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這幾年兒媳有沒有義務孝順婆婆的話題一直在網絡上升級發酵。
前幾年一篇題為「你不養我小,我不管你老」的文章在網絡上大火,有人甚至為此特意查了相關法律條文,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是這裡的子女指的是老人生育的子女,女婿和兒媳其實並不在這個範疇裡面。但法律之外無外乎人情,那麼兒媳究竟應不應該孝順老人呢?
大學舍友也遇到了這個問題,舍友比我晚一年結婚,晚一年生寶寶,寶寶未出生時婆婆就明確表態:我不可能給你帶娃的,我們家裡還有幾十畝地,你們還有小弟沒結婚。
舍友跟老公在北京工作,娃也是在北京出生的,婆婆指望不上,舍友生完寶寶就直接回了娘家。舍友的閨女還沒到白天,舍友弟媳就懷孕了,這時候又一次找到婆婆,期望婆婆可以幫忙待一段時間,結果婆婆還是拒絕了。
想著弟媳的孩子還有十個月出生,到時候自家閨女也都將近一歲了,親爹親媽也能照顧過來了。
就這樣舍友的閨女一直在姥姥家,每到周末舍友就跟老公回家看孩子。現在舍友的閨女也兩歲了。再熬過一年孩子就能上幼兒園了。
快到年底了,婆婆給舍友老公打過來電話要買金鐲子,舍友一聽就不樂意了,自己親爸親媽幫著看了兩年的孩子,都沒給親媽買金鐲子,連自己都沒戴上金鐲子呢,婆婆張口就要金鐲子,理由是:她們那幫老姐妹好幾個都戴金鐲子了!
因為買金鐲子這事兒,舍友跟老公吵了好幾次,最後舍友給婆婆打了電話:你想要金鐲子是吧,行,讓你兒子給你買吧,我們娘倆就走了!
舍友本想嚇唬婆婆,結果婆婆說:我就是想要個金鐲子,你都不讓我兒子買,你太不孝順了!
舍友聽婆婆這樣說,也委屈了:我生完孩子需要您帶娃的時候,您在哪裡?我們家裡添了娃,多了支出,您在哪兒?現在好不容易熬到娃要上幼兒園了,您出來給我要金鐲子了,我自己親媽養我這麼大,又幫我帶娃,我親媽都還沒有金鐲子,您既不帶娃,又不出錢,憑什麼讓我孝順你?我們之間唯一的聯繫就是您的兒子,您想這點聯繫都不存在嗎?
發洩出來舍友心裡好受多了,後來舍友給老公提出了方案:你要是想給你媽買金鐲子可以,你媳婦我為你生了娃,還忙著上班賺錢,我媽幫著帶娃帶了兩年也很辛苦,而且還要再帶一年,要買金鐲子的話,咱們就買三個,你媽、我媽還有我,我們仨一人一個。
三個金鐲子,按照現在的金價這麼一算至少要六萬塊錢,老公趕緊主動去勸自己的親媽了。
有多少不懂得將心比心,只會考慮的自己的利益?
像舍友婆婆這樣的老人,她不會想到:我和兒媳本來是陌生人,因為兒子的關係才走到一起,沒有養育過兒媳一天,婚後又不維繫婆媳關係,自己有什麼需求的時候就直接提,而且這個還是攀比和虛榮心的需求,兒媳心裡怎麼可能輕易接受呢?
有時候並不是年輕人不懂事,不知道忍讓,而是有些老人不心疼兒媳,總想讓自己年輕時吃過的苦讓兒媳再吃一遍。
有個朋友,生娃後婆婆伺候完月子就走了,當然了,婆婆的伺候僅限於做三頓飯,孩子都是朋友自己照顧。
有一次朋友的老公下班回家洗了尿布,發了朋友圈,隨後婆婆的電話就打過來了:你媳婦已經出了月子了,可以洗尿布了,涼水都能碰了,沒那麼嬌氣的,我們那會兒不都是那樣過來的嗎?
朋友為了不製造矛盾,自己忍了,買了一雙棉手套洗尿布。
其實朋友這個事兒我是挺生氣的,既然你不願意幫著一起帶娃,為什麼要去幹涉夫妻倆人之間的事兒呢?老人雖然沒有義務帶孫子,但是孩子的爸爸有絕對的義務帶孩子的呀。
如果遇到這類婆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是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婆媳是相互理解
上周給婆婆買了一雙棉鞋,買了一條棉褲,買了一件外套。
婆婆跟小區一個奶奶說了,那位奶奶現在還穿著單鞋,她跟我婆婆一樣也是從老家過來帶娃的,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總覺得不熟悉。
昨天下班回家,婆婆跟我講:你知道保定那個姨嗎?她要自己去商場買鞋,我說這地方也不熟別給走丟了呀!她兒媳一周休兩天,怎麼不陪老人家去買雙鞋呢?
有的是老人不理解兒女,有的卻是兒女看不到老人的辛苦和付出。
就像上面棉媽說的,婆婆和兒媳本是不相關的陌生人,因為婆婆的兒子、兒媳的老公這個男人才走到一起。
兩個人的結合併不只是結合,而是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這個新家庭添了小寶寶之後,需要是雙方老人的扶持。
原來在知乎看過一個回答,感覺很有道理:彩禮不是一個家庭對另一個家庭扶貧,而是兩個家庭幫助一個新家庭。
同樣,現在社會節奏快,人們壓力大,老人帶娃其實是對新家庭的幫扶,年輕人需要理解老人的苦心,而老人也要理解年輕的不容易。只有相互理解,一家人才能更加融洽。
如果婆婆既不幫忙帶娃,又不給家裡出錢,你會怎麼做呢?你家婆媳關係融洽嗎?一起來討論吧!
我是木棉媽媽,也是小學老師,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棉媽,棉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