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認知裡,經常聽說的「廣州十三行」這個機構,可能是政府在廣州設立的一個機構或者是廣州地區的十三個有名望有地位的組織。今天我明確得告訴大家,都是錯的。接下來我將全面的解釋一下「廣州十三行」的繁榮背景以及他背後的種種屈辱。而介紹「廣州十三行」之前,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人,他就是當時的清朝首富、世界首富伍秉鑑和他經營的怡和行,伍秉鑑這個人祖上三代都是商人,主要從事茶葉、瓷器等中國特產。而且他具有一般商人都擁有的敏銳眼光,這個人還十分的硬氣,他的怡和行只收銀子,別的貨幣改不承認。所以在當時可是為清朝賺足了外國人的銀子,也為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織品能有今天的成就早早地打了一波廣告。接下來我將從幾方面闡述「廣州十三行」在清朝的繁榮程度以及屈辱,以及這背後的發生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從明朝歷史上就有閉關鎖國的苗頭,到了雍正皇帝執政期間,為了防止傳教士傳播一些先進思想,雍正皇帝就來了一個一刀切的政策,閉關鎖國,但只留下廣州一處通商口岸,雍正做的更絕的是,他把廣州對外貿易的關稅收取權直接下放了,很乾脆,由一些有能力的富豪來收取,這些富豪在把關稅按比例交給國家,無形之中,這些富豪就成了當時清政府的代言人,因而「廣州十三行」由此誕生,但並不是十三個,據史書統計,「廣州十三行」在鼎盛時期,能達到三十多家,在後期也有四家。
而作為當時的民營企業,由於什麼都是自己掏錢,政府什麼都不管,可以說他們代表了清王朝。所以他們做什麼都很謹慎,誠實守信,有自己的一套規章體系,由此而深受外商的歡迎。可想而知,一個天朝大國的貿易都與「廣州十三行」交易,他們得有多麼有錢,富可敵國可以這麼形容。而且這還不算,據清史記載,「廣州十三行」是當時的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以伍秉鑑為首的怡和行每年像清朝繳納稅款將近三千萬兩白銀,而當時的清朝一年的稅款總收入才僅僅不到五千萬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佔了清朝稅收收入的一半之多,這還不算,每當國外的一些大企業沒錢時,就會和「廣州十三行」借錢,涉及領域之多,像鐵路、證券保險等領域在我們今天是無法想像的,這也造就了伍秉鑑世界首富的位置。不難想像在當時那個封建環境中能夠造就出世界首富是個什麼概念。
但是封建社會就是封建社會,即使再繁榮,其中的苦恐怕只有伍秉鑑自己知道了吧,為什麼這麼說,前文我們說過,「廣州十三行」名義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其實在我看來不過是在朝廷和清王朝之間夾縫生存的一個掙錢工具罷了。一旦有事,雍正皇帝會管嗎?答案是否定的,不會。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和外商的交易中,「廣州十三行」其中的四家因為經營不善,欠了外國人高利貸,當時並不知道高利貸是什麼,利滾利,等到外國人要帳是,這四家商行傻眼了,錢太多根本就還不上,洋人直接就把這件事捅到雍正皇帝那裡去了。雍正皇帝一聽,自己的天朝大國還欠別人的錢,認為顏面掃地,直接讓「廣州十三行」賠兩倍。
而那是個商行的老闆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分配充軍。就是這樣,「廣州十三行」過的表面風光,暗地裡受苦的日子,大清王朝一遇到事,他們就必須出錢,還是主動出,朝廷根本就不會管他們的死活。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後,「廣州十三行」因為經常接觸外商,所以他們知道世界的形勢發展,他們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後來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加,「廣州十三行」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曾經的世界首富伍秉鑑因為將洋人交給他的鴉片上交朝廷,朝廷就以為他私自販賣鴉片,把他的兒子以及家人全部捉拿問罪,他自己也鬱鬱寡歡離世,可憐他為朝廷貢獻的那麼多銀子,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如今的廣州早已沒有了「廣州十三行」,隨著後來鴉片戰爭的前進,他也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滾滾濃煙中而現在的廣州十三行變成了一個批發市場,繁榮還是那麼繁榮,可是屈辱早已經不再屈辱。因為我們的國家現在強大了。再也不會受列強的屈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