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談談史,今天給大家帶來清代捐納制度,竟可以用錢就能買到官位,太腐敗!所謂捐納,即捐貲納官,從秦漢時期到清朝一直都存在,通過繳納一定的資金就可以買到官職或者一定的身份,清朝尤其後期,捐納比例很高,對於清朝官制與整個社會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朝廷公開賣官鬻爵,其主要目的在於以此來收斂社會資金,填補國家財政的不足,但這種作法只能短暫的解決一部分問題,卻後患無窮。因為捐納的多為地方豪紳或者經商者,為了為己為兒孫捐納,地方官紳常常會在地方進行搜刮,反而加重了地方的負擔,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財政集中。其最大的負面影響在於對人才選拔的正途的消解和破壞。科舉制度、捐納和推舉是清朝的三大選拔人才的途徑,捐納不僅打擊了一部分書生,減少了貧寒讀書人、有識之士的上升途徑。更是加劇了冗官冗員。
捐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吏治腐敗,並且造成不正之風。這也因此形成惡性循環:在經濟方面,朝廷為了補充財政,實行捐納;而士紳為了捐納,搜刮地方,反而對朝廷的財政有破壞和消極作用;正常財政不足,朝廷更依賴捐納等收入。在人才和吏治方面,士紳注重貲財而不重學識,捐納成功的人也難以真正為國為民,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捐納的士紳更是要進一步捐納或者為子孫捐納,如此越積越多,官僚雖多,卻無可用之人才。這也是清朝末期所面臨的兩個重要難題,這會從內部消解一個國家的正常發展,破壞內部的健康和良性循環。捐身份,大多是捐科舉裡的名目,比如說貢生可以捐,監生也可以捐。
比如說,一個人本來是個小商人,後來做生意發達了,「發家致富」,他想「光耀」一下。但是古代社會「士農工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不高,見了官員不能平等,所以他捐個出身,貢生和監生都是讀書人的功名,屬於「士」,一下子就不一樣了。捐職官的,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只捐銜,一種是捐缺。什麼叫捐銜呢。比如說我原本只是個平民,後來做生意發達了,捐個小貢生我覺得不過癮,我也想當個「官」,所以我花大錢捐個道銜,這樣我就是四品的官員了,但是我這個官員一來沒有自己的衙門,二來沒有俸祿,只不過是個「名字」。
灰灰談談史覺得但是我可以穿四品的官服,用四品官員的排場,反正我有錢出得起。另一種是捐缺,那才是真真正正去當官。不過因為清代納捐比較多,實缺只有那麼少,所以大多數需要「補缺」。清代中後期,候補官員很多,一個缺百餘人等著「補」是很正常的。在這種背景之下,可以說清代納捐主要的意義還是增加國家收入,對於所謂的「官員為了回本」云云其實影響並不算太大。因為大多數納捐的人,都不能補上實缺,所以談不上「撈本」。而所謂的「貪汙」,在清代官場上其實是常事,只不過或多或少而已,也不是因為納捐才加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