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中的東方精神「不動心」和「追求快樂」

2020-12-04 文眼看世界

歐洲偉大的皇帝亞歷山大死後,富有東方精神的斯多葛主義與伊壁鳩魯主義就進入了歐洲,這兩個哲學思潮都帶有很強的東方精神,前者強調「不動心」,被腓尼基商人芝諾引進到歐洲文明的中心雅典;後者追求快樂,主張「信命」觀,被歸隱哲人伊壁鳩魯開創;兩股思潮產生於公元前310年左右,由於迎合了當時社會戰亂中人們祈求心靈安寧的心理,迅速傳遍了歐洲大地。

那麼,「不動心」哲學與「追求快樂」哲學具體如何呢?一起來看!

「不動心」

「不動心」是斯多葛主義堅持的觀點,由芝諾提出,他認為人可以不動心的忍受失敗,經歷磨難。「不動心」哲學是一種哲學上的決定論,也有些類似於東方的宿命論或佛教中的「四大皆空」。其堅持的觀點就如同叔本華說的個人意志對普遍意志的爭鬥是徒勞無益的一樣,斯多葛主義同樣認為,生存競爭是如此無望地抵達必敗的命運,只有「不動心」才是對待生命唯一合理的態度。假使勝利是不可能,我們就得對一切不屑一顧,安寧的秘訣不在於我們的行為提高到同我們的欲望相等,而在於將我們的欲望降低到同我們的行為相等。對此,羅馬的斯多葛信徒塞涅卡說:「假使你佔有了全部還覺得不滿足,那即便你擁有了全世界,但你還是個苦惱的人」。

「追求快樂」

「不動心」哲學出現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統領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後來有一個叫伊壁鳩魯的人認為,人是個七情六慾的動物,要做到對凡事徹底的「不動心」是不可能的,生活在塵世,只有快樂——不必是感官快樂——才是生活和行動之唯一可設想且十分合理的目的。他說,大自然驅使各個有機體以自身的利益高於其他一切利益,我們切勿逃避快樂,而是必須得選擇快樂。

但需要指出的是,伊壁鳩魯主義並不是縱樂主義,伊壁鳩魯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精神的樂趣,把它看得遠遠高於感官的愉悅,他尤其忌諱那些給靈魂帶來刺激或擾亂的快樂,他所追求的是一種使靈魂得到安寧和平靜的內在快樂。為了不讓世人誤解「快樂」哲學,他提出,快樂不應求之於世俗的意義,它應該求之於「悠靜」,一種鎮定、平和,心境之舒泰的精神快樂。他還制定了一個規定:信仰伊壁鳩魯主義者,從不參與人事。

無論是芝諾的「不動心」,還是伊壁鳩魯的「追求快樂」,都是講一個人,雖然處於屈辱或艱難的境地,比如做了奴隸,仍可通過內心的修煉得到幸福。不過佔據上風、影響更廣的還是斯多葛派哲學,它所倡導的堅忍淡泊的人生態度,不僅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已是羅馬皇帝的馬可·奧勒留,使他寫出了著名的《沉思錄》,還極大了影響了奴隸出身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更影響了後來的哲學家兼歷史學家、詩人——盧克萊修。

盧克萊修從斯多葛派哲學中學到了很多精華,進而把它轉化為了一種略帶無情的唯物主義,而且把以上兩種哲學觀點很好的糅合到了一起,當時羅馬民間興起的天堂地獄的教義,他竭力反對,不承認有神。他認為靈魂、心靈和人的形體一同演化,形體生長心靈也生長,形體痛苦心靈也痛苦,形體死亡靈魂也跟著死亡,什麼也不存在。除了原子、空間、永恆的規律(進化與衰滅)以外,一切都將消散。這些觀點可以通過他寫的詩為證:

無有能常住,萬物在流行。

些些相累積,物物因以生。

直待人識之,呼之以某名,

徐徐彼物化,所名不復存。

盧克萊修和伊壁鳩魯都認為,國家和個人一樣,也會慢慢的生長繼而衰弱直至死亡。面臨戰爭和不可避免的死亡,我們沒有別的智慧,只有「悠靜」,即「此心泰然以觀萬物」。

相關焦點

  • 借海德格爾聊聊西方哲學和東方文化
    西方哲學擅長思辨,思辨的好處是能夠把道理說的非常清楚,不會含糊其辭,缺點是比較繁瑣枯燥。很多人讀到西方哲學就頭大,然後就說他們整天就知道思考一些無聊的東西,有什麼用!還是東方文化好,言簡意賅,老百姓都能看懂。但我想說的是,東方文化是簡單直接,但老百姓都能看懂就未必。
  • 西方哲學史之古羅馬時期的哲學!
    前一陣哲學詩畫發布了西方哲學中的古希臘哲學,今天咱們繼續分享西方哲學史中的古羅馬時期哲學。1,盧克萊修盧克萊修盧克萊修是古羅馬時期哲學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無不能變為有,有不能變為無。我們所有的幸福追求都在於擺脫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得到精神上的安寧和心情的恬靜。代表名句: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 西方哲學被中國哲學甩下十條街:莊子與叔本華的比較
    偶然看到了叔本華的《論孤獨》,於是去圖書館借來了他的兩本書,《人生的智慧》與《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在看的過程中,總會有與《莊子》進行比較,比較的結論則是:西方哲學被中國哲學甩下十條街。叔本華和莊周對人生的基本看法相同,認為人生在整個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形態繁多的痛苦,是一個一貫不幸的狀況。但是在解決辦法上卻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叔本華認為,人生要獲得幸福,重要的不是增加快樂,而是減少痛苦,幸福不是用快樂的多少而是用痛苦的多少來衡量。
  • 《西方哲學史》可以告訴我們怎樣追求幸福!
    古希臘文明代表的小國寡民和公民政治倒戈,政治地位的喪失使人們感到改變歷史和社會大環境的空想性;取而代之的是疆域遼闊的羅馬帝國,迎來的是在共同體中支配個人生活的無力感。這些帝國的不斷更替,文明夾雜著戰爭,人類歷史不斷繁衍,隨著時代的進步,生命的高貴,指導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的倫理哲學也應運而生,引導著人類不斷追求更高的文明境界和更遠的美好生活。
  • 「西方哲學」哲學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涉及智慧的學問,而這樣的學問是需要長期的磨鍊才能掌握的,學哲學是一個漫長的精神歷練過程。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認為絕對精神的發展歷程最初是從東方哲學開始,經過印度哲學、西亞哲學和埃及哲學,走到了古希臘哲學。
  • 中國哲學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從黛玉葬花和苔絲殺鳥中,可以看出!
    中國哲學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西方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不行就打仗,就改造和徵服自然。事實上,我們讀過的名著中,早已經埋藏著答案了。在名著《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小姐迷路了,躲在森林裡。一場大風大雨過後,好多小鳥被吹下來受了傷,奄奄一息。
  • 東方和西方的哲學思想對政治的影響
    現代西方社會的哲學觀已背離了西方哲學的初衷。他們所崇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等等信仰,在他們一次次對外戰爭中已經消失殆盡。現在西方思想充滿暴力,叢林法則是最高指導思想。民主人權只是對他們自己有效,別的族類可以隨意殺戮,人家財富可以隨意搶劫。你不服從我的意志,我就消滅你。
  • 「西方哲學」學習哲學不可以賺錢,學習哲學有什麼用?
    我從來就不覺得,學好哲學與經好商、當好官有什麼直接的因果關係,哲學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可以讓你在商場上財源亨通,在官場上飛黃騰達。美國有一個哲學家詹姆士曾經說過:「哲學不能烤麵包!」他的意思是說,哲學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實際利益。這一點,其實早在哲學產生之初就已經被註定了。當我們以為學習哲學可以在這些實際的方面有所用處時,我們已經不配談論哲學了。
  • 偉大的中國哲學精神之一:求道!
    求道是一種哲學精神,中國古代先哲在求道和問道的道路上,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良好範本。具體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1,中國哲學的核心——道道,是中國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聞道,求道,既是中國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儒家對道的追求熱情,以其創始人孔子的一句話概括,「朝聞道,夕死可矣。」
  • 學好西方哲學,先學五門外語
    今天分享得到直播,傅佩奇老師的的西方哲學課 !第一、學習西方哲學,對照國學有什麼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中西方優點缺點。第二、如果你不學西方哲學,你對於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笛卡爾、馬克斯、尼採這些人,了解說過許多話,有含義的,為什麼這樣說?說得對不對呢?
  • 淺談中西方哲學的區別
    最近總在談哲學,勸說身邊的朋友也去嘗試了解哲學,接近哲學,或許會喜歡哲學。有人就問了,哲學深奧、晦澀,哲學書籍語言拗口,不知所云,讀起來沒法產生興趣啊!總之哲學離我們太遠太遠,和我們的生活毫不相關嘛!和我們所想要的事業成功、快樂幸福好像也沒什麼關係吧!
  •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在哪裡?
    在文藝復興後的西方世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無論是化學還是物理還是生物抑或是數學、地理,歷史;他們所能授予的最高榮譽和標識叫做PHD。這PH的含義就是哲學或哲人。西方把人類的知識統分成兩類,一類是哲學,一類是藝術,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授予的都是哲學學位。詩歌和文學,語言等授予的都是藝術類學位;中文把PHD。
  • 東方哲學存在的迷蹤足跡
    沒有道家哲學這個母體,就不會誕生曾經讓西方望塵莫及的科技水平。文化自信維繫著哲學的自信。在精神和物質這一對陰陽之中,社會的發展是依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一太極和諧共存而發展起來。用道德精神構築民族的靈魂,用精神文明建設引領物質文明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就是一種正確的哲學觀。
  • 西方哲學中的幾個問題揭示:重視科學和邏輯,貶低心靈和肉體!
    西方哲學中的幾個問題,想提高人生智力?最好看看!都哪幾個呢,請看:1,前提和理由的關係把前提和理由嚴格區別開來,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前提,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和載體,而理由則是事物成其為自身的內在原因。
  • 西方的「哲學」與中國的「道」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要說哲學和道的區別,先說一下古希臘哲學與中國的道的差異性特徵:古希臘哲學十分注重語言、概念和思想的明晰與確定性,從而極大地突出了語言的邏輯,更注重事物的「定義」,追求極致準確的「定義」劃分,以至於後續必然地細分為分科而學的「科學」。西方文明經歷了神學、宗教、哲學、科學的進化歷程。
  • 不知道怎樣守住的精神世界,那就看看傅佩榮教授解讀的儒家哲學
    茫茫人海中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卑微苟且。同樣是生命降落在人世間,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萬丈紅塵之中,決定生命形態不同的其實是精神世界。想要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應該要學一點哲學的,在中國所有的哲學中儒家與道家兩個學派最為正統。忙忙碌碌奮鬥了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又怎樣能讓自己活得更加高級呢?
  • 楊絳的人生哲學感言,句句經典,富有哲理,學到的人將快樂一生!
    大家都是在追求快樂和幸福的途中過得不快樂,不幸福。為什麼過得不快樂,不幸福呢?因為我們現代人,大多數生活過得都是非常有壓力的。比如說房子,多少人為了房子要奮鬥半生。光一個住的原因,就要耗盡我們半生,可想我們人生多麼不容易。古代的人就不用如此,土磚土瓦房,都可以過得很開心,一家人其樂融融。為什麼我們現代人卻過得不開心,不幸福呢?
  • 徐濤: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淺析
    而要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不僅要從歷程中區辨別更需要去探尋文化產生的源頭,從頭開始,理清事物發展的脈絡並且試圖預期事物的未來發展,哲學便是如此。本文旨在探討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之對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公元3000年前,地中海及其東部愛琴海域憑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因素孕育產生了古希臘哲學,而古希臘哲學恰恰正是西方哲學的源頭。
  • ...東方學的中國書寫——評洪修平主編的《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東方學是在近代西方產生發展起來的學科建制與話語方式。而自 20 世紀 70 年代薩義德 《東方學》一書問世以來,東方學話語建構中隱蔽的權力關係,其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的底色被遭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批判。至於東方的 「純粹存在」,雖然薩義德並沒有否認,「東方曾經有——現在仍然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們的生活、歷史和習俗比西方任何可說的東西都更為悠久。」但他一再強調,這不是他研究的目的。東方是我們切身的地域和文化,我們不能只是在西方的東方學中被言說、被表達。
  • 中國古代無哲學?西方傲慢被擊潰,東方伊尹學派早西方1000多年
    對以色列「自殺性政治決策」的強烈批評,甚至認為以色列不再代表猶太精神,也不能代表多種形態且充滿矛盾的世界猶太復國運動。哲學家的思考是為人類的未來和命運,不是為某一個特權人類或階級思考和歌功頌德,這是德希達的偉大之處。他是當代法國偉大的哲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