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婆婆都不想帶孫子或孫女,原因無外乎這三點:
第一: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子女撫養成人,辛苦了大半輩子,不想晚年再受累。
第二:帶孫子責任大,萬一照顧不好,有點閃失難辭其咎。
第三:婆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最好,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保不齊發生不愉快。
每個人都知道,帶孩子不是老人的義務和責任,老人可以遵循內心的真實想法,想帶就帶,不想帶就不帶。
但是很多婆婆卻有一個顧慮,如果不幫忙帶孩子,兒子和兒媳不給自己養老怎麼辦?看看這幾位婆婆怎麼說。
01.沒有經濟實力,最好不要硬碰硬
今年68歲的劉阿姨,別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卻是一位善良且聰明的老太太,兒子和女兒家的孩子,都是她幫忙帶大的。
劉阿姨說:「我是農村人,雖然也有養老金,可跟城裡的退休老人相比,簡直天地之差,每月也就一百多塊錢,想要不依靠子女養老,根本不可能。
既然這樣的問題擺在跟前,我只能活得實際一些,孫子和外孫子我都幫忙帶,最起碼兒媳和女婿心裡有數,老人做到了,他們也願意為我付出。
我的想法還真沒錯,前年生病住院,兒媳跑前跑後,盡心盡力伺候著,女婿也挺孝順,剛出院就接到他那了,一直住到病好為止。
那些不想給子女帶孩子的老人,如果你沒有經濟實力,最好不要跟他們硬碰硬,雖然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卻不是每個子女都能做到的,即使做到了,養老的質量也是大打折扣。」
老年人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要懂得審時度勢,看清自己的真實處境,更要體諒兒女的不易,伸把手拉一把不吃虧,反而還會得到孝順的回報。
02.不帶孩子,也要給予經濟上的幫助
朱阿姨今年72歲,和老伴兒一輩子經商,富翁倒是談不上,但不愁吃穿花用。
從把兒媳迎娶進門那天起,她的經濟扶持沒斷過,兒媳坐月子,她沒時間伺候,直接請了月嫂,而後又給僱了保姆,費用都是她的。
朱阿姨說:「如果經濟充裕,不帶孩子也要給予經濟上的幫助,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賺錢不容易,作為父母不可能看著不管。
現在很多人覺得,老人手裡有錢不愁養老,去養老院或請保姆就行,可是有多少老人願意去養老院?至少我和老伴兒不願意。
不要以為請保姆就萬事大吉,那些跟子女關係不好的老人,有多少被保姆虐待和欺騙的?
人上了年紀要服老,更要明白親情的重要性,孩子需要幫忙時,父母盡力幫助了,等我們需要養老時,他們也會妥善安排。
所以那些不想給兒媳婦帶孩子的婆婆,有錢出錢,沒錢出點力,你的幫助會幫兒子減輕負擔,一家人其樂融融,又何愁養老呢?」
硬性條件具備,軟性條件偶爾缺失,婆媳之間的關係不會有太大影響,畢竟兒媳婦讓婆婆帶孩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去上班賺錢,如果老人不差錢,適當幫助一下,兒媳會更加尊重婆婆。
03.雖有人給你撐腰不帶娃,可終有一天會後悔
郭阿姨今年70歲,育有兩女一兒,兩個女兒都挺有出息,兒子卻一直不咋樣。
性格內向話不多,34歲那年才娶上媳婦,第二年生下孫子,兒子收入不高,如果讓他一人養家根本不現實,可是媳婦要是上班,孩子沒人帶,只好求助於母親。
郭阿姨的兩個女兒很早告訴母親,我弟弟有孩子你不用幫忙帶,辛苦一輩子不能再受累,不要擔心養老的事,我倆給你養老,咱不給他帶娃,也不用他養老。
最後兒媳求助娘家媽,老人心疼女兒,一邊帶娃,一邊照顧病歪歪的老伴兒,兒媳告訴兒子,既然兩個大姑姐都說了,養老不需要咱們,那你以後就給我父母養老吧,因為什麼你心裡明白。
郭阿姨做得也是挺絕的,同住一個城市,孫子快六歲了,見面次數沒超過十次,並且孩子長這麼大,她沒給買過一件衣服,去年過年的時候,突然要去兒子兒媳家過年,讓兒媳不要回娘家過年。
兒媳哪能同意,直接回懟:「頂著婆婆和奶奶的稱呼發號命令,你是不是把自己當成老佛爺了?對不起,不伺候。」
郭阿姨之所以要去過年,其實是想緩解彼此的關係,可能是年紀越大,對血脈親情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兒子和兒媳卻無法接受她。
郭阿姨說:「雖有女兒給撐腰,可我就一個兒子,一個孫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是想跟他們親近,可能跟骨血有關吧。
可我傷了他們的心,兒媳從來沒叫過我「媽」,孫子見了我也是不親近,兒子本來話少,現在更是一言不發,有時我多說兩句,他一句話把我懟的沒話說。
那些不想帶孫子的婆婆,千萬別學我,人不管到啥時候,都沒法斷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不付出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想想自己所做的事,真的特別後悔。」
誰都知道,婆婆幫帶孩子是人情,不幫帶是本分,作為兒子和兒媳,不應該有半點怨言和不孝,可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父母把孩子撫養到18歲,就可以撒手不管。
中國是講究人情世故的國家,人與人之間若是少了情分兩個字,想要從對方那裡達成自己的所想有點難度。
婆婆不想帶孩子,之所以害怕兒子和兒媳不給養老,就是因為怕傷了彼此間的情分,所以才猶豫不決。
其實以上三位婆婆的看法和經歷,給我們一些啟示,婆婆不想帶孩子,要因各自的家庭狀況而定。
如果老人身體不錯,但經濟能力有限,兒子和兒媳屬實需要老人幫忙,若是老人堅持己見,只想到自己,相信養老那天也不會過得很舒心。
如果老人經濟條件好,沒時間或是就不想帶孩子,那給予一些經濟上的扶持,兒子和兒媳也會感激老人。
若是什麼都不想付出,理直氣壯必須養老,子女們也會養老,畢竟贍養父母是子女的義務,可養老的質量如何,也就顯而易見了。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婆婆身體不好,錢也沒有,難道兒子和兒媳就不給養老了嗎?甚至會說,要是沒有婆婆,還不生孩子了?
話雖如此,可是大多數人遇到問題的時候,都習慣於先向外求助,外求確實行不通,才會想到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
除非兒子和兒媳經濟實力雄厚,才不會想到讓婆婆幫帶孩子,否則大多數兒媳,都會先請求婆婆幫忙。
一是沒有錢請保姆照顧,婆婆帶娃不需要花太多錢。二是婆婆是孩子的奶奶,兒媳也會放心。
所以婆婆不想帶娃,作為老人不能光考慮自己的養老,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兒子和兒媳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當你帶著一顆慈母的心,去看待帶娃這件事,自然知道該不該幫忙帶,而不是先想到給不給自己養老。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婆婆不給帶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