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2020-12-14 騰訊網

談及清朝,雖然有不少學者美譽不斷,盛讚這是一個偉大王朝,但無法掩蓋的一個事實是清朝貪官多,比漢唐宋元明要多得多。清朝貪官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叫「捐官制度」,就是花錢買官。既然花錢買官,那麼自然要賺回來,總不能不計個人財務得失,為大清封建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吧。

所謂「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說到底就是朝廷賣官鬻爵。

《史記》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說明「捐官制度」由來已久,此後漢唐宋元明都有一套捐納制度,曹操父親曹嵩就曾花一萬萬買了個太尉。先秦時代,「捐官制度」中國家賣的是爵位,漢武帝之後,因為連年打仗軍費緊張,於是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至此 「賣官鬻爵」才合二為一。

既然歷代都有捐官制度,為何唯獨說這是清朝貪官多的源頭之一呢?因為清朝捐官制度與歷朝歷代不一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清朝捐官制度已經成系統化,是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長期組織經營,二是其他朝代捐官得到的大多是虛職,不能正常升官,吸引力太低,鮮有人購買,但清朝捐納之後,就能在國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科舉考不上,甚至沒有功名在身,都可以通過捐納的途徑來做官、升官,歷史上的李衛、胡林翼等都是捐官出身,曾國藩則曾通過捐納籌措軍餉。

清朝的捐官制度,準確的來說始於康熙時期。

1674年,因為削三藩用兵,朝廷財政吃緊,為了籌集軍餉,康熙以4000兩的價格,公然販賣500個知縣的名額,開了販賣實權官職的先例。在中國2000餘年的封建王朝中,別說其中明君了,即便歷史上的昏君在財政極度困難時,也不敢公然叫賣500個知縣名額。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每次科舉錄取人數才200多人,捐官的數額卻遠大於正規途徑。而且,康熙這一次賣官,完全是只看重銀子的多少,而不問學問的多寡,造成很多根本沒有才學的人堂而皇之成為知縣。

清人歐陽昱在《見聞瑣錄》記載,捐官者到任後「如委群羊於餓虎之口,雖有強弓毒矢在其後,亦必吞噬無所顧」,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為了撈回捐官時花的大筆銀子,他們肆意加派糧餉。但朝廷根本不管這些,以至一些大商人銀子多,竟為襁褓中乳臭未乾的小兒捐官,妄想能世代為官;一些小商人合夥捐官,先做縣令撈足錢財,然後再捐高一級官員,將官員當成生意來做。

所以說,康熙是清朝貪官多的始作俑者,一點都不冤枉他。至於《康熙王朝》中,康熙一本正經的感嘆貪官多,其實還不是他自己造成的?

乾隆時代,捐官進一步升級,平民可以捐貢生、監生,甚至官員則可通過捐錢升職。比如,想當國子監博士,進士就只需要捐370兩,沒考中進士則需要捐520兩,舉人則要捐660兩等。乾隆晚年,還弄出一個「議罪銀」,就是提前在和珅那存錢,犯錯了直接扣除,這相當於捐官制度的衍生品。

嘉慶年間,捐納徹底開始泛濫,不僅文職,武職也可以捐納,只要有錢,幾乎都可以做官。太平天國期間,捐納的收入更成為了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基本佔據了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0%以上,甚至最高達到過48%。

但天下實實在在的職位就那麼多,官員數量卻很龐大,怎麼辦?已經捐了官的想要實缺,那麼就要再花錢賄賂上官。

由於走捐官途徑的官員數量龐大,所以清朝貪官必然多,即便捐官中出現一些廉潔之人,但為數也極為稀少。雍正時代推出「養廉銀」,收穫一片好評,但合理化、公開化的捐官制度對其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諷刺。一邊要官員廉潔,一邊又公開賣官,魚和熊掌焉能兼得?

毫無疑問,捐官是一道惡政,嚴重違反公平原則,嚴重破壞國家信譽,最終苦難會落到百姓頭上,所以飽受批評。但這樣一道惡政,卻在西方國家生根發芽發揚壯大,甚至至今猶存。

16世紀的意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被俘(見上圖)。弗朗索瓦一世回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籌集資金準備再戰。但國庫空空如也,財政狀況極其糟糕,怎麼辦?弗朗索瓦一世於是就公然賣官,而且與當時中國不同的是,直接買實實在在的官職,並非虛職。

1522年,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下令組建了賣官的專門機構,從此官帽可以像商品那樣合法買賣,國王對賣官收入徵稅,尤其一段時間內法國的法官都是買來的。最終,賣官收入最高佔到了法國財政收入的51%,堪稱當時法國絕對的支柱型產業

對於這一糟糕的賣官政策,西方學者如何評價的呢?法國學者託克維爾曾指出:「當問題只涉及法官時,賣官鬻爵往往是有益的,因為好的司法的首要條件即是法官完全獨立;但是當涉及行政制度本身時,賣官鬻爵卻始終是十分有害的,在這裡需要的是責任心、服從和熱忱。」託克維爾認為司法界賣官制是有益的,行政界賣官是有害的,耐人尋味,其實這與資產階級崛起,希望掌握司法權有關。

除了託克維爾,更有很多學者讚美賣官制,學者帕熱斯讚美賣官:「它有利於低等階級向上攀升,有助於領導階層的新陳代謝資產階級因此能夠行使公共權力並積極支持絕對君主制」。

之所以有這麼多讚美,與歐洲政治制度有關,秦朝時陳勝就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歐洲到了16、17世紀,依然是「王侯將相真有種」的時代,很多官職被貴族壟斷,而資產階級有錢無權,所以賣官制出來之後,反而讓他們看到了買到權力的可能,進而進一步促進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當然,賣官制度畢竟嚴重違背公平原則,所以資產階級崛起之後,西方也就慢慢將之部分廢除了,但在部分領域還保留著。比如教育領域,富商對知名高校大筆捐款之後,就能擁有一定的入學名額;還有駐外大使,總統會提名競選金主擔任駐外大使等,都是屬於捐官的衍生形態。

參考資料:《從清代捐官執照看清代捐納制度》

相關焦點

  • 能實現開源節流,也能弊政叢生,淺析「捐官」在清朝的發展和消失
    所以,為了彌補國家財政的嚴重虧空,清朝政府不惜以降低「捐官」價格來吸引和鼓勵民眾「捐官」。但嘉慶朝還只是清朝走向沒落的開端時期,到了道光、鹹豐、光緒等清朝末期,「捐官」制度帶來的弊政和嚴重的社會影響更為明顯。
  • 清朝乾隆年間,官員的貪腐,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清朝的乾隆皇帝,總共在位六十年。當初,他登基時,選用「乾隆」的年號,正是看重了這個年號中有著「天道昌隆」的含義。他的執政時期,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在他的晚年,曾對官場的貪腐深惡痛絕。在他看來,國家各個省份的眾多高級官員中,清正廉潔的人不超過百分之三十。
  • 清廉還是貪腐?清朝知府的真實收入驚人
    雍正之後,大清依然貪腐更嚴重,甚至流傳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清朝知府的真實收入,看看歷史上被歌功頌德的雍正反腐智慧,究竟有沒有用?大清官員究竟是清廉還是貪腐?是否自有公論,一切擺在桌面上談。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謂的「清」並非清朝的「清」,而是清廉的「清」。
  • 中國古代的「捐官」制度,到了清朝時期走向了極致
    都知道,賄賂和貪腐總是沆瀣一氣。看清朝出了一個如此大的貪官和珅,可見這個王朝的官僚體系,處處都有著賄賂的影子。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
  • 大話清朝官員之清正與貪腐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從皇太極始至宣統帝止歷經11位皇帝,共276年,大大小小的官員自然很多,至少上千名吧,在這些官員中,肯定既有貪官也有清官。《庸庵全集》中的《查抄和珅家產清單》記載,共查抄沒收其財產總計約11億兩左右的白銀,而當時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才7000萬兩左右白銀,民間也因此說「和珅一倒、嘉慶吃飽」,可見和珅貪腐之巨大,給當時社會負面影響之大。
  • 官員貪腐導致的明末錢荒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先後處決貪汙官吏多達十餘萬人,然而即使朱元璋如此雷厲風行,卻仍然無法徹底根除貪腐現象,以至於他晚年只能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的哀嘆。到了中晚明官員貪腐逐步失控,最出名的大貪官,大約要算嘉靖朝的嚴嵩、嚴世蕃父子。
  • 大清朝賣官鬻爵的營生,為何會貶值?扒一扒清朝的捐納制度
    而將買官賣官的傳統發揚到極致,形成嚴密規範的官職「捐納」制度的,則是在清朝。清朝捐納制度雖具有「補科目所不及」和穩定滿清封建統治秩序的作用,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開辦,這些弊端暴露得非常充分。
  • 清朝貪腐有多嚴重?普通廚子能夠隨意買官,受賄送禮名詞百出
    單憑這些零星的細節,完全無法想像出當時事情的嚴重性;下面,我將為各位讀者進一步展現,那個已然衰弱的王朝,貪腐受賄有多嚴重。這究竟是個怎樣的制度呢?原來,當時規定,除了類似於奴僕戲子伶人不得買官以外,其他人乃至平民百姓,只要有足夠的錢財,就能買到一個像樣點的官位。
  • 轟動整個清朝的第一貪腐案,處死56名貪官後,乾隆後悔不已
    清代的乾隆朝初期,被後人認為是整個清朝最繁榮鼎盛的時期,而中期以後開始走向了衰敗,當時官員們腐敗嚴重,貪汙橫行。不僅出現買官賣官、搜刮百姓的現象,若是遇上了災荒的年月,地方官員還會拿著賑濟災荒的藉口去侵吞賑災銀兩。
  • 制度最關鍵:清朝海關無貪腐
    原載於《同舟共進》,原題為洪振快《再談大清帝國唯一沒有貪腐的衙門》貪腐是中國傳統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國歷史上有不貪腐的官員,卻沒有不貪腐的衙門。有沒有例外?有。就筆者所知,晚清中國海關可算一個,且再難找第二個。
  • 宋朝是如何整治貪腐行為的?看宋代「反腐」制度的產生及影響
    不過在我們對宋朝巨大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其繁榮昌盛背後隱藏的一個社會問題,那就是——官員貪腐的行為屢禁不止。縱觀宋三百二十年的歷史,官員貪腐現象十分常見。這種貪腐風氣的存在使得宋初的貪腐官員頻頻出現,嚴重擾亂了政權的穩定。宋初,太祖、太宗適用嚴懲貪腐官員的政策,使唐末五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官員貪腐的官場惡習有所收斂。但隨著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官員資腐現象又悄然滋生,最終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 清朝捐官就像做買賣那麼簡單?其實捐官的門道還是很多的
    在實際待遇上正途也要比異途好,比如同樣是侯補官員到各省,正途出身的,每月個有二兩銀子的生活費,捐官則沒有。正途出身的代理或署理職能部門期間,是按照一半工齡計算的,而捐官代理期間是不算工齡的。大部分捐官等缺時間遠遠高於科甲出身,除非繼續花錢捐資。
  • 古宅牆內發現清朝「捐官」憑證
    古宅牆內發現清朝「捐官」憑證專家表示,目前記錄廣西捐納制度有關實物史料較稀少,這或將彌補自治區檔案館、自治區圖書館館藏空白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陸旺 文/圖南寧市民熊先生在修繕宜州市德勝鎮老家的古宅時,曾在牆壁內發現一個紙袋,袋中有兩份疑似祖上在清朝花錢捐官的憑據。3月21日,自治區圖書館專家前往熊先生家中查看這份史料。
  • 清朝官員以「火耗」斂財,雍正想一辦法治理貪腐,怎料換來這結果
    徵收「火耗」是明朝統治者發明的一項制度;為了方便運輸,官府將老百姓上稅時交的碎銀子融成一塊,在融銀的過程中出現的損耗即是「火耗」,由老百姓承擔;於是官員們明目張胆靠火耗斂財:清政府認為此舉助長了貪腐之風,加重百姓負擔;雍正想一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怎料換來一個不願看到的結果;事情的經過如何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甘肅冒賑案——清朝集體貪腐第一大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發生了一件清朝立國以來最大的貪汙案。自封疆大吏到道州府縣,被判處死刑的多達一百多人,其中五十六人被砍了腦袋,這就是轟動朝野的「甘肅冒賑案」。此案甘肅全省官員串通一氣,用賑災的名義集體私分巨額公款。全省沒有一個官員是乾淨的,也沒有一個官員舉報。
  • 明朝的貪腐嚴重,太監與大臣方式各不相同,究竟誰才是朝中蛀蟲
    在歷朝歷代,貪腐事情都是比較嚴重的,當然明朝也不列外。 在明朝俸祿有單獨的一種計算方式,就是先計算出官員需要多少糧食,然後按照這個總量折算成具體的金銀,發放俸祿的時候是以金銀髮放。即使官職發生了變動,雖然俸祿也會隨之增減,但是比例就一直沒有更改過,1兩黃金就是能換10石糧食。
  • 我找到了明朝貪腐成名的三大原因!
    恐怕都不是,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明朝都是貪腐盛行,這是為什麼呢?我整理了三個主要原因。下面我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強烈的突出了明朝貪腐官員之多,貪腐之風之勝,下面說兩個極端的例子來直觀感受一下朱元璋懲處貪官的殘暴手段。剝皮揎草。這是記載在朱元璋創設的《大誥》裡的專門處罰貪官的刑罰,具體措施是:將剝下的人皮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口或土地廟門口。
  • 明朝官員貪腐的兩大法寶,貪汙也是門「藝術」!
    明朝的官員對此深有體會,貪多少?怎麼貪?貪汙真的是門藝術啊!說到貪腐,一般人都會想到明朝,明朝官員貪汙赫赫有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是明朝官員的工資極低,另一方面就是朱元璋殺貪官的手段讓人不寒而慄。大概是朱元璋本人出身貧困,早年可能遭到過官員的盤剝,這不僅讓他對貪官深惡痛絕,甚至於對所有官員都非常刻薄,這一點十分完美的體現在明朝官員工資上。朱元璋給官員們的工資是多少呢?一品大員一年一千零四十四石米,往下遞減,正七品知縣一年只有九十石米!
  • 宮廷秘史系列:揭秘清朝的屈辱史,是什麼導致清朝的毀滅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建樹可謂是頗豐,沒有他們可能就沒有清朝的輝煌,然而近代清朝是如何沒落的,直至任人宰割的地步。原因一乾隆末年,他從思想上入手,控制了分清思想的存在,嚴格打擊知識分子的反對清朝政治的思想,進一步將他們的思想遏制,在這樣的統治下導致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再傳播,國人的思想逐漸落後。
  •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俄爆出百名高官貪腐大案,普京震怒
    文|鐵血君「今日俄羅斯」11月12日報導,遠東的「東方港」航天發射場爆出特大貪腐案,數十名航天部門的高級官員涉嫌貪腐上百億盧布而落馬,上百高官難脫干係,俄羅斯航天部門的權力順序甚至可能被重新洗牌!不料,因貪腐和管理不善,頻頻爆出刑事案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次典型的系統性腐敗,而不是個別人的問題。在經濟不振的情況下,俄羅斯大筆投入下了血本,普京對該項目相當重視,多次來視察,所以,貪腐案令普京相當生氣。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長期以來,腐敗是俄國內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