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當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手術治療是治療腰椎滑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實現徹底減壓受累神經,恢復椎間隙高度,維持脊柱的穩定。自上世紀40年代開展的自體棘突骨植入成功實施的後路腰椎椎間融合術(PLIF),逐步增多的病例研究證實其較好的臨床效果。
儘管開放腰椎後路融合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普遍應用於腰椎退變性疾病治療,然而椎旁肌肉的廣泛剝離和牽拉可導致肌肉失神經營養和萎縮,使部分患者術後殘留腰背部疼痛,可能影響康復結果。隨著脊柱外科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理念及技術不斷更新,更深入了患者內心,後路微創經關節突減壓腰椎融合術(MISTILF)也相繼出現並已在各大醫院成熟開展。而現階段,微創側方腰椎融合術(LLIF/OLIF/XLIF)技術的成熟開展標誌著腰椎微創融合手術增加了一個更加微創的階梯。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脊柱骨科江曉兵副教授,在科室主任梁德教授的指導下,現已成熟開展OLIF手術近300例,積累了豐富的側路融合手術經驗。據統計,2019年江曉兵副教授手術治療腰椎滑脫症有90%使用了OLIF手術,可以說,OLIF手術已經是江教授治療腰椎滑脫症的主要手段。與後路的腰椎融合技術相比,OLIF術式通過微創肌肉間隙手術入路,經腹壁肌肉間隙、經腰大肌與前方血管的天然間隙完成腰椎間盤切除減壓及椎間融合術,無需剝離腰背部肌群,無需破壞穩定的後方骨性結構,無需侵襲椎管,具有創傷小和術中出血量小的特點,真正詮釋了「微創融合」理念。而且術者可以放入較大支撐面積的椎間融合器,植骨量充足,融合率高,融合效率更高,配合經皮椎弓根螺釘,穩定性優良。此外, OLIF手術無需放置引流管,術後當天即可起床活動,恢復快,第二天即可出院,可顯著縮短住院時間。
江教授團隊OLIF治療腰椎滑脫症的適應證:3度以內滑脫;術前如果有下肢神經症狀,需在休息後能夠緩解75%以上。
以下是部分OLIF手術治療腰椎滑脫症的病例展示:
① 姚某,女性,67歲,反覆腰痛半年。診斷:1.腰椎滑脫症(L4椎體III°前滑脫,L4/5椎間關節不穩) 2. L4/5終板炎。行L4/5 OLIF + L5/S1 Mis-TLIF+L4-S1經皮固定術。
② 高某,男性,80歲,左下肢麻木疼痛5年餘,加重2天。診斷:1.腰椎滑脫症(L4椎體Ⅰ°前滑脫);2. 腰椎管狹窄症(L4/5)。行L4/5OLIF+L4/5經皮固定。
③陳某,女性,63歲,反覆腰痛伴雙下肢麻木、疼痛10年,加重1月。診斷:1. 腰椎滑脫症(L4椎體 II°前滑脫並L4/5椎間關節不穩);2.腰椎管狹窄症(L4/5);3. 骨質疏鬆症。行L4/5 OLIF+L4/5經皮固定及釘道強化術。
④鄭某,女性,47歲,腰痛20餘年,加重伴雙下肢麻木疼痛1周。診斷:1.腰椎滑脫症(L4 II°前滑脫並L4/5椎間關節不穩) 2.腰椎管狹窄症(L4/5椎間盤突出並黃韌帶肥厚、相應節段狹窄)。行L4/5 OLIF+L4/5經皮固定術。
⑤張某,男性,47歲,反覆腰痛半年餘,進行性加重伴活動受限2月餘。診斷:腰椎滑脫症(L4 Ⅱ°前滑脫並L4/5椎間關節不穩)。行L4/5 OLIF+L4/5經皮固定術。
⑥楊某,男性,57歲,右大腿酸脹不適7年餘,加重2天。診斷:腰椎滑脫(L4椎弓峽部裂並椎體Ⅰ°滑脫)。行L4/5OLIF+L4/5經皮固定術。
⑦劉某,女性,63歲,腰痛伴左下肢麻痛反覆1年餘。患者半月前因跌倒致背痛。結合症狀及影像學檢查,診斷:1. 腰椎滑脫症(L5椎體II°前滑脫);2. 腰椎管狹窄症(L4-S1);3. 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L1);4. 骨質疏鬆症。行L4/5/S1OLIF+L4/5/S1經皮固定釘道強化術+L1椎體成形術。
⑧ 肖某,男性,70歲,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痺痛2年,加重1月餘。結合症狀及影像學檢查,診斷:1. 腰椎滑脫症(L5椎體I°後滑脫);2. 腰椎管狹窄症(L4/5、L5/S1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並相應節段椎管狹窄);3. 骨質疏鬆症。行L4/5/S1 OLIF+L4-S1經皮固定釘道強化術。
目前,相關文獻報導OLIF手術僅限於治療Ⅰ、Ⅱ度腰椎滑脫,Ⅲ度以上滑脫在工作套管建立的有限通道上很難為嚴重滑脫復位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間。但綜合以上案例能看到Ⅲ度腰椎滑脫症也可以通過OLIF來治療。同時,大多數同行認為腰5骶1是側路融合的禁區,事實上,一部分患者在腰5骶1間隙能夠為側路融合提供足夠的腰大肌血管間隙,同樣可以進行側路融合,術前進行仔細分析即可獲知是否該患者的腰5骶1是否可以完成微創側路融合。
綜合以上案例可以看出,OLIF手術已成為我科梁德教授、江曉兵副教授團隊治療腰椎滑脫症的常規術式。OLIF手術使腰椎滑脫症的微創手術治療達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在我們的隨訪中發現,在我科接受OLIF手術治療的腰椎滑脫症患者的手術體驗很好,能較早投入正常生活和工作,滿意度高。
脊柱專題第7期學術線上課堂將於明天下午16點(2020年2月20日)針對微創側路融合專題有系列精彩交流。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江曉兵副教授準備詳細介紹微創側路融合的新技術解析及細節要點,歡迎大家參會!
授課概要:
1. 怎樣評估側路融合的最佳適應證
2. 微創側路融合手術的拓展適應證
3. 微創側路融合技術的安全要點
4. 微創側路融合能夠完成腹側減壓嗎?
5. D/XLIF(直)還是OLIF(斜)好?
6. 如何真正做到斜入路直操作?
識別二維碼可諮詢江曉兵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