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

2020-12-11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這當然是因為那部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話劇《茶館》,還有那部影史經典82版電影《茶館》。

本文要說的是電影《茶館》的故事。

一、《茶館》拍攝的背景

話劇《茶館》的誕生其實是一個意外,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配合全國普選宣傳先是寫了《一家代表》,之後腰斬寫了《秦氏三兄弟》,其內容是關於秦伯仁,秦仲義和秦叔禮三兄弟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和內戰四個時代的人生浮沉,其中心思想也是為了配合宣傳。

老舍將《秦氏三兄弟》劇本念給曹禺、焦菊隱和歐陽山尊聽,當念到第一幕第二場也就是裕泰大茶館一段時,曹禺突然站起來說了一聲:經典!

大家一致認為茶館這段戲最精彩,不如將這段戲擴寫。幾個人紛紛提了一些意見,比如最早的版本裡,王利發最後因為掩護地下黨犧牲。于是之提議不如來一段「幾位老頭話滄桑」的戲,然後王利發拿著雞毛撣子回屋上吊了。

老舍採納了大家的意見,不過他還是覺得這戲如果這麼寫就脫離他的初衷了,在曹禺的鼓勵下,老舍最終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部短小精悍卻深刻經典的《茶館》。

《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是1958年,雖然引起轟動但也帶來了不少非議,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多快好省力爭上遊,你們在這裡撒紙錢?

1963年《茶館》復演,增加了一些積極性的內容,老舍親自去看了,之後一言不發回了家。

1979年《茶館》終於原本復演,在北京引起了轟動,198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以謝添為導演拍攝了電影《茶館》。

二、《茶館》電影版和話劇版的對比

話劇《茶館》已經演了幾百場,其中最經典的首推1979年版,首先是因為該版幾乎是原版復演,演員準備充分,人員也比較整齊。

其次,用秦二爺飾演者藍天野的話說,以前演的時候對人生坎坷和世事滄桑還沒有那麼深的體會,但經歷了這十幾年的動蕩,大家普遍對人生有了和人物相近的感觸,入戲更容易也更深。

而1982年的電影版在演員上和1979版話劇幾乎是照搬,只是在場景上更有深度和廣度,體現了電影的優勢。如果單從劇情上看的話,電影版和話劇版幾乎沒有多少差別,但在很多地方,電影版還是有特別的地方的。

1、演員表演比較放鬆

常四爺飾演者鄭榕說到,他以前沒看過自己表演話劇的錄像,後來有條件錄像了看過一次,結果當時就感覺「目不忍睹」,自己演得也太概念化了。到拍電影時,因為不需要一氣呵成,感覺不對可以重拍,所以大家都比較放鬆,對人物的詮釋和臺詞的處理更為放鬆也更為合理。

這個當然也和話劇舞臺特點有關,畢竟話劇舞臺必須保證每一個觀眾都能聽到臺詞,所以演員們的聲音都比平時大了很多,自然容易概念化和臉譜化。電影則沒有這樣的劣勢,演員表演可以更生活化。

2、人物詮釋更為全面

《茶館》在塑造人物上是大師級的,基本上幾句話幾個動作很簡單就將人物形象給勾勒出來。

咱們以馬五爺為例,這位「吃洋飯」的人物,在話劇和電影中戲份都極少,但明顯有區別,話劇裡他的出場有些意外,讓觀眾感到有戲劇性。

而在電影裡,鏡頭可以提前照顧到馬五爺,比話劇裡馬五爺三小段戲要多出一個提示性鏡頭,在二德子和常四爺鬥嘴的時候,鏡頭就提前給了馬五爺一個特寫。雖然少了一些戲劇性,但觀眾看起來更為流暢。

唯一的遺憾是,由於電影拍攝時董行佶正患病,因此他沒能出現在電影版《茶館》裡繼續演馬五爺,好在謝添導演比較執拗,還是讓董行佶給配了電影裡的旁白,沒讓他缺席電影《茶館》。

3、細節重設加特寫

雖然從整體上看,電影版和話劇版《茶館》絕大部分劇情、人物、臺詞甚至包括動作都高度相似,但在一些小細節上,電影版做了改良。

以著名的橋段,常四爺感嘆「大清國藥丸」這段為例:

話劇版:秦二爺來到茶館,王利發正在招待他,有鄉婦帶著插草標的女兒過來,秦仲義向王利發一揮手:轟出去。

常四爺看不過去,叫李三給兩人端兩碗爛肉麵……常四爺對著松二爺大發感慨:我看哪,這大清國是要完啊。

秦仲義老氣橫秋回了一句:完不完的,也不在乎有人給窮人一碗麵吃。

隨後秦二爺和常四爺面對面站著向對方做了一個拱手禮,注意,是幾乎同時。

電影版:秦二爺在發話「轟出去」之前有一個掏錢的動作,但隨即停住,再揮手讓轟出去。

常四爺感慨「大清國藥丸」之後,鏡頭快速切換給常四爺身後的吳祥子和宋恩子,兩人不懷好意地看了一眼常四爺。

跑堂的李三似乎感覺到了危險的臨近,其他茶客也都屏住了呼吸。

在秦仲義說完那句有點兒揶揄味道的臺詞後,他首先轉身向常四爺做了一個拱手禮,常四爺落後半拍也站起來回禮。

筆者認為,這一段是最能體現話劇版和電影版區別的了,如果光看原著,讀者會以為秦仲義看不上常四爺。光看話劇,則感覺不到秦仲義的情緒變化,也感覺不到常四爺危險的逼近。

用電影語言重新詮釋這段後,無疑整段劇情更為清晰情緒也更為飽滿,觀眾也就能了解到秦仲義和常四爺之間的惺惺相惜,以及常四爺那句話的危險。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比如兩個捕快給龐太監請安的瞬間,鏡頭從龐太監的腳邊看過去,那種壓迫和威勢之感更為濃厚。

值得一提的還有龐太監的化妝,在話劇裡龐太監的化妝並沒有太多出奇之處。

而在電影裡,這個太監的妝被化得無比噁心,讓人感覺他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腐朽和腐敗的氣味。

整體上看,話劇版和電影版也算各有千秋,打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話劇版《茶館》就像在海邊吃那剛打來的海鮮,沒有油鹽醬醋,就是一個鮮。電影版《茶館》則像在餐廳裡吃海鮮,配上佐料和烹飪,雖然沒有了那種鮮,但味道更足。

三、電影《茶館》拍攝軼事

《茶館》原著雖短小,但也是老舍先生的心頭肉。在最初排練話劇時,他曾親臨現場給演員們指導。

黃宗洛回憶,他和王利發之間那一連串「太太好,少爺好,生意好……」的打千兒,堪稱旗人正宗禮儀,就是老舍親自教他給他示範的。

還有黃胖子和二德子見面那略顯滑稽的撞肩禮,也是老舍先生親自指導的。

到拍攝電影時,雖然老舍先生已經故去,但其夫人胡潔青也親臨電影《茶館》拍攝現場「監工」,她同樣給予謝添導演很多的幫助和指導。

胡潔青,還有很多人藝老演員們都對謝添導演他們的拍攝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將這麼一幫子人最經典的作品用膠片永久記錄下來,對老舍先生,對他們這些演員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後來北京電影學院有一屆畢業班曾經按照電影和話劇錄像也排了一版《茶館》,用藍天野的話說,他們的模仿也太像了,連于是之走路的姿勢都學去了,其實于是之那個走法不是因為王利發,而是因為他的半月板有傷,結果也成了後人學習的對象。

沒辦法,經典的魅力就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老舍《茶館》有了完整有聲版
    原標題:老舍《茶館》有了完整有聲版   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2月3日是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昨天在中國出版集團舉行。京腔京韻的表演,將聽眾帶進經典《茶館》現場。
  • 老舍長女舒濟:電視劇《茶館》比較符合原作調子
    作為老舍先生的經典話劇,《茶館》相對來說更接近普通老百姓,雖然不是寫今天的事情,但同樣具備大多數老百姓的人情世故,通過普通人中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來反映時代生活面。  之所以接下這個活兒,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話劇很有影響力,老百姓都很關注。另外是我個人對《茶館》的情感也很深,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看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話劇《茶館》,對於當時中國的文藝復興非常期待。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的味道?
    不過,與之相對應的,在原版《茶館》中類似「我現在要是二十八歲,就是叫小小丁寶,小丁寶貝,也沒人看我一眼!」這樣的北京話幽默,放到川版中會遜色不少。談到方言話劇,李六乙認為,對大多數觀眾來說語言上的障礙肯定有,即使是四川話也分各地的方言,此前在德陽彩排時也會有當地觀眾聽不太懂,因此首先解決的就是字幕問題,「觀眾看外國戲時也看字幕,這個問題不大。」
  • 對於論老舍《茶館》的藝術特色
    本文旨在從《茶館》的主題、人物、語言三個方面切入,對照《茶館》這一文本,分析《茶館》之所以成為中國話劇史經典的緣由以及老舍先生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深入剖析「埋葬三個時代」的主題,並從多個方面解讀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  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茶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 陳寶國領銜老舍《茶館》電視劇版 將登電視螢屏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老舍三幕話劇《茶館》歷時三年被改編成39集電視劇今天與媒體見面,宣布由陳寶國(在線看影視作品)領銜主演的該劇將於16日登陸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  話劇《茶館》通過茶館這一三教九流聚集之地,選取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抗戰勝利三個時間點,用小人物的命運變遷反映舊社會必然滅亡的歷程。該劇由老舍在1956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現已成為該院保留劇目。1982年導演謝添曾把它改編成電影,被改編成電視劇還是首次。
  • 紀念老舍119周年誕辰 《茶館》推出有聲版
    、中國老舍研究會、老舍紀念館協辦的「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茶館》創作於1956年,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是老舍最重要的話劇代表作之一。自1958年搬上話劇舞臺以來,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劇目。曹禺曽評價《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
  • 聽名篇向老舍致敬 《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本報訊 「《茶館》有聲版的出版,是網際網路時代對文學經典的再次傳播,也是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嘗試。」2月2日,在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前夕,「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中國出版集團舉行,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表示,老舍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之一,中國出版集團作為中國出版的國家隊,擔負著傳承經典,讓經典在新時代發聲的使命。與會嘉賓圍繞「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老舍與北京」等話題進行了探討,評析了老舍的文學作品的藝術成就以及《茶館》有聲作品的語言魅力。
  • 「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日前,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前夕,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老舍研究會、老舍紀念館協辦的「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中國出版集團舉行。
  • 《茶館》:豆瓣評分9.5,老舍傳世之作,老戲骨飆戲的經典電影
    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老舍《茶館》老舍的《茶館》被西方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經典。甚至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都達到9.5分。也體現出老舍的特色,不像傳統話劇般,通過情節取勝,而是通過人物取勝。而人物又通過語言取勝,王利發的語言就非常有意味,背後的潛臺詞也值得我們去思考。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資料:《茶館》原著作者老舍簡介
    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月牙兒》《趕集》《櫻海集》《東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
  • 3小時話劇改編成36集電視劇 新《茶館》將開拍
    中國新聞網訊  對於老舍的巔峰之作《茶館》,更多的人是從話劇中感受其魅力的,即使有1982年謝添導演的同名電影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於去年年底在河北涿州開機拍攝《茶館》的電視劇版,記者昨日從該劇製片方了解到,此番挑戰經典話劇、電影的電視劇共有36集,由著名導演何群執導。電視劇在3個小時的三幕話劇的基礎上將情節和人物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拓展,整個電視劇的基調幽默、詼諧、輕鬆。「王掌柜」陳寶國、「秦二爺」謝鋼,「常四爺」周裡京,「吳祥子」梁天,「松二爺」石小滿會以精彩的表演給觀眾新的驚喜。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1裕泰茶館這裡賣茶也賣點心菜飯,有玩鳥喝茶的,有說媒拉縴的,有打群架需調解的——東說西說,再喝碗茶,吃碗爛肉麵,就萬事大吉,化幹戈為玉帛。
  • 經典話劇|閒著就來《茶館》喝杯茶再走吧
    可就是這麼一個「薄薄」的劇本,老舍先生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力,使其成為我國話劇史上的一顆明珠。《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劇作方面最成功的作品。與我以往讀過的戲劇作品不同,它不是要講述某個具體故事,而是要表現的是三個歷史時期所代表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狀,用老舍的話來說,就是要「葬送三個時代」。《茶館》的創作宗旨就在這裡。
  • 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誦經典 憶老舍
    因為演了好幾個戲,所以跟老舍先生就認識了。《斷魂槍》是後來在老舍家裡一次晚會上讀過一個片段,當時老舍先生不在了,老舍夫人主持的這次晚會。老舍先生的劇本,我們北京人藝演了很多,其中的代表作《茶館》,我就參加演出了。而且老舍先生的經典之作《茶館》,是中國的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到國外去演出的經典劇目。當然,老舍先生也寫過很多散文,他還創建了曲劇,還寫了一些快板。他是一位多產作家。
  • 話劇《茶館》它的每一次舞臺亮相都成為文化熱點
    ——編者老舍編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是一部久演不衰的話劇。時至今日,看《茶館》不再是一次普通的觀劇經驗或文化消費,它更像是一種儀式——向大師、向藝術、向經典致敬;它也像是一種標識——標誌著一種超脫的文化選擇和藝術格調;它更像是一種狂歡——參與、見證、釋放某種群體性心理體驗。《茶館》為什麼這麼火?
  • 《茶館》的賣點究竟在哪裡
    周秋鵬《茶館》是老舍創作的話劇。至今沒有讀過原作。但是知道的。根據這部作品拍過一部同名電影,在豆瓣評分很高的,在一些視頻網站可以付費觀看。很多年來一直想抽空看上一遍,了解一下這部作品講的什麼故事,為什麼無論是話劇還是電影,都是評價很高,被很多人稱為經典作品。但總是沒有強大的動力。在頭腦的經驗中,認為既然作品名叫《茶館》,就是一個喝茶的地方,然後是來幾個三教九流的人物,喝喝茶聊聊天,講講自己身邊的事情。感覺沒有什麼吸引力。不像《盜墓筆記》,或者《變形金剛》,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受到點重大衝擊。
  • 老舍先生話劇改編的電影,1950年的龍鬚溝,北京人藝的經典之作
    ,這些咱都看不見,因為發生在解放前無雨之城《龍鬚溝》1950年,這條臭溝可出了大名了,報紙上說它,話劇裡說它,電影裡也說它,一條臭溝怎麼就出了這麼大的名氣呢,還得咱老舍先生回國說起,1949年,離開北京十四年的老舍先生回來了,這一年他正好五十歲,這一年的北京特別熱鬧,人們忙進忙出,迎來送往,氣氛特別好,老舍先生看到很多新鮮事兒
  • 聽名篇向老舍致敬
    本報訊 「《茶館》有聲版的出版,是網際網路時代對文學經典的再次傳播,也是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嘗試。」2月2日,在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前夕,「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中國出版集團舉行,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表示,老舍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之一,中國出版集團作為中國出版的國家隊,擔負著傳承經典,讓經典在新時代發聲的使命。與會嘉賓圍繞「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老舍與北京」等話題進行了探討,評析了老舍的文學作品的藝術成就以及《茶館》有聲作品的語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