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必須去領會語言的整體,不是被字句所束縛,確指一些名詞概念那就是形而下的事物,也就不是心學了。因為文字語言是為傳達思維的、是傳遞思想的,陽明心學的三個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
心可以說是意識,思維,主觀等等,是要去思考與實踐。心學,是由於客觀的外在事物是需要意識反應的,那麼心學就是辯證領會人的意識如何去反應物質的規律,避免主觀,而尋求客觀。
」心即理「就是對世界萬物的看法在於人的心,世界萬物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思維、思想、理念都是從人的意識之外的存在,但是從外界傳遞到心裡的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教育、環境、經歷等等都會使得思維中產生個人的規則模式。你的心思太多,世界萬物就顯示成你的心思時,主觀性的內容多了,心思少一些,放空一些,世界萬物就回歸它本來的面相。
」心即理「就是要明白外部的世界萬事的感知在於自己的思維中,沒有自己的思維,就沒有認識外界的渠道。當然就是心了,但是由於個人的意識與思維就會構成個體的」人慾「,每個人都有的「人慾」,因此」心即理「就是客觀與主觀的規則整合於思維意識當中。

致良知
良知與生俱來,良知在心上有兩種狀態,一是本體的存在,二是意識活動,前者自然存在,包括理性也是自然存在的,意識是對外部的反應,良知意識構成就是辯證法與邏輯,一個原則,客觀整體性,兩個方法辯證與邏輯。所有的變化就從這裡面產生,原則清晰就不是跑偏。良知不明,就是由於意識受到,文化程度,家庭、社會、生存影響著「人慾」個人意識,百年千年都是如此。
當意識被片斷的某些現象、語言、結論、理論所束縛,沒有將外在的經驗學習實踐重構完整成為「良知」,被主觀的意識「人慾」所限制,外在現象不符自己的規則而產生衝突,這是實踐的唯心主義。一方面否定現實,一方面與他人衝突,這就是規則的不明,而規則不明源於思維不明。也是良知不明,需要去實踐自己的良知是否與客觀整體相符合,而「致良知」,使外在與內在的成為統一整體。
所以心學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規律,要統一起來理解這個心,而不是單指一個字心。陽明心學說的「心即理」,能澄清你的心,而那個混沌的世界就清楚起來。當清晰的世界已然明晰到心裡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清晰的世界規則生活。所以你如何按自己的規則生活,在於你如何能看清楚世界的規則,這個時候世界的規則就是你的規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知行合一是實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如小孩象學走路,怎麼教小孩,都要他自己走所以世界上的事情都一樣,必須自己去做了才懂得,自己去做,把老師教的拿來用上也是作業。道不遠人。不要只懂得說,不懂得去做。教育就是讓人去做的,而不是說的。這就是知行合一。
沒有整體的思維,扛著科學的旗也不等於走的就是科學的路,扛著心學的旗就有陽明心學的能力,扛著辯證唯物義主的旗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路,不是扛著傳統文化的旗就一定能傳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喊著知行合一的口號就行著知行合一,要從事上練。
如何能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科學的方法論以及一些正確的思維,正確的觀點的運用,一定要貼上某位先哲、某些理論標籤呢?貼上標籤只是為了交流語言的方便,他們的標籤僅被約定俗成的一些理論的代表,被認定為正確的方法論的代表。不貼這些標籤不代表就是錯誤的,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行的是正確的方法、知的是正確的世界觀,這些標籤也僅僅是標籤而已,正確的方法論、正確的世界觀不僅屬於那些標籤,也屬於用的人,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