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納制度,竟可以用錢就能買到官位,太腐敗!

2020-12-21 灰灰談談史

灰灰談談史,今天給大家帶來清代捐納制度,竟可以用錢就能買到官位,太腐敗!所謂捐納,即捐貲納官,從秦漢時期到清朝一直都存在,通過繳納一定的資金就可以買到官職或者一定的身份,清朝尤其後期,捐納比例很高,對於清朝官制與整個社會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朝廷公開賣官鬻爵,其主要目的在於以此來收斂社會資金,填補國家財政的不足,但這種作法只能短暫的解決一部分問題,卻後患無窮。因為捐納的多為地方豪紳或者經商者,為了為己為兒孫捐納,地方官紳常常會在地方進行搜刮,反而加重了地方的負擔,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財政集中。其最大的負面影響在於對人才選拔的正途的消解和破壞。科舉制度、捐納和推舉是清朝的三大選拔人才的途徑,捐納不僅打擊了一部分書生,減少了貧寒讀書人、有識之士的上升途徑。更是加劇了冗官冗員。

捐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吏治腐敗,並且造成不正之風。這也因此形成惡性循環:在經濟方面,朝廷為了補充財政,實行捐納;而士紳為了捐納,搜刮地方,反而對朝廷的財政有破壞和消極作用;正常財政不足,朝廷更依賴捐納等收入。在人才和吏治方面,士紳注重貲財而不重學識,捐納成功的人也難以真正為國為民,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捐納的士紳更是要進一步捐納或者為子孫捐納,如此越積越多,官僚雖多,卻無可用之人才。這也是清朝末期所面臨的兩個重要難題,這會從內部消解一個國家的正常發展,破壞內部的健康和良性循環。捐身份,大多是捐科舉裡的名目,比如說貢生可以捐,監生也可以捐。

比如說,一個人本來是個小商人,後來做生意發達了,「發家致富」,他想「光耀」一下。但是古代社會「士農工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不高,見了官員不能平等,所以他捐個出身,貢生和監生都是讀書人的功名,屬於「士」,一下子就不一樣了。捐職官的,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只捐銜,一種是捐缺。什麼叫捐銜呢。比如說我原本只是個平民,後來做生意發達了,捐個小貢生我覺得不過癮,我也想當個「官」,所以我花大錢捐個道銜,這樣我就是四品的官員了,但是我這個官員一來沒有自己的衙門,二來沒有俸祿,只不過是個「名字」。

灰灰談談史覺得但是我可以穿四品的官服,用四品官員的排場,反正我有錢出得起。另一種是捐缺,那才是真真正正去當官。不過因為清代納捐比較多,實缺只有那麼少,所以大多數需要「補缺」。清代中後期,候補官員很多,一個缺百餘人等著「補」是很正常的。在這種背景之下,可以說清代納捐主要的意義還是增加國家收入,對於所謂的「官員為了回本」云云其實影響並不算太大。因為大多數納捐的人,都不能補上實缺,所以談不上「撈本」。而所謂的「貪汙」,在清代官場上其實是常事,只不過或多或少而已,也不是因為納捐才加劇的。

相關焦點

  • 從清代的腐敗入手,淺析嘉慶道光時期的制度性腐敗
    當時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嚴重的腐敗現象,實際上並不能把責任全部歸結到官員頭上,清代實行的一系列制度才是造成腐敗的罪魁禍首,清代的腐敗實際上是制度性腐敗。這造成腐敗的第一個制度,就是清代要求官員的道德禁欲主義以及隨之而來的低薪制度。在清代的思想界,宋明理學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宋明理學強調的是「存天理,滅人慾」。
  • 清代有銀子就可以捐官,但朝廷也有制度,這些衙門的官一概不賣
    捐納是清代選撥官吏的一條途徑,說到底捐納就是官方認可的賣官鬻爵,只要是能掏得起錢,就能謀得一個官職。清代是捐納最泛濫的一個朝代,基本貫穿了整個清代。按說,捐納並非善政,可為何歷代統治者都奉行不移呢?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整個捐納制度竟是在康熙手上開創並得以大範圍施行的。
  • 洋人目擊晚清腐敗:貪汙20%公款默認合理
    價格砍掉了那麼多,怎麼還能買到設備呢?於是他去掉了其中一些重要的機器。可想而知等這套設備回來的時候,能不能組裝起來還是一個問題。這樣的腐敗幾乎滲透到了所有事務之中。衙門裡面所有的衙役都是用錢買來做的(當時中國實行捐納制度),他們要保持飯碗,必須向總督大人定期交上貢錢。一個將公款的20%中飽私囊的中國官員被同僚認為是誠實的,而超過這個比例才會被認為是貪婪的。
  • 扒一扒清朝的捐納制度
    由此可見,清朝捐納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決財政緊張的問題,所以清朝的捐納制度具有明碼標價的特色。但皇帝不是傻子,他們很清楚的明白賣官鬻爵不是長久之計,甚至是弊政,所以他們不可能自毀長城,置社稷於不顧。一般來說新上任的皇帝在無較大財政需求時,都會進行停捐政策,目的是整頓吏治,但若財政緊缺,捐納制度立即擺上檯面。
  • 捐官是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的制度!
    清代,官場如市場,如大賄賂場。清代官場上,許多東西都可以買賣,許多事情都非賄不辦。買賣和賄賂時,或公開交易,明碼實價,露骨地行賄索賄;或偷偷摸摸,暗地成交,將行受賄裝扮得儒雅含蓄。「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有錢能使鬼推磨」,錢神在清代官場是極為活躍的。捐官(捐納、捐班)是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的制度。捐是美稱(意為捐款授官),實即買。
  • 捐班:清代的顯性腐敗
    倘若溯源,捐納財物而得官的捐班在西漢就有了兆頭,據《漢書?食貨志》載:文景時頒布「賣爵令」,凡向朝廷捐獻糧食的富民,「得以拜爵」。之後,代代相襲,只是並不普遍。到了明代,這一賣官鬻爵的現象趨於顯性化。清沿明制,捐班在清代形成了體制化,誠如史學家朱維錚所言:「始於康熙,倡於雍正,定於乾隆」。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吏治腐敗為何蔓延朝野上下
    而清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由馬背上的民族起家,經過一步步艱苦奮戰攻城略地直至入關一統天下,依舊避免不了走向腐敗。原本名聲赫赫的八旗子弟到後期竟也「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令人可惜可嘆。清代吏治又是為何會走向腐敗糜爛的亂局呢?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吏治腐敗為何蔓延朝野上下
    而清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由馬背上的民族起家,經過一步步艱苦奮戰攻城略地直至入關一統天下,依舊避免不了走向腐敗。原本名聲赫赫的八旗子弟到後期竟也「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令人可惜可嘆。清代吏治又是為何會走向腐敗糜爛的亂局呢?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史記》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說明「捐官制度」由來已久,此後漢唐宋元明都有一套捐納制度,曹操父親曹嵩就曾花一萬萬買了個太尉。先秦時代,「捐官制度」中國家賣的是爵位,漢武帝之後,因為連年打仗軍費緊張,於是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至此 「賣官鬻爵」才合二為一。
  • 清光緒捐納監生執照
    ■山東東營 劉志恆 中國的封建制度建立以來,歷朝都有授給官爵已取得捐納的做法。清代的捐納不但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且較為完善。清朝各時期捐納的名目各有不同,有時以備邊或籌餉;有時彌補國庫或賑災等事由來籌措資金。因時期不同,名目不同,收取捐納數量也不同。
  • 清代前期選官制度簡述
    通過「鄉試」的人稱之為「舉人」,意味著你成為國家官員的候選人之一,即使沒有通過的後面的「會試」和「殿試」,你可以排隊取官,但是不一定輪的到你,即使輪到,官職也不會太好,晉升的機會也比較渺茫。所以說明清代一般不重視「乙科」出身的人。通過「鄉試」後,便是參加「會試」。「會試」一般在第二年的二月(乾隆改為三月),所以又稱之為「春闈」。「會試」通過的考生一般稱之為「貢士」。
  • 修水發現清代捐官「任命書」 組成清代賣官鬻爵的證據鏈
    修水發現的這張「戶部例捐授國學」絹帛實物,和網上發現的「監照」、「戶部執照」,相互印證了清代賣官鬻爵的腐朽官場制度,對研究清代科舉制度及修水縣文化教育歷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史料。修水縣發現的《義寧州俞廷香戶部例捐授國學》絹帛
  • 歷朝歷代的買官賣官就是意味著腐敗嗎?
    我們常常會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有不法官員利用職權,將官位賣給有錢人,買到官位的然後變本加厲的剝削百姓,搞得民不聊生。所以無形當中就形成了這樣的印象,買官賣官是骯髒的交易,坑害老百姓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歷朝歷代都有買官賣官的存在,即使是政治清明的盛世也是。
  • 該死的賣官制度,是你害了大清
    咱們看看賣官制度的起源與發展,賣官制度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就有了,秦始皇時期,因為蝗災而缺糧,規定納粟千石就可以拜爵一級。但是歷朝歷代都比較抑制,只有特殊時期才會有此制度,而到了正常年份就會關閉或者名義上存在而不實行。
  • 制度的選擇與利用:捐納制度與前近代中國社會
    著有《明清時代の徭役制度と地方行政》(日本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出版部,2000年)、《中國の捐納制度と社會》(日本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中文增補本)等。  【核心觀點】捐納絕非賣官鬻爵,捐納制度下「販賣」的只是各種資格。
  • 清朝嘉道年間的河工捐納
    清代財政秉行原額主義,以「量入制出」為原則,對堵築黃河等臨時性開支往往措手不及。尤其嘉道以降,清朝國家財政漸趨緊張,捐納遂成為河務用銀的重要來源。  捐納又名捐貲,是官府通過授予民眾虛銜或實官銓選資格等權利以換取民眾一定數額銀錢的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籌集錢糧應對急需。
  • 慈禧為保守秘密,剝奪了它的捐納業務
    如董家說,「清代中後期的金融街應該算是東四了,由浙江慈谿董氏家族創立於乾隆年間的四大錢莊都位於這裡。」(《城市零距離》)如鄭家說,「清代鄭世昌(1644—1728)在康熙中葉已『承父命,外出經商』。他們父子在北京東四大街開設『四恆銀號』。」
  • 明知捐納存在種種弊端,為何清歷代統治者卻不予以取締?
    重科舉、重正途,是清代文官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所謂的「正途」按照《大清會典》的記載:「凡入貢入監非似俊秀者,曰正途。」當然,除了科舉入仕等正途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官員是異途出身,而異途中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通過捐納入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