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為貨品「和圖片上的感覺不一樣」而要求退貨,但大多數人只能自認倒黴。由於朋友圈裡彼此是朋友關係,為了幾千幾百塊錢而「撕破臉」不值得,因此投訴至工商部門或者消費者協會的案例非常少,但朋友間的感情卻因此有了隔閡。
微博式微,微信崛起,不少人將微信看作是新時期電商營銷的新載體。不過,最近微信朋友圈沾上的一些是非,也開始讓人們質疑,朋友圈到底是否適合做生意?
有媒體報導,有人以低價為餌,利用微信以圖文的形式發布包括LV、Gucci、Chanel、Hermes、江詩丹頓、Cartier、CK、Cartier等奢侈品品牌的產品,但並未標註產品是否為正品,買家想要知道售價則需私下向賣家問詢。
據一位賣家透露,在微信上賣奢侈品的成本幾乎為零,只要有訂單了就會向廣州供貨商進貨,拿的都是高仿奢侈品,進價非常便宜,一個大牌的手袋進價是幾百元,而大牌首飾則只要幾十元,一般來說,這些奢侈品會按照進價的2倍到5倍來出售。
不過,最終交易的結果往往是買家不滿意,很多人因為貨品「和圖片上的感覺不一樣」而要求退貨,但大多數人只能自認倒黴。由於朋友圈裡彼此是朋友關係,為了幾千幾百塊錢而「撕破臉」不值得,因此投訴至工商部門或者消費者協會的案例非常少,一般情況下賣家也會把錢退回給買家,不了了之,但朋友間的感情卻因此有了隔閡。
當然,也有人因為退貨不成而抱著魚死網破的心態站出來揭露賣家的惡行。本人就曾接到一宗讀者爆料:家住四川的一位女士就反映廣州的一位黃小姐在微信上從事奢侈品代購業務,其與黃小姐微信溝通之後支付360元左右讓對方代購一根GUCCI皮帶,對方當時表示可支持專櫃驗貨,因此黃小姐就信以為真。但等她收貨之後卻發現,所謂的正品與真正的正品有很大出入,便要求退貨,對方卻置之不理。
對於上述的種種,有人將其責任歸咎於微信,認為是微信管理不力,才讓奢侈品假貨販賣者有機可乘。不過,在我看來,微信畢竟只是一種工具,產生何種作用完全取決於使用者,強行要求微信負責任就有些吹毛求疵了。
談及到底該誰負責的問題,也延及一個新的議題,利用微信朋友圈做電商,真的合適嗎?
我的觀點是不合適,亦即無論是否存在假貨,在朋友圈進行網絡營銷本身都不是一個好主意。
首先,微信的朋友圈的關係的確要比微博或者即時通訊要強很多,甚至可以說是目前為止粘性最高的網絡圈子,但其根植在社交需求上,並不是交易需求上,在熟人間做生意往往有很多副作用,最典型的「談錢傷感情」,往往會因為那麼幾筆生意而給正常的朋友關係帶來隔膜甚至傷害,基本上都是得不償失。
第二,朋友圈的界面根本就不是為了銷售而設計的,雖然它一樣可以承載圖片和文字,但用戶在觀察產品和與賣家交流上的體驗遠遠不夠。淘寶有阿里旺旺保駕護航,其交談記錄可以作為維權憑證,但朋友圈只有原始的點對點評論互動,而且還是在輸入並不是那麼方便的手機平臺。
第三,朋友圈生意根本做不大。一個人可以維護的好友數量是有限的,公眾號可以藉助運營平臺和團隊吃下海量客戶,但朋友圈只能靠人工進行市場開拓和客戶服務,好比一個永遠無法擴張的小店面。要知道,以上兩項工作都是系統工程,想想一家淘寶店背後的人力成本就知道單靠個人根本沒戲。
要知道,騰訊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刻意迴避了微博失敗之處,即對於內容品質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大量的營銷類內容導致微博的品質大幅下滑,擠壓了最具粘性的社交需求,而朋友圈就是為了強化社交功能而設置的利器,一旦朋友圈被商業內容充斥,那微信的根基就會被動搖。
總之,藉助高質量的內容在朋友圈進行營銷推廣空間很大,但直接在裡面賣東西則難成大器——微信自己做生意都不會打朋友圈的主意,別人又怎麼能玩得轉呢?
於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