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純淨,還是斷章取義?
不過,山東省教育部門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議。山東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塗可國說,《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都是明清以來重要的啟蒙讀物,在道德勸誡、歷史文化知識普及、傳統語文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中小學生一開始不明白其內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薰陶和思想潤澤的作用。
「必須承認,這些文章中的確有強調繁文縟節、犧牲個性、男尊女卑等消極落後的內容,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合的意識形態,我們必須批判地繼承。」塗可國說,「但是,我還是主張全文背誦,這些作品是順暢、完整的整體,不應該斷章取義。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理解,需要老師進行講解和指導。把不好的東西告訴學生,這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判斷鑑別能力。」
「既然要篩選,就要明確哪些內容是糟粕?到底該刪除哪些內容?但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說,閱讀傳統經典其實需要站在時代的立場進行抽象的理解,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要相信我們的老師,相信我們的孩子,他們會對經典作品作出正確的理解。」
濟南市民王志勇對教育部門此項禁令的效果表示質疑。他說,這類經典大多是家長教孩子讀,並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學校的行為約束住了,卻無法影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許多家長出於讓鍛鍊孩子說話、認字的目的讓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地理解和引導孩子,教育部門光約束學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中小學生「讀經熱」如何規範?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東省教育部門的做法引起關注,也反映出當前中小學生「讀經熱」的確存在亂象。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唐漢衛說,中小學生誦讀古代傳統經典文本,首先要解決讀什麼和怎麼讀的問題,但現在這一問題沒有一個明確規範的說法,各地一窩蜂地搞,結果變了味,出版商為了漁利,出現了許多粗製濫造、內容混亂的讀物。一些學校大肆推銷各種版本的經典讀物,背後也有利益驅動,幹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山東省諸城市實驗中學校長李慶平說,當前低齡孩子中的「讀經熱」過於泛濫,其實家長和一些學校的功利性目的大於對思想精神內涵的考慮,家長的目的是讓孩子多認字、要聽話,而學校則是為了打造學校品牌,多賣書,忽略了對經典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引導,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需要權威部門組織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和規範。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規範「讀經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還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文化環境。有20多年教齡的湖北黃岡市高中語文教師周潔認為,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關鍵不在於所讀的文本本身,而是外界的引導,我教了20多年書,沒見過學生因為學了《孔雀東南飛》就自殺殉情,也沒見過學生學孔乙己去圖書館偷書的。「孩子的價值觀是由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會道德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學生易受不良思想影響,更應該追問社會環境和我們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