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處事「不動心」?

2020-12-19 讀經論道

今天我們繼續品《孟子·公孫丑》。

有一天公孫丑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有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也就是如果齊王請老師當卿相,老師仁政的理想得以推行,那麼您的功業將不異於霸王之君,這樣您動心嗎?

這裡要重提一下前面的內容,孟子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來到齊國,是因為孟子審時度勢,認為在當下戰火紛飛的亂世,以齊國的國力、土地和人口如果能夠推行自己主張的仁政,那麼將事半功倍,天下有望回歸正統。

但此時,齊王還沒有接受孟子的主張,所以作為弟子的公孫丑就好奇的提出個如果,來看看孟子動不動心。

孟子回答他:「否!我四十不動心。」

孟子說在我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動心了。

這裡也就引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動心。

什麼是「不動心」?

如單純從這段文字字面去看,孟子所謂的「不動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沒有動心」。

好比單位空出來一個領導的職位,此時你又恰恰是最佳人選,那麼你想不想幹?只要有想的念頭,那麼就叫動心。

那如此來分析,如果說齊王真的要拜孟子為相,那孟子會不動心嗎?

顯然不會啊,因為孟子來齊國的目的就是要拜相為政,推行自己仁政理念的。

可孟子說「不動心」,所以孟子所謂的「不動心」絕對不是我們平日裡說的「不心動」那麼簡單。

那麼孟子所謂的「不動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從古至今,各家學派其實都對這個「不動心」非常的動心,都在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不動心」。

比如最為典型的就是宋明時期的理學,理學的心性本體論以及其一切功夫學養其實便都是圍繞著「不動心」這個概念展開的。

但絕大部分理學家的方向是靜坐觀心,只管內求體悟,強行刻念制欲。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念欲是心性本能的發用,如何能夠強行讓其停止?況且有了一個時刻刻念制欲的念頭,這本就又是一念,這一念又該如何應對?

第二,一味靜坐觀心,似乎心靜如水,心已不動,但那不是真不動,而是因為無事可動,若此時突然來了事情,功夫多半瞬間便瓦解了。

所以,理學後期的乏力和無用也就這麼衍生出來了。

相比之下,理學的分支心學就好了很多,比如《傳習錄》記載陽明先生曾對孟子和告子的「不動心」進行過如下總結:「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告子的「硬把捉」就好比理學的強行刻念制欲,這是陽明先生對於告子的個人看法,至於事實怎樣,此處暫不考究,但至少孟子是認為「告子先我不動心」。

而陽明先生說「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要知道孟子自小孟母三遷求學,孟子本人又周遊列國,接觸過形形色色的遊客學者,歷經波折卻始終堅守孔門仁道,到了四十歲才做到了「不動心」。

所以,孟子的「不動心」用陽明心學的概念來講是「事上練」出來的,比起理學家們的靜坐空談,可是貨真價實的多。

我們可以回想,孔子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就與孟子的經歷和修養十分相似了,三十歲立志,經歷社會的風雨,到了四十歲了也算是活明白了,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幹什麼了,所以也就沒有疑惑了。

沒有了對人生的疑惑,「心」還會輕易「動」嗎?

但問題又來了,既然強行止念制欲是不合理的,那麼孟子的老師子思以及師爺曾子一以貫之傳承下來的孔門心法又該如何解釋呢?

比如《大學》中講:「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這第一步「知止」豈不與前面陽明先生所述「硬把著」是一個意思了嗎?

這裡我們不妨借來隔壁佛家的心性觀點來增進理解。

其實不論儒家、佛家、道家還是什麼學派,都需要在心性管控的岔路口進行一個選擇,一條認為人可以強行止住念頭,而另一條則認為人止不了念頭。

這也就導致學術分了家,其實所謂「止」也好,「無」也好,包括佛家的「空」也好,並不是指絕對意義上的徹底斷滅。

人的念頭就好比是洪水,川流不息,想要治理洪水,要靠引流,而不是堵截。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曾說過:「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人的念頭和意識是停止不住的,所謂的「止住」、「不動」的是心體本源,一呼一吸為一念,一念三千,讓各種念頭從心中流過,不受到牽扯,來即來,去即去,心還是原本那個心,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好比我們早晨一睜眼,心中空空蕩蕩,但人們往往是保持不住的,轉念間工作上的煩心事就來了,滯留在心中走不了了。

吃早飯也想,上班路上也想,人在吃飯走路,心卻不在,這就叫心體有滯,也就是「動心了」。

而應該怎麼做呢?

念頭一起一落,過去就過去了,吃飯就吃飯,走路就走路,心中隨來隨去,坦坦蕩蕩,六祖所謂「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當然不是說走路或是吃飯的時候就不能思考問題,思考本身也是一事,把它按照一事來對待,思考就認真思考,想明白就讓它過去,若暫時想不明白,就先不想,合適的時候再繼續想,而不是滯留心中成為雜念。

所以無論幹什麼,心都穩穩待在本位,所謂「知止而後能定」,「止」的不是念頭本身,而是「心」。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回頭去品孟子的心理,那便是拜相自然開心,不拜相也不灰心,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心中坦坦蕩蕩。

這也就是孟子所謂「不動心」的意思了。

這裡要注意,「不動心」是一種功夫境界,是在靜與動、有事與無事之間不迎不拒,修行而來的,不可走上執著於境界而忽略了功夫的錯誤路線。

那麼這個功夫具體怎麼來做呢?

其實公孫丑也有類似的疑問,這一點我們下次再論。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核心思想:如何做到不動心?
    抵制住誘惑,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內不動心,是成大事的第一步。一旦動心,欲望和情緒如猛獸襲來:岸上獅子,樹上毒蛇,河裡鱷魚,你抓住樹枝,掉在半空,悔之晚矣。而不動心能讓我們內心安定,智慧湧現,成就大事。
  • 《孟子》:動心與不動心之間
    孟子所說的不動心,歷來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一個焦點,我們現在不從理論的角度來闡釋,只是就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同樣是四十歲,孔子曾經說「四十而不惑」,孟子也說「不動心」。如此看來「不動心」與「不惑」有相通之處。孔子到了七十歲,又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另一番景象。以我們對「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認為孔老夫子是動心了,而且還動得很厲害,想怎麼動就怎麼動。
  • 孟子四十不動心,而孔子六十才做到耳順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公孫丑上)《論語》說孔子「六十而耳順」,即聽好話、賴話都不動心,那麼相比於孟子的「四十不動心」還是差很多,「亞聖」之說不一定符合事實。而告子先於孟子做到了不動心,有道的人名氣不一定大,由此可見一斑。
  • 王陽明的「不動心」,指的究竟是什麼?
    其中有兩次來自《傳習錄》,而且是在解釋孟子和告子對於「不動心」的區別。第三次,來自於陽明大弟子錢德洪寫的《徵宸濠反間遺事》,文中引用陽明先生談到不動心的話。由此可以看出,陽明先生自己並沒有專門提到「不動心」的概念,他不過是闡釋孟子的「不動心」而已。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不動心的哲學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公孫丑問孟子:老師!假使齊宣王請你當卿相,你的理想就可以實現了。
  • 處事最為坦蕩的3星座,為人實在,能做到問心無愧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複雜的,要做到毫無雜念,就一定要坦然相對,不要用虛偽的假面具,去對待別人,實在的人,總是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欣賞,他們做事從不會表裡不一,處事最為真誠,可以說是無愧於心的,下面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處事最為坦蕩的3星座,為人實在,能做到問心無愧。
  • 如何運用佛法智慧,面對人生毀譽得失而不動心?
    由於香港是一個言論自由之地,任何階層、任何媒體、任何人士,均可發表意見及批評;唯此等言論,卻時有偏頗,既不求真,亦不求準,甚至是蒙昧良心,違背社會公德,失實報導,令人心寒。若身為當事人,面對如此狀況,該如何對應?
  • 莊子:做到處事不驚,不亂於心,不困於情,有3個秘訣
    第39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做到處事不驚,不亂於心,不困於情,有3個秘訣莊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得道有什麼好處呢?《莊子》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一個人能做到處事不驚,不亂於心,不困於情,有3個秘訣。1、理:通達於萬物變化之理。天下萬物的變化規律,就是「理」。
  • 孟子:想"不動心"先"養勇" 「浩然之氣」由心著手
    原標題:孟子:想"不動心"先"養勇" 「浩然之氣」由心著手  ■傅佩榮   儒家談人生,首重修養。在這方面,孟子的體驗可謂深刻。他描述自己如何做到「不動心」,並且培養了「浩然之氣」,還指點了人心修養的具體步驟。這些體悟與見解,對今人而言,仍不失啟思。
  • 孟子:想"不動心"先"養勇" "浩然之氣"由心著手
    他描述自己如何做到「不動心」,並且培養了「浩然之氣」,還指點了人心修養的具體步驟。這些體悟與見解,對今人而言,仍不失啟思。  孔子之後一百多年,到了戰國時代中期,出現了孟子。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為代表,因此孟子學說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司馬遷在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指出兩點:一、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二、他在學習孔子學說方面,達到「道既通」的境界。
  • 王陽明的不動心功夫怎樣修煉的?佛系青年的「不動心」有何新意
    王陽明的不動心功夫尤其為人稱道,值得研究。他一生建立不朽功業,特別是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更顯示了王陽明不動心功夫的厲害。我們學到後,肯定特別有助於提高工作水平和提升生活質量。王陽明修煉方法是什麼呢?有一個故事。公元1496年,王陽明參加會試落選。旁邊有很多人落選後嚎啕大哭。王陽明一臉的平靜,無動於衷的樣子。
  • 寧王之亂王陽明如何做到處事不驚,原來是運用水的智慧
    說起明朝超級牛人王陽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縱觀他的一生可謂是曲折離奇又跌宕起伏,多次險象環生又次次化險為夷。他追求聖人之道,生性豪放豁達,以社稷百姓為重,又常常得罪朝中權貴,屢遭貶抑,飽受輾轉飄泊之苦。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大智慧可以做到這種境界呢?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其間充滿了水一般的智慧。
  • 做到這三點,說明金牛座男人開始對你動心了!
    做到這三點,說明金牛座男人開始對你動心了!金牛座的男生與自己的星座名字十分貼合,他們的性格宛如默默耕耘,踏實有勤勞的老牛,他們的留給人的形象也是如此,俯身躬耕,默默收穫。另外一方面,金牛座是一個與金融有關係的星座。
  • 西方哲學中的東方精神「不動心」和「追求快樂」
    歐洲偉大的皇帝亞歷山大死後,富有東方精神的斯多葛主義與伊壁鳩魯主義就進入了歐洲,這兩個哲學思潮都帶有很強的東方精神,前者強調「不動心」,被腓尼基商人芝諾引進到歐洲文明的中心雅典;後者追求快樂,主張「信命」觀,被歸隱哲人伊壁鳩魯開創;兩股思潮產生於公元前310年左右,由於迎合了當時社會戰亂中人們祈求心靈安寧的心理
  • 王陽明心學之二:讓自己不動心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你先動心
    解決一件事或者是一個人當然首先要自己不動心,但最好的取勝之道是讓對方先動心。只有對方動心了,你才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然後調整自己的心來適應或者是排斥對方的心。如何讓別人動心?平定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是王陽明人生中的一大功績,也是讓別人動心的心學力量的展示。
  • 生活中你是個怎樣的人,該如何提高為人處事的能力
    當今社會,「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一個人為人處事的能力,可以讓他在這個社會上更加平順。關於「為人」和「處事」,要先做到「為人」,之後再去提高「處事」的能力。為人要善,古人云:「上善若水」。善則長存,善則心安,善有善友。
  • 喬峰為什麼對貌美的馬夫人不動心?
    有網友會說, 要是喬峰一開始對馬夫人動心,不僅僅能得到一位美女的感情,自己的真正身世也不會被公布,不會弄得人人皆知。而且,馬夫人有心機、有手段,做事夠狠夠乾脆,這樣的女人在事業上肯定能幫到自己。說到這裡,很多人就不明白,喬峰為什麼對貌美的馬夫人不動心?
  • 曾國藩:為人處事說到底就一個字,但是卻沒幾個人能做到!
    所以如果我們想在世間成就一番事業,那麼為人處事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為人處事想要周全的關鍵就在於能否看清事情的本質,也就是曹雪芹所說的世事洞明。曾國藩作為晚清一代名臣,文人跨馬領兵,平定太平天國。「處人處事之所以不當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細周知,表裡洞徹,則處之自有方術矣!吾之所以不能周知者,以不好問,不善問耳。」--- 《曾國藩日記》釋義:所有為人處事中的不當之處都是由於對事情的本質不明確。
  • 為何越來越多越南女孩,對40歲中國男人動心?主要有這3個原因
    為何越來越多越南女孩,對40歲中國男人動心?主要有這3個原因為何越來越多的越南女孩會對40歲中國男人動心呢?主要有這三個原因,一起來聽聽越南女孩怎麼說,中國男生在眾多外國人眼裡其實都是比較受歡迎的。那些40來歲的中國男人都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在為人處事上也更加圓滑聰明,最重要的是40歲左右的男人都有一定經濟基礎,嫁過來就能享受現成的。想必經濟基礎也是大多數女性都很在意的一點吧,對於這件事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 光明時評:「科學守門人」要有「道德上的不動心」
    康德在談論「德行」時指出,「德行必然預設為不動心」。為人處世,只有為捍衛道德原則而抵擋住外部的壓力和誘惑,科技期刊工作者才能當好篩選論文的「伯樂」。科技期刊界的「伯樂」多了,他們以「道德上的不動心」捍衛科學精神,才是院士專家們所希望的「科學守門人」。  「科學守門人」做到「道德上的不動心」,要深耕期刊質量,在論文質量上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