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喜威 每經編輯:廖丹
在市場一波又一波的「破7」預期之後,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終於在8月5日上午雙雙「破7」,並刷新2009年「匯改」以來新低。
隨後,人民幣匯率「破7」立即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各種觀點紛至沓來,多數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破7」意味著市場波動性加大,但基本面不支持出現趨勢性貶值。央行有關負責人也針對這一情況回應稱,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央行有經驗、信心、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那麼,在人民幣匯率「破7」的背景下,我們是不是應該換點美元,買點美元理財產品呢?這才是理財意識越來越強的中國老百姓當下關心的問題。
專家:人民幣不會趨勢性貶值
要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勢」——人民幣對美元「破7」後究竟會不會持續貶值,波動空間大不大?
目前,市場對於「破7」如此關注,一方面是因為金融市場中普遍存在以「整數」作為價格心理關口概念;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市場中對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的預期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就已經開始出現貶值,並在2016年末加強,但這一預期在人民幣隨後一年的升值中被「粉碎」;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5月以後人民幣匯率的每一波回調都會引起「破7」的討論。
近期,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更加受到市場的關注。基於上述因素,人民幣匯率「破7」自然成為市場熱點問題。
市場主流觀點普遍認為,「破7」本身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還是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就像央行相關負責人所說,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衝破大水就會一瀉千裡;「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
而對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趨勢,多數分析都認為,人民幣匯率不會趨勢性貶值,短期內可能會在「7」附近維持波動。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就表示,美元指數已屬「強弩之末」,未來可能呈整體回落的趨勢;考慮到中美利差和美元有效匯率的走弱,2019年下半年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資本流入有望高於上半年水平,有助於改善外匯市場供求狀況。謝亞軒團隊認為,「7」這樣一個整數點位不應該被視為「禁區」,而更應該視為早晚要打破和丟掉的「枷鎖」。
央行相關負責人也指出,從宏觀層面看,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增長韌性較強,宏觀槓桿率保持基本穩定,財政狀況穩健,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際收支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大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特別是在目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寬鬆的背景下,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貨幣政策保持常態的國家,人民幣資產的估值仍然偏低,穩定性相應更強,中國有望成為全球資金的「窪地」。該負責人還強調,央行有經驗、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既然央行的表態和市場專家的觀點都認為人民幣匯率會「基本穩定」,那麼這一說法能否得到市場的支持呢?
一般而言,市場對匯率的預期往往可以反映在國際收支的變化上,而要看國際收支的變化,一個是看外匯儲備,一個就是要看銀行結售匯的情況。我們不妨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看,市場上的實際參與者是如何用「腳」投票的。換句話說,看看那些直接參與到經濟活動和售匯購匯交易的主體是怎麼操作的。
今年上半年以來,尤其是5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就出現了一波明顯的貶值。但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92億美元,較5月末上升182億美元。實際上,除了4月份外匯儲備規模小幅減少外,我國今年以來的外匯儲備規模逐增加;在匯率有所貶值的情況下,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較2018年末增加了465億美元。
而結售匯數據方面,2019年上半年,按美元計價,銀行結售匯逆差332億美元,較2018年下半年月均逆差收窄52%;上半年,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312億美元,2018年下半年為逆差。
數據還顯示,上半年,衡量購匯意願的「售匯率」,也就是客戶從銀行買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6.8%,較2018年下半年小幅下降0.3個百分點。同時,企業在境內外的外匯融資總體上穩中有升。2019年6月末,我國銀行的境內外匯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小幅上升29億美元,2018年下半年下降599億美元;2019年上半年,企業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外幣跨境融資餘額較上年末上升172億美元,2018年下半年為下降132億美元。
此外,衡量結匯意願的「結匯率」,也就是客戶向銀行賣出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64%,較2018年下半年小幅下降0.9個百分點。企業、個人等主體外匯存款下降,截至2019年6月末,銀行境內各項外匯存款餘額較上年末下降63億美元。
不難看出,在匯率出現貶值的情況下,我國上半年的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總體穩定,外匯市場供求呈現基本平衡,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購匯增加,結匯減少的情況。只要人民幣不出現趨勢性貶值,這種「平衡」就不會因為「破7」而出現轉變。
利差的「坎」不好邁
重新回到最初的問題:在人民幣匯率「破7」的背景下,我們是不是應該換點美元,買點美元理財產品?
顯然,不管是兌換並持有美元現金還是購買美元理財產品,我們的目的無非是以下兩點:第一,規避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匯率風險;第二,利用美元對人民幣升值的機會,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然而,在美聯儲開始降息,在市場認為美元強勢已是「強弩之末」的當下,通過兌換並持有大量美元現金,在規避人民幣「貶值風險」的同時則面臨著美元回調的風險,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購買美元理財產品,是否可以達到獲得更高收益的目的呢?
必須指出的是,通過購買美元理財產品獲得收益,就必須要跨過中美「利差」這道「坎」。以中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來看,當前,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保持在3%以上,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在2%以下。以2019年8月5日數據為例,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3.066%,比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高出了131.6個基點。
實際上,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映了中美兩國的市場利率水平,擴展到其他投資產品領域也同樣如此。以銀行理財產品(普益標準)為例:今年以來,美元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多數時間維持在3%以下,而人民幣理財產品(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的平均收益率則一直維持在4%以上。比如,2019年7月27日~8月2日,美元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2.5%,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08%。
也就是說,只有在持有美元理財產品期間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年化)超過人民幣和美元理財產品之間的利差,投資者才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換句話說,如果投資者放棄收益率更高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轉而購買收益率更低的美元理財產品,就等同於以確定的「利差損失」為成本,去博取不確定的「人民幣貶值幅度超過利差」帶來的「超額收益」,同時,還要面臨匯率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
就像央行有關負責人所說的那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過去20多年,人民幣對美元和一籃子貨幣升的時候多、貶的時候少,中國的老百姓主要金融資產在人民幣上,受到最好的保護,其對外的購買力穩步攀升,這些均能從老百姓出國旅遊、境外購物、子女海外上學中反映出來。企業也是如此。我們不希望企業過多暴露在匯率風險中,支持企業購買匯率避險產品規避匯率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