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和帶娃本來是兩個問題,但總是被捆綁在一起,就是中國家庭所特有的現象。
小兩口剛生了孩子,老人要怎麼辦?無非是三種結果:
第一,有錢出錢,拿出一些積蓄,填補到小家庭中,讓他們順利度過這個難關。他們自己帶娃也好,讓親家母帶也罷,或者是請保姆,都跟公婆無關。
第二,有力出力,如果公婆沒有錢,那麼就要付出相對應的勞動力,幫著年輕人帶娃看娃,讓他們好好工作,減輕他們的負擔。
第三種,出錢又出力,公婆既出錢又出力,可能是年輕人最滿意的一種做法了吧,既能在經濟上解決困難,又解決了孩子交給保姆的擔憂,年輕人既放心又舒心,這是最理想的境界。
為什麼養娃和養老要捆綁在一起?
老人的想法:雖然說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老人年輕的時候把全部積蓄都花在了兒子身上,為他組建新家庭提供了啟動資金,但這好像還不夠,兒子又有養育孩子的新困難,老人好像必須要把孫輩帶大,才更有籌碼要求兒子為他養老,老人不管年輕時多自信,老了也會有無助感,帶孩子就是他老年價值的體現。
年輕人的想法:年輕人有著「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想法,對於兒媳婦而言,公婆沒有養他,但生完孩子的這段困難是實打實的,老人老年生活過得如何,兒媳婦兒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你幫我帶娃,我給你養老,這是公婆和兒媳之間心照不宣的約定,不管哪一方打破平衡,這種約定也會戛然而止。
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的出現了一種公婆,被兒媳婦稱為最「刁鑽」的公婆,他們既不帶娃也不出力,自己還很年輕,用不著下一代的幫助,最「可氣」的是他們有退休金,並且為自己買好了更多的養老保障,換言之,他們的老年不用和子女捆綁在一起,所以沒有帶娃等於養老的心理負擔,他們想帶娃就帶娃,不想帶娃,也沒有什麼短處捏在兒女的手上,徹底實現了不帶娃的自由。
對於老年人而言,這簡直就是一種最理想的養老狀態,沒有帶孩子的辛苦,還能享受老年的安靜與舒適,自己有養老退休金,老了也不用依賴兒女,不管去養老院還是最終跟兒子一起生活,他們有錢傍身,到哪裡都很硬氣,仔細一想,這不就是外國老人所過的生活嗎?
於年輕的寶媽來說,碰到這樣的公婆就像一腳踢在鐵板上,真的是無可奈何,人家公婆帶娃要看心情,高興了給你帶兩天,不高興了你也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們既不出錢又不出力,帶娃的重擔就落在了自己的身上。過程的辛苦自不必說,帶孩子的前三年是最苦最累的,很多人說遇到這樣的公婆真是倒黴,但任何事都有雙面性,反過來一想,這也未必是壞事。
減少了家庭矛盾
老人帶娃就意味著兩個家庭互相參與,接觸多了矛盾自然就來了,相處的習慣、教育理念都要受到考驗,老人覺得很累,年輕人你覺得很焦慮。
而老人不參與帶娃,這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年輕人不那麼著急結婚,結婚後也不那麼著急要孩子,所以他們的想法更成熟,在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要孩子,家庭也會更加穩定,也更有信心把孩子養育好。
孩子跟父母更親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己的孩子自己帶,尤其孩子在三歲前,誰帶跟誰親,這就是自己帶娃的優勢,年輕人自己帶娃,也避免了老人帶娃的一些短板,孩子在更科學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會更加聰明。
減少了焦慮
年輕人的壓力簡直太大了,用上有老下有小來形容再貼切不過,老人不帶娃確實讓年輕人很棘手,但同時養老的壓力也會驟減,老人有退休,身體還很棒,年輕人的顧慮也就隨之減少,至少在孩子長大成人前,老人是不會麻煩年輕人的,也給了自己喘息的機會。
老人的晚年,他自己說了算
但話又說回來,養老和帶娃本就是兩個獨立的問題,不管老人有沒有幫年輕人帶娃,老人實實在在地帶大了子女,這就叫養育之恩,子女都有義務去贍養父母,孝順父母,而不是覺得父母沒有幫著帶娃,就減少了孝順父母的心,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老人有享受晚年生活的權利,他可以為子女發光發熱,把老年生活的一大部分拿出來帶娃,但這不意味著老人的晚年就只有帶娃這一件事可做,忙活了一大輩子,好好的享受晚年生活才是他們的重中之重。
您覺得不出錢不出力的老人「刁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