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已死?不如談談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那些事兒

2020-12-14 雲圖娛樂

如今眾多影迷都把「港片已死」的論調掛在嘴邊,諷刺之餘,還夾雜著深深的惋惜。那麼,不妨我們今天就談談香港電影,在「黃金時代」的二三事。

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時代,是由邵氏影業和嘉禾影業兩家電影公司共同打造的,他們共留下了1600多部作品。在這之中,有廣為流傳的經典佳片,也有粗糙製作、只圖「快錢」的爛片,但無論哪一種作品,難以複製的時代風貌都註定它們必將成為藝術瑰寶。更何況,這1600多部電影不僅代表香港電影的巔峰,曾經還使香港電影一度成為繼好萊塢之後,世界級第二大電影產地。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東南亞觀眾都是香港電影的忠實粉絲;經由種種途徑傳播到西方的香港電影,亦能收穫一大批觀眾的好評。因此,觀眾對影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香港的電影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穩賺不賠的現象。

此外,張國榮、周潤發、王祖賢等人在日本、韓國也累積了很多粉絲。《請回答1988》中,香港電影還以畫中畫的形式出現在劇情當中;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韓國人用「長得真像王祖賢」之類的話稱讚年輕貌美的女子。

由此看來,香港電影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就連昆汀·塔倫蒂諾都是港片的忠實影迷,無論是邵氏影業的動作片還是周潤發的槍戰片,都是他的心頭好。為此,他在《落水狗》的劇本首頁列舉了對他產生巨大影響的電影人,而周潤發和吳宇森都赫然在列;由他執導的《低俗小說》、《殺死比爾》中,也不乏香港黑幫電影的影子。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所產出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成片量僅次於美國好萊塢。大衛·博德維爾是著名的美國電影學者,他曾將港片譽為「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故事」,還認為香港電影人為電影製造了「藝術技巧。」何為技巧?既是娛樂大眾的情懷。

1988年,香港電影的發行量已經超出一百遍,香港電影人正式開啟撈錢模式。那麼,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究竟有多輝煌?

李小龍去世後,香港湧現出無數個模仿他的動作明星。雖然至今都沒有成功的案例,但他的接班人成龍卻接過了票房冠軍的接力棒,正式開創了喜劇功夫片的先河。

而王晶憑藉一部《賭神》與整個嘉禾影業分庭抗禮之後,又有無數人熱衷於賭片。賭王、賭霸、賭俠、賭神......但凡與「賭」有關的詞語,香港人都用作電影名拍過作品。

程小東拍了一部《倩女幽魂》,不僅捧紅了張國榮,還掀起了拍攝古裝鬼片的熱潮。其中的女主角王祖賢,在此之後也接拍了多部鬼片。

除此之外,還有殭屍片、三級片、黑幫片、警匪片......無論哪一個題材,都會經歷一個迅速躥紅,然後被新題材取代的過程。可香港電影人總能挖掘出新花樣,拍出膾炙人口的影片。

不過,相較於同期的好萊塢,香港演員的片酬卻少得可憐。在男星當中,身價最高的當屬張國榮,可他的片酬也不過500萬港元。至於其他的演員,只能通過瘋狂接戲的方式養活自己。

那個時候,盛傳「鄭九祖」、「劉十三」、「王七組」。這是什麼意思呢——鄭裕玲同時在9個劇組拍戲;劉德華一年能拍13部電影;王祖賢一天拍過7組戲......與如今動不動就上替身、靠摳圖拍戲的明星相比,他們的工作量非常可觀。據港媒爆料,由於高強度的工作,王祖賢在拍戲的過程中突然得了胃病,還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與此同時,幕後的工作人員也非常忙碌。那個時候的香港,只要有人肯投資,就有人出來拍片,最後片子拍成了,不僅能回本,還能賺個盆滿缽滿。

因此,著名導演王家衛就憑藉大好的市場形勢,誘導臺商投資《東邪西毒》。這部文藝片幾乎請來了全港的明星,可是由於沒幾個人能看懂,最終還是撲街了。

之後,劉振偉作為王家衛的好友鼎力相助。他為了彌補《東邪西毒》造成的商業損失,又請原班人馬拍了一部《東成西就》,最終大賣特賣,這才挽回了王家衛的口碑。從此,香港影壇便有了「拿獎王家衛,賺錢劉振偉」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那時候拍戲的環境多麼惡劣,每一位電影人都很是敬業。邵氏影業的寫手能在三天之內完成一個劇本,想必這也是在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前提下創造的戰績;後來為了讓效率更高,還出現了「集體創造」的現象——新藝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為了儘快在電影市場站穩腳跟,集結了黃百鳴、曾志偉、徐克和施南生夫婦等人通宵構思劇本。

此外,徐克為了趕進度不睡覺,還要逼著其他人一起陪他拼命。不過當時的小年輕也很能吃苦,舒淇從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寫劇本,而成龍、吳宇森、李修賢等人25歲就能同時擔任導演、演員的重任。

那個時候,即便是已經榮獲了「影帝」、「影后」的演員也沒有特殊待遇,甚至還常受人擺布。拍攝《辣手神探》時,周潤發出演一場從大火中逃生的戲,導演吳宇森為了追求效果,竟然提前按了爆破按鈕。當時周潤發的頭髮都被燒焦了,跑出來直呼「丟了半條命!」可是在吳宇森面前,卻還得說一句:「吳導,剛才效果怎麼樣呀?需不需要重來一次?」

當時所有電影人都在拼命賺錢,想在1997年之前狠撈一筆。然而,沒等香港回歸,影視行業就出現了下滑的跡象。

首先,過剩的存片導致香港民眾審美疲勞,對電影的狂熱大不如前;其次,產量高了,質量難免下降,由於影片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票房一路狂跌;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盜版公司出現在市面上,流入內地的碟片基本都是盜版貨。

在這樣的狀況下,導演們拉不到投資,演員們無戲可拍,而周潤發等人只好去好萊塢發展。一段時間後,大大小小的電影製造公司關門了,成千上萬的影視從業者也消失了。

隨著《侏羅紀公園》和《泰特尼克號》的上映,香港民眾漸漸意識到西方的好萊塢早已超過本土的影視作品,因此他們徹底摒棄了對香港電影的盲目追捧。最終,香港電影一步一步走向沒落,呈現出今天的局面。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春光乍洩》正式上映,可票房卻十分慘澹;而內地首次出現了賀歲片——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亮相北京,以3600萬的好成績榮登票房觀眾寶座。

2002年,一部《無間道》給衰亡的香港電影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在內地上映。這一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問鼎內地票房冠軍榜,掀起了香港藝人「北上」的熱潮。

從這個層面來看,「港片已死」似乎存在著一定的道理。正如林燕妮曾向張國榮提出的那個問題:「你介意年華老去嗎?」張國榮如是說道:「我非常介意。作為演員,藝術生命必然是期限的,年紀大了之後在銀幕上不好看了,有何必出現呢?」

我們不知道如果張國榮還活著,是否還會演戲;但比他年長一歲的周潤發如今已經64了,卻依然是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在《無雙》中,周潤發再度用香菸點燃鈔票,然而與年輕時的他隔了整整30年的光陰。發哥老了,香港電影也老了,如今的杜琪峯遲遲沒有新作品,周星馳與張栢芝重複當年的經典動作才勉強引起一些討論;當記者問道:「你為什麼不再演戲」時,他黯然的說:「你覺得我還能演什麼角色呢?」

我想,這便是生活吧。真實的生活永遠比影片精彩,也永遠比影片艱難。不過,時光可以讓輝煌成為歷史,卻永遠抹不去幾代人的青春回憶。70後、80後、90後曾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這是我們的榮幸,也是香港電影的榮幸。大家覺得呢?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港片已死?吳鎮宇、張智霖:香港回歸了,它應該叫中國電影
    拍攝《拆彈專家》的邱禮濤這兩年堪稱最高產的香港導演,這次他再度帶著自己的新作《洩密者》回歸,警察、綁匪、商業大佬,一場迷案在電影中上演,該片延續了港片一向的節奏快、反轉多、人物特徵明顯、矛盾衝突較多等特徵,被稱「最純正港片範兒」,目前正在全國上映中。
  • 香港電影:後港片時代
    01港片已死這句話應該已經無法找到出處。港片本土,票房的下滑確實觸目驚心,純港片的票房從幾十萬到幾百萬港元之間,能過千萬票房的,都叫做大賣,排行榜更早已被西片攻陷,甚至在2011年,一部來自臺灣的電影《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以6186萬的票房成績登頂華語冠軍,直到五年後的2016年,《寒戰Ⅱ》才以6680萬的票房數字問鼎並奪回寶座,算是維護了港片的榮光。
  • 是他們創造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4月14日,一年一度的金像獎典禮在香港舉行。一個月前,幾組拍攝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人老照片在網上瘋傳。照片中的那些當年的青澀面孔,在八十年代成為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中堅力量。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為攝影師盧玉瑩,當時的這組找發在了已經停刊的香港《電影雙周刊》上。
  •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其實上世紀8、9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那段港片的黃金時代,它的根基都在臺灣。甚至可以說,是臺灣電影市場養活了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很多人對這一點都不太了解,香港電影在最鼎盛的那些年,暢銷包括臺灣在內的整個東亞乃至東南亞地區,甚至在日本、韓國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的票房都非常高。
  • 香港影帝大集結的這部電影能不能拯救「港片已死」現狀?
    本周要說的另一部電影是來自香港導演王晶的《追龍2:賊王》。雖然王晶被戲稱為「爛片之王」,但是他個人在電影創作方面的極度個人化風格也收穫了一大票粉絲。這次的故事講述了悍匪龍志強,在香港回歸前,趁香港英政府不作為,而屢犯巨案,先後綁架富豪利家及雷家之長子,勒索超過二十億元,事主怕被報復, 交贖款後都不敢報警。中國公安部極為關注,與香港警方合力,派香港警員何天臥底潛入龍志強犯罪團夥,發現他正策劃綁架澳門富豪賀不凡,最終陸港警察合力勇擒龍志強,救出賀不凡。
  • 2018香港電影不完全報告:港片其實還沒死
    「港片已死。」這句話不知道喊了有多少年了,香港電影真的死了嗎?還沒有。2018年,多部港片在內地市場拿到數以億計的票房成績,其中包括像《無雙》這樣口碑超出預期的作品。那香港電影開始復興了嗎?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香港電影正處在一個「奮死求生」的狀態。1.香港人已不愛看港片?2018年香港電影市場票房排行榜出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結果,最賣座的10電影全都是引進片,沒有任何一部港片進榜,甚至也沒有一部內地製作發行電影。
  • 2019年香港電影總結:港片未末日,古天樂宇宙逆改天命
    當港片重新煥發「港味」,就連好萊塢大片也被比了下去。①拯救港片的「古天樂宇宙」香港導演王晶在2017年接受「梨視頻」採訪時說過一句很令人傷感的話。「我覺得早就沒有香港電影了,只有華語電影,純香港電影根本活不下去。」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在我們80,90年代,香港的電影,電視劇是一個黃金時代。其中最能代表香港電影的要數當時被稱為「雙周一成」的周星馳,周潤發,成龍。只要有這三個人,票房就又保障,可以說他們是票房靈藥。1.年輕時代的成龍拍電影可以說就是在玩命,很多危險鏡頭基本都是自己親自去做,非常敬業。比起現在的很多流量明星一場戲下來幾十個替身來說已經是無人能及,而且都是危險鏡頭自己親自上,說他是80,90年代一個電影的標杆一點也不過分,也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奠定基礎。代表作品:《A計劃》,《警察故事系列》,《快餐車》,《城市獵人》,《蛇形刁手》等等。
  • 香港一部電影一座城 細數記憶中的那些港片地名
    在光影中穿梭在香港大街小巷 時長:01:52 來源:電影網 看經典港片品遊香港 在光影中穿梭在香港大街小巷收起
  • 他沒能拍出的電影,竟然埋葬了港片黃金時代的秘密!
    香港總說一句話,叫「連張國榮也要等10年」。,但此言委實不虛。1977年,張國榮出道之初,唱片賣得並不怎麼好。媒體嘲笑他的嗓音,賣家把他的專輯按一元的價格甩賣,歌唱事業受挫。1978年,被公司「賣豬仔」,拍了《紅樓春上春》。 作為演藝新人,張國榮希望有更多露臉機會,到了劇組才知是脫片。
  • 港片已死?看完《使徒行者2》再下結論!
    那是新時期港片的「黃金時代」。可惜好景不長,很快隨著投資方的縮減、經濟發展的不景氣、老一代演員的相繼退場和新演員難以撐起重任,再加上香港與大陸的政策合作,使得港片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時隔多年以後的2014年,當沉寂已久的香港影視界憑藉著TVB的年度力作《使徒行者》,再度引發大陸觀眾的關注熱潮,港片似乎也看到了希望。當年的那部《使徒行者》電視劇火到什麼程度呢?總播放量超過了24億,而這還不是在無線網比較迅捷的這兩年,是在2014年。
  • 2019年,港片回歸?最全香港電影表,你最期待哪一部
    2019年還有什麼爆款港片嗎? 小編今天爆肝整理備受期待的2019年港片片單。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在哀嘆港片已死,但不斷湧現的新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了港影的頑強生命力。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我們還回得去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金庸武俠小說的流行,香港電影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段時間被稱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我們熟知的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等港星,都是從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中走進大陸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的。
  • 17位電影人談港片輝煌衰敗:只要不消失就行
    又一年金像獎落幕,從1982年成立至今,觀眾似乎透過金像獎見證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興衰蛻變。其中不乏《英雄本色》、《賭神》等一系列佳作,卻也經歷了香港回歸之後港片的低潮,當然,偶爾也有回潮,比如被視為再崛起標誌的《無間道》。不同於上屆金像獎《一代宗師》成最大贏家,本屆金像獎提名及獲獎的影片在口碑和市場上的反響一般。
  • 張國榮沒能拍出的那部電影,埋葬了港片黃金時代的秘密-虎嗅網
    電影女主,是陳百祥的老婆黃杏秀。出品方是「思遠影業」,其幕後老闆和影片監製,就是日後連任5屆金像獎主席,有「香港電影教父」之稱的吳思遠。「教父」二字,可不是白叫的。香港影史上,吳大佬是承上啟下的人物。承上,直追邵氏一脈榮光,啟下,他是港片黃金時代的開拓者。1966年,吳思遠進入邵氏「南國實驗劇社」編導科。
  • 電影人眼中的香港電影:純港片漸少 合拍片當道
    電影人眼中的香港電影 純港片漸少合拍片當道 時長:03:45 來源:電影網近幾年來,針對香港電影的爭議不斷,有人說它已死,也有人認為它依然充滿情懷。近日,電影網也就這個問題對甄子丹、鄭伊健、黃百鳴等資深影人進行了專訪,請身處香港電影圈中心的他們,談談自己眼中香港電影的現狀。
  • 《今日影評》評《反貪風暴4》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已過
    中新網4月10日電 《反貪風暴4》在全國院線熱映中,電影上映6天拿下4億,市場表現不錯,從口碑上看卻依舊存在爭議。在香港電影市場持續走低的情況下,電影《反貪風暴4》是否是一針強心劑,而現今的香港電影又能否在夾縫中求生呢?
  • 「飲歌」香港電影音樂會將在京奏響 港片撩動70、80華人少年夢 |...
    「飲歌」香港電影交響音樂會將於4月1日在北京奏響,以大銀幕和大交響樂團方式,致敬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現場照據悉,音樂會所選影片和曲目兼顧武俠、警匪和愛情片,以「經典影片,經典曲目、經典偶像」重燃70、80一代的港片記憶。
  • 曾經耀眼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我們還能看到嗎?
    在50~60年代,電影公司邵氏兄弟和電懋集相互爭奪香港電影的話語權,最終以黃梅調類型電影的勝利,成功登上香港電影霸主的寶座,之後便開始大刀闊斧的推出新派武俠電影,開啟武俠片大炒,可以說是成績斐然。
  • 他不會說粵語,卻撐起了整個港片的黃金時代!
    近十年來,尤其是在《投名狀》之後,李連杰的電影作品不算很多,而且擔綱主角的幾乎沒有,評分也都不算太高,讓人實在懷念他黃金時代的樣子。當時,成龍和李連杰雙峰並峙,有都喜歡的,也有喜歡其中一個的,不過李連杰有個加分項,就是他是從大陸過去香港發展的。大夥算是他的「娘家人」,看他在港片裡大展身手,也是一種神往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