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拜把子」就讓人想起耳熟能詳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生死與共兄弟。六七十年代,農村「拜把子」風靡一時,那個時候,機械生產沒有現代生產設備這麼完善,很多事情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夠完成,例如秋收、播種、婚喪嫁娶等一系列事,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辦事」。
除此之外,那個年代的民風質樸,人與人之間擁有極大地信任,沒有欺騙、隱瞞,所有人都很真誠,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六七十年代的人們認為最能靠得住是兄弟姐妹,所以即使已經有了不少的兄弟姐妹,還是會找一些關係不錯的親朋好友結拜。因此「拜把子」在六七十年代盛行,這可以說明在那個時候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離不開人親力親為,並且農村民風淳樸,人和人之間充滿了信任,所以在六七十年代,農村「拜把子」風靡一時。
但是現在農村「拜把子」越來越少,我認為有以下3個原因:
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接觸了外面的世界,打破了固有的傳統思想
大城市工作崗位多機遇多,待遇也好,家裡的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接觸了外面的世界,改變了之前有兄弟姐妹就不會被欺負的狹隘想法,發現這種想法在外面的世界不切實際,出門在外最靠譜的還是自己,想要成就一番事業,被別人看得起,靠依賴他人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變得強大,從而「拜把子」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二、機械化生產在農村開始普及,農業生產對人的依賴降低
以前十幾個人要幹一個星期的農活,現在通過機器,兩三個人三四天就能幹完。機器替代了一部分人勞作,有許多活兒不再依賴大量的勞動力,減少了做農活時的接觸,人與人的聯繫就沒有之前那麼密切,長時間以來感情也就慢慢淡了,機械化生產的發展也是導致農村「拜把子」減少的原因。
三、一系列詐騙手段進入農村,使得農村「人心惶惶」
現在一些詐騙團夥把他們的詐騙對象盯上了質樸的農民,這些農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天性淳樸,沒有那麼多的防人之心,這讓詐騙犯有了可乘之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農村弄得「人心惶惶」,因此在農村人與人之間慢慢就有了防範之心,信任也開始瓦解,「拜把子」繼而也就越來越少了。
「拜把子」六七十年代在農村風靡一時,但是在現代卻越來越少,總的來說就以上3個原因。我認為農村「拜把子」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信任危機。人越來越富有,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瘠。雖然現在農村不願意「拜把子」,但是我認為不是真正的不願意,因為誰不願意多一個願意真心待你的兄弟姐妹呢?只不過如今處處充滿信任危機,通過「拜把子」遇到一個「對的人」概率太小了。但是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會修復的,「拜把子」這種金蘭結義的行為在將來在農村還是會風靡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