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相信很多80都有過跟著爺爺奶奶串門的經歷。那時候連黑白電視都還是村裡的稀奇玩意,誰家有的話,村裡很多人都會領著孩子去看電視,通常都是一群人擠在屋子裡。其實電視到底演的是什麼劇不重要,重要的是農民都很享受這個過程,大人小孩都相談甚歡,直到深夜才開始散場。可現在,這種情況早就消失了,別說是00後了,就是90後見過的也不多。現在的農村,大家之間已經比較疏遠了,就算是在村裡碰到了,相互之間還打招呼,但也只是禮貌性的應酬下。農村人都很困惑,為什麼相互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流於表面了?
老徐個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以下3個因素佔了主導:
1、農民的追求變了
在那個時代,農民都很單純,俗話說無欲則剛,大家都「傻樂傻樂」的,沒想過別的。但現在全變了,農民開始追求優越的物質生活。農村的年輕一代,剛走上社會,為了生存開始奮鬥。中年一代,為了幫子女完成定居城市或者娶媳婦兒的心願,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通常沒日沒夜的幹。老年人眼看養兒不能防老了,只能趁著身體還不算很孱弱的時候,趕緊多攢點養老本。所以到農村一看,全民都在忙碌,各有各的追求。為了不耽誤事兒,相互之間見面就只能很敷衍的打個招呼了事兒了。
2、沒有共同話題了
農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不止是因為農民的追求變了,還和農民不知道聊什麼有關。農民之間的追求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化,這導致很多農民關注的點不一樣了。現在農民就算聚到一塊,大家也會發現,除了追憶以前,幾乎沒有什麼能聊的話題了。舉個簡答的例子,有時候別人問你在城裡幹什麼工作的,你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說了吧別人聽不懂,還可能斷章取義的瞎傳,不說別人覺得你看不起人。為了避免掉彼此間的尷尬,有時候倒不如草草的問個好,然後各忙各的事兒。
3、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不可否認,農村的很多人現在不再那麼純粹了,彼此間變得也比較複雜了。之前小到一盒火柴,大到幾百塊錢,農民都很樂意借給同村的人應急,現在幾乎時很難借到了。因為借東西或者借錢,親戚鄰居鬧僵的比比皆是。現在農村基本上都是家庭內部抱團,至於說和其他農民間,別說借東西了,能別「隔岸觀火」看笑話就算是好鄰居,好親戚了。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蔓延下,農民之間曾經的肝膽相照很難得了。
也有農民表示其實老一輩的農民一直都未變,只是現在的年輕一代成了主流,由於經濟條件普遍好了,父母又長期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只給予了他們愛,卻沒教會他們怎買愛別人,所以表現出來就是現在的,彼此之間比較冷漠了。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是很全面。農村人的困惑:農民相互間的交往越來越敷衍,流於表面,為什麼?
本文由三農邦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