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是誰、中秋是咋來的……這個節日不要只知道吃月餅

2020-12-19 上遊新聞

09-15 23:04:47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中秋節,吃月餅、盼團圓、賞滿月,這似乎是中國人在過中秋節時從來如此,理所當然的文化習慣。但是,你能想像嗎?先秦時期就有了如今我們熟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初盛唐時,關於中秋的記載就已經初見端倪。而月餅卻直到明朝才產生。這些看似成套的「傳統習慣」,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來源和長達2000年的時間差距。

中秋節,你從哪裡來?

「中秋」或稱「仲秋」,是八月的別稱。《左傳》時代的曆法按月份分配季節,從正月開始算春季,每個季節包括三個月。人們分別把孟、仲、季三個字按字輩排行的習慣加到季節名稱的前面,這樣就形成了月份的一種別稱,比如一月就叫孟春,六月叫季夏,而八月就叫仲秋了。

在《左傳》時代以後的幾百年裡,寒食、重陽、七夕、端午、上元等我們今天熟悉的傳統節日陸續破殼,但中秋卻一直只是一個安安靜靜的月份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終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在初、盛唐時期,已經出現了一些與中秋有關的零星而模糊的記載。比如《全唐詩》裡就收錄了李嶠的《中秋月二首》,明確地把中秋和月並列在了一起。但一直要到中唐時期以後,有關中秋的文本才開始大量湧現,同時也終於出現了許多比較明確地體現了中秋已經成節的例子,其中後人最常引用的大概就是著名詩人王建(約766-約830)的那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了: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詩中明確體現了十五夜望月思鄉的風俗,這與我們今天熟悉的中秋節有著確定無疑的繼承關係。

這首詩雖然只說當天是「十五夜」,沒有提及是幾月十五,但詩句中恰好出現了「桂花」這一意象,我們可以由此推知此處的「十五夜」已不再是之前詩人們經常提到的正月十五的上元夜。

而詩句中「人盡望」三個字又證明在當時賞月思鄉也並不是王建一個人的習慣,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風俗。這首詩足以證明在王建的時代,中秋節已經成為了一個廣泛存在的節日。

研究者們常舉的另一個例子是當時流傳頗廣的唐玄宗中秋遊月宮的故事。這個民間故事版本非常多,我們這裡僅舉敦煌出土的《葉淨能話》的版本為例。

這個版本說唐玄宗在中秋賞月時,淨能和尚提出要帶他登月帶他飛。登月聽起來很酷,唐玄宗當然欣然同意,於是就穿上了「白錦棉衣」,跟著他上了天。到了月亮上,唐玄宗發現上面樓也高級,樹也高大,就是環境太高冷,凍得他受不了。雖然見到好多漂亮妹子,但也不得不急著打道回府。

後世蘇東坡那句「高處不勝寒」的擔憂,大概也與這個故事有關。這則故事也可以說明唐代中秋逐漸已經流行,並成為了某些民間故事的背景設定。有研究者甚至認為,這則故事的流傳對中秋節的形成或傳播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中唐以後,提及中秋的文獻記錄開始爆發式地增加。但一直到北宋中期,它也沒有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到達和端午、重陽等老牌主要節日平起平坐的地位。不僅唐及北宋官方沒有將中秋納入法定節假日的範疇,當時各種主要的介紹節日、民俗圖書和類書也都沒有中秋的影子。直到南宋時期的《夢梁錄》、《東京夢華錄》、《歲時廣記》等圖書裡,中秋才終於躋身重要大節的範疇,再到嘉泰三年(1203),中秋被列入官方法定節日,算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基本確立了它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地位。

▲《津逮秘書》本《東京夢華錄》卷八中有一段對於北宋末期汴梁中秋節節俗的記錄,這裡的「東京」指的就是北宋首都汴梁

這裡我們僅舉《夢梁錄》卷四為例,看一下南宋時期中秋節的盛況: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書中講由於中秋夜沒有宵禁,此夜成了全民狂歡的日子,不僅有錢人家要賞月刷夜,甚至就連那些學中文和學生物的窮人,也會不惜變賣衣服盡全力過個買買買的佳節。

南宋時期,中秋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了。自南宋以後,中秋一直幾乎是除春節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發展得很利害了,大有撲倒前浪之勢,雖然形成得最晚,但已和春節、端午並稱為當時三大節日。

嫦娥的故事

嫦娥作為我國第一位登月的「航天員」,她背後的故事卻一直不為眾人所知。嫦娥最早可能是帝嚳(kù,「五帝」之一,堯的爸爸)的妻子。張澍輯本《世本·帝系篇》云:「帝嚳下妃鯫訾氏之女,日常儀,是生帝摯。」「儀」和「娥」都是上古歌部字,古音相似,這裡的「常儀」就是後世的嫦娥了。

《呂氏春秋·審分覽第五·勿躬》篇又言:「羲和作佔日,尚儀作佔月,後益作佔歲」,一般認為這個「佔月」就是通過推算月球的公轉周期來制定曆法。「尚」、「常」都是陽部字,事實上「常」本身就是從「尚」得聲的形聲字。這個「尚儀」還是嫦娥。到了這個版本當中,嫦娥的工作終於不限於生娃,而與月亮直接相關了。

在《山海經》裡面,嫦娥生孩子和管月亮兩個故事發生了融合。《山海經》卷十六《大荒西經》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義,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義」和「儀」古音同諧聲者必同部,這裡的「常義」仍然是嫦娥。在這個版本中,嫦娥成為了《山海經》神話系統中重要神靈「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二個月亮。

▲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郭璞《山海經傳》書影

而我們最熟悉的嫦娥奔月故事大概也產生在先秦時期。在《歸藏》中,嫦娥變成了善射的羿的妻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註:此文本《初學記》引《淮南子》,但學者們經過考證一般認為實際上引用的是《歸藏》)在這裡,月亮從嫦娥的孩子變成了她的登陸地點。後世將關於羿的其它傳說也紛紛加在這個傳說當中,終於完成了今天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版本。

我們對於中秋節的來歷一直存在著一些誤解,現在看來,才知道中秋團圓美好的寓意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現的,而與中秋有關的神話故事最初同樣也並不是為了說明團圓和美滿。

(來源:果殼網、開撩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中秋佳節,嫦娥來找后羿沒有,有誰知道
    在傳統神話中,后羿因在遠古的時候天空中有九個太陽,人們無法生存,樹木全部都死了,河水也幹了,沒法生存,後來勇士后羿用弓箭射下了8個太陽,得到了人們的愛戴,自古英雄愛美人,后羿娶了嫦娥,過上了美滿的生活,一天後羿到崑崙山巧遇王母娘娘,想長生不老的后羿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後來小人蓬蒙想偷吃不死藥,又遇到了嫦娥,嫦娥自知不是他的對手,便把不死藥吃了,之後變升上了太空,到了月球上,成了仙。
  • 中秋腦洞特輯:嫦娥奔月以後 當她再次吃到月餅 感動到飆淚
    嫦娥噗嗤一笑:我看你呀,就是想嘗嘗肉月餅的味道,是吧?小白兔被嫦娥說得臉紅了起來:哪有哪有!人家是只正規的兔子,吃素不吃肉的。嫦娥不信,故意說:那我要不要把你暗戀吳剛哥哥的事情告訴全天下啊?我嫦娥挑食你也不是不知道,我一般就吃豆沙的和肉月餅,你今天帶的是哪種啊?吳剛一聽,壞了,他那天下凡界採購,因時間緊迫就急急匆匆地在一家老字號裡買了月餅。凡間人人都在準備過節,買月餅的人特別多,等輪到他月餅時都沒剩下幾個了,他匆匆買了就走了。等回到月亮上一看,他頭暈了,原來都是五仁味的。他自己不喜歡吃,就想著還是送人做個人情吧。
  • 中秋拜月和嫦娥有關,吃月餅竟然是因為劉伯溫和朱元璋
    中秋拜月和嫦娥有關,吃月餅竟然是因為劉伯溫和朱元璋中秋佳節臨近,中國對於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習俗也是在不斷的演變,現代人都知道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可是在元代以前竟然是沒有月餅的,中秋吃月餅竟然是因為劉伯溫和朱元璋。
  • 中秋歷程:小時候只想吃月餅,長大了只想看嫦娥
    提到中秋唯一不變的是先想到月亮,再者是月餅。有很多人小時候愛吃月餅,長大卻不愛了,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小時候物質貧乏,很少自己吃一整塊月餅,都是大家掰開一人一塊兒這樣分享著吃,所以月餅顯得彌足珍貴。圓圓的月亮代表團圓,此時家家戶戶少不了的是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亮的習俗。吃月餅就也是一個過中秋節的象徵,因為吃了月餅才叫過了中秋節,它有著很好的寓意。可,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中秋的氛圍開始變得不一樣。
  • 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佳節,闔家團圓,沒到中秋佳節時期,每個人第一個想法除了家人團員以外肯定會想到吃月餅,月餅已經成為了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美食。現在的月餅口味也繁多,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呢?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知道中秋節一定要吃月餅,那麼月餅是怎麼來的?吃月餅的意義是什麼?說來話長,中秋節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都是以前人們對於中秋節的稱呼,因為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過半,而故名「中秋」。
  • 中秋節又到了,你知道中秋吃月餅的原因嗎?竟是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中秋節又快到了,中秋節除了放假以外,大家還能吃上好吃的月餅。我們一直把中秋看做一個團聚的節日,家人都坐在一塊,賞月,再吃月餅,聊聊天,是多麼美好的景象。我們每年都過中秋節,那你曉得中秋的來源是什麼嗎?8月15這一天,月亮又分外的圓,難免會讓人想起家人,所以這一天乾脆定下了一個節日叫中秋。這個節日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在宋朝的時候變得非常流行,而到了明清年間,這個節日成了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幾個節日之一,不在地位上,僅僅低於春節。那麼中秋節為啥人們要吃月餅?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傳說。
  • 今夜,我不想吃月餅,只想嫦娥!
    山水不移,月色依舊; 中秋是一個月亮的狂歡, 是一群月餅的孤獨。 等我長大了, 現在一盒一盒的月餅擺在我的面前, 八月十五,今天的此時此刻, 月餅我根本不想吃, 我心裡就想著嫦娥。
  • 《4399皮卡堂》嫦娥獻月餅 玉兔鬧中秋
    嫦娥附身獻月餅,礦洞玉兔鬧中秋。《4399皮卡堂》喜迎中秋,特為皮卡親們準備了豐富的節日活動,活動時間為9月20日~10月10日,不要錯過了哦!  《4399皮卡堂》官方網站:http://my.4399.com/yxpkt/
  • 原來中秋吃月餅和嫦娥無關,而是為了紀念她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而在關中秋節的傳說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當上,嫦娥奔月始終是神話故事,不可能是真的,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圖片源自網絡我們先從中秋吃月餅開始說起,中秋節吃月餅的故事,有種說法是始於元代。當時,因為中原廣大漢族人民不堪忍受元朝殘酷的統治,於是群雄豪傑紛紛起義抗元。
  • 又到一年中秋時,你知道的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嗎?
    家人賞月這得感謝老祖宗們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美好的節日,哪從中秋節到底怎麼來的呢?,就把中秋作為節日。月餅的來歷知道了中秋,是不是還少了美味呢,對就是月餅了,中秋節必吃月餅不然就不是中秋節了,哪月餅又是哪個大神想出來的呢,這還得歸功於祭祀,它是祭祀供品具體是誰發明第一個月餅就無從考證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讚美月餅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至少能肯定在宋朝肯定已經非常流行吃月餅了。
  • 八月十五為啥吃月餅、兔兒爺是誰?學會這些中秋你就是話題王
    2020開年的疫情,讓春節走親訪友探知己落了空,又到一年中秋佳節,這個本就對中國人來說很重要的節日,在今年尤為凸顯,聚會、扎堆必成常態。今天就來總結一些有關中秋的冷門知識,讓你輕鬆成為話題王。一、中秋為什麼吃月餅?
  • 一年一度話中秋,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了,老王在此祝大家中秋節快樂!中秋節大家都知道要吃月餅,但是為什麼要吃月餅呢?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甚至也是某些東南亞華僑的傳統節日,可謂是影響深遠。
  • 霍金中秋節發微博:談及嫦娥和中國探月,戲稱月餅口味很重要
    霍金中秋節發微博:談及嫦娥和中國探月,戲稱月餅口味很重要 中新網 2016-09-15 12:50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2012-09-04 21:23: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 中秋只知道送月餅?教你送禮秘籍——只在這個中秋!
    中秋只知道送月餅?要想有創新,這些禮物了解一下每當中秋來臨家裡就會有很多親人朋友送來一堆月餅,基本是到過期也吃不完的境況,只能無奈再轉手贈與他人。最後辜負了不少心意。現如今中秋送禮已不再是月餅的專利。一份好的珠寶首飾不但有面子,還能深受喜愛。
  • 中秋節的由來傳說 嫦娥故事介紹吃月餅的緣由!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
  • 吃月餅就算過中秋節了嗎?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中秋習俗?
    中秋最早的記載於《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觿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南呂。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天子居總章大廟,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其中有什麼奧妙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最大的習俗莫過於賞月、吃月餅。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是什麼呢?其實是因為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作為祭品,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裡流行。後流傳的民間盛發為全民共同的糕點月餅。在中秋節這個大團圓的日子裡,突然想吟詩一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月餅。
  • 中秋節氣氛缺失:放假成關鍵詞 風俗簡化為吃月餅
    不知中秋節為何物:遺忘在眼前  「明天開始學校放三天假,實在太好了,趁這個機會我要好好休息,每天上學都累死了。」長春某高中的一名高二學生道出了很多學生的心聲。中秋節放假前一天,不少學生已開始期待,但大家口中反覆提到的關鍵詞是放假,而非中秋。  記者在街頭調查時發現,將春節、中秋、端午節當作假日度過的人不在少數。
  • 中秋氣氛缺失:放假成關鍵詞 風俗簡化為吃月餅
    不知中秋節為何物:遺忘在眼前「明天開始學校放三天假,實在太好了,趁這個機會我要好好休息,每天上學都累死了。」長春某高中的一名高二學生道出了很多學生的心聲。中秋節放假前一天,不少學生已開始期待,但大家口中反覆提到的關鍵詞是放假,而非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