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嶽陽盡。
滕子京被貶謫到嶽陽做官之前,對嶽陽樓的名氣頗有懷疑。等到嶽陽之後,他發現,寫嶽陽樓的文字雖美,但與嶽陽樓的實景仍有差距。
他認為只有親臨嶽陽樓,才能感到嶽陽樓的大美,直到他碰到《嶽陽樓記》——作者範仲淹,用368個字將嶽陽樓的大美成文。
文章字字珠璣。天下第一等的景觀與天下第一等的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於方寸,迴響千古。這一實景中的憂樂精神,也匯入湖湘文化之一脈。
本期湖南九章,帶你領略《嶽陽樓記》的家國情懷。
記者曾鵬輝實習生黃珺張雪松嶽陽報導
6月15日,嶽陽樓前的麻石臺階。水天一色,浪高風大,
夏日的炎熱被風吹盡。遊人在「憂樂」匾合影。
遙對君山,控湖帶江。長江西至,四水南來。範仲淹的家國憂樂,似乎也隨這景致浩蕩樓前。
憂樂當摯友滕子京的政績,遇到嶽陽樓前的景
嶽陽樓自修建以來,屢毀屢修。僅宋
代,地方政府就7次重修嶽陽樓,最具影響的是滕子京那次重修。範仲淹《嶽陽樓記》裡的嶽陽樓,就是滕子京修復的嶽陽樓。
範仲淹的「憂樂」,為什麼在《嶽陽樓記》裡表達?
這不得不從嶽陽樓的特質說起。史載,嶽陽樓肇自漢晉,前身是三國東吳大將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臺。這一「戍守」之樓,至宋代時已成為了登臨覽勝的旅遊之地。
嶽陽樓自修建以來,屢毀屢修。僅宋代,地方政府就7次重修嶽陽樓,最具影響的是滕子京那次重修。範仲淹《嶽陽樓記》裡的嶽陽樓,就是滕子京修復的嶽陽樓。
河南人滕子京是江蘇人範仲淹的「同年」——他們在同一年中了進士。後來,兩人經常共事,也常受貶謫。宋仁宗慶曆四年,滕子京到了巴陵(嶽陽),一年後,範仲淹貶到鄧州(今河南鄧縣)。滕子京到巴陵後,政績斐然。僅用一年的時間就讓當地「政通人和」,還拿出錢修復了嶽陽樓。
古代文人有立功之後立言的習慣,為立言,滕子京想到了同樣被貶的範仲淹,他給千裡之外的範仲淹繪製了一張《洞庭晚秋圖》,並寫了《求記書》,請他寫下《嶽陽樓記》。
於是後人說,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根本就沒到過嶽陽樓。《嶽陽樓記》的寫成更多得益於範仲淹深邃的思想、橫溢的才華,況且,他長在太湖之濱,對湖泊的景致也應熟悉。
「範仲淹的確到過嶽陽」,嶽陽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陳湘源說,「他曾經奉旨安撫江淮水患,其轄區包括了武漢,為考察水患緣由可能入湖。」範仲淹曾寫過「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說明他至少到過洞庭湖,而且範仲淹也在今嶽陽市雲溪區置有田地。且不去管他有沒有去過嶽陽樓。一個事實是,範仲淹看到與嶽陽樓有關的信息,才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什麼是面對嶽陽樓,他才有此靈感,而不是別的樓,別的景致?
這要從範仲淹的心境說起。範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約稿」時,也就是慶曆五年,他正好在受貶的途中。「數次貶謫,宦海沉浮,讓他身心俱疲,範仲淹也曾出現置田歸隱之意。」陳湘源說,「可是,慶曆新政是其畢生追求,以天下為己任是其終生理想,怎能拋棄?」陳湘源分析,範仲淹的矛盾心緒得不到抒發,而滕子京的「約稿」恰好讓他有了直抒胸臆的機會,況且在範仲淹看來,摯友滕子京同樣受貶,但治理巴陵郡,政績斐然,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是歷史的偶然,當時洞庭湖的環境,則為範仲淹生此憂樂情懷更增一分必然。陳湘源說,嶽陽樓控湖帶江,奔騰浩蕩的長江與包容廣闊的洞庭湖在此匯合,祖國山河,波瀾壯闊,登樓遠望,盡收眼底。此景融情,必當感懷天下。
家國當南邊的杜甫江閣,對望北邊的嶽陽樓
他們看到嶽陽樓都能想到國家。陳
湘源認為,杜甫登樓,看到的是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身世之悲,國家之憂,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
杜甫的國家之憂至範仲淹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先憂後樂」。
除了《嶽陽樓記》,《登嶽陽樓》裡也能看到家國情懷。《登嶽陽樓》比《嶽陽樓記》更早思考家國命題。
茲所指的《登嶽陽樓》,作者是杜甫。他晚年流落湖南。此時唐王朝仍處於安史之亂,兵火連天,金甌破碎。
在湖南期間,杜甫本人窮困至極,但他心中惦念的仍是「戎馬關山北」的國家安危。嶽陽是杜甫入湘的第一站,他登上嶽陽樓,寫下《登嶽陽樓》,思考個人境遇與國家安危,不禁「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的結構是:先寫洞庭美景,中敘個人窮困,後憂國家安危。清代學者黃生說該詩,「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後轉出戎馬關山北,胸襟氣象,一等相稱。」
《登嶽陽樓》能轉出「戎馬關山北」,《嶽陽樓記》能轉出「憂樂」,一詩一文,二者主旨有著相同的演進結構。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裡,也是先寫洞庭湖的四時景色,借景抒情,又聯想自己的貶謫經歷,思及最終得出不因職務升貶、個人得失而放棄為國家、民生分憂。
他們看到嶽陽樓都能想到國家。陳湘源認為,杜甫登樓,看到的是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身世之悲,國家之憂,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
杜甫的國家之憂至範仲淹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先憂後樂」。
杜甫的生命終結點是湖湘大地,他在湖南寫下數百首詩,憂戚國家。幾百年後,範仲淹在一次被貶途中,借《嶽陽樓記》抒發他的唯以天下為憂樂。二者的精神風旨已具化成兩座名樓——嶽陽樓與杜甫江閣,它們一南一北,相互呼應,成為湖湘文脈上的兩個地標。
經世當曾國藩的喪母之痛,遇到嶽陽樓的飯菜
於斯為盛,對嶽陽樓而言,更多的是慕
名而來的遊客。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這四位著名遊客,曾合寫了一首《嶽陽樓聯句》,四人依次寫下:「洞庭好似硯池波,暫借君山做墨磨,古塔倒懸堪作筆,乾坤寫得數行多。」
嶽陽樓東南面四五百米,有座嶽陽文廟。文廟也是滕子京修的,修在慶曆六年,《嶽陽樓記》也於當年成文。
當時的生員在文廟中學習之餘,不乏登嶽陽樓賦詩唱和,或許,後來的生員會在樓上背誦《嶽陽樓記》。
「範仲淹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升華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這種普世情懷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陳湘源說,「『憂國憂民,敢為人先,經世致用』的湖湘精神與『忘悲喜,先民憂,後民樂』的精神一脈相承。」
於斯為盛,對嶽陽樓而言,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這四位著名遊客,曾合寫了一首《嶽陽樓聯句》,四人依次寫下:「洞庭好似硯池波,暫借君山做墨磨,古塔倒懸堪作筆,乾坤寫得數行多。」
「乾坤寫得數行多」的「乾坤」可以指天地,可以引申為天下。天下洞庭,也是湘軍與太平軍常常戰鬥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庭成為湘軍與太平軍的戰場之前,湘軍創始人曾國藩與《嶽陽樓記》有一則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他少年時期,晚上在家背《嶽陽樓記》,一個小偷藏在屋梁上,打算等曾國藩睡著後偷東西。一夜過去,小偷睡覺醒來,曾國藩還在背,於是他蹭地從房梁上跳下來,劈手奪過書本說:「我都能背給你聽。」於是一口氣把《嶽陽樓記》背了出來。曾國藩之後經常以此例說,自己天生愚鈍。
等到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的母親去世,當時在北京做官的曾國藩回家奔喪。路過嶽陽,停住一晚,並特意在嶽陽樓吃飯。不久之後,曾國藩組建湘軍,開始與太平軍對抗,最終挽國勢於傾頹。
曾國藩在嶽陽樓想到了什麼?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說,當時曾國藩母親去世,他的心情非常憂鬱,加之國家的現狀,更讓他不安。當時的處境,國家需要曾國藩這樣的人出來挑起拯救的大任,而曾國藩長期受範仲淹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曾國藩登嶽陽樓,是在重溫範文正的精神世界。
專家點評
《嶽陽樓記》與湖湘文化深相映契
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胡遂認為,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呈現了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關心的話題:得與失,寵與辱。很多人究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樣的困惑,範仲淹卻在這裡以一篇短小的文章向世人做了解答。
命題雖很宏大,範仲淹卻手到擒來。觀樓景,抒胸臆。以一明一暗之景影射一喜一悲之情,展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人生觀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
《嶽陽樓記》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憂樂理念。「憂」與「樂」是文明社會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情緒。當人生處於逆境時,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對待?碌碌之輩往往「以物喜,以己悲」,而範仲淹告訴我們,不應因一己得失而悲歡,應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憂為民樂。範仲淹這一偉大的回答不僅為古往今來的有志者指明了道路,更是對整個人類價值觀的終極心靈關懷。
範仲淹是傑出的文學家,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汲古風雅樸實之長,補今柔靡巧偽之短,並自成一派。《嶽陽樓記》雖非湖南人所撰,但與湖湘文化深相映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入選湖南九章實至名歸。 記者曾鵬輝
因範仲淹的「憂樂」注入,嶽陽樓成難以替代的景點
記得小時候,父親去嶽陽出公差,回來帶了很多嶽陽的特產,如君山銀針茶、湘蓮、銀魚等,但最讓我心動的還是一張彩色畫圖,上面印的是鳥瞰嶽陽樓全景,藍天碧水之下,金黃色的嶽陽樓格外奪目。
年紀稍長,我一直認為,水鄉之域,鄰水之畔,必以樓閣配之,才能不負那湖清水,樓閣也才會有生機。後來因工作原因,我多次走進嶽陽樓,總覺得次次都是走進了兒時的那一幅畫中,無絲毫的審美疲倦。
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倖存的清構史跡,既有千古名山君山、天下名水洞庭湖與之交相輝映,又有巧奪天工的建築,雄視文苑的詩詞楹聯記賦,值得你反覆地看。無論坐在哪條麻石階梯上,都可以對樓、對水、對詩文發呆。
《嶽陽樓記》問世後,因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思想注入到了景觀,因景而情,相互生成。嶽陽樓便成了難以替代、超越的景點。倘若一個景點,缺少人文書卷,便會覺得俗氣,且景點越美,俗得越深。正如滕子京在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那封信裡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
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湖南地段傳遞起點就選在嶽陽樓下,眾多學生齊聲吟誦《嶽陽樓記》,呵護火炬由此傳遍三湘大地,不禁覺得組織者匠心獨具,那其實是在傳遞一幅畫卷,一種靈魂。記者曾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