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賣官鬻爵的營生,為何會貶值?扒一扒清朝的捐納制度

2020-10-18 登瀛太史令

自古以來賣官鬻爵都被視為一個政權腐敗的象徵,中國古代的官爵買賣,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末期。《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嬴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尚未統一天下的秦國,為了抗蝗救災,又一次走在世界歷史的前列,「發明」了新的財源。

自此之後,歷朝歷代都有買官賣官的記錄,或公開標價「童叟無欺」,或私相授受暗箱操作。而將買官賣官的傳統發揚到極致,形成嚴密規範的官職「捐納」制度的,則是在清朝。

清朝是唯一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把「捐納」作為國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徑的,其他朝代雖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這樣成系統,而且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組織經營

捐納制度對清朝十分重要,《清史稿》記載:「清制,入官重正途,自捐例開,官吏乃以資進。」這裡說的「正途」,指科舉考試,是最重要最正式的任官途徑。而清朝「捐例」的開啟,也並不比其開科取士晚多少。

早在入關不久的順治六年(1649年),戶部就以「師旅繁興,歲入不給,議開監生、吏典、承差等援納」。但此並非常例,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官職捐納,目的性較強,只是在有特殊需要,如逢戰事、賑災等時,才「開捐」官職以充國庫。

鹹豐年間,國家內憂外患,財政壓力增加,朝廷為了收取更多捐銀,廣開入仕門路,因此造成「登進乃濫,仕途因之淆雜矣」 的局面,為了區別各類官員之輕重,便有了正異途之分。

「定製,由科甲及恩、拔、副、歲、優貢生、蔭生出身者為正途,餘為異途。」——《清史稿》

大體上將經過科考、選拔或蔭襲者視為「正途」,其餘都視為「異途」。而在異途中「經保舉,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選科、道。非科甲正途,不為翰、詹及吏、禮二部官」。也就是說正異之分是以入仕途徑為依據,入仕後也有區別對待,正經八百科考出身的才是真正的人才,異途出身的不能進去科教、禮儀、組織部門工作。

所以清朝的官場裡存在一個鄙視鏈,三甲鄙視非甲,科甲鄙視異途,左宗棠被鄙視就是因為這個,捐納出身的就更不用說了。在實際待遇上正途也要比異途好,比如同樣是侯補官員到各省,正途出身的,每月個有二兩銀子的生活費,捐官則沒有。

正途出身的代理或署理職能部門期間,是按照一半工齡計算的,而捐官代理期間是不算工齡的。大部分捐官等缺時間遠遠高於科甲出身,除非繼續花錢捐資。

然而不管是正途還是異途,有三類人是無入仕資格的:首先是從事低賤職業者,常見為「下九流」工作經歷的,如剃頭匠、算命先生等;其次是家奴,即奴才出身,或者在大戶人家做過長工的;最後是祖父一輩有重罪的,這個相當於政審了,無論科考還是捐官,當時的政審必須提供三代人履歷。這三類人是科舉無門,捐官無路,沒有任何入仕的機會。

清朝捐納的範圍很廣,包括進士可以捐中書,舉人、貢生、監生、雜佐可以捐知縣;生員可以捐貢生;俊秀可以捐監生;生員、舉人、進士、官員因犯錯誤被革除功名、革職、降調可以捐復;官員病休後捐銀可以原官啟用;州縣佐貳等低級官員教職官可以給親屬捐封典。官員分配上,可以捐遇缺先,提前分配。

《清光緒會典事例》卷288載,康熙七年(1688年)規定:「滿洲、蒙古並現任文武官弁,捐納兩千兩或米二千石者加一級。銀五百兩或米一千石記錄二次。銀二百五十兩或米五百石記錄一次。進士、舉人、貢生捐納及額出仕時照現任官例議敘。生員捐銀二百兩或米四百石,準入監讀書。俊秀捐銀三百兩或米六百石,亦準入監讀書。富民捐銀三百兩或米六百石,準給九品頂戴。捐銀四百兩或米八百石,準入八品頂戴。」

從以上記載可見,清朝的捐納制度既可以捐加級、記錄等獎勵,還可以捐錢入國子監讀書,捐錢買八、九品頂戴。順治至康熙初年,捐納賣官主要是賣爵位、官銜和資格出身之類,而非實授官職。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平三藩之亂,軍費嚴重不足,財政吃緊,而僅賣虛銜已少有人感興趣了,便開始捐賣起知縣來,出銀4000兩就可捐一知縣,開捐三年知縣捐至500餘人。

康熙徵討準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僅山西一省當年捐縣丞12000多人,甘肅半年鼓搗了17000多人。

所以賣官鬻爵就是清朝財政增收迅速見效的手段。從此,捐官銜、捐出身與捐官並行。愈演愈烈,直至清亡。

清朝捐納制度,始於順治朝,完備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濫於鹹豐、同治兩朝,終於宣統朝。與科舉,蔭襲、保舉同為清朝選拔官吏的四大途徑。

清朝捐納中吏部、禮部的官是不可以捐的,吏部是管理官員的,禮部是管教育和科舉考試的,都不能捐。京官中尚書、侍郎這一級不能捐,地方上總督、巡撫、布政使不能捐。

捐官也是有封頂的,文至道員,武至總兵,若本來就是體制內的,為了晉升快一些,往往先捐至道員,待有缺後相當於直接晉升了,這都屬於外放官了,京官最高只能捐至五品。

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清廷一直將其視為權宜措施,而到乾隆年間,開行常例捐納;自此開始,捐納正式有「常開事例」「暫開事例」之分。

「常開」是指常年性賣官鬻爵,捐銀成為朝廷經常性收入,從清初之清末從未間斷。「暫開」是對一定時期某項軍務、水利和荒賑採取的籌款措施,往往具有時限性,也就是特殊時期特殊對待,而且是以實缺捐納為主;名曰「暫開」,以示權宜無奈之舉。實際上從康熙十三年至光緒三十二年暫開了60多次,成為清朝官吏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由此可見,清朝捐納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決財政緊張的問題,所以清朝的捐納制度具有明碼標價的特色。但皇帝不是傻子,他們很清楚的明白賣官鬻爵不是長久之計,甚至是弊政,所以他們不可能自毀長城,置社稷於不顧。一般來說新上任的皇帝在無較大財政需求時,都會進行停捐政策,目的是整頓吏治,但若財政緊缺,捐納制度立即擺上檯面。

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這裡也有另外一個因素,即捐官者眾多,已經沒有那麼多空缺來安排先前已捐納的候補人員了。所以這又是清代捐納制度的一個特色,即捐官是購買「做官的資格」,而不是捐了就能上任,需要待吏部分發選班。

有人說捐官基本都是得虛銜,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只不過作為異途出身,它的身份要比正途出身低一格,所以在有實職官缺時,是先解決正途,然後再解決異途。而且在捐納制度中還有平捐、升捐等方式,職執事官可以捐個升遷或者調動,他們都是實打實掌握權力的。

清朝的捐納都是明碼標價,什麼官多少錢,都有明確規定。

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例:

郎中五品,9600兩;主事六品,4620兩;道臺四品,16400兩;知府四品,13300兩;同知五品,6820兩;知縣七品,4620兩,縣丞八品,980兩。

當然,這份價格表並不是一成不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即將倒閉的大清,其官銜是這樣賣的,

郎中五品,2070兩;主事六品,1730兩;道員四品,4700兩;知府四品,3800兩;同知五品,1470兩;知縣七品,1000兩;縣丞八品,200兩。

乾隆年間只能買個縣丞的銀子,到光緒年間便能買到道員。這可真是經過幾代敗家玩意兒的折騰,清朝終於走向滅亡的真實寫照啊!

清朝捐納是由戶部捐納局主管,捐納的銀兩統一入戶部國庫。道光二十二(1842年)年時捐納最盛,收入為8945393兩,佔戶部所入進項的81%,道光後期捐官價格開始大幅折價,但從當時開捐收銀的情況看,捐例仍不旺盛。鹹豐三年(1853年)時戶部的捐納收入銳減到672611兩,雖然除去了實物捐納數額,但此部分收入並不多。

晚清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及其影響下的各地農民起義和賑濟各種災荒,朝廷急需銀餉,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被迫對捐納折價,這導致晚清直至滅亡所有的捐納一直處在不停的減價促銷中,甚至不及定額之半。

清朝後期捐例不旺的原因除了捐官所需價錢折減以外,肯定與捐官本身所包含的價值有關,這兩點是互相影響的。捐官銀兩原額不變則會影響社會捐納人群的積極性,不斷減價雖致使捐官人數增多但所收捐銀總量不斷減少;官員越多價格也就越低,如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不知人因其貴而貴之,因其賤而愈益賤之矣」,而捐官本身的價值是受到整個社會捐納的形勢影響的,正所謂因物定價。

清朝捐納制度雖具有「補科目所不及」和穩定滿清封建統治秩序的作用,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開辦,這些弊端暴露得非常充分。

乾隆時期規定白米20石可捐縣丞1個,北京城幾乎所有的旗人都拿發給的老米換了個官;嘉慶晚年間國庫空虛,捐生人數捐到了22萬;……可怕啊,當時全國只有1500多個縣,竟有20多萬候補在虎視眈眈。

晚清時候補官員人數大增,候補現象的嚴重與多重因素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晚清捐納泛濫是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整個清朝候補官員一直未被完全消化並不同程度的存在,經過歷朝的積累,逐漸形成了「候補流水線」;後期又有幾朝的濫捐濫保,導致了候補冗官數量巨大,並且居高不下時間長達60年之久。

根據《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在太平軍起起義前,110萬有功名和官銜的人當中有35萬人是捐納者,佔總額的32%,而太平軍起義後,145萬有功名和官銜的人當中有53萬人是新近捐納的,佔總額的36%,捐納人數比太平軍起義前多了一半。在官吏和有官銜的人當中,捐納者比例更是高達66%。

至光緒末年,候補官員數量已相當驚人了,「吏部近日派各司匯錄已註冊候補候選人員之銜名共計二十五萬七千四百餘員,其未經註冊者尚不在內,中國官場之人才亦云矣」。而清政府在編的官員數量一直維持在4萬人左右,如此眾多的候補官員也決定了能夠得到實缺的機會實在是很少。「夫以千餘人補數十員之缺,固已遙遙無期,即循資按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數年不能得一缺」。

清朝捐納的泛濫在財政上是飲鴆止渴。捐納本意是解決財政上的不足,暫時的權宜之計。但是開捐只是改善了一時的財政狀況,遇到問題後繼續開捐,造成惡性循環,後患無窮。

清朝大量的捐納是捐監生,監生經過一定程序也有出任資格,捐納人員從各種渠道大量湧入官場,實際上排擠了通過正常渠道進入仕途的人員。科舉制度中的進士和舉人本應是清朝縣官的主要人員,但是進士候補實缺知縣需要十年,舉人候補知縣需要二十年以上。

因而在清末有大量舉人不能做知縣,而由監生充當知縣,如內鄉縣,從同治元年(1862年)到宣統年間,30任知縣當中就有7任知縣是監生出身。有的舉人則被迫進入捐班行列。如同治時江蘇宿遷人高袖海,舉人出身,本應為七品知縣,卻要通過捐納成為同知銜正五品的知縣。從諸多碑刻匾額等實物上看,清末五品縣官基本上縣縣都有,也是厲害了我的大清朝。

鹹豐同治年間,放開賣官,使得清朝官僚機構不斷膨脹,致使社會「官多如鯽」,敗壞了官場風氣,加劇了吏治腐敗,喪失了民心。大批冗官冗員擠上仕途後,鮮有不魚肉百姓的,他們徇私舞弊、貪汙受賄、中飽私囊、殘民害政。

一些毫無文化的鑽營之徒,經過一番迂迴曲折做上「親民之官」後,想的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想著如何收回自己的捐納成本,採取各種手段貪汙受賄,造成更加嚴重的吏治腐敗。

每次開辦捐例,捐錢買官的人都趨之若鶩。畢竟清朝把當官變成了一個好營生,捐官花費其實不多;當時擁有數萬兩以上家資的人何止百萬,只需幾千兩便可捐納一個知縣。知縣可是實權,任職一方, 經手錢糧,辦理獄訟,有海量油水可撈,且收受孝敬不算貪汙,幾年就可以把捐官所花費的銀子收回來。

正規出身的科舉官要「十年寒窗苦」,所花費的精力更是無法估算。而有錢人捐納只需花上一筆錢,就可以得到一官半職。康熙時,捐官只需到部學習三年,到省試用一年,四年期滿後就可以補官,比正途出身的進士、舉人們不知要快上多少年。

如果本身就是秀才舉人,再花錢買個縣長,乾隆時只需銀千兩,買個工信部的項目審批司司長,買個駐法國大使,也不過四五百兩。因為捐費不貴,所以報捐者很多。一些大地主大財主幾乎壟斷了道、府、州、縣的官缺,把國家的縣,府名正言順的變成自己的產業。

用現代的思維想想,拿出幾百萬來,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買個市長,然後肆無忌憚的貪汙腐敗,把市裡面的企業統統搜刮到自己名下,這簡直是荒誕劇情節。

清朝流行一句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做三年清廉知府,就有十萬雪花銀。因為清朝做官很來錢,如果會貪腐的話,來錢就更多了。(這雪花怎麼飄出來的我就不詳述了,可參考甘肅冒賑案!)

因此,捐官有錢賺。以後最好別說什麼「雍正三招解決貪腐問題」,那只是扯淡。捐官者,花錢買了官,猶如做生意一樣,不賺回來甘心嗎?

政府光明正大的賣官,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業界良心;下面光明正大的買官,官員斂財,中飽私囊,殘民害政,我只服大清朝。

捐納之風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後期官場內幾無淨身士人,前期正牌子進士、同進士出身的「正途」官員是不與納捐的「異途」官員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後期自然而然就沒有這種禁忌了,原因就是因為拿錢買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幾乎都是花錢買來的頂戴。

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靠這種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沒天理。

喜歡的請點讚加關注哦!謝謝!

相關焦點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史記》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說明「捐官制度」由來已久,此後漢唐宋元明都有一套捐納制度,曹操父親曹嵩就曾花一萬萬買了個太尉。先秦時代,「捐官制度」中國家賣的是爵位,漢武帝之後,因為連年打仗軍費緊張,於是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至此 「賣官鬻爵」才合二為一。
  • 清代捐納制度,竟可以用錢就能買到官位,太腐敗!
    灰灰談談史,今天給大家帶來清代捐納制度,竟可以用錢就能買到官位,太腐敗!所謂捐納,即捐貲納官,從秦漢時期到清朝一直都存在,通過繳納一定的資金就可以買到官職或者一定的身份,清朝尤其後期,捐納比例很高,對於清朝官制與整個社會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清朝嘉道年間的河工捐納
    尤其嘉道以降,清朝國家財政漸趨緊張,捐納遂成為河務用銀的重要來源。  捐納又名捐貲,是官府通過授予民眾虛銜或實官銓選資格等權利以換取民眾一定數額銀錢的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籌集錢糧應對急需。捐納按其目的可分為軍需、河工、賑災、營田四種類型,其中河工捐納專為應對黃河治理而開設。
  • 賣官鬻爵受允許,明碼標價很平常,古代封建王朝怎麼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快的方法就是「賣官鬻爵」,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買賣官職。 「賣官鬻爵」商品化 追溯其歷史淵源,最早見於《管子》,其中的《八觀》篇載:「良田不在戰士,三年而兵弱。賞罰不信,五年而破。上賣官爵,十年而亡。」指出「賣官爵」的危害性非常大。
  • 清朝捐官就像做買賣那麼簡單?其實捐官的門道還是很多的
    自古以來賣官鬻爵都被視為一個政權腐敗的象徵,但自秦漢開始,捐納官爵就已出現。到了明清,捐納已趨制度化,明碼標價的捐官現象成了朝廷補貼財政的重要手段。但買官賣官又非想像的那麼簡單,清代捐納制度還是很有特色的。
  • 扒一扒北京那些事兒!
    扒一扒北京那些事兒其實準確的說,當時的燕京就是今天北京的房山區,北京的中心城區在當時的燕國就是荒郊野嶺。扒一扒北京那些事兒後來的統治者就選擇北京作為自己的首都,所以就導致移民潮就一波接一波的到了北京,至少有一下五波
  • 制度的選擇與利用:捐納制度與前近代中國社會
    著有《明清時代の徭役制度と地方行政》(日本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出版部,2000年)、《中國の捐納制度と社會》(日本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中文增補本)等。  【核心觀點】捐納絕非賣官鬻爵,捐納制度下「販賣」的只是各種資格。
  • 清朝的封典制度與前朝相比有何不同?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甚至說封典制度下的「捐納制度」也並非在其他王朝完全無跡可尋,早在秦朝,「賣官」、「鬻爵」就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形式和清朝大抵一樣,只是並未合法化和正規化。>清朝封典制度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其獲得渠道的不唯一性——可以依靠捐納制度來獲得皇帝封賞的爵位。
  • 買官制度在古代中國長期存在,一清朝人買官需要做什麼?
    伍躍一書《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寫道,捐納制度用最直白的話來解釋,就是買官的制度。這是中國帝制時代長期合法存在,甚至被官方鼓勵,也基本能有效管控的一種制度。買官制度在古代中國長期存在,那麼一清朝人買官需要做什麼?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中後代混得最慘之人,為了生活,把祖墳給扒了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整個清朝鐵帽子王都享受著很多的特權。但是在清朝覆滅之後,這些一直被大清朝所供養的鐵帽子王們的後代也都混的很慘,最慘的為了生活連祖墳都給扒了,還因此做了幾年的牢。
  • 什麼是「長隨」,為何清朝盛行「長隨」?
    古代「長隨」的傳統,為何是清朝腐敗的一個因素?我們讀清史書籍時,會遇到這樣一個稱謂「長隨」,比如某位大官手下的有叫「李長隨」、「王長隨」。那什麼名字都叫「長隨」?為何在清朝如此盛行「長隨」?「長隨」不是名字,而是一種職業,今天讓我們熟悉一下這個職務。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中後代混得最慘之人, 為了生活, 把祖墳給扒了
    ,在整個清朝鐵帽子王都享受著很多的特權。但是在清朝覆滅之後,這些一直被大清朝所供養的鐵帽子王們的後代也都混的很慘,最慘的為了生活連祖墳都給扒了,還因此坐了幾年的牢。  鐵帽子王,也就是清朝可以世襲罔替的親王。這種叫法開始於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給一些曾經獲罪的大清功臣們平反,這其中就包括多爾袞等好幾個王爺。
  • 「江洋大盜」孫殿英盜墓時,為何將慈禧的衣服扒下?事情原來是這樣
    孫殿英做了一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這位孫殿英在盜慈禧的墓時,竟然將慈禧的衣服扒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01當年孫殿英盜取慈禧的陵墓時,不僅是把慈禧身上的衣服全都給扒了下來,而且還將慈禧頭上帶的、腳上穿的全部都脫下來了,甚至還把慈禧的嘴都給撬開了。當溥儀知道這事後,曾派人對慈禧的屍骨進行重新入殮,卻發現慈禧全是上下只穿著一條內褲。
  • 扒一扒中國歷史上那些被美色耽誤的當權者
    扒一扒中國歷史上那些被美色耽誤的當權者  自古紅顏多禍水,英雄難過美人關,男人嘛,有幾個是不喜歡美女的呢?特別是古代的姑娘們,不僅有顏值,有內涵,而且她們還小鳥依人。  被耽誤的當權者都有哪些?第一位不出意料就是酒池肉林的夏桀,他喜新厭舊,但是他的王后妹喜是一個自負的美人,她不滿夏桀的所做所為。
  • 蘇文洋:讀《捐納的政治經濟學》有感 評買官賣官
    今年第8期《讀書》,有一篇「品書錄」,題為《捐納的政治經濟學》,評介201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日學者伍躍專著《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 「捐納」,俗稱買官賣官、賣官鬻爵。買官賣官,古已有之。今天一些地方也有了買官賣官,但古今大為不同。根本的不同是明清兩個朝代「捐納」是國家行為,或說政府行為,公開買賣,純屬個人行為,即使是公開買賣,即使是組織部長買官賣官,也不是國家行為或政府行為,是個人之間的私相授受,錢都進入個人腰包,國家、政府未得一分錢好處。
  • 清朝買官賣官盛行,是清朝社會發展緩慢、內憂外患不斷的重要原因
    不過相比於以往其他朝代,清代買官賣官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朝最多時候有接近60%的官員為捐納。面對涉及範圍如此廣泛、捐官人數巨大的現實問題,清朝也制定出一套規範複雜的管理體系,以應對捐納產生的種種負面問題,但收效甚微。歸根結底,清朝買官賣官的捐納現象,根本解決方案不在於如何控制,而是這一制度本身就是錯誤的,但統治階級顯然沒有考慮清楚這一問題。
  • 買官鬻爵,如此上不了臺面的制度,為何存在2千多年
    捐納制度,俗稱買官鬻爵,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腐敗,一種不了臺面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項制度比中國科舉制度時間還要長,而且還曾經起到正面的作用,肯定很多人不太相信。捐納制度從戰國開始一直到清朝,一直是朝廷財政的輔助手段,在清朝時期曾一度佔戶部收入的70%。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朝廷逐漸對捐納產生了依賴,因此也破壞了朝廷的信用。
  • 扒一扒康乾盛世的皮,其實當時只是表面光鮮,內裡卻是腐朽不堪
    題/扒一扒康乾盛世的皮,其實當時只是表面光鮮,內裡卻是腐朽不堪文/土老帽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扒一扒這些保險公司的股東 很震驚!
    在選擇一款產品的時候,很多朋友會面臨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糾結當中。  深藍君建議大家:以產品優先,因為每一款產品都有自己的定位和適合的人群,如果盲目相信某一公司而無腦購買的話,那麼很可能買到並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後續退保也會有較大的損失。
  • 《延禧攻略》妝容髮型靈感揭秘 深扒清朝歷史妝容特點
    於媽憑藉一部《延喜攻略》逆襲啦,很多剛追劇的人都表示不相信,這麼大電影質感的劇,居然是出自於正之手,劇中各個女角的服裝、配飾,甚至彩妝都有考究清朝古典。配合冷色調的畫面,令《延喜攻略》畫面呈現更精緻和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