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面年賣300億 200米長街一年開垮七八家麵館

2020-12-05 騰訊大渝網

商報圖形 秦剛 制

市民在解放碑一麵館吃小面

古州萬城小麵店員在為食客服務 本組圖片由 首席記者 鍾志兵 攝

1314元一份的小面,你是否買帳?近日,重慶一家小麵店推出特色產品,專門為情侶們準備了一種寓意「一生一世」的小面。購買這種小面的顧客,還能享受包房服務。

小面似乎遍及了重慶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從路邊攤到包房,都有它的身影。不管你是計程車司機還是高級白領,只要生活在重慶,就不可能離開小面。麻、辣、鮮、香、酸、甜、苦、辣,小面讓你開始一天的生活。

市商務委提供的數據顯示,重慶現有8.4萬家小麵店,每店每天平均賣150碗面,重慶的小麵店每天就要賣出1260萬碗面,年產值近300億元人民幣。看似龐大的產值,平均到8.4萬家小麵店身上,僅僅35.7萬元左右。

去年,重慶被授予「中國小面之都」。雖然有了這塊金字招牌,但重慶小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仍沒有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雲南過橋米線叫得響亮。重慶該如何做大做強小面產業呢?

眾口難調

顧客口味不一

5月21日21時,這家賣「一生一世」小面的店裡,當天生日的吉林小夥於淼,帶著女朋友來到三樓包房,一邊欣賞美女現場小提琴演奏,一邊享用麵店單獨給兩人煮的一份賣價1314元的小面。面不多,按照客人的口味打作料,一份剛好夠裝兩隻普通面碗。

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小面,他們還給情侶提供了小吃、甜品、果盤、酒水。「1314元的小面,不是說隨時能吃到,需要提前15天實名定製。」他說,之所以要提前預訂,主要是因為每個顧客對於重慶小面有不同的口味要求,麵店為了精益求精,會按顧客的意思不斷調整味道,對小面進行定製烹飪。

定製小面固然能精益求精的貼合顧客口味,但吃的人畢竟是少數。6元一碗的小面,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不過,對於味道的要求,食客並不會因為小面的價格而降低。「老闆,面煮火巴一點!」「不要放蔥蔥!」「老闆,多放點油辣子!」……類似的話語充斥在重慶大街小巷的麵攤麵館。

千店千味,眾口難調。有人認為這是重慶小面的真實寫照。

秦雲老太婆攤攤面是重慶小面的代表,其老闆秦雲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他遇到的每一位顧客,喜歡的小面味道也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辣點,有的人喜歡麻點,有的喜歡硬點,有的喜歡多菜,有的喜歡幹溜……眾口難調,便是重慶小面真正的滋味。

「眾口難調是說眾人口味不同,很難調和到使大家都滿意的程度,但是重慶小面就是因為口味不同,反而成就了重慶小面在全國的地位。」重慶市小面協會秘書長曹家亮說,眾口難調也並非壞事。

每天賣1260萬碗面 年產值300億

據不完全統計,在重慶小麵館已有8.4萬家,年產值近300億,從業人員達百萬人。重慶市小面協會秘書長曹家亮表示,若每店每天平均賣150碗面,重慶的小麵館每天要賣出1260萬碗面。

線下:有麵館曾一天賣出4000碗小面

有好奇網友不相信小面如此受重慶人「追捧」,遂做了一個統計,發現每100個重慶人中,約三成人每天至少吃一碗小面,約16%的人每個月要吃20多次小面。

不僅重慶人愛吃小面,外地人到了重慶也要嘗一碗小面。今年正月初三,古州萬城小面八一店曾創下重慶小面界的「神話」:一天銷售了4000碗小面,單日賣出11.83萬元銷售額。

「當天是春節小長假第三天,很多外地遊客到重慶旅遊,到了重慶肯定要嘗一嘗重慶小面。」胡應超說,當天他們店8個員工挑面挑到手抽筋,送水面的師傅一天送了6趟。同時,他們位於得意世界的直營店,當天也賣出11萬元銷售額。

線上:重慶小面去年線上日銷8000袋

除了現煮現賣的小面,天南海北的重慶人,如何嘗到正宗的家鄉味?如今,重慶小面正逐步從路邊攤走向線上銷售。

「挑挑小面」是當前淘寶上最受歡迎的重慶小面線上銷售店之一。記者了解到,「挑挑小面」打造了調料、澆頭、麵條三個實驗室,專門研究食材與作料的配比。創始人潘登表示,一袋小面花椒放多少,海椒放多少,這可不是師傅隨手抓的,100克面裡添加多少醬油、豆瓣醬、花生、芝麻、八角,他們都是經過仔細考究的。消費者從快遞手中拿到封裝的挑挑小面,只需拿出盒子裡的麵條、作料,並按說明操作,三分鐘內便能做出一碗地道的重慶小面。

據重慶小面協會統計,2017年重慶小面的網絡銷售額約2億元,日銷量達到了8000袋。

培訓:重慶一年培訓萬名挑面師傅

5月18日,是福建人關秀在福建福州開第5家小麵店的日子。這天距離她在重慶學挑面剛剛過去一年。34歲的關秀從小喜歡美食,之前開了很多美食店,但都以失敗告終。2017年,她來到重慶學習挑面。

「我在觀音橋一家培訓機構學挑面學了30天,學費2.5萬,包括配作料、打作料、挑面等。」關秀說,當時和她一個班學習挑面的人有36人,他們分別來自廣西、貴州、雲南、海南、深圳等地。

2017年5月18日畢業後,回到福州發展的她根據當地人的口味,配比了適合當地的作料。「第一個店在8月18日開業,生意很火爆,當地人吃當地人口味的小面,但也有重慶小面的麻和辣,只是改良了。而重慶人要吃正宗的小面,就打重慶小面的作料。」關秀說,麵館營業後,不僅受當地人喜歡,也受到在福州工作的重慶人喜歡。

食光機是一家做重慶小面從業人員培訓的企業。其負責人楊四春說,10年前教人做小面學費是一人300元,現在行內學費高的要收三四萬。食光機一年約培訓2000名學員,有六成是重慶以外的人。

觀音橋某小面培訓機構負責人劉先生告訴記者,在他們那裡學習挑面的學員要接受一個月培訓,學費在4萬左右。「我們一年大概有1000名學員,以外地人居多。」劉先生說。

據小面協會不完全統計,重慶培訓挑面的機構在200家左右,一年要培訓上萬名挑面師傅,學員以外地人為主。

起早貪黑掙錢

基本沒有休息日

小麵館的經營其實並不容易。

「賣小面很辛苦,凌晨四五點要起床,晚上九十點睡覺,除了過年,一般沒有休息時間。」兩路口一家麵店的老闆袁先生說,小面的毛利大約7成左右,一家正常經營的麵攤,每個月銷售額至少有兩萬元,但是做小面生意,卻需要拼體力和耐力。

渝北區龍山路新城麗都小麵店是一家夫妻店,店面30多個平方米,老公挑面,老婆打雜,「我們大概每天賣150碗小面。每個月銷售額在3萬元,毛利在2萬多元。」老闆肖先生說,由於生意最好的時候是清晨,所以夫妻倆要很早就起床忙碌,雖然能掙錢,但是很辛苦。

金島花園趙伍麵店在重慶小面排名榜單中位列26名。麵店老闆趙先生說,他平均每天賣600多碗面,平均月銷售額達12萬元以上;除去成本後每月毛利有8至9萬元。「錢是掙了,但是每天起早貪黑,沒有什麼休息時間,人也苦了。」

進入門檻低

競爭火熱

重慶的小麵攤和小麵店數量眾多,由於進入門檻低,導致競爭火熱。

「重慶小面競爭太激烈了,比如在花園新村一帶,經營小面的店面不下50家,還有一家上了央視的板凳面。」趙伍麵店趙老闆介紹,他在金島花園開第一家店時,當時200多米的街道上就有10多家小麵店,一年後,這些店裡面只剩兩三家還在經營。然而,後續又湧入更多的人做起了小面生意。結果一段時間後,又開垮數家……

有業內人士介紹,做小面,除了辦理營業手續,只要能挑面,租一間房,擺幾張桌子和凳子就可以開業。「正是因為小面市場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少,投入資金少,讓重慶小面的競爭十分火辣,但味道差的很快被市場淘汰,被市場認可的小面,逐漸佔有一席之地。」該人士表示。

相關焦點

  • 重慶小面摸索標準化煮麵 上網賣高價盒裝小面 7成市民不買帳
    原來開一家小麵店學習成本高,時間周期長,包包白牛肉麵從產品到作料全部配送,10天即可開店,最重要的是味道質量能得到充分的保證。  而且,黃春巍除了賺取一次性的加盟費,還能從原材料的配送中獲取一定收入。黃春巍說,「對於加盟商以及未來的聯營夥伴而言,這是雙贏的局面,通過集體採購降低了成本,也使他們降低了人力成本。」
  • 麵館品牌加盟店品牌怎麼樣?老城街小面加盟味道頗為正宗
    麵館品牌加盟店品牌怎麼樣?,還有重慶小面,現在全國各地的食客都喜歡上了這款特色傳統的渝菜小吃。重慶人大多數會把小面當做早餐,吃好之後就可以元氣滿滿的開始一天的工作了,並不是所有品牌的小面味道都是正宗的,要想了解重慶小面怎麼樣的話,去嘗嘗老城街小面就知道了。
  • 美國小夥在重慶賣小面 靠背口訣打調料(圖)
    洋小夥名叫艾文,不是挑面工,這家麵館是他跟朋友合夥開的。每當這位生於1986年的美國小夥來店裡親自煮小面,就會鬧出一堆趣事:調料打得熟練,其實是按位置背口訣;小面術語聽不懂,以為「幹溜」是叮囑他煮好吃點;外國朋友吃了他的面也直呼「國際化」,因為有墨西哥燒烤味……  洋小夥的小面很正宗  3月21日下午,在位於楊家坪步行街的「胡辣殼雞雜麵」,洋小夥正在裡面忙碌,重慶晚報記者以顧客的身份找他煮麵,
  • 開個麵館一天賣200碗,10元一碗,一年能賺20萬嗎?
    開個麵館一天賣200碗,10元一碗,一年能賺20萬。 眾所周知,麵條的成本低,一碗麵需要的麵條成本不用一塊錢,牛肉麵、肉絲麵的成本稍高,但4元足夠解決一碗麵的原料成本。如果按照一碗麵10元的價格,200碗面的日營業額就是2000元,毛利潤1200。
  • 重慶小面漲至7元,食客無法接受建議1兩起賣,定價多少錢合適?
    隨著物價的上漲,從2019年年末至今,重慶的部分小麵館都開始漲價了,最普通的2兩小面從6元漲至7元。面對這樣的變化,許多食客卻表示無法接受!「以前小面2兩才8分錢!」「小面是最掙錢的,還漲價?絕對不吃了!」
  • 曾為品冠專輯創作主打歌,重慶歌手回鄉創業賣小面
    在那裡,廚房成了李俊熹的歡樂之地,他開始經常聽著周杰倫的歌,為母親下面,同時也種下了第二個夢想——小面廚師。初中畢業,李俊熹開始在社會中打拼,跑過工程,開過撞球室,賣過衣服,也開過大排檔,一點一滴為夢想做積累。
  • 重慶大姐開小麵館,靠「一張卡」月入6萬,用這招2年開了5家分店
    開家重慶小麵店,成本低,利潤大,是許多想在餐飲行業立足的朋友的首選。然而,當前小面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在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呢?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小麵館的案列,看看高手是如何做生意的。這位老闆從一家小麵館到5家連鎖店她只用了2年,這裡面的思維夠你學一年。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這位老闆是怎麼做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 重慶小面這麼做才正宗!
    正宗的重慶小面是麻辣的,就是一點點微辣對於不怎麼吃辣的人來說都是很辣很辣的。因為重慶人喜歡吃辣,無辣不歡,不辣的小面是沒有靈魂的。麵條不粗不細,很有嚼勁,味道麻辣的很帶勁,很入味,雖辣但還是有種想吃的感覺。
  • 重慶小面製作配方
    說到重慶小面,常看《非誠勿擾》的人肯定知道,主持人孟爺爺常常念叨的就是,要開一家重慶麵館,而他最常掛在嘴邊的面,就是重慶小面了!親們恐怕不知道的是,CCTV的一次節目評選重慶特色美食,排在火鍋之前的就是重慶小面!由此可見,重慶人對重慶小面的熱愛不亞於火鍋!今天,就來教大家做一碗正宗的重慶小面!
  • 誰能教我煮一碗地道的重慶小面?
    一年時間,就有上萬人來重慶考察,學習小面製作技術,而重慶小麵館也在全國遍地開花。    在百度上搜索「重慶小面培訓」,相關信息多達54600條;搜索「重慶小面加盟」,相關內容更多達80200個。培訓加盟的費用,從幾百元到數萬元不等;培訓的機構,有職業培訓學校,有麵館,有餐飲管理公司,還有當過廚師的「個體戶」。    重慶的小面培訓市場確實火,所以人人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 疫情結束後,我最想吃碗重慶小面!
    在重慶,小面就是這樣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小面」是只存在於重慶地區的一個名詞,是重慶人對本地口味麵條的總稱。一隻小小的土碗或著一隻絕不起眼的搪瓷缸子,一隻手便能抓扯出的麵條,幾根青菜,兩三分鐘煮畢,五六分鐘下肚,「小面」之小,也莫過於此。
  • 重慶最便宜小面二兩兩元三兩三元 老闆:一碗麵毛利有8角
    也有網友對此提出質疑,網友「絕世的溫暖」就認為不可能這麼便宜,一碗小面成本都不止這麼多。網友「兩江樓上望兩江」則調侃稱,肯定是老頭算錯了,「少收了你兩塊錢。」  「你找1元1兩的小面呀,往下面直走就到了。」昨日中午,聽到重慶晚報記者正在尋覓這家麵館時,不少童家橋附近的居民主動指路,這家麵館一直是附近居民茶餘飯後的話題。
  • 重慶的「二兩小面」到底是幾兩?
    最近,陳先生打進本報熱線稱,他從廣西來重慶工作後,就迷上了重慶小面,但令他困惑的是,他在麵館吃「二兩小面」就很飽,但自己回到家裡過秤後煮上二兩面就肯定吃不飽,「難道重慶小面的『二兩』不是真的二兩?」重慶的「二兩小面」到底是幾兩,昨日,記者帶著陳先生的困惑,進行了採訪探秘。
  • 重慶小面名字怪不怪?你覺得呢
    本報記者 苑鐵力 攝本報訊 (記者 徐菊)2013年,央視紀錄片《嘿,小面》,把重慶小面推向了全國。作為「敲門磚」的小面名字,卻讓人覺得一個比一個怪。昨日,首屆重慶小面產業發展暨第二屆標準化論壇舉行,老闆、專家對小面的名字有自己的看法。
  • 重慶小面江湖:這是一場「面面俱到」的江湖較量
    如今,洪崖洞一躍成為遊客的打卡聖地,重慶小面顯得黯然失色。可去洪崖洞拍個照,哪裡算到過重慶,體驗真正的重慶至少該吃一碗地道的小面。圖/匯圖網 重慶人的一天是從一碗小面開始的。如果你家小區旁邊沒有一家好吃的小麵館,你可能在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
  • 四川小夥倫敦賣小面 每碗面6英鎊3天收入10多萬
    小面嗨生意  倫敦泰晤士河畔,3天賣出1500多碗重慶小面,每碗小面收費6英鎊,營業額達10多萬元,如此令人羨慕的活路就被29歲的四川安嶽人周正波趕上了。  2011年,周正波放棄廣東一港資集團分公司外貿主管的工作,來到重慶,開起了小麵館子。
  • 開啟重慶人一天的小面,被帶到全國各地,成為撫慰遊子的良藥
    「老闆,整二兩小面,多撒點兒蔥花,少撒點兒花椒。」 「要得!」 清晨,將重慶人從混沌和迷茫中喚醒的,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重慶小面,一碗只要6元。
  • 曾志偉竟然坐輪椅穿西裝 只為吃一碗重慶小面
    網易娛樂1月8日報導 由曾志偉、方齡主持的重慶衛視大型美食真人秀《麻辣麵對面》「獨寵」重慶小面,節目播出後觀眾直呼「太誘惑,受不了」、「恨不得馬上怒吃小面。」本期曾志偉將再次為吃貨們帶來三家獨一無二的小麵店,從清晨到黑夜吃不停歇。
  • 原本止於秋水的平靜,你的二兩小面又起了風!探訪重慶老字號麵館
    一碗地道的重慶小面一顆金黃酥脆的煎蛋一碗熱氣騰騰的筒子骨湯一頓來自山城的舌尖「按摩」一次撫慰身心的麻辣之行。忙碌的老趙,從《早餐中國》到蒼蠅麵館,走的是一條重慶美食傳承的道路。父子二人各自盤活門面,味道大同小異,相隔雖不遠,但火爆人氣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