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生娃容易養娃難」,因為撫養孩子需要付出時間、精力,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為了給孩子多一個親情伴侶也很願意在要一個,但是面臨的問題:誰來帶娃?在農村帶娃很簡單,基本趨於「散養」,城市中的孩子在撫養孩子上付出成本會更多點,農村現在外出務工的多,很多把孩子留給家裡的老人,城裡的工作壓力大,節湊快,為了減輕自身負擔也會讓自己父母幫助去帶娃,所以說當父母很難啊,自己孩子撫養成人接著還得幫忙帶孫子。
上面說的一種現象,往往作為孩子的出發點覺得父母幫忙帶娃是理所應該。不過,我身邊一位老人卻發出牢騷,寧可去養老院安度晚年,也不願再幫忙帶娃了。
一、帶娃累出病,兒子兒媳不領情
1、領娃辛酸淚
家在農村的周爺爺和周奶奶種了一輩子地,膝下育兩子,大兒子今年43歲在農村,二兒子今年35歲考上大學在省城工作,年輕時候幫大兒子帶孩子,帶到讀小學,接著要去省城幫二兒子家帶孩子,到了城市一切顯得很不隨便,語言交流、與兒媳的相處,帶孩子的觀念等,儘管有種種怨言但是為了孩子一切都咬牙咽了下去,在小孫子3歲時候,周奶奶腰椎間盤突出實在彎不下腰想商量著自己出錢請個保姆,兒媳一聽就不滿意了覺得婆婆是在裝病,孩子並無太多主見,兒子兒媳因為老人的事情還爭吵不斷。
2、受傷了
為了不影響夫妻感情,周奶奶說要不這樣吧,你們把孫子和我送回農村老家吧,於是不懂事的兒子兒媳竟然把老人送回農村老家了,在農村又隔了一年,周奶奶得了青光眼,視力模糊了,打電話給孩子看能否將孫子接走擔心自己這樣照顧不好孫子會落下埋怨,這次,兒媳兒子二話沒說回來就把孩子接走了,接走當天兒媳不僅連句感恩的話也沒有反而還很不悅,周奶奶對同村人說:「以後就是在養老院裡,也不會讓孩子幫我養老」。
其實像周奶奶這樣的例子我身邊發生的並不少,我不得不唏噓。
二、如今農村老人為何不願幫孩子帶娃了?
1、身體不允許了
在農村生活的老人吃苦下力了一輩子,再幫孩子帶娃勢必會吃不消,其實老人們並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不好了自己不好過,而是一擔心怕給孩子再增加負擔,二是為自己 老而無用而自責;但是歲月不饒人,沒辦法啊!
2、兒媳矛盾
婆媳矛盾似乎是成家後做婆婆與做兒媳的必經之路,長期和兒媳、兒子呆在一起,生活方式的差異、文化背景的差異,這種摩擦小到吵嘴臉紅,大到夫妻離婚的在我身邊發生的比比皆是,很多農村老人提到此就搖頭不已。
3、被說偏心
在農村,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孩子四五個,再來四五個孫子孫女, 照顧誰不照顧誰呢,都是問題,有的因為老人照顧孩子不公平兄弟情、父母感情都會受到影響。
三、真正孝順的孩子應該這麼做
1、懂得感恩
如果你有了孩子,既然生出來就要自己想辦法自己帶,自己帶不了何必再生呢。父母幫忙帶是情分,不帶是本分,若帶請懂得感恩,莫讓父母太寒心。
2、做媳婦與老人之間的和氣佬
既然婆媳矛盾易存在,那麼做兒子的就要懂得去化解,不要厚此薄彼,聽到媳婦說老人的不是就給自己父母使臉色,遇到老人說兒媳的不足就朝著媳婦大吼大叫,這裡面會涉及到很多問題,導火索並不是一件事、兩件事,而是背後的潛在因素,如生活觀念、消費觀念,在價值觀的對衝下,做兒子的要深知。
3、多關心老人
從農村出來的孩子,父母生吃儉用為了孩子能夠紮根城市,湊錢買房,落腳城市雖然經濟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但是仍然不要忘記還有老人在農村老家等候著你的問候語關心,哪怕經常性的電話問候,規律性的回去看看,對於老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慰藉,現在交通、溝通方式無比便捷,請不要再找什麼藉口了。
總結:老人在農村已經受了很多罪,在他們年邁的時候,是我們輸出情感輸出時間的時候了,不要再因為父母幫不幫自己帶孩子而心生罅隙,因為你也是父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