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房企在引領房地產時代的變革,小型房企則只能改變自身,順應時代更新。這便是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適者生存法則。
曾經以穩健、品質著稱的浙系房企,在規模取勝共識下,如今正積極求變試圖再次崛起。
樓市資本論獲悉,11月29日,經205輪激烈競價後,溫州鴻睿置業有限公司(華鴻嘉信)以總價4.09億元競得浙江麗水雲和縣1宗商住用地,溢價率高達80.4%。樓市資本論注意到,今年以來,華鴻嘉信多次高溢價拿地,被廣泛關注,迎來繼「海鮮大王」李金樞跨界地產後的又一次高光時刻。
李金樞
注重品質的浙系房企,迎頭趕規模,並不容易。這就像挑著扁擔過獨木橋,左邊放著規模,右邊裝著品質。若沒有超高的平衡力,要麼發展緩慢,要麼顧了規模砸了招牌,甚至兩者皆失也不是沒可能。華鴻嘉信就應了第三種結果。更不幸的是,李氏家族內部,以華鴻為首正與國鴻、新鴻上演一出「三國殺」的戲碼,讓人大跌眼鏡。
【一】海鮮大王玩跨界 李金樞率先試水房地產
華鴻嘉信2012年起家於浙江溫州,創始人李金樞,永嘉上塘鎮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李金樞與大哥李金隆、三弟李金傑共同子承父業,從批發海蜇起步,逐步發展成為溫州首屈一指的「海鮮大王」。
央視報導李氏三兄弟
1994年,三兄弟成立溫州尋鮮島食品有限公司,並註冊了「尋鮮島」品牌。為發展壯大,三兄弟投入3000多萬元在甌海區六虹橋購置了一套近3000平方米的大樓作為公司總部,命名「尋鮮島」大樓。
海鮮生意之餘,李金樞最先涉足房地產行業。2012年溫州市場遇冷,看準時機的李金樞創辦了華鴻嘉信並重倉於此,同時將深耕三四線城市作為公司發展戰略。次年,華鴻完成銷售34億元。
2016年三四線迎來「去庫存」機遇,華鴻嘉信狂擲近百億屯下21宗豐厚土地資源,直接登頂溫州地產土地儲備、總銷售面積、總銷售額三冠王。同年完成210億元的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銷量並躋身全國百強行列,一度被業內稱為「黑馬」。
2017年,華鴻將總部遷至杭州,豪擲145億元拿下29地塊,全年完成銷售額349億元,四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30%。
在規模製勝的共識下,李金樞明白單靠一個溫州市場不足以支撐華鴻的後續發展。基於此,其將發展戰略更新為深耕浙江,立足華東,面向全國。2018年開始,大刀闊斧將業務迅速拓展至30餘城80餘項目。
奈何華鴻嘉信這匹黑馬只是 「家駒」,沒能在更廣闊的市場上馳騁起來。
【二】華鴻規模與品質雙雙摺戟
去年公司經營會上,李金樞公開表示2018年集團目標是「保五爭六」:確保銷售500億元,爭取銷售600億元,要為2019年實現千億華鴻打下堅實基礎。
樓市資本論了解到,最後的銷售額卻並未如願。克而瑞顯示,2018年華鴻嘉信銷售額315.3億元,位居行業76名。
2019年,華鴻嘉信調整目標為500億元。為此積極加大補倉力度,甚至不惜多次高溢價拿地。但問題在於拿地城市仍以浙江居多,全國化步伐並無明顯推進。
據克而瑞,今年上半年華鴻新增貨值214.5億元,銷售額205.3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41%。
7月下旬,對於年銷售目標的完成情況,華鴻執行總裁龔偉表示,公司發展還是以穩健為主線,今年是「品質年」,華鴻重心將回歸產品品質和客戶服務的本質上來,並稱房地產一味追求規模是沒有質量的。
據克而瑞2019年1-11月數據,華鴻銷售額277.0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55.4%,最終調整後的500億目標也將再次失約。倒是應了龔偉說的「今年華鴻追求的規模不一樣」。
按道理規模沒成,華鴻強調的產品品質,該備受稱讚吧。並沒有,這兩年華鴻的質量維權屢見不鮮。
2018年10月,樂清白象華鴻中央墅因牆體滲水裂痕等問題遭業主維權;
2018年11月,華鴻台州大公館因虛假宣傳,品質縮水被業主舉報併集體維權;
2018年12月,龍港華鴻中央墅出現質量減配及開發商不作為;
2019年3月,孝感華鴻公園天下因降價、配套減配、虛假宣傳學區房等問題遭業主維權;
2019年7月,溫州龍灣區華鴻萬府被業主舉報存在裂縫漏水等質量問題。
華鴻萬府漏水問題
樓市資本論發現,規模擴張慢就說重品質,品質一般的都稱在追求高周轉。這套說辭,可以說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普遍存在。不過類似華鴻這般規模與品質同步受挫的並不多見。
【三】「海鮮大王」分家上演「三國殺」
據傳,當年李金樞在被問到誰是尋鮮島的董事長時稱,都是自家兄弟,關鍵是把企業做好。並表示除了在戰略轉型上有所分歧外,三兄弟的創業目標始終一致。沒想到一語成讖,戰略轉型的分歧還是讓大家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跨界走上地產路。
在2012年李金樞創立華鴻嘉信,涉足房地產後。2015年三弟李金傑也投身房地產,成立新鴻隆祥地產集團。2018年6月29日,新鴻將總部從溫州遷至杭州。
2018年12月10日,大哥李金隆之子李伯瑞創辦浙江國鴻新瑞房地產集團。天眼查資料顯示,也是在這一年,三兄弟曾共同創立的溫州尋鮮島食品有限公司註銷。標誌著歷時六年的「分家」正式完成。華鴻、新鴻、國鴻鼎足三立,兄弟身份轉為競爭對手。
先來看三弟李金傑的新鴻。其官網顯示,新鴻以浙派美 學傳承者自居,定位「立足中新,輻射浙江」。經四年布局溫州、永修、麗水、餘姚等地,新鴻已成為綜合型發展服務商,擁有全系住宅和城市綜合體兩大體系。
2019年,集團旗下總開發樓盤達23個,總開發面積超過400萬方,交付面積超60萬方,向百億目標衝刺。
李金隆之子李伯瑞
再來看李金樞大侄子李伯瑞的國鴻。資料顯示,李伯瑞,1991年生。2014年,經濟學專業畢業後的李伯瑞先後在金融、汽車、餐飲等領域進行創業。2018年李伯瑞回歸華鴻任職副總裁。同年,由其操盤的龍港小微園開盤即售罄,龍港中央城連續4月蟬聯溫州區域銷冠,業績可嘉。
初生牛犢不怕虎。樓市資本論了解到,目前這位90後帶隊的國鴻,操盤項目價值總計已突破100億元。其第一個獨立運營項目甌北三江的「溫州1號」,還有望成為溫州地標性建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4日,晚輩李伯瑞終於「把刀架在」了兩位叔叔面前,當地媒體消息,浙江蒼南縣龍港新城XC-6-21地塊,吸引了華鴻、國鴻、新鴻、碧桂園、華董等房企參與,在148輪激烈競爭過後,被國鴻以6.476 億元+6100㎡政策性用房競得。
李伯瑞表示,2019年的銷售計劃為200億元,實力碾壓小叔李金傑。相比李金樞地產創業第二年34億的銷售額,李伯瑞的野心也要更大。看來,這場「三國殺」之戰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地產圈中常有兄弟聯手馳騁風雲,卻少見親戚間的同行競爭。樓市資本論認為,如今李金樞不僅要平衡華鴻的規模和品質,更要思考在面對國鴻分羹溫州市場形勢下,如何權衡與三弟李金傑以及侄子李伯瑞間的血脈與利益關係?只能說波濤皆在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