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前 洞庭乾坤滋生「憂樂」湘魂

2020-12-11 瀟湘晨報數字報

    樓觀嶽陽盡。

    滕子京被貶謫到嶽陽做官之前,對嶽陽樓的名氣頗有懷疑。等到嶽陽之後,他發現,寫嶽陽樓的文字雖美,但與嶽陽樓的實景仍有差距。

    他認為只有親臨嶽陽樓,才能感到嶽陽樓的大美,直到他碰到《嶽陽樓記》——作者範仲淹,用368個字將嶽陽樓的大美成文。

    文章字字珠璣。天下第一等的景觀與天下第一等的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於方寸,迴響千古。這一實景中的憂樂精神,也匯入湖湘文化之一脈。

    本期湖南九章,帶你領略《嶽陽樓記》的家國情懷。

    記者曾鵬輝實習生黃珺張雪松嶽陽報導

    6月15日,嶽陽樓前的麻石臺階。水天一色,浪高風大,

    夏日的炎熱被風吹盡。遊人在「憂樂」匾合影。

    遙對君山,控湖帶江。長江西至,四水南來。範仲淹的家國憂樂,似乎也隨這景致浩蕩樓前。

    憂樂當摯友滕子京的政績,遇到嶽陽樓前的景

    嶽陽樓自修建以來,屢毀屢修。僅宋

    代,地方政府就7次重修嶽陽樓,最具影響的是滕子京那次重修。範仲淹《嶽陽樓記》裡的嶽陽樓,就是滕子京修復的嶽陽樓。

    範仲淹的「憂樂」,為什麼在《嶽陽樓記》裡表達?

    這不得不從嶽陽樓的特質說起。史載,嶽陽樓肇自漢晉,前身是三國東吳大將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臺。這一「戍守」之樓,至宋代時已成為了登臨覽勝的旅遊之地。

    嶽陽樓自修建以來,屢毀屢修。僅宋代,地方政府就7次重修嶽陽樓,最具影響的是滕子京那次重修。範仲淹《嶽陽樓記》裡的嶽陽樓,就是滕子京修復的嶽陽樓。

    河南人滕子京是江蘇人範仲淹的「同年」——他們在同一年中了進士。後來,兩人經常共事,也常受貶謫。宋仁宗慶曆四年,滕子京到了巴陵(嶽陽),一年後,範仲淹貶到鄧州(今河南鄧縣)。滕子京到巴陵後,政績斐然。僅用一年的時間就讓當地「政通人和」,還拿出錢修復了嶽陽樓。

    古代文人有立功之後立言的習慣,為立言,滕子京想到了同樣被貶的範仲淹,他給千裡之外的範仲淹繪製了一張《洞庭晚秋圖》,並寫了《求記書》,請他寫下《嶽陽樓記》。

    於是後人說,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根本就沒到過嶽陽樓。《嶽陽樓記》的寫成更多得益於範仲淹深邃的思想、橫溢的才華,況且,他長在太湖之濱,對湖泊的景致也應熟悉。

    「範仲淹的確到過嶽陽」,嶽陽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陳湘源說,「他曾經奉旨安撫江淮水患,其轄區包括了武漢,為考察水患緣由可能入湖。」範仲淹曾寫過「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說明他至少到過洞庭湖,而且範仲淹也在今嶽陽市雲溪區置有田地。且不去管他有沒有去過嶽陽樓。一個事實是,範仲淹看到與嶽陽樓有關的信息,才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什麼是面對嶽陽樓,他才有此靈感,而不是別的樓,別的景致?

    這要從範仲淹的心境說起。範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約稿」時,也就是慶曆五年,他正好在受貶的途中。「數次貶謫,宦海沉浮,讓他身心俱疲,範仲淹也曾出現置田歸隱之意。」陳湘源說,「可是,慶曆新政是其畢生追求,以天下為己任是其終生理想,怎能拋棄?」陳湘源分析,範仲淹的矛盾心緒得不到抒發,而滕子京的「約稿」恰好讓他有了直抒胸臆的機會,況且在範仲淹看來,摯友滕子京同樣受貶,但治理巴陵郡,政績斐然,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是歷史的偶然,當時洞庭湖的環境,則為範仲淹生此憂樂情懷更增一分必然。陳湘源說,嶽陽樓控湖帶江,奔騰浩蕩的長江與包容廣闊的洞庭湖在此匯合,祖國山河,波瀾壯闊,登樓遠望,盡收眼底。此景融情,必當感懷天下。

    家國當南邊的杜甫江閣,對望北邊的嶽陽樓

    他們看到嶽陽樓都能想到國家。陳

    湘源認為,杜甫登樓,看到的是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身世之悲,國家之憂,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

    杜甫的國家之憂至範仲淹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先憂後樂」。

    除了《嶽陽樓記》,《登嶽陽樓》裡也能看到家國情懷。《登嶽陽樓》比《嶽陽樓記》更早思考家國命題。

    茲所指的《登嶽陽樓》,作者是杜甫。他晚年流落湖南。此時唐王朝仍處於安史之亂,兵火連天,金甌破碎。

    在湖南期間,杜甫本人窮困至極,但他心中惦念的仍是「戎馬關山北」的國家安危。嶽陽是杜甫入湘的第一站,他登上嶽陽樓,寫下《登嶽陽樓》,思考個人境遇與國家安危,不禁「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的結構是:先寫洞庭美景,中敘個人窮困,後憂國家安危。清代學者黃生說該詩,「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後轉出戎馬關山北,胸襟氣象,一等相稱。」

    《登嶽陽樓》能轉出「戎馬關山北」,《嶽陽樓記》能轉出「憂樂」,一詩一文,二者主旨有著相同的演進結構。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裡,也是先寫洞庭湖的四時景色,借景抒情,又聯想自己的貶謫經歷,思及最終得出不因職務升貶、個人得失而放棄為國家、民生分憂。

    他們看到嶽陽樓都能想到國家。陳湘源認為,杜甫登樓,看到的是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身世之悲,國家之憂,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

    杜甫的國家之憂至範仲淹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先憂後樂」。

    杜甫的生命終結點是湖湘大地,他在湖南寫下數百首詩,憂戚國家。幾百年後,範仲淹在一次被貶途中,借《嶽陽樓記》抒發他的唯以天下為憂樂。二者的精神風旨已具化成兩座名樓——嶽陽樓與杜甫江閣,它們一南一北,相互呼應,成為湖湘文脈上的兩個地標。

    經世當曾國藩的喪母之痛,遇到嶽陽樓的飯菜

    於斯為盛,對嶽陽樓而言,更多的是慕

    名而來的遊客。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這四位著名遊客,曾合寫了一首《嶽陽樓聯句》,四人依次寫下:「洞庭好似硯池波,暫借君山做墨磨,古塔倒懸堪作筆,乾坤寫得數行多。」

    嶽陽樓東南面四五百米,有座嶽陽文廟。文廟也是滕子京修的,修在慶曆六年,《嶽陽樓記》也於當年成文。

    當時的生員在文廟中學習之餘,不乏登嶽陽樓賦詩唱和,或許,後來的生員會在樓上背誦《嶽陽樓記》。

    「範仲淹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升華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這種普世情懷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陳湘源說,「『憂國憂民,敢為人先,經世致用』的湖湘精神與『忘悲喜,先民憂,後民樂』的精神一脈相承。」

    於斯為盛,對嶽陽樓而言,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這四位著名遊客,曾合寫了一首《嶽陽樓聯句》,四人依次寫下:「洞庭好似硯池波,暫借君山做墨磨,古塔倒懸堪作筆,乾坤寫得數行多。」

    「乾坤寫得數行多」的「乾坤」可以指天地,可以引申為天下。天下洞庭,也是湘軍與太平軍常常戰鬥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庭成為湘軍與太平軍的戰場之前,湘軍創始人曾國藩與《嶽陽樓記》有一則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他少年時期,晚上在家背《嶽陽樓記》,一個小偷藏在屋梁上,打算等曾國藩睡著後偷東西。一夜過去,小偷睡覺醒來,曾國藩還在背,於是他蹭地從房梁上跳下來,劈手奪過書本說:「我都能背給你聽。」於是一口氣把《嶽陽樓記》背了出來。曾國藩之後經常以此例說,自己天生愚鈍。

    等到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的母親去世,當時在北京做官的曾國藩回家奔喪。路過嶽陽,停住一晚,並特意在嶽陽樓吃飯。不久之後,曾國藩組建湘軍,開始與太平軍對抗,最終挽國勢於傾頹。

    曾國藩在嶽陽樓想到了什麼?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說,當時曾國藩母親去世,他的心情非常憂鬱,加之國家的現狀,更讓他不安。當時的處境,國家需要曾國藩這樣的人出來挑起拯救的大任,而曾國藩長期受範仲淹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曾國藩登嶽陽樓,是在重溫範文正的精神世界。

    專家點評

    《嶽陽樓記》與湖湘文化深相映契

    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胡遂認為,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呈現了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關心的話題:得與失,寵與辱。很多人究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樣的困惑,範仲淹卻在這裡以一篇短小的文章向世人做了解答。

    命題雖很宏大,範仲淹卻手到擒來。觀樓景,抒胸臆。以一明一暗之景影射一喜一悲之情,展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人生觀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

    《嶽陽樓記》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憂樂理念。「憂」與「樂」是文明社會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情緒。當人生處於逆境時,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對待?碌碌之輩往往「以物喜,以己悲」,而範仲淹告訴我們,不應因一己得失而悲歡,應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憂為民樂。範仲淹這一偉大的回答不僅為古往今來的有志者指明了道路,更是對整個人類價值觀的終極心靈關懷。

    範仲淹是傑出的文學家,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汲古風雅樸實之長,補今柔靡巧偽之短,並自成一派。《嶽陽樓記》雖非湖南人所撰,但與湖湘文化深相映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入選湖南九章實至名歸。          記者曾鵬輝

    因範仲淹的「憂樂」注入,嶽陽樓成難以替代的景點

    記得小時候,父親去嶽陽出公差,回來帶了很多嶽陽的特產,如君山銀針茶、湘蓮、銀魚等,但最讓我心動的還是一張彩色畫圖,上面印的是鳥瞰嶽陽樓全景,藍天碧水之下,金黃色的嶽陽樓格外奪目。

    年紀稍長,我一直認為,水鄉之域,鄰水之畔,必以樓閣配之,才能不負那湖清水,樓閣也才會有生機。後來因工作原因,我多次走進嶽陽樓,總覺得次次都是走進了兒時的那一幅畫中,無絲毫的審美疲倦。

    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倖存的清構史跡,既有千古名山君山、天下名水洞庭湖與之交相輝映,又有巧奪天工的建築,雄視文苑的詩詞楹聯記賦,值得你反覆地看。無論坐在哪條麻石階梯上,都可以對樓、對水、對詩文發呆。

    《嶽陽樓記》問世後,因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思想注入到了景觀,因景而情,相互生成。嶽陽樓便成了難以替代、超越的景點。倘若一個景點,缺少人文書卷,便會覺得俗氣,且景點越美,俗得越深。正如滕子京在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那封信裡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

    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湖南地段傳遞起點就選在嶽陽樓下,眾多學生齊聲吟誦《嶽陽樓記》,呵護火炬由此傳遍三湘大地,不禁覺得組織者匠心獨具,那其實是在傳遞一幅畫卷,一種靈魂。記者曾鵬輝

相關焦點

  • 江南三大名樓之嶽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但是《嶽陽樓記》裡面對於洞庭湖,嶽陽樓景色的描寫似乎比許多一出生就住在嶽陽的人都要更細膩,更真實。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寫出了八百裡洞庭的雄偉,博大。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寫出了洞庭湖的多變、莫測。陰雨連綿的時候,寒風怒吼,滿目蕭然,會讓人感覺到特別的悲傷。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一片碧綠,漁歌互答,會讓人特別的心胸開闊。
  •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的代表作,是他被貶官後寫的。他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來信,滕子京希望重修嶽陽樓,並且隨信附上了一張嶽陽樓的草圖。於是範仲淹就寫了這篇文章。嶽陽樓記範仲淹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登嶽陽樓,感受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湖南岳陽)(5A)
    範增大師的揮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毛主席題詞嶽陽樓景區大門。巴陵勝狀,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最佳覌樓處天下第一樓的雄姿(正面)天下第一樓的雄姿(背面)穿過嶽陽樓,到洞庭湖邊上景區……去洞庭湖的必經之路古香古色的建築,體現著嶽陽樓的歷史的悠久這是清代的嶽陽樓(微縮景觀)微縮景觀:嶽陽樓嶽陽樓景區內的廊道景區內的人文景觀天邊月半
  • 讀杜甫的《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本文由作者雲剪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可能是雪霽雲晴,才登上嶽陽樓。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對起。《嶽陽風土記》稱:「嶽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闊」。張說於開元四年守此,有《嶽陽早霽南樓》詩,又有《登南樓》詩;而《嶽陽山城》詩有《西樓引夕陽》句,則嶽陽城本有南樓、西樓。稱嶽陽樓,則自甫始。李群玉《洞庭驛樓雪夜宴集》有「閒登嶽陽樓」句,在杜甫後來了。
  • 嶽陽樓下君山碧(擦亮旅遊地標(17)·湖南·嶽陽樓)
    遊客可充分享受在嶽陽樓內讀《嶽陽樓記》的愉悅。一篇題記,使一座樓閣不僅名聞遐邇,更具有一種直貫千古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讀再讀,人們還可讀出範仲淹對老友惺惺相惜之情。好文章就是這樣,放大了可濟蒼生,縮小了可悟人情世故。《嶽陽樓記》對朋友既規勸安慰,又讚許鼓勵。
  • 「禮行天下·名家談1」詩話風景:先天下之憂而憂
    江南遊報融媒體7月9日訊 (作者 李烈鈞 編輯 陳衝)本文題目,取自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記」,一種文體,不算詩詞,屬散文之一類,可狀物、敘事和議論,多為闡述理念,抒發情懷和抱負。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歷史再從頭。一篇《嶽陽樓記》,聚焦文壇,驚豔千年時光。
  • 「江南三大名樓」之嶽陽樓,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
    公元759年,李白遇大赦途經嶽陽時,作詩中有名句「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自此「嶽陽樓」之名開始聲名鵲起。而真正讓嶽陽樓名揚天下家喻戶曉的是範仲淹所做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短而精湛,字字珠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成為經典傳世佳句,使得嶽陽樓這座千年古樓閣以文傳,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
  • 大師們在嶽陽樓留下的書法:橫匾上「嶽陽樓」三字由郭沫若題寫
    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 這是書於嶽陽樓風景區大門上的一聯,是明代魏允貞《嶽陽樓》詩的前兩句,用作大門迎客,有先聲奪人之妙。
  • 江南三大名樓之嶽陽樓,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令李白杜甫……
    ,同時,也是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出源處--《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嶽陽樓。
  • 《登嶽陽樓》新解:杜甫才勝李白 憂超範仲淹
    《登嶽陽樓》新解:杜甫才勝李白 憂超範仲淹   原文如下:  登嶽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每讀唐詩,總要豔羨唐人的合作與競爭,內方與外圓。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散文精選:《登嶽陽樓記》
    到任後,滕公著手擴建學校、修築防洪長堤、重修嶽陽樓等等。翌年建成,滕子京給年長自己一歲、同舉進士的範仲淹寄去《洞庭晚秋圖》一幅和《求記書》一封,懇求為嶽陽樓作記。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也就是嶽陽樓重修告竣的第二年,範仲淹寫下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自此之後,嶽陽樓聲名大振。
  • 一路書香,人文詩詞之旅: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
    繼李白登嶽陽樓,時隔九年之後,五十七歲的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嶽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留下了一首《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 《嶽陽樓記》:不朽的嶽陽樓,不朽的範仲淹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詩聖詩仙都寫過嶽陽樓,關於嶽陽樓的唐詩你喜歡哪一首?
    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湖南岳陽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詩聖杜甫是北方人,安史之亂後,流落到成都,後因思鄉心切,意欲回到家鄉,於是駕著小船順著長江,幾經奔波到了洞庭湖,並登上了嶽陽樓,看著遼闊的水面,自己漂泊的一生仿佛如放電影般一一再現,於是寫下了這首《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 《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嶽陽樓坐落在嶽陽市的長江邊,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登臨賦詠好地方,如杜甫的《登嶽陽樓》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君子範仲淹與《嶽陽樓記》的喜憂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思想境界高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均出自這篇300餘字古文中,不愧為千古名篇。
  • 範仲淹為何沒有到過嶽陽樓,卻能寫出《嶽陽樓記》?
    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
  • 古詩詞與江南名樓之嶽陽樓
    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建於公元220年前後,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嶽陽樓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自古以後,不少文人墨客等嶽陽樓後,感慨萬千,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