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一、概述
1.大氣汙染的定義
大氣中某種物質的濃度超過正常水平,對人類、生態、材料或其他環境要素(如大氣性質、水體性質、氣候等)產生不良效應時,就構成了大氣汙染。
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定義,「大氣汙染通常係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
2.大氣汙染的機理
主要分為天然源和人為源:
自然因素:火山活動、自然塵、森林草原火災、植物排放、森林排放、海浪飛沫等;
人為因素:化石燃料燃燒、生物質燃燒、工業廢氣、農業活動等。
二次汙染的過程:
二次汙染的過程是大氣氧化性作用下,氣、液、固三相轉化反應的產物。
氮氧化合物與VOCs作用生成臭氧:
RH+OH+NO+hν->…->O3+NO2+RCHO
二、我國大氣汙染的歷史及現狀
1.1970s年代
我國環境保護起步;
我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加以粗放的加工消費方式,煤煙型汙染突出;
開始SO2煙塵和降塵的監測;
城市著重於解決工業企業的點源汙染——鍋爐改造,消煙除塵;
1979年9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2.1980s年代
經濟發展開始起步;
1982年4月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正式頒布執行——SO2,NOx,TSP,飄塵(PM10),CO,O3;
1987年9月頒布《大氣汙染防治法》;
全國SO2的排放量和大氣質量濃度繼續增長。
3.1990s年代
1993年我國工業化進入第一輪重化工時代,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發展,環境開始惡化;
大城市機動車迅猛發展,車況總體較差——VOC,NOx,CO汙染物排放量大;
大城市O3監測值常出現超標——光化學煙霧;
灰霾日明顯增多,大氣能見度下降——PM2.5;
1997年提出「大氣複合汙染」概念。
4.中國城市大氣環境問題的發展歷程
三、我國採取的措施及展望
1.環境觀的變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理念逐步拓展、加深。
2.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優化
3.能源結構和利用方式調整
4.發展綠色產業、循環經濟
5.改善環境空氣品質的重要舉措
通過實施煤炭總量控制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推進國家減排工程;
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
推進採暖系統煤改清潔能源;
建立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
建立責任分配和實施機制;
推行分區域、分季節的錯峰生產,調整短期產業結構;
建立重汙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
利用經濟政策槓桿帶動治汙措施;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聯合攻關。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