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官是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的制度!

2020-12-22 百家號

清代,官場如市場,如大賄賂場。清代官場上,許多東西都可以買賣,許多事情都非賄不辦。買賣和賄賂時,或公開交易,明碼實價,露骨地行賄索賄;或偷偷摸摸,暗地成交,將行受賄裝扮得儒雅含蓄。「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有錢能使鬼推磨」,錢神在清代官場是極為活躍的。捐官(捐納、捐班)是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的制度。捐是美稱(意為捐款授官),實即買。

清諺雲:「捐官做、買馬騎。」捐與買並稱。按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一般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到官職。出錢少則買小官,買虛銜;出錢多則買大官,買實官。官職成了商品。吳趼人在《俏皮話》中借寫一個靠花錢得官、升官的捐官者,揭露了捐官即買官的實質:「某大人以捐納致通顯。初捐佐雜,既而漸次捐升至道員,俄而得記名,俄而補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頭品頂戴,歷任至封疆,無非借孔方之力為之。」

孔方由於捐官靠的是錢,所以大量有錢而無能的人當了官。財主(孔方兄)即錢。少爺、紈將子弟,即使是酒囊飯袋,只要有了錢,就可捐個官做。清初人董含在《三岡識略》中描述捐官的紈椅子弟道:「追開捐納之例,於是紈椅之子,村市之夫,輦資而往,歸家以搢紳自命,張蓋乘輿,僕從如雲,持大字刺,充斥衢巷,揚揚自得,」這種官威官譜,都是用錢買來的。魯迅在《名種捐班》一文中譏諷了那些靠錢買官的財主少爺:「清的中葉,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這一夥。

財主少爺吃得油頭光臉,忽而忙了幾天,頭上就有一料水晶頂,有時還加上一枝藍翎,滿口官話,說是今天天氣好』了。」其中說的「忙了幾天」大概是在辦交錢買官的事宜呢。有的人不但自己捐官,還為未成年的兒孫捐官,有些襁褓之中的乳臭小兒就已是品級頗高的候補官了。《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日記中寫到他與友人聚談得志後的快樂,有個叫沈虞希的說:「如果我有了錢,就花上十六萬捐個三品京堂。有人問:「如果還有錢做什麼呢?」沈答道:「為子捐京堂,為孫捐京堂。」

在捐官者的隊伍裡,商人的比重是很大的,很多商人發財後棄商捐官。有個米商捐官的故事,很能說明只要有了錢就能由商變官。滇南某米商因擺攤售米時沒來得及給縣典史讓路被打了一頓,他憤憤地問一過路人:「這個父母官是什麼科甲出身?為什麼這麼威風?」過路人答:「他是個銅進士出身。」米商又問:「銅進士為幾甲?」過路人答:「只不過是銀子科,三甲罷了。」銅進士、銀子科,是嘲諷這個典史的官是花錢買的。米商聽到拿錢可以買官,就說:「我也有銀子,也要買官,豈能甘心受辱挨打!」

於是帶錢入京,捐了未入流的官,被分配到京南某地。商人缺少文墨,但因捐官,竟有的成為主管文化方面事宜的官員。某商捐得巡檢後,很快當上了巡撫,鄉試例須巡撫監臨,於是一個商賈成了掌握眾多士子命運的官員。有人作聯譏之日:「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當監臨,斯文掃地。」捐官需要錢,一些缺錢但又想捐官的人便想方設法弄錢來捐。有的賣掉家產,有的向親友借錢,有的幾人搭夥湊錢,還有的因錢少便先捐個價廉的小官,然後通過在官任上撈錢後再捐大官。

大名士李慈銘為了捐官賣掉了田產,捐了個京官郎中。漢口有兩個要好的小販想捐官,因各捐一官錢不夠,就商量好先捐一個官職給其中一人。在湊得3000兩銀子中,甲販出了七成,乙販出了三成,於是捐的官給了甲販,乙販則當了甲販的司閣。紹興有個叫蔣淵如的遊民想捐官,但錢不夠用,就與四個朋友商議湊錢買官,說好得官後撈了錢按捐官時出資多少分成。後來,捐得的知縣一職由蔣淵如擔任,其他四人分別做了蔣的師爺和長隨。有人作詩詠此五人捐官事雲:「大掉槍花真苦心,群英會計一何深。捐官結得五人義,獲利平分十萬金。」在「千裡為官只為財」的清代官場上,捐官完全是以發財為直接目的。

正如李伯元在小說《活地獄》中所說:「千裡為官只為財」,官不為財,誰肯拿成萬銀子捐那大八成的花樣呢?」(「八大成花樣」是捐例中最優越的一種,即:凡繳納現銀的,只須繳滿規定銀額的八成,便可提前得缺。)捐官者所以放棄原來的營生而捐官,是因為他們知道「遍天底下買賣,只有做官的利錢最好」,做官是真正的一本萬利。有個富商捐了個知府,引見時皇帝問他:「既然經商可以致富,你又何必捐官呢?」富商回答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經商獲利雖多,但終不如做官獲利優厚,而且當商人也不如當官體面,所以我才棄商捐官。」

由於捐官者以發財為目的,並為此投下了血本,因而一且當了官便貪婪如虎狼。清歐陽昱《見聞瑣錄》說,捐官者一旦得到官,既要在官任上將捐官時借的款還清,又要為以後積儲,所以貪默至極,「如委群羊於餓虎之口,雖有強弓毒矢在其後,亦必吞噬而無所顧。此中道理,清代皇帝也非常清楚,道光帝曾經說過「我最不放心的是捐班,他們素不讀書,將本求利,廉之一字,誠有難言。」賣官鬻爵是掌握任官之權的要撈錢的重要手段,靠此他們把手中的官職換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慶親王奕劻就是個賣官鬻爵的典型。他所賣的官不可勝數,「各官皆有價目,非賄不得」,時人譏之為「老慶記公司」。《慶親王外傳》記其受賄賣官、眾官奔走其門雲:「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者也。」御史蔣式遙在參奏奕劻父子時也稱其「細大不捐,門庭若市」。門庭若市,正是「老慶記公司」把官場變為市場的生動寫照。「老慶記公司」賣官,其價格以官職大小、美惡來定。有個想求使臣之職者,行賄後對親友說:「慶王讓和當使英使者了。」

親友問他:「你花了多少錢?」他答以若干。親友一聽便說:「英使價高,你花的錢只夠當出使比利時或義大利的使節。」果然,後來他被任命為使意使節。奕劻賣官不僅以官職的大小、美惡定價,有時還要看買主是誰對有的買主就可能提價。一次,郵傳部尚書空缺,奕劻示意眾人,此缺當售銀30萬兩。盛宣懷要買,奕劻說:「別人30萬可以,你就非60萬不可。」後來經盛宣懷活動,奕劻總算答應說:「那就30萬吧,但須交現金,不收他物。」奕劻接受賄銀時,頗為厚顏無恥。

常常是行賄者用紅紙封裝上銀票,當面呈交給他,並說:「請王爺備賞。」奕劻接閱後說:「您還要費心。」說畢塞進坐墊下,一場交易就算成功。奕劻將受賄得來的許多錢都存入了外國銀行。蔣式曾參奏他說:「奕劻將私產120萬送交東交民巷英商滙豐銀行收存。」對此,慈禧曾派戶部尚書鹿傳霖「徹查」。《官場現形記》寫了一個藩臺在上海滙豐銀行查帳,為的是有個大官的贓款存在該行。所影射的就是奕劻事。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場——捐官,買官,賣官
    中國古代官場得官之一途就是「捐官」,即花錢買官。捐官又稱「捐納」,「捐班」,「捐輸」,「捐前程」等等。這本是古代社會朝廷以授予宮職籌資的辦法,是對捐資人的一種褒獎。它源起很早,始於秦代,當年秦始皇因飛蝗成災下詔,凡百姓繳粟千石的拜爵一級。漢文帝也曾接受晁錯:「務農貴粟」建議,下詔準許百姓繳粟贖罪或給予爵位。
  • 在清朝買官竟然是合法的?不僅有國家認證,還能花錢免罪
    清朝政府官方出具的買官發票捐官的由來以及發展捐官並不是從清朝開始的,秦朝時期秦始皇就推行過這一政策,百姓繳納千石粟米就可以獲得爵位。之後各個時期捐官也不是新鮮事,只不過到了清朝時期,賣官逐漸成風,甚至有了系統規範的買官制度,清朝還將這項收入作為國家的固定收入來源。最先提出捐官的是康熙,當時清朝與臺灣、三藩、準格爾之間一直有摩擦,因此需要大筆的銀兩支持軍隊。
  • 新課標語文90秒:捐官,有何歷史意義?——「強基計劃」考題(2)
    捐官,就是用錢買賣官位,古人為它起了個文雅的名稱——捐官。史書記載,「捐官」從秦始皇時就開始了。「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當時的「捐官」,只有在物質缺乏時期才實行,也是朝廷解決「財政困難」的一種手段。2. 隨著時間推移,歷代朝廷為了充盈國庫,允許公開「捐官」。
  • 古代人是怎麼買官賣官的
    更將他對商業的愛好發展到賣官鬻爵的方面,在西園開辦了一個官吏交易所,明碼標價,公開賣官。 交易所裡什麼官職都可以出售,不過除了皇帝的位置,漢靈帝親自製定賣官的規定:「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縣官則價格不一;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除固定的價格外,還根據求官人的身價和擁有的財產隨時增減;賣官推行了競標法,求官者可估價投標,出價最高的就可中標上任。」
  • 歷朝歷代的買官賣官就是意味著腐敗嗎?
    所以無形當中就形成了這樣的印象,買官賣官是骯髒的交易,坑害老百姓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歷朝歷代都有買官賣官的存在,即使是政治清明的盛世也是。有史記載,最早賣官的年代是在秦始皇四年,當時正值天下蝗災,為了緩解災害,朝廷下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一直到清光緒末年,兩千多年來,賣官買官的制度一直存在。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清朝貪官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叫「捐官制度」,就是花錢買官。既然花錢買官,那麼自然要賺回來,總不能不計個人財務得失,為大清封建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吧。 《史記》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說明「捐官制度」由來已久,此後漢唐宋元明都有一套捐納制度,曹操父親曹嵩就曾花一萬萬買了個太尉。先秦時代,「捐官制度」中國家賣的是爵位,漢武帝之後,因為連年打仗軍費緊張,於是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至此 「賣官鬻爵」才合二為一。
  • 清朝捐官就像做買賣那麼簡單?其實捐官的門道還是很多的
    到了明清,捐納已趨制度化,明碼標價的捐官現象成了朝廷補貼財政的重要手段。但買官賣官又非想像的那麼簡單,清代捐納制度還是很有特色的。 清代入仕的正途、異途之分 「凡滿、漢入仕,有科甲、貢生、監生、蔭生、議敘、雜流、捐納、官學生、俊秀。」
  • 清朝買官賣官盛行,是清朝社會發展緩慢、內憂外患不斷的重要原因
    不過相比於以往其他朝代,清代買官賣官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朝最多時候有接近60%的官員為捐納。面對涉及範圍如此廣泛、捐官人數巨大的現實問題,清朝也制定出一套規範複雜的管理體系,以應對捐納產生的種種負面問題,但收效甚微。歸根結底,清朝買官賣官的捐納現象,根本解決方案不在於如何控制,而是這一制度本身就是錯誤的,但統治階級顯然沒有考慮清楚這一問題。
  • 中國古代的「捐官」制度,到了清朝時期走向了極致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
  • 大清朝明碼標價買官賣官,那麼能買到最大的官銜是什麼呢?
    說起買官賣官,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屢見不鮮。一般如果一個王朝的國庫空虛,那麼朝廷就會通過賣官的手段來增加政府的收入。在中國歷史上,賣官最猖獗的時候是在東漢末年,當時的桓、靈二帝無道,大肆賣官鬻爵,直到曹操建立大魏,大力推行唯才是舉,官員的參差不齊之狀才得到很大改善。
  • 發現清朝買官收據 以給災區捐款為名實為秀才捐監生
    人民網長陽3月14日電 在中國的封建時期,曾有過明碼實價賣官買官的制度,叫「捐制」。在清朝末期,由於戰爭不斷,內外交困,清政府財政空虛,「捐制」被當做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至光緒、宣統年間,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不僅將官位拿來打折出售,甚至開始實行監生、吏典的買賣。
  • 湖北長陽發現清朝買官收據 憑證可入國子監讀書
    人民網長陽3月14日電 在中國的封建時期,曾有過明碼實價賣官買官的制度,叫「捐制」。在清朝末期,由於戰爭不斷,內外交困,清政府財政空虛,「捐制」被當做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至光緒、宣統年間,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不僅將官位拿來打折出售,甚至開始實行監生、吏典的買賣。
  • 實行至清朝的買官賣官制度由來已久,那百姓能買到的官職有多大?
    官員的身份地位在有的時候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在這種制度的不斷侵蝕下,也是產生了一種不良的風氣,那就是買官賣官制度。那個時候的腐敗已經深入到清朝的骨子中了,官員們都會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利益。
  • 古代買官盛行,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一個四品官賣1.4億!
    據說,在古時候有這麼一種制度,它被稱之為「捐官」,字面意思就是捐了錢就能買到管職,雖然朝廷明面上是禁止的,不過私底下花錢就能買到。那麼,在買官風氣盛行的古代,這些被買賣的官職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算完小編整個人都不好了,古代買官居然如此嚴重!歷史上,為什麼流傳下來的清官名字就那麼幾個,而貪汙腐敗的大奸臣卻是數不勝數呢?
  • 賣官——清政府擺的特殊地攤
    無論科考還是捐官,當時的政審必須提供三代人履歷,正是關係到這一限制。實質上,這些限制也是為了遮醜,這些人中沒幾個能有閒錢買官的。真正賣官的還是富商和官僚地主階層的人。(四)對售賣官職的限制。 原則是官位不能太高。捐納最高官銜,京官正五品,外官正四品。京官當中,尚書、侍郎這樣的高級官員不能捐;地方官中,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一級別的不能捐。
  • 慈禧最愛聽這名梆子演員的戲,可他兒子用錢捐官,慈禧為何發怒
    可是這名演員的兒子用錢捐官,卻令慈禧太后大發雷霆,立即將其抓入大牢問罪。慈禧太后為何會這樣做?她的最終目的又會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能實現開源節流,也能弊政叢生,淺析「捐官」在清朝的發展和消失
    清朝前期,「捐官」制度對於財政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但在清朝中期,因為監管制度缺失、「捐官」數量沒得到有效控制等因素,「捐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明顯,對國計民生起到了嚴重的消極作用。對買官的人無任何限制,地主、商賈且不必說,連流氓、盜賊等也無一例外。清朝的「捐官」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統一管理,明碼標價。按照「捐官」制度,士民不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虛銜及穿官服的待遇。這些當然屬於「政府」行為,且收入都歸國庫。在國家層面將「捐官」制度當成一項彌補科舉制度選拔官吏的主要官吏選拔來源,並在法律層面予以明確規定和嚴格要求,這當屬清朝獨一無二的特點。
  • 在清朝買官需要多少錢?真實的買官價格表曝光,你能買個啥官?
    朝廷買官政策並非清朝獨有,歷朝以來皆有買官一事的存在,他們或是暗度陳倉私下勾結買賣,或是在特殊時期開放買官政策補充國庫,亦有如清朝般實行捐納制度公開賣官。再加遇上戰爭多發時期,清政府兵力財力已是不堪重負,入不敷出,資金糧食皆是處於短缺境況。無計可施的清政府只能多次實施買官政策,以此換來金錢米糧填補國庫部分空缺。
  • 清代有銀子就可以捐官,但朝廷也有制度,這些衙門的官一概不賣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整個捐納制度竟是在康熙手上開創並得以大範圍施行的。在順治年間,由於清初戰亂導致了國庫開支劇增,因此通過捐納充實國庫的想法就曾萌生。康熙十二年,三藩作亂遍及數省,朝廷軍餉捉襟見肘。因此,鼓勵富商豪門捐官便開始興起,不過,這時的捐納尚在小範圍內進行,廣西是第一個被全面開放捐納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