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今年年初的突發事件,導致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所以今年也是人們求知慾非常強烈的一年,在今年的4月份之後,許多人都開始了求職之路。可即便找工作的人源源不斷,仍然有許多行業存在著"招工難"的情況。尤其是餐飲業和製造業,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
不管是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還是在三四線的小城市,大部分的餐飲業從4月份就開始招聘員工,不過直到現在效果還是不理想,很多老闆因為缺人手不得不喊上家人幫忙。距離2020年結束還剩最後的一個月,餐飲業也即將迎來火爆期,各餐飲老闆也開始給服務員漲工資,還增加了內推獎,甚至直接將招聘的工資上調15%,就怕到時候招不到人會忙不過來。哪怕是這樣,應聘的人依然不多。
製造業也是如此,大多數工廠在復工之後為了提高產能,招聘從來沒有停止過,各種招聘方法用了一個遍,可收效甚微。不少的工廠因為人手急缺,在短時間內多次進行工資上調,甚至還給員工增加了各種福利,但是結果和餐飲業沒什麼兩樣,"招工難"的局面就在那裡,無法打破。
為何這兩個行業使出渾身解數依然招不到人呢?
根據現在社會上求職的人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要麼是大學畢業生,要麼就是社會工。大學畢業生現在多數是不會找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的,倘若真的要去餐飲業或者製造業工作的話,要麼是做管理層,要麼是做技術人員,否則的話寧願找一份專業不對口的工作,也不會去做服務員或者一線工人。
可是於製造業而言,一直最缺的從來都是一線員工,可是最難招的恰恰也是一線員工,都快成了死循環了。現在製造業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很少有人進工廠打工,一方面呢是覺得自己上了這麼多年學,畢業進工廠做工人不體面,另一方面則是工廠的工資並不算是很高,與其這樣,換個其他行業找一份稍微體面的工作豈不更好。
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導致目前我國製造業專業對口的就業率僅有40%。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都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就更別提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了。相比於製造業來說,餐飲業無疑更加的困難,因為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是不可能在畢業之後選擇做服務員的,高不成低不就,所以餐飲業只能靠社會共來招聘員工。
那麼社會工這邊情況樂觀嗎?答案顯而易見,和大學生情況有些類似。在原來,很多進城的務工人員,沒有什麼技術,進城之後多數會選擇做服務員。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百花齊放,他們的選擇也是越來越多,而且其中不乏對技術要求不高且工資不低的工作,於是選擇做服務員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最主要的還是這兩個行業的工作強度比較大,時間上來說沒有那麼自由,而發展空間也並是很大,所以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這兩個行業也就被順位後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