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偉大的皇帝亞歷山大死後,富有東方精神的斯多葛主義與伊壁鳩魯主義就進入了歐洲,這兩個哲學思潮都帶有很強的東方精神,前者強調「不動心」,被腓尼基商人芝諾引進到歐洲文明的中心雅典;後者追求快樂,主張「信命」觀,被歸隱哲人伊壁鳩魯開創;兩股思潮產生於公元前310年左右,由於迎合了當時社會戰亂中人們祈求心靈安寧的心理,迅速傳遍了歐洲大地。
那麼,「不動心」哲學與「追求快樂」哲學具體如何呢?一起來看!
「不動心」
「不動心」是斯多葛主義堅持的觀點,由芝諾提出,他認為人可以不動心的忍受失敗,經歷磨難。「不動心」哲學是一種哲學上的決定論,也有些類似於東方的宿命論或佛教中的「四大皆空」。其堅持的觀點就如同叔本華說的個人意志對普遍意志的爭鬥是徒勞無益的一樣,斯多葛主義同樣認為,生存競爭是如此無望地抵達必敗的命運,只有「不動心」才是對待生命唯一合理的態度。假使勝利是不可能,我們就得對一切不屑一顧,安寧的秘訣不在於我們的行為提高到同我們的欲望相等,而在於將我們的欲望降低到同我們的行為相等。對此,羅馬的斯多葛信徒塞涅卡說:「假使你佔有了全部還覺得不滿足,那即便你擁有了全世界,但你還是個苦惱的人」。
「追求快樂」
「不動心」哲學出現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統領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後來有一個叫伊壁鳩魯的人認為,人是個七情六慾的動物,要做到對凡事徹底的「不動心」是不可能的,生活在塵世,只有快樂——不必是感官快樂——才是生活和行動之唯一可設想且十分合理的目的。他說,大自然驅使各個有機體以自身的利益高於其他一切利益,我們切勿逃避快樂,而是必須得選擇快樂。
但需要指出的是,伊壁鳩魯主義並不是縱樂主義,伊壁鳩魯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精神的樂趣,把它看得遠遠高於感官的愉悅,他尤其忌諱那些給靈魂帶來刺激或擾亂的快樂,他所追求的是一種使靈魂得到安寧和平靜的內在快樂。為了不讓世人誤解「快樂」哲學,他提出,快樂不應求之於世俗的意義,它應該求之於「悠靜」,一種鎮定、平和,心境之舒泰的精神快樂。他還制定了一個規定:信仰伊壁鳩魯主義者,從不參與人事。
無論是芝諾的「不動心」,還是伊壁鳩魯的「追求快樂」,都是講一個人,雖然處於屈辱或艱難的境地,比如做了奴隸,仍可通過內心的修煉得到幸福。不過佔據上風、影響更廣的還是斯多葛派哲學,它所倡導的堅忍淡泊的人生態度,不僅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已是羅馬皇帝的馬可·奧勒留,使他寫出了著名的《沉思錄》,還極大了影響了奴隸出身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更影響了後來的哲學家兼歷史學家、詩人——盧克萊修。
盧克萊修從斯多葛派哲學中學到了很多精華,進而把它轉化為了一種略帶無情的唯物主義,而且把以上兩種哲學觀點很好的糅合到了一起,當時羅馬民間興起的天堂地獄的教義,他竭力反對,不承認有神。他認為靈魂、心靈和人的形體一同演化,形體生長心靈也生長,形體痛苦心靈也痛苦,形體死亡靈魂也跟著死亡,什麼也不存在。除了原子、空間、永恆的規律(進化與衰滅)以外,一切都將消散。這些觀點可以通過他寫的詩為證:
無有能常住,萬物在流行。
些些相累積,物物因以生。
直待人識之,呼之以某名,
徐徐彼物化,所名不復存。
盧克萊修和伊壁鳩魯都認為,國家和個人一樣,也會慢慢的生長繼而衰弱直至死亡。面臨戰爭和不可避免的死亡,我們沒有別的智慧,只有「悠靜」,即「此心泰然以觀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