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23:04:47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中秋節,吃月餅、盼團圓、賞滿月,這似乎是中國人在過中秋節時從來如此,理所當然的文化習慣。但是,你能想像嗎?先秦時期就有了如今我們熟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初盛唐時,關於中秋的記載就已經初見端倪。而月餅卻直到明朝才產生。這些看似成套的「傳統習慣」,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來源和長達2000年的時間差距。
中秋節,你從哪裡來?
「中秋」或稱「仲秋」,是八月的別稱。《左傳》時代的曆法按月份分配季節,從正月開始算春季,每個季節包括三個月。人們分別把孟、仲、季三個字按字輩排行的習慣加到季節名稱的前面,這樣就形成了月份的一種別稱,比如一月就叫孟春,六月叫季夏,而八月就叫仲秋了。
在《左傳》時代以後的幾百年裡,寒食、重陽、七夕、端午、上元等我們今天熟悉的傳統節日陸續破殼,但中秋卻一直只是一個安安靜靜的月份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終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在初、盛唐時期,已經出現了一些與中秋有關的零星而模糊的記載。比如《全唐詩》裡就收錄了李嶠的《中秋月二首》,明確地把中秋和月並列在了一起。但一直要到中唐時期以後,有關中秋的文本才開始大量湧現,同時也終於出現了許多比較明確地體現了中秋已經成節的例子,其中後人最常引用的大概就是著名詩人王建(約766-約830)的那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了: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詩中明確體現了十五夜望月思鄉的風俗,這與我們今天熟悉的中秋節有著確定無疑的繼承關係。
這首詩雖然只說當天是「十五夜」,沒有提及是幾月十五,但詩句中恰好出現了「桂花」這一意象,我們可以由此推知此處的「十五夜」已不再是之前詩人們經常提到的正月十五的上元夜。
而詩句中「人盡望」三個字又證明在當時賞月思鄉也並不是王建一個人的習慣,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風俗。這首詩足以證明在王建的時代,中秋節已經成為了一個廣泛存在的節日。
研究者們常舉的另一個例子是當時流傳頗廣的唐玄宗中秋遊月宮的故事。這個民間故事版本非常多,我們這裡僅舉敦煌出土的《葉淨能話》的版本為例。
這個版本說唐玄宗在中秋賞月時,淨能和尚提出要帶他登月帶他飛。登月聽起來很酷,唐玄宗當然欣然同意,於是就穿上了「白錦棉衣」,跟著他上了天。到了月亮上,唐玄宗發現上面樓也高級,樹也高大,就是環境太高冷,凍得他受不了。雖然見到好多漂亮妹子,但也不得不急著打道回府。
後世蘇東坡那句「高處不勝寒」的擔憂,大概也與這個故事有關。這則故事也可以說明唐代中秋逐漸已經流行,並成為了某些民間故事的背景設定。有研究者甚至認為,這則故事的流傳對中秋節的形成或傳播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中唐以後,提及中秋的文獻記錄開始爆發式地增加。但一直到北宋中期,它也沒有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到達和端午、重陽等老牌主要節日平起平坐的地位。不僅唐及北宋官方沒有將中秋納入法定節假日的範疇,當時各種主要的介紹節日、民俗圖書和類書也都沒有中秋的影子。直到南宋時期的《夢梁錄》、《東京夢華錄》、《歲時廣記》等圖書裡,中秋才終於躋身重要大節的範疇,再到嘉泰三年(1203),中秋被列入官方法定節日,算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基本確立了它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地位。
▲《津逮秘書》本《東京夢華錄》卷八中有一段對於北宋末期汴梁中秋節節俗的記錄,這裡的「東京」指的就是北宋首都汴梁
這裡我們僅舉《夢梁錄》卷四為例,看一下南宋時期中秋節的盛況: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書中講由於中秋夜沒有宵禁,此夜成了全民狂歡的日子,不僅有錢人家要賞月刷夜,甚至就連那些學中文和學生物的窮人,也會不惜變賣衣服盡全力過個買買買的佳節。
南宋時期,中秋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了。自南宋以後,中秋一直幾乎是除春節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發展得很利害了,大有撲倒前浪之勢,雖然形成得最晚,但已和春節、端午並稱為當時三大節日。
嫦娥的故事
嫦娥作為我國第一位登月的「航天員」,她背後的故事卻一直不為眾人所知。嫦娥最早可能是帝嚳(kù,「五帝」之一,堯的爸爸)的妻子。張澍輯本《世本·帝系篇》云:「帝嚳下妃鯫訾氏之女,日常儀,是生帝摯。」「儀」和「娥」都是上古歌部字,古音相似,這裡的「常儀」就是後世的嫦娥了。
《呂氏春秋·審分覽第五·勿躬》篇又言:「羲和作佔日,尚儀作佔月,後益作佔歲」,一般認為這個「佔月」就是通過推算月球的公轉周期來制定曆法。「尚」、「常」都是陽部字,事實上「常」本身就是從「尚」得聲的形聲字。這個「尚儀」還是嫦娥。到了這個版本當中,嫦娥的工作終於不限於生娃,而與月亮直接相關了。
在《山海經》裡面,嫦娥生孩子和管月亮兩個故事發生了融合。《山海經》卷十六《大荒西經》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義,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義」和「儀」古音同諧聲者必同部,這裡的「常義」仍然是嫦娥。在這個版本中,嫦娥成為了《山海經》神話系統中重要神靈「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二個月亮。
▲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郭璞《山海經傳》書影
而我們最熟悉的嫦娥奔月故事大概也產生在先秦時期。在《歸藏》中,嫦娥變成了善射的羿的妻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註:此文本《初學記》引《淮南子》,但學者們經過考證一般認為實際上引用的是《歸藏》)在這裡,月亮從嫦娥的孩子變成了她的登陸地點。後世將關於羿的其它傳說也紛紛加在這個傳說當中,終於完成了今天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版本。
我們對於中秋節的來歷一直存在著一些誤解,現在看來,才知道中秋團圓美好的寓意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現的,而與中秋有關的神話故事最初同樣也並不是為了說明團圓和美滿。
(來源:果殼網、開撩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