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核心思想:如何做到不動心?

2020-12-19 城市美食導航

一朋友跟你說,泰國有份工作,只要懂電腦,月薪1.5萬,包吃包住雙休,你會不會心動?隔壁美女借你浴室衝涼,譁啦啦,空氣中有香水味,你會浮想聯翩嗎?終於中了500萬,你會欣喜若狂嗎?如果會,請你和我一起往下讀。

抵制住誘惑,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內不動心,是成大事的第一步。

一旦動心,欲望和情緒如猛獸襲來:岸上獅子,樹上毒蛇,河裡鱷魚,你抓住樹枝,掉在半空,悔之晚矣。

而不動心能讓我們內心安定,智慧湧現,成就大事。

寧王叛亂,震驚朝野,37天後,前線來報,活捉寧王。旁邊人激動都手舞足蹈,王陽明聽了,神色自若,繼續講學。

後來有學生問王陽明:37天平定寧王準備了10年的叛亂,用的什麼兵法?

王陽明說,最好的兵法,就是不動心。

學生繼續問:如何才能不動心呢?

王陽明說:要靠專心,養得心不動。每個人照著去做,都可以不動心,成就一番事業。

你可能會問,具體的做法是什麼呢?我認為由淺入深有三個方法。

第一、提高認知能力

對事物的認知,是知識;對過去的認知,是經驗;對於發展的認知,是格局。

提高認知能力,從知識、經驗和格局三方面著手。

舉例來說,有點金融知識就知道,「20%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肯定有問題,所以聽到扭頭就走,而不是心癢錢包也癢,把老婆本都交給別人。

遭遇過小偷的人,比第一次遭遇小偷的人更能夠不動心,沉著應對。

競爭對手突然大幅降價,領導一般比員工要淡定,因為他們站得高看得遠,這就是格局。

王陽明之所以聽到活捉寧王的消息不動心,也跟認知能力有關。首先他熟讀兵書,寧王還沒動,他把最後一步都給寧王想好,派兵等著他;其次,一年前江西福建打土匪,王陽明大獲全勝,有實戰經驗;最後,他胸懷天下,心繫百姓,打仗不為建功立業,只為結束戰亂,老百姓少受苦。

天時地利人和,寧王戰敗被抓,王陽明不動心,都是必然的事。

第二、構建原則生活

構建原則生活最出名的,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富蘭克林。他列了「十三條生活準則」,每個星期踐行一條。

暢銷書《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達到「由內而外」的修煉。它提出7個原則。

美國副總統彭斯只有一條原則:「不和其他女士單獨就餐。」

南懷瑾在《孟子與公孫丑》中說:「我們做修養工夫,如果真做到心裡一直守著一個原則用功的話,那就上路了。

不過現實情況是,我們似乎有很多原則,但一遇到事,又一條沒有,所以心飄搖不定。

受上面的啟發,我立了一條原則:絕不遲到;遲到一次,第二天不吃早飯和中飯。有這條原則在,凡遇到時間問題,我一律執行,再也不用動心想藉口,況且餓一天的感覺真難受。

當一個人心裡有原則,很多難題和糾結,比如浴室的香豔美女,泰國看起來很美的工作,談笑間灰飛煙滅。

第三、照亮內心光明

人生最危險、最艱難、或誘惑最大的時候,要不動心,非內心光明不可。陽明先生說:

「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於欲,自能臨事不動。不動真體,自能應變無言。此曾子之所謂守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者也 。」

只要內心光明,就好像曾子,即使千萬人乃至天下人反對,我也要做。

怎麼做?很簡單:致良知。王陽明意思是,通過去除內心的私慾和惡念,讓我們內心的良知顯現,自然應變無窮,無所畏懼,不動心。

一個人內心沒有一點私慾,心像一面鏡子,光明無比,不管美醜好壞,只要到他面前一照,立即妍媸畢現。就好像王陽明看寧王,一眼就看透寧王的心思,對直接攻打北京心裡有恐懼。

內心光明,沒有一絲一毫的私慾,才能做到任何事都不動心,但是又有無限智慧。

南懷瑾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

「就是對一切外境都非常清楚,對應該如何應對也非常靈敏,但是內心不會隨著外境被情緒所控制。如此才能步入『內聖外王』的途徑,才能為公義、為國家、為天下貢獻自己。」

總而言之,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不動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隨便動心的人,隨波逐流,只能做追隨者;他們是草,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

你如果想成大事,最好做大樹,風吹雨打,霜降雪壓,不能讓你動心。

你如果想成大事,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構建以原則為核心的生活,去私慾讓內心光明,最終做到不動心。

如果你想要成大事,請記住,不動心是第一步。

【小問題】泰國高薪工作,美女借浴室,中500,你遇到過嗎?

歡迎在下面留言。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關注、分享!謝謝

相關焦點

  • 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核心價值觀?
    @王陽明心學智慧今天的管理者們,越來越注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了,和人一樣,如果三觀不正,那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有企業的管理決定的,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出核心價值觀?就像人有良知一樣,企業也要有良知。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如何做到處事「不動心」?
    那麼孟子所謂的「不動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從古至今,各家學派其實都對這個「不動心」非常的動心,都在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不動心」。比如最為典型的就是宋明時期的理學,理學的心性本體論以及其一切功夫學養其實便都是圍繞著「不動心」這個概念展開的。
  • 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而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形成與成熟卻與此時流行於世的陽明心學有著密切聯繫,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功夫也可以說是這位戎馬倥傯的儒將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念。」(《愚愚稿上》)戚繼光的儒學修為和以上這些觀點的闡發,可以看出儒學對他思想影響之深刻,正是這種深刻的影響,使得戚氏在培養將領、治理軍隊、武學修養上有著那個時代人所不具有的高度;也為他日後逐漸傾向和服膺於同樣出自儒學的陽明心學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 明白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就能受用無窮
    陽明心學,必須去領會語言的整體,不是被字句所束縛,確指一些名詞概念那就是形而下的事物,也就不是心學了。因為文字語言是為傳達思維的、是傳遞思想的,陽明心學的三個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由於客觀的外在事物是需要意識反應的,那麼心學就是辯證領會人的意識如何去反應物質的規律,避免主觀,而尋求客觀。」心即理「就是對世界萬物的看法在於人的心,世界萬物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思維、思想、理念都是從人的意識之外的存在,但是從外界傳遞到心裡的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教育、環境、經歷等等都會使得思維中產生個人的規則模式。
  • 陽明心學三大心法,四時花開
    心學也是最簡便易行的哲學之一。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心學?心學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什麼價值?這麼簡單的幾句話為什麼具有那麼大的力量?   在此,略論一二:   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   陽明心學正是陽明先生不迷信當時的權威「程朱理學」,獨立思考,勇於實踐(守仁格竹,格到吐血),積極探索的結果。放棄獨立思考,迷信權威就是平庸的開始。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心學源流:從孟子到陽明
    以心照物,是陽明心學最精髓的部分。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其影響力甚至遠渡東瀛,影響了如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人。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 楊異之教授帶來「陽明心學」思想啟迪的精彩講座
    原標題:楊異之教授帶來「陽明心學」思想啟迪的精彩講座    華龍網9月4日09時12分訊 9月1日,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培訓中心講座教授、重慶科創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楊異之作客九龍坡區會議中心,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周末課堂」暨「文聯大講壇」專題講座。
  • 修習陽明心學,一定注意這個最常見的大坑
    心學學習後最容易陷入的坑,就是學心學後,整天就只關注自己的心了,甚至一有時間就閉上眼睛「觀照」自己,念念不忘自己的心。心學的核心,是通過自己身體連結天地萬物的這個虛靈之竅,修正我們的身體與世界的關係,陽明先生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實際是自己與世界關係的重新建立。
  • 習近平緣何肯定陽明心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王陽明心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陽明心學之當代價值的肯定,為我們弘揚「心學」優良傳統、達致古為今用,提供了根本遵循。抓牢根本,分辨支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地引用北宋思想家張載「欲事立,須是心立」這句古語。
  • 雜文|從儒家思想的流變中看陽明心學
    「一生伏首拜陽明」是日本著名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隨身所佩的座右銘。陽明心學自發軔伊始近500年來,一直對奉儒學為正朔的中國和日本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翻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被人們尊為聖賢的人物不勝枚舉,功勳卓著的人物比比皆是,著作等身的人物車載鬥量,但是能夠做到「三不朽」這樣極致,被公認為「完人」的寥寥數人。我心目中的古今完人王陽明是一個,曾國藩是一個,諸葛亮也應當是一個,雖然孔子是王陽明一生學習的對象,但是至少在把學術思想應用到事功,用實踐來印證學術思想方面,孔子是遠不及王陽明的。
  • 陽明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究竟是什麼地位?
    @王陽明心學智慧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是儒家的4大思想家,並稱「孔孟朱王」。其中,孔子注重人倫道德,孟子提倡人的本心和良心,朱熹提倡理論聯繫實際,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沿著儒家思想的脈絡,通過對比分析4大思想家的學說,可以看到陽明心學是孔子德性觀點的一種回歸,又回到了正統的儒學。01孔子開闢了一條道路孔子生於春秋時代,是儒家創始人。
  • 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 完美詮釋「書劍合一」
    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究竟有著怎樣的一種關係,陽明心學、膽劍精神怎樣與現實融合,並為當代提供新的動能?昨天上午,2020陽明心學大會舉行「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論壇,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和紹興越文化研究專家相聚龍山之下、越王臺邊,共同探討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的關係。論壇由浙江省越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潘承玉教授主持。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也帶來語言(特別是詞彙)的不小變化,雖不及上述兩次演變之大,但是也不可忽視。現在,在基礎教育普及、現代文化多樣、古代傳統遺忘、良知亟待喚醒、對外交流頻繁的環境中,陽明心學的弘揚和發展,同樣遇到了語言問題——我稱之為話語形式和思維方式轉換問題(或曰難題)。
  • 陽明心學是不是很複雜?其實核心只有四句話
    陽明心學對大家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很多人也很喜歡王陽明的為人處世,在大眾儒學的時代,陽明心學在廣大儒學愛好者裡也佔有一席地位。可是很多人覺得陽明心學比較難理解,入門很難,但其實心學核心只有天泉證道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若能理解這四句話,便能得心學宗旨。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即「陽明心學」當中的「天理」,它處於「未發」的狀態。
  • 致良知,陽明心學點睛之筆
    陽明心學共分為三個部分,前面我們為大家概括了陽明心學,也分點寫了陽明心學的源頭,心即理,知行合一。今天給大家帶來陽明心學最後一部分,也是王陽明整個陽明心學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當陽明先生在職場遭受到種種打壓,不公平的待遇,王陽明為何沒有忿忿不平,為何能夠堅守自己的內心。
  • 理解陽明心學的精妙——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和我們通常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區別。首先,知行本一,真知必有真行陽明心學認為,不行,只是因為未能真知,真知必有真行。我們以為知道卻做不到,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內心並未「真知」。比如我們知道晚上堅持學習比打遊戲要好,但是卻做不到。按照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觀點,是我們內心並未真正知道打遊戲不如學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