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眾多影迷都把「港片已死」的論調掛在嘴邊,諷刺之餘,還夾雜著深深的惋惜。那麼,不妨我們今天就談談香港電影,在「黃金時代」的二三事。
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時代,是由邵氏影業和嘉禾影業兩家電影公司共同打造的,他們共留下了1600多部作品。在這之中,有廣為流傳的經典佳片,也有粗糙製作、只圖「快錢」的爛片,但無論哪一種作品,難以複製的時代風貌都註定它們必將成為藝術瑰寶。更何況,這1600多部電影不僅代表香港電影的巔峰,曾經還使香港電影一度成為繼好萊塢之後,世界級第二大電影產地。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東南亞觀眾都是香港電影的忠實粉絲;經由種種途徑傳播到西方的香港電影,亦能收穫一大批觀眾的好評。因此,觀眾對影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香港的電影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穩賺不賠的現象。
此外,張國榮、周潤發、王祖賢等人在日本、韓國也累積了很多粉絲。《請回答1988》中,香港電影還以畫中畫的形式出現在劇情當中;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韓國人用「長得真像王祖賢」之類的話稱讚年輕貌美的女子。
由此看來,香港電影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就連昆汀·塔倫蒂諾都是港片的忠實影迷,無論是邵氏影業的動作片還是周潤發的槍戰片,都是他的心頭好。為此,他在《落水狗》的劇本首頁列舉了對他產生巨大影響的電影人,而周潤發和吳宇森都赫然在列;由他執導的《低俗小說》、《殺死比爾》中,也不乏香港黑幫電影的影子。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所產出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成片量僅次於美國好萊塢。大衛·博德維爾是著名的美國電影學者,他曾將港片譽為「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故事」,還認為香港電影人為電影製造了「藝術技巧。」何為技巧?既是娛樂大眾的情懷。
1988年,香港電影的發行量已經超出一百遍,香港電影人正式開啟撈錢模式。那麼,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究竟有多輝煌?
李小龍去世後,香港湧現出無數個模仿他的動作明星。雖然至今都沒有成功的案例,但他的接班人成龍卻接過了票房冠軍的接力棒,正式開創了喜劇功夫片的先河。
而王晶憑藉一部《賭神》與整個嘉禾影業分庭抗禮之後,又有無數人熱衷於賭片。賭王、賭霸、賭俠、賭神......但凡與「賭」有關的詞語,香港人都用作電影名拍過作品。
程小東拍了一部《倩女幽魂》,不僅捧紅了張國榮,還掀起了拍攝古裝鬼片的熱潮。其中的女主角王祖賢,在此之後也接拍了多部鬼片。
除此之外,還有殭屍片、三級片、黑幫片、警匪片......無論哪一個題材,都會經歷一個迅速躥紅,然後被新題材取代的過程。可香港電影人總能挖掘出新花樣,拍出膾炙人口的影片。
不過,相較於同期的好萊塢,香港演員的片酬卻少得可憐。在男星當中,身價最高的當屬張國榮,可他的片酬也不過500萬港元。至於其他的演員,只能通過瘋狂接戲的方式養活自己。
那個時候,盛傳「鄭九祖」、「劉十三」、「王七組」。這是什麼意思呢——鄭裕玲同時在9個劇組拍戲;劉德華一年能拍13部電影;王祖賢一天拍過7組戲......與如今動不動就上替身、靠摳圖拍戲的明星相比,他們的工作量非常可觀。據港媒爆料,由於高強度的工作,王祖賢在拍戲的過程中突然得了胃病,還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與此同時,幕後的工作人員也非常忙碌。那個時候的香港,只要有人肯投資,就有人出來拍片,最後片子拍成了,不僅能回本,還能賺個盆滿缽滿。
因此,著名導演王家衛就憑藉大好的市場形勢,誘導臺商投資《東邪西毒》。這部文藝片幾乎請來了全港的明星,可是由於沒幾個人能看懂,最終還是撲街了。
之後,劉振偉作為王家衛的好友鼎力相助。他為了彌補《東邪西毒》造成的商業損失,又請原班人馬拍了一部《東成西就》,最終大賣特賣,這才挽回了王家衛的口碑。從此,香港影壇便有了「拿獎王家衛,賺錢劉振偉」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那時候拍戲的環境多麼惡劣,每一位電影人都很是敬業。邵氏影業的寫手能在三天之內完成一個劇本,想必這也是在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前提下創造的戰績;後來為了讓效率更高,還出現了「集體創造」的現象——新藝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為了儘快在電影市場站穩腳跟,集結了黃百鳴、曾志偉、徐克和施南生夫婦等人通宵構思劇本。
此外,徐克為了趕進度不睡覺,還要逼著其他人一起陪他拼命。不過當時的小年輕也很能吃苦,舒淇從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寫劇本,而成龍、吳宇森、李修賢等人25歲就能同時擔任導演、演員的重任。
那個時候,即便是已經榮獲了「影帝」、「影后」的演員也沒有特殊待遇,甚至還常受人擺布。拍攝《辣手神探》時,周潤發出演一場從大火中逃生的戲,導演吳宇森為了追求效果,竟然提前按了爆破按鈕。當時周潤發的頭髮都被燒焦了,跑出來直呼「丟了半條命!」可是在吳宇森面前,卻還得說一句:「吳導,剛才效果怎麼樣呀?需不需要重來一次?」
當時所有電影人都在拼命賺錢,想在1997年之前狠撈一筆。然而,沒等香港回歸,影視行業就出現了下滑的跡象。
首先,過剩的存片導致香港民眾審美疲勞,對電影的狂熱大不如前;其次,產量高了,質量難免下降,由於影片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票房一路狂跌;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盜版公司出現在市面上,流入內地的碟片基本都是盜版貨。
在這樣的狀況下,導演們拉不到投資,演員們無戲可拍,而周潤發等人只好去好萊塢發展。一段時間後,大大小小的電影製造公司關門了,成千上萬的影視從業者也消失了。
隨著《侏羅紀公園》和《泰特尼克號》的上映,香港民眾漸漸意識到西方的好萊塢早已超過本土的影視作品,因此他們徹底摒棄了對香港電影的盲目追捧。最終,香港電影一步一步走向沒落,呈現出今天的局面。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春光乍洩》正式上映,可票房卻十分慘澹;而內地首次出現了賀歲片——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亮相北京,以3600萬的好成績榮登票房觀眾寶座。
2002年,一部《無間道》給衰亡的香港電影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在內地上映。這一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問鼎內地票房冠軍榜,掀起了香港藝人「北上」的熱潮。
從這個層面來看,「港片已死」似乎存在著一定的道理。正如林燕妮曾向張國榮提出的那個問題:「你介意年華老去嗎?」張國榮如是說道:「我非常介意。作為演員,藝術生命必然是期限的,年紀大了之後在銀幕上不好看了,有何必出現呢?」
我們不知道如果張國榮還活著,是否還會演戲;但比他年長一歲的周潤發如今已經64了,卻依然是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在《無雙》中,周潤發再度用香菸點燃鈔票,然而與年輕時的他隔了整整30年的光陰。發哥老了,香港電影也老了,如今的杜琪峯遲遲沒有新作品,周星馳與張栢芝重複當年的經典動作才勉強引起一些討論;當記者問道:「你為什麼不再演戲」時,他黯然的說:「你覺得我還能演什麼角色呢?」
我想,這便是生活吧。真實的生活永遠比影片精彩,也永遠比影片艱難。不過,時光可以讓輝煌成為歷史,卻永遠抹不去幾代人的青春回憶。70後、80後、90後曾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這是我們的榮幸,也是香港電影的榮幸。大家覺得呢?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