一直以來是治療髖臼前方骨折的經典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