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香港電影不完全報告:港片其實還沒死

2020-12-13 8分電影

「港片已死。」這句話不知道喊了有多少年了,香港電影真的死了嗎?

還沒有。

2018年,多部港片在內地市場拿到數以億計的票房成績,其中包括像《無雙》這樣口碑超出預期的作品。

那香港電影開始復興了嗎?

也沒有。

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香港電影正處在一個「奮死求生」的狀態。

1.香港人已不愛看港片?

2018年香港電影市場票房排行榜出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結果,最賣座的10電影全都是引進片,沒有任何一部港片進榜,甚至也沒有一部內地製作發行電影。

前十名榜單中,3部漫威電影宇宙作品赫然在列,再加上《死侍2》,《海王》、《超人總動員2》,超級英雄電影佔了過半。

其餘4個席位中,兩個由韓國的《與神同行》系列霸佔,另外兩個則是《侏羅紀世界2》《碟中諜6》兩部續集電影。

這份榜單似乎在反映著,「特效大片」更容易吸引香港觀眾走進電影院。

香港人自己拍的港片呢,最賣座的是黃子華主演的《棟篤特工》,4471萬港幣的成績與《與神同行2》差了400萬左右,遺憾地未能進入年度前十。

電影賣得過口碑更加的《無雙》,得益於黃子華的超高人氣,多位明星客串陣容,以及情人節的不錯檔期。

黃子華2018年的個人"棟篤笑"退役演出一票難求,可見他「棟篤」的個人標籤有多受歡迎了。

但其實《棟篤特工》並不是特別優秀的電影,只是很普通的喜劇,品質遠不及他自己的"棟篤笑",並不能真正地代表香港電影。

最能作為2018年港片代表的《無雙》在香港本地賣了3441萬,在華語片中排名第二。

遙想1990年,《賭聖》《賭俠》都能各賣4000多萬,想想這還要加上通貨膨脹、院線數量等因素,如今香港電影在本地市場的情況何止是不容樂觀。

2.「港片已死」泛指商業片

港片在本地市場賣不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商業片。

縱觀2018年整年,也就一部《無雙》能稱得上是優秀的商業電影。其他大製作呢?

豪華陣容的《反貪風暴3》,豆瓣評分5.6;

古惑仔重聚的槍戰片《黃金兄弟》,5.0分;

請來「毀滅者」戴夫·巴蒂斯塔的《葉問外傳:張天志》,5.9分。

代表香港「衝奧」的《紅海行動》,口碑極佳,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香港電影,港版海報甚至都沒有放幾位內地主演的名字。

真正為了賺錢的電影品質不佳,也很難怪香港的觀眾不支持自己人拍的電影。

試想如果2018年沒有《無雙》的出現,香港的商業片要難堪到什麼程度。

可以說,「港片已死」的說法並不是針對所有香港電影,用來形容香港商業電影的情況要更為貼合一下。

少許的安慰是,這些香港商業電影在2018年9月中旬到10月初期間在內地市場出現了票房霸榜的現象。

先是《反貪風暴3》收穫4.4億人民幣;然後《黃金兄弟》接過周冠軍的位置,最終報收3.17億;最後《無雙》稱霸國慶檔,12.7億的成績位列內地國產片年度票房排名第9位。

三部影片都有著明顯的勝出原因,《反貪風暴3》主要靠檔期(沒有強力競爭對手),《黃金兄弟》主要靠情懷,《無雙》主要靠口碑。

2019年香港電影要想還在內地市場再接再厲,那也大概得依靠口碑、情懷、檔期三個主要因素了。

3.文藝片並沒有「死」

與商業片不同,香港的文藝片依然不乏品質口碑良好的作品。

幫助黃秋生拿到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的《淪落人》就受到業界好評,豆瓣開評8.1分。有評論稱,這才是2018年最好的港產片。

電影拍出了香港外籍勞工的生活景象,與前兩年的《一念無明》類似,反映了香港底層社會現狀,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拿到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影片的《三夫》題材大膽,並且具有社會隱喻。女主角曾美慧孜的大尺度表演令人佩服,她也提名了2018年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

另外一部有入圍金馬獎的《翠絲》,提名最佳男女配角,最後袁富華成功摘得最佳男配角大獎。

《翠絲》被譽為港版《丹麥女孩》,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姜皓文大膽飾演「變性人」,遺憾未能拿到金馬影帝提名。電影聲援著LGBT群體,並對婚姻家庭有一定的探討,存在一些不足,但立意要比那些「玩套路」的商業片強得多。

類似這些港產文藝片,在堅守著香港電影最後的陣地。

也真是多得了惠英紅、黃秋生、姜皓文等老戲骨願意接這些並不賺錢的片子,有這幫老戲骨一天,香港電影就不會真的死去。

可是他們並不能永生。就算加上商業片陣營的周潤發,郭富城等人,一個很令人擔憂的想像是,香港電影的主演絕大多數,甚至全部,都是超過40歲。

就拿上文提到的幾部影片來說,

《棟篤特工》黃子華58歲;

《無雙》周潤發63歲,郭富城53歲;

《反貪風暴3》古天樂48歲,林家棟51歲;

《黃金兄弟》陳小春、鄭伊健和謝天華都已經51歲;

《淪落人》黃秋生57歲;

《翠絲》姜皓文52歲,惠英紅58歲。

唯一一部年輕主演的《三夫》,女主角曾美慧孜卻不是香港人...

香港其實不缺少年輕演員,TVB隨手一抓就是一大堆。只是,他們只能夠拍一些港劇,根本得不到「大銀幕」的鍛鍊,這絕對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定時炸彈」。

香港的影視行業急需反思,急需擺脫對老戲骨們的依賴,急需支持年輕演員儘早加入電影行業,別等到那幫「60後」演員全都退休,整個行業人才凋零之後,才追悔莫及。

嘗嘗接近死亡的滋味,就知道人生什麼才最重要的。——《黃金兄弟》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後港片時代
    那麼,港片死了麼? 02我還未死,港片怎麼會死!2018年,拍出國慶檔冠軍電影《無雙》的莊文強在面對媒體時說出了這句話。其實對香港電影,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它首先是華語電影的一個分支,華語電影分為大陸、臺灣、香港甚至也包括新加坡電影,這四個部分,都具有中國文化和語言的屬性,而因創作思路、地域和視角的不同,呈遞出不同的風格特徵,但總的來說,在根蒂上是一致的。所以港片怎麼會死?
  • 請回答1997:香港電影到底死了沒?
    原標題:請回答1997:香港電影到底死了沒?一座城,影響了一代人。香港這座城,我們始終念念不忘。是的,停更太久,疲於奔命。不為自己找藉口,實屬才華有限。作為伴隨港片成長的一代人,香港電影是我們的入門指南,這些海量影片中,精良之作俯拾皆是,它們要藝術又有逼格,要娛樂又不失文化,它體面,有分寸,敢拼敢當義薄雲天。
  • 2018年香港最賣座十大港片,《無雙》第2,《紅海行動》墊底
    通過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第10名的《與神同行:終極審判》斬獲了4824萬港幣,再來看2018年香港地區最賣座的香港電影,第一名的《棟篤特工》才4470萬港幣,還差了近400萬港幣。作為香港電影愛好者,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香港地區最高票房的十部港片。
  • 2019年香港電影總結:港片未末日,古天樂宇宙逆改天命
    經歷「命懸一線」的香港電影終於在2010年代末觸底反彈。2018年有《無雙》帶頭,《反貪風暴3》等犯罪類型片成功攻入內地市場。2019年,金像影帝古天樂開啟勞模模式,一人主演6部「原味港片」,幾乎是部部過億票房。
  • 請回答2018:從《紅海》《無雙》到《武林》,港片導演還行不行?
    「很多香港電影人都認為,港片導演真正在內地影市找到感覺是從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的」,影評人認為,「徐克找到了一條將港片動作片精髓注入主旋律題材的成功路徑,這不僅是徐克個人的成功,還標誌著港片導演北上神州,終於不再局限於武俠喜劇或者賀歲喜劇,而是可以開始扛起代表內地電影工業未來的重工業電影了。」
  • 香港電影淪陷史: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徹底佔領
    1989時期,成龍跟周潤發基本完全壟斷了香港電影市場,前十席位成龍佔5個,周潤發佔了4個。1990~1992年:1990年,星爺一登場就直接雙王炸,《賭俠》《賭聖》把周潤發成龍都趕了下去拿了影史前二的寶座。
  • 17位電影人談港片輝煌衰敗:只要不消失就行
    面對港片所處的尷尬境界,金像獎主席陳嘉上再一次"食言"了,去年金像獎舉辦前夕,陳嘉上說,"今年的新導演很多,我很高興,他們會是香港電影的未來。"然而此次入圍、得獎的全是老導演,"未來"遲遲不來。在明日之星紛紛糾結於對港片的選擇時,屬於中堅力量的成龍一語道破,其實壓根沒有港產片,只有一種電影叫中國電影,"像山東是山東的本地片,北京是北京的本地片,可能北京的去到東北沒人看,東北的去到北京沒人看,但你拍一種中國片,就是全中國的片,就叫中國電影,不會再分香港片,臺灣片,馬來西亞片,只有一個中國電影。"
  • 港片已死?吳鎮宇、張智霖:香港回歸了,它應該叫中國電影
    吳鎮宇:因為我們拍的電影的數量也不少,有時候工作人員都會去看首映,經紀人他也帶他媽媽去,但是不是每一部電影我們都是這樣的。其實這部電影節奏很快,很緊張。還有人發簡訊說不錯,我覺得在觀眾來說應該是很緊張,不會有慢節奏的香港的電影。貓眼電影:又是一部港味十足的電影?
  • 香港回歸20周年之經典港片推薦 公認的香港經典電影含張國榮周星馳...
    相信香港回歸20周年晚會喚起很多人回憶的經典老歌,讓不少人動容。其實除了那些植根於心的經典粵語老歌,香港電影也歷經風雨。畢竟類似《大話西遊》這樣的經典之作,即便回過頭來再看,依然值得回味,那麼不妨就在香港回歸20周年這一天,一起回顧一下那些留在記憶深處的經典港片吧。
  • 電影人眼中的香港電影:純港片漸少 合拍片當道
    電影人眼中的香港電影 純港片漸少合拍片當道 時長:03:45 來源:電影網近幾年來,針對香港電影的爭議不斷,有人說它已死,也有人認為它依然充滿情懷。近日,電影網也就這個問題對甄子丹、鄭伊健、黃百鳴等資深影人進行了專訪,請身處香港電影圈中心的他們,談談自己眼中香港電影的現狀。
  • 香港最後一部港片票房冠軍_電影號圖文_電影網_1905.com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盡皆過火,儘是癲狂」。其他外部的電影很難搶佔香港電影的市場,即使有幸進入,也會被港片打的遍體鱗傷。
  • 古天樂忽略香港電影?香港導演鄭保瑞:他拍合拍片賺錢投資港片
    但是儘管做了這麼多,還是有一些當地後生不理解,他們認為古天樂這些年只顧拍合拍片賺人仔,而忽略了香港電影。對於這些聲音,香港資深導演鄭保瑞看不下去了,參加節目時直批那些根本不懂行,因為現在純港片絕大部分都是虧本,很少有投資人願意出錢,只有那些真正愛香港電影的才會投資,而古天樂正是其中一位,「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論,香港電影5年前就該停了。」
  • 港片已死?不如談談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那些事兒
    如今眾多影迷都把「港片已死」的論調掛在嘴邊,諷刺之餘,還夾雜著深深的惋惜。那麼,不妨我們今天就談談香港電影,在「黃金時代」的二三事。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時代,是由邵氏影業和嘉禾影業兩家電影公司共同打造的,他們共留下了1600多部作品。
  • 1964-2017香港電影市場票房不完全雜談(四)
    前篇:1964-2017香港電影市場票房不完全雜談(三),97之後(上),1997-1999本篇:1964-2017香港電影市場票房不完全雜談(四),97之後(中),2000-2007□2000千禧年開始,香港電影市場依然不見牛市的跡象,而港片更是繼續低谷。
  • 《殭屍》一部只屬於香港電影的回憶,向港片致敬!
    在港片日益衰落的時代,麥浚龍的《殭屍》無疑是帶著對港片興衰的一種緬懷去拍的。縱觀這幾年,香港的恐怖電影幾乎和全盛時期的相比,越來越少。09年到14年這五年時間裡,香港共製作的恐怖片不足10部,其中不少包括的是像《猛鬼愛情故事》、《迷離夜》、《奇幻夜》等這種以短片形式拼湊的恐怖片,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恐怖片在香港市場的缺失,而做的港片救亡。《殭屍》湊拍到製作,一共用了1500萬的投資。對於現在的香港,是會對香港人人垂涎的一部「大製作」,但對於好萊塢來說,無疑是大巫見小巫,而這種種現象也是個折射香港影市投資市場窘境的一個冷笑話。
  • 連續主演五部高口碑電影,古天樂是港片最後的留燈人?
    產量驚人,幾乎每部港片都有古天樂的影子: 2015年主演八部電影,2016年主演六部電影,2017年主演三部電影,2018年主演五部電影,2019年主演五部電影。如果不查履歷表,只怕誰也想不到這位酷酷的、拼搏一線的男人已經49歲了。
  • 2018,香港電影的窮途末路
    讓我們在柴米油鹽的平凡日子裡還能在這些「絕代風華」中與青春久別重逢並為它閃爍感動的淚光,點燃熱烈的花火偶爾看到動情處便念想著親眼去看看這座由無數港片拼湊起的城看看這些定格在電影畫面中的一花一樹木,一樓一燈火今日跟隨香港電影
  • 張國榮沒能拍出的那部電影,埋葬了港片黃金時代的秘密-虎嗅網
    為打造他,羅維特意帶他去臺灣見古龍,索要著作版權,沒想到古龍說:「我的小說是留給狄龍拍的,不是給你的。」成龍聽了,哭紅眼出去。日後成龍演英雄,對角色有約,不能死、不能哭,不能做反派。其實出道之初,他不但演反派,還被打得慘死。
  • 跟著電影遊香港,原來這些經典港片的取景地就在這兒
    大家可能一說到香港,更多時候會想到那裡的繁華熱鬧,是女人購物的天堂。其實同樣出名的,還有香港電影。那些經典的港片,陪伴很多人度過青蔥歲月,裡面的情節也成為了他們的獨家記憶。而很多經典港片的取景地,都是在香港。我們現在就追逐那些電影的足跡,去遊歷香港吧。
  • 香港最後一部港片票房冠軍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盡皆過火,儘是癲狂」。其他外部的電影很難搶佔香港電影的市場,即使有幸進入,也會被港片打的遍體鱗傷。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港片的疲態盡顯,尤其是1997年之後,香港電影在本土寡頭的地位被好萊塢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