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牆內發現清朝「捐官」憑證

2020-12-22 廣西新聞網

古宅牆內發現清朝「捐官」憑證

專家表示,目前記錄廣西捐納制度有關實物史料較稀少,這或將彌補自治區檔案館、自治區圖書館館藏空白

在熊先生老家古宅發現的「監照」及「戶部執照」。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陸旺 文/圖

南寧市民熊先生在修繕宜州市德勝鎮老家的古宅時,曾在牆壁內發現一個紙袋,袋中有兩份疑似祖上在清朝花錢捐官的憑據。3月21日,自治區圖書館專家前往熊先生家中查看這份史料。據悉,廣西各地舊方志中關於捐納均有所記錄,但具體捐納憑據能保留至今的極少,熊先生老家的這個發現或將彌補自治區檔案館、自治區圖書館的館藏空白

意外  古宅牆內藏有疑似「捐官」憑證

熊先生今年66歲,老家在宜州市德勝鎮共和街。老家古宅至今已經有百餘年歷史,是一座三進木板樓。

2015年,由於突發暴雨,鄰居家的房子倒塌,導致熊家古宅牆面受到影響,家人不得不進行修繕。

施工時,施工人員在古宅的牆體內發現一包用紙包裝的文字材料,隨後轉交給了熊先生的家人。

經過整理分類,紙包內有字跡的材料共60餘份。最早一份為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9年)的田契。另外還發現了兩份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國子監、戶部頒發的戶部執照、監照各一張。

前幾天,熊先生看到南國早報刊登的一篇報導,稱湖北一居民家中發現了清朝宣統年間一些商人捐官的「正實書」。「正實書」中的內容與熊先生家中的戶部執照、監照很相似。



相關焦點

  • 清朝捐官就像做買賣那麼簡單?其實捐官的門道還是很多的
    在實際待遇上正途也要比異途好,比如同樣是侯補官員到各省,正途出身的,每月個有二兩銀子的生活費,捐官則沒有。正途出身的代理或署理職能部門期間,是按照一半工齡計算的,而捐官代理期間是不算工齡的。大部分捐官等缺時間遠遠高於科甲出身,除非繼續花錢捐資。
  • 清朝末年捐官者的悲慘生活
    之後唐宋元明,都有所發展,到了清朝,終於集其大成——捐官與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兩個途徑,捐官之人,可以昂首挺胸,堂堂正正,不再怕那些正途官員笑話了。雍正朝名臣李衛,就是捐納出身,步步高升,受民愛戴。他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捐為員外郎,沒過多久,就正式入朝為官了,更多的捐官者,尤其是清朝中末期的捐官者,可就沒這樣酸爽咯。為何?捐的人太多了呀。
  • 能實現開源節流,也能弊政叢生,淺析「捐官」在清朝的發展和消失
    從秦朝到清朝,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的時間段內,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辦法在解決軍需、賑濟、營田、河工、鎮壓農民起義和海防等具體事項確實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清朝前期,「捐官」制度對於財政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但在清朝中期,因為監管制度缺失、「捐官」數量沒得到有效控制等因素,「捐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明顯,對國計民生起到了嚴重的消極作用。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談及清朝,雖然有不少學者美譽不斷,盛讚這是一個偉大王朝,但無法掩蓋的一個事實是清朝貪官多,比漢唐宋元明要多得多。清朝貪官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叫「捐官制度」,就是花錢買官。既然花錢買官,那麼自然要賺回來,總不能不計個人財務得失,為大清封建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吧。
  • 清朝有捐官,那麼怎麼捐的呢?是花錢買麼?
    其實捐官不只是清朝的特色。封建王朝歷朝歷代都有捐官,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那個時候,捐官的都是爵位,幾乎沒有實缺。秦朝的爵位賣的很貴,「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然而整個「捐官」最嚴重的朝代莫過清朝,不但白身(沒功名的平頭百姓)可以捐,有功名的想換個肥缺,也可以捐。
  • 清朝罕見老照片:百姓坐冰床渡河,最後一張是捐官的商人!
    清朝罕見老照片:百姓坐冰床渡河,最後一張是捐官的商人!清朝時期,福建的婦女,只有最右邊的女子裹足。 清朝時期,百姓坐冰床渡河。冰床結構簡單易於製作,其上部為長方形木架,上鋪木板,形似床板,下部為兩根裹以鐵條的方木棍,稱之為足。
  • 湖北長陽發現清朝買官收據 憑證可入國子監讀書
    在清朝末期,由於戰爭不斷,內外交困,清政府財政空虛,「捐制」被當做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至光緒、宣統年間,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不僅將官位拿來打折出售,甚至開始實行監生、吏典的買賣。   3月14日,湖北長陽市民趙先生在家中翻出一份清宣統元年(1909年)「正實收」收執。憑著這張收執,趙先生祖上的秀才趙文菴可以獲得進入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資格。
  • 中國古代的「捐官」制度,到了清朝時期走向了極致
    看清朝出了一個如此大的貪官和珅,可見這個王朝的官僚體系,處處都有著賄賂的影子。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
  • 修水發現清代捐官「任命書」 組成清代賣官鬻爵的證據鏈
    修水縣收藏愛好者甘先生,近日發現了一張清代戶部發給「義寧州俞廷香戶部例捐授國學」絹帛。巧的是,文物人員在對這張絹帛進行考證時,發現「孔夫子拍賣網」上曾經掛拍過一張清代國子監頒發給俞廷香的「監照」,和戶部開具的「戶部執照」。
  • 發現清朝買官收據 以給災區捐款為名實為秀才捐監生
    在清朝末期,由於戰爭不斷,內外交困,清政府財政空虛,「捐制」被當做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至光緒、宣統年間,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不僅將官位拿來打折出售,甚至開始實行監生、吏典的買賣。憑著這張收執,趙先生祖上的秀才趙文菴可以獲得進入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資格。以給湖北災區捐款為名 實為秀才捐監生據趙先生介紹,這張「正實收」收藏於家中的一個破舊小木箱中,是世代傳下的,14日,他在整理家譜時意外發現了這張收執。經測量,該收執長58釐米、寬28釐米,為棉紙質地,正上方有「正實收」三個大字。
  • 古代官場——捐官,買官,賣官
    中國古代官場得官之一途就是「捐官」,即花錢買官。捐官又稱「捐納」,「捐班」,「捐輸」,「捐前程」等等。這本是古代社會朝廷以授予宮職籌資的辦法,是對捐資人的一種褒獎。它源起很早,始於秦代,當年秦始皇因飛蝗成災下詔,凡百姓繳粟千石的拜爵一級。漢文帝也曾接受晁錯:「務農貴粟」建議,下詔準許百姓繳粟贖罪或給予爵位。
  • 《紅樓夢》:賈蓉捐官,戴權賣官,其實都是官場黑幕
    古代捐官是戶部辦理的事,而賈珍不找戶部官吏卻找太監。而這個大太監名叫「戴權」,「庚辰本」脂批「妙,大權也」。實際是「載權」,即「掌大權」、「拿大權」的。這種事如發生在晚清,發生在李蓮英之類的身上,那是不足為奇的,可是在《紅樓夢》時代,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呀!曹雪芹寫「戴權」,口吻如畫,是十分精彩的文字。
  • 嘉慶皇帝為推動經濟發展,恢復捐官制度,是利是弊?
    嘉慶皇帝為推動經濟發展,恢復捐官制度,是利是弊?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講歷史故事。不知道大家提起清朝會想到什麼詞呢?「閉關鎖國」,最後一個國家?還是落後腐敗?那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講清朝關於買賣官職的故事。故事還要從嘉慶十九年的某一天,當時的清朝在位皇帝嘉慶帝,收到了一份奏摺!奏摺是禮部侍郎吳璥寫的,在這個平凡的奏摺中卻寫著一件很大意義的建議,那便是建議朝廷恢復捐官制度。所謂捐官制度,通俗的來講就是可以買賣官職!那他提出這個建議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 皇帝痛恨捐官,但這樣的生意他不得不做
    英國歷史學家威廉.多伊爾寫有專著《捐官制度:十八世紀法國的賣官鬻爵》(已由中國方正出版社翻譯出版)。該書介紹在十八世紀的法國,王國幾乎所有的職位都必須購買或者繼承,用來擴充財政收入。到十八世紀法國的整個司法系統70000多個職位是買來的,此外,軍官職位亦是花錢購得。中國的捐官,到清代最為盛行,數量之多、項目之繁遠超前代。
  • 在清朝買官竟然是合法的?不僅有國家認證,還能花錢免罪
    但在清朝有種特殊的做官途徑,就算不參加考試也能謀得一官半職,那就是捐官。捐官並不是從清朝開始的,秦朝時期秦始皇就推行過這一政策,百姓繳納千石粟米就可以獲得爵位。之後各個時期捐官也不是新鮮事,只不過到了清朝時期,賣官逐漸成風,甚至有了系統規範的買官制度,清朝還將這項收入作為國家的固定收入來源。最先提出捐官的是康熙,當時清朝與臺灣、三藩、準格爾之間一直有摩擦,因此需要大筆的銀兩支持軍隊。
  • 清朝「買官收據」為避免官員中飽私囊 憑證先讀書再入仕途
    2017年3月14日訊,中新網宜昌3月14日電(董曉斌 趙開洪)3月14日,在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市民趙先生在家中發現一份清宣統元年(1909年)的「正實收」收執。憑著這張「買官收據」,趙先生祖上的秀才趙文菴可先入國子監讀書,再入仕途做官。
  • 捐官是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的制度!
    清諺雲:「捐官做、買馬騎。」捐與買並稱。按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一般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到官職。出錢少則買小官,買虛銜;出錢多則買大官,買實官。官職成了商品。吳趼人在《俏皮話》中借寫一個靠花錢得官、升官的捐官者,揭露了捐官即買官的實質:「某大人以捐納致通顯。
  • 大清朝賣官鬻爵的營生,為何會貶值?扒一扒清朝的捐納制度
    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尚未統一天下的秦國,為了抗蝗救災,又一次走在世界歷史的前列,「發明」了新的財源。自此之後,歷朝歷代都有買官賣官的記錄,或公開標價「童叟無欺」,或私相授受暗箱操作。而將買官賣官的傳統發揚到極致,形成嚴密規範的官職「捐納」制度的,則是在清朝。
  • 歸化城乾隆18年火票:清朝早期邊疆驛站憑證
    歸化城乾隆18年火票:清朝早期邊疆驛站憑證 清朝建立之初,派遣到蒙古各部出使的官員,在沒有正式設置臺站前,要視路途遠近、季節不同或自備馬匹,官方供應口糧草料;或乘內地驛馬,根據官員品級,給六匹到十五匹不等(《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康熙初年,前往漠南蒙古的官員依然要自備帳房米糧,途中安營住宿。
  • 雲霄發現清代天地會入會憑證 內容基本保存完好
    昨日,雲霄縣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龔楠向筆者展示了一張清代天地會入會的憑證。它畫有八卦圖,左邊有類似信封的標誌,下面寫謝隴棍、陳有祿、葉祖潤、陳坋、林秉貢、陳玉興等人的名字。這張憑證雖然有些破舊,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內容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