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繁榮背後的屈辱

2020-12-19 王雨講故事1

在大家的認知裡,經常聽說的「廣州十三行」這個機構,可能是政府在廣州設立的一個機構或者是廣州地區的十三個有名望有地位的組織。今天我明確得告訴大家,都是錯的。接下來我將全面的解釋一下「廣州十三行」的繁榮背景以及他背後的種種屈辱。而介紹「廣州十三行」之前,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人,他就是當時的清朝首富、世界首富伍秉鑑和他經營的怡和行,伍秉鑑這個人祖上三代都是商人,主要從事茶葉、瓷器等中國特產。而且他具有一般商人都擁有的敏銳眼光,這個人還十分的硬氣,他的怡和行只收銀子,別的貨幣改不承認。所以在當時可是為清朝賺足了外國人的銀子,也為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織品能有今天的成就早早地打了一波廣告。接下來我將從幾方面闡述「廣州十三行」在清朝的繁榮程度以及屈辱,以及這背後的發生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從明朝歷史上就有閉關鎖國的苗頭,到了雍正皇帝執政期間,為了防止傳教士傳播一些先進思想,雍正皇帝就來了一個一刀切的政策,閉關鎖國,但只留下廣州一處通商口岸,雍正做的更絕的是,他把廣州對外貿易的關稅收取權直接下放了,很乾脆,由一些有能力的富豪來收取,這些富豪在把關稅按比例交給國家,無形之中,這些富豪就成了當時清政府的代言人,因而「廣州十三行」由此誕生,但並不是十三個,據史書統計,「廣州十三行」在鼎盛時期,能達到三十多家,在後期也有四家。

而作為當時的民營企業,由於什麼都是自己掏錢,政府什麼都不管,可以說他們代表了清王朝。所以他們做什麼都很謹慎,誠實守信,有自己的一套規章體系,由此而深受外商的歡迎。可想而知,一個天朝大國的貿易都與「廣州十三行」交易,他們得有多麼有錢,富可敵國可以這麼形容。而且這還不算,據清史記載,「廣州十三行」是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以伍秉鑑為首的怡和行每年像清朝繳納稅款將近三千萬兩白銀,而當時的清朝一年的稅款總收入才僅僅不到五千萬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佔了清朝稅收收入的一半之多,這還不算,每當國外的一些大企業沒錢時,就會和「廣州十三行」借錢,涉及領域之多,像鐵路、證券保險等領域在我們今天是無法想像的,這也造就了伍秉鑑世界首富的位置。不難想像在當時那個封建環境中能夠造就出世界首富是個什麼概念。

但是封建社會就是封建社會,即使再繁榮,其中的苦恐怕只有伍秉鑑自己知道了吧,為什麼這麼說,前文我們說過,「廣州十三行」名義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其實在我看來不過是在朝廷和清王朝之間夾縫生存的一個掙錢工具罷了。一旦有事,雍正皇帝會管嗎?答案是否定的,不會。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和外商的交易中,「廣州十三行」其中的四家因為經營不善,欠了外國人高利貸,當時並不知道高利貸是什麼,利滾利,等到外國人要帳是,這四家商行傻眼了,錢太多根本就還不上,洋人直接就把這件事捅到雍正皇帝那裡去了。雍正皇帝一聽,自己的天朝大國還欠別人的錢,認為顏面掃地,直接讓「廣州十三行」賠兩倍。

而那是個商行的老闆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分配充軍。就是這樣,「廣州十三行」過的表面風光,暗地裡受苦的日子,大清王朝一遇到事,他們就必須出錢,還是主動出,朝廷根本就不會管他們的死活。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後,「廣州十三行」因為經常接觸外商,所以他們知道世界的形勢發展,他們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後來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加,「廣州十三行」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曾經的世界首富伍秉鑑因為將洋人交給他的鴉片上交朝廷,朝廷就以為他私自販賣鴉片,把他的兒子以及家人全部捉拿問罪,他自己也鬱鬱寡歡離世,可憐他為朝廷貢獻的那麼多銀子,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如今的廣州早已沒有了「廣州十三行」,隨著後來鴉片戰爭的前進,他也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滾滾濃煙中而現在的廣州十三行變成了一個批發市場,繁榮還是那麼繁榮,可是屈辱早已經不再屈辱。因為我們的國家現在強大了。再也不會受列強的屈辱了。

相關焦點

  • 「虎門銷煙」歷史再現 四方瓶記載廣州十三行繁榮
    記載了光緒時期廣州十三行繁榮的四方瓶。    故事:四方瓶記載昔日廣州十三行的繁榮    據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沈晨光老師介紹,《虎門銷煙》展覽中鴉片貿易展區中的正常貿易展示區中,廣州十三行是一個重點。因為廣州十三行是那時期洋人在廣州的「辦事處」,國內外大量進出口物品在此交易。是否能夠找到類似文物來展現當時外商與行商的交易盛舉顯得尤為重要。
  • 男子在廣州十三行墜樓身亡,背後隱情令人咋舌
    一名20歲的廣東惠來的小夥子在廣州十三行因為一些糾紛墮樓身亡隨著死者親屬的進一步爆料事情漸漸顯得不簡單......廣州十三行某服裝店老闆許靜因懷疑其員工黃偉鵬(男,20歲,廣東惠來人)盜竊店鋪倉庫內衣服,與其男友及另外4名男子到倉庫處找到黃某質問。期間,黃某從9樓陽臺處墜樓。一條年輕的生命瞬間沒了。
  • 廣州十三行:一座城市嘅老歷史
    在廣州文化公園北側,白鵝潭畔,有一條名為「十三行」的街道。
  • 廣州十三行——「眾籌」出來的博物館
    2000多年前,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從1757年至1842年,清代十三行是朝廷特許的對歐美貿易特區,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印記。如今,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現廣州文化公園)上,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拔地而起。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立於2016年,是專題性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的發展史。
  • 廣州十三行興衰史
    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因為外貿壟斷的關係,大量的財富匯集到廣州十三行,人稱 「金山珠海,天子南庫。」1792年廣州出口貨物圖表(節選)攝於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從上圖可以看到,1792年,僅東印度一家便有約450萬兩白銀的貿易出口總值。
  • 廣州如何成為千年商都,十三行又是什麼,憑什麼就廣州一口通商?
    這使得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政策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廣州從此成為全國唯一的海上外貿口岸。「十三行」是什麼十三行在明代就有了,它的前身是牙行,三行的位置則是在懷遠驛。明末清初,海外貿易活動有限,主要是朝貢貿易,自洪武初年設立舶司至明末,海外貿易主要受官府控制。
  • 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怎麼活下去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過年後的2-4月是服裝批發的交易旺季,延遲開工和人流量大減,使得春季銷售機會少了三分之一。
  • 聊聊廣州舊西關以及十八甫十三行的歷史
    」的來歷十三行在當時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西關的繁榮在講十三行之前我想先講一下十八甫(粵音:pou)為什麼要先講十八甫呢牙商的數量也大大增加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行當被稱之為「牙行」而廣東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關於「十三行」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這樣的
  •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地名系列之十三行路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近代史上,十三行一直是廣州商貿的一個重要區域,曾經的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十三行的熱鬧比起當年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 廣州十三行之所以叫十三行,竟然是因為算盤有13行?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廣州十三行的名字,雖然現在來廣州旅遊再找十三行舊址,只有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像個地標似的證明十三行確實存在過。有很多人都以為十三行的意思是有13個洋行,實際上並非如此。關於十三行的得名,有人好好的研究了一番,得出了兩個結論。
  • 《廣州十三行故事》即將出版
    本網訊(記者徐平 通訊員李素娟)記者從廣州出版社獲悉,由該社策劃編輯的《廣州十三行故事》即將與讀者見面。  助力灣區建設、講好灣區故事是廣州出版社策劃「藝述大灣區」系列年曆的出發點,《廣州十三行故事》是該系列年曆的第一本,也是為了方便文化輸出,方便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大灣區、了解十三行,因此年曆採取了中英對照的的形式。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正式開館 開館時間及領票方式一覽
    哥德堡號、中國皇后號……滿載著中西貨物,以廣州為起點,運向世界各地,昨日,歷經3年,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在昔日十三行原址正式開館,一館觀百年輝煌海絲路。國際奧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主席霍震霆先生及廣東省、廣州市和荔灣區負責人參加了揭幕儀式。
  • 【特寫】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怎麼活下去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
  • 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覆蓋的地方,是現代商業的先驅
    說起地名廣州十三行,外賓和廣州似乎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只要你在網上看到十三行的介紹,尤其是視頻,幾乎都是關於廣州的服裝批發市場。有一次,一個外地的朋友談起廣州十三行時驚訝不已:他眼中的十三行等於服裝批發市場。
  • 如今以批發市場聞名的廣州十三行,在歷史中居然是盛名一時的商幫
    說起廣州十三行,做服裝零售的沒有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基本南邊地區的零售女裝都是從十三行進的貨,可以說十三行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服裝批發市場。但其實,十三行曾經是連接清政府和外國商人的中介角色,一度代表清政府行使清朝外交、稅務、治安、民政等事務於一身的權利。要知道我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士農工商」的排位順序,商人是被看不起的,能做到這個份上的商人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廣州十三行,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只要是做過服裝的人都去過或者至少都聽過廣州十三行,至於為什麼叫十三行?有人說是因為算盤有十三行!聽起來這裡就是一個生意雲集的地盤。都說有衣服的地方就有女人,路過十三行,你可以看見來來往往的靚女,上下不過二三十歲,膚白貌美大長腿,五官比三觀還正,妥妥的網紅臉,你以為她們是來買衣服的?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個檔口老闆娘;有時候也可以看見拉著小貨車或者扛著大包小包的小哥,穿著普普通通甚至還很髒,但很有可能人家是背後有幾套房的人。
  • 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
    說到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往往繞不開廣州十三行。她是大清國門打開之前,與外國人做生意的窗口。對於多數人來講,也僅限於此,為什麼叫十三行,他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一般都一無所知。其實,廣州十三行有一個動態發展的歷史,絕不僅僅一開始就是我們所想的神秘模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大清鎖國的特殊產物,專司經營外貿的專業商行提起閉關鎖國,我們往往想到的是清朝。
  • 千年商都的高光時刻——廣州十三行,這裡還出過世界首富
    兩千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起航,因貿易而興盛的千年商都——廣州,十三行是其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片。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建於清代十三行商館遺址上(現文化公園),是專題性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的輝煌歷史,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 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
  • 廣州十三行:清朝的經濟特區,雖毀於鴉片戰爭,商業卻重生於上海
    然而,十三行,這個曾經的世界貿易中心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幾乎在朝夕之間就全部覆滅。十三行到底為何而繁榮,又因何而覆滅?一、大清經濟特區廣州「十三行」一詞最早見於清初屈大均的「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