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就能受用無窮

2020-12-05 岐黃道心

陽明心學,必須去領會語言的整體,不是被字句所束縛,確指一些名詞概念那就是形而下的事物,也就不是心學了。因為文字語言是為傳達思維的、是傳遞思想的,陽明心學的三個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

心可以說是意識,思維,主觀等等,是要去思考與實踐。心學,是由於客觀的外在事物是需要意識反應的,那麼心學就是辯證領會人的意識如何去反應物質的規律,避免主觀,而尋求客觀。

」心即理「就是對世界萬物的看法在於人的心,世界萬物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思維、思想、理念都是從人的意識之外的存在,但是從外界傳遞到心裡的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教育、環境、經歷等等都會使得思維中產生個人的規則模式。你的心思太多,世界萬物就顯示成你的心思時,主觀性的內容多了,心思少一些,放空一些,世界萬物就回歸它本來的面相。

」心即理「就是要明白外部的世界萬事的感知在於自己的思維中,沒有自己的思維,就沒有認識外界的渠道。當然就是心了,但是由於個人的意識與思維就會構成個體的」人慾「,每個人都有的「人慾」,因此」心即理「就是客觀與主觀的規則整合於思維意識當中。

致良知

致良知

良知與生俱來,良知在心上有兩種狀態,一是本體的存在,二是意識活動,前者自然存在,包括理性也是自然存在的,意識是對外部的反應,良知意識構成就是辯證法與邏輯,一個原則,客觀整體性,兩個方法辯證與邏輯。所有的變化就從這裡面產生,原則清晰就不是跑偏。良知不明,就是由於意識受到,文化程度,家庭、社會、生存影響著「人慾」個人意識,百年千年都是如此。

當意識被片斷的某些現象、語言、結論、理論所束縛,沒有將外在的經驗學習實踐重構完整成為「良知」,被主觀的意識「人慾」所限制,外在現象不符自己的規則而產生衝突,這是實踐的唯心主義。一方面否定現實,一方面與他人衝突,這就是規則的不明,而規則不明源於思維不明。也是良知不明,需要去實踐自己的良知是否與客觀整體相符合,而「致良知」,使外在與內在的成為統一整體。

所以心學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規律,要統一起來理解這個心,而不是單指一個字心。陽明心學說的「心即理」,能澄清你的心,而那個混沌的世界就清楚起來。當清晰的世界已然明晰到心裡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清晰的世界規則生活。所以你如何按自己的規則生活,在於你如何能看清楚世界的規則,這個時候世界的規則就是你的規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知行合一是實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如小孩象學走路,怎麼教小孩,都要他自己走所以世界上的事情都一樣,必須自己去做了才懂得,自己去做,把老師教的拿來用上也是作業。道不遠人。不要只懂得說,不懂得去做。教育就是讓人去做的,而不是說的。這就是知行合一。

沒有整體的思維,扛著科學的旗也不等於走的就是科學的路,扛著心學的旗就有陽明心學的能力,扛著辯證唯物義主的旗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路,不是扛著傳統文化的旗就一定能傳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喊著知行合一的口號就行著知行合一,要從事上練。

如何能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科學的方法論以及一些正確的思維,正確的觀點的運用,一定要貼上某位先哲、某些理論標籤呢?貼上標籤只是為了交流語言的方便,他們的標籤僅被約定俗成的一些理論的代表,被認定為正確的方法論的代表。不貼這些標籤不代表就是錯誤的,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行的是正確的方法、知的是正確的世界觀,這些標籤也僅僅是標籤而已,正確的方法論、正確的世界觀不僅屬於那些標籤,也屬於用的人,受用終生。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三大心法,四時花開
    蔣介石說,中國和日本之間只差一個王陽明,陽明心學給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資源。   徐階、張居正、黃宗羲、曾左李胡、孫中山、蔣介石等等,500年來中國各個時期第一等人物多將王陽明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在平定宸濠之亂之後,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三個,致良知。《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去掉後天對心的,對良知的蒙蔽,重新喚醒你的良知,你這些先天美好的素質,你就能達到聖人的那個境界。這是王陽明50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理念,叫「致良知」。「心學」的第三大理念。我們講陽明心學講了半天,實際上學者們歸納的,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三條,一共十個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三大理念,就這十個字。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陽明心學是不是很複雜?其實核心只有四句話
    陽明心學對大家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很多人也很喜歡王陽明的為人處世,在大眾儒學的時代,陽明心學在廣大儒學愛好者裡也佔有一席地位。可是很多人覺得陽明心學比較難理解,入門很難,但其實心學核心只有天泉證道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若能理解這四句話,便能得心學宗旨。
  • 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核心價值觀?
    @王陽明心學智慧今天的管理者們,越來越注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了,和人一樣,如果三觀不正,那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有企業的管理決定的,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出核心價值觀?就像人有良知一樣,企業也要有良知。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其影響力甚至遠渡東瀛,影響了如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人。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 理解陽明心學的精妙——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和我們通常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區別。首先,知行本一,真知必有真行陽明心學認為,不行,只是因為未能真知,真知必有真行。我們以為知道卻做不到,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內心並未「真知」。比如我們知道晚上堅持學習比打遊戲要好,但是卻做不到。按照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觀點,是我們內心並未真正知道打遊戲不如學習好。
  • 陽明心學的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王陽明的一生很短暫,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給世人的財富卻是無窮的。陽明心學要旨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生態智慧。陽明心學絕不僅僅屬於中國,也絕不僅僅屬於古代,其思想所煥發的光芒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深刻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
  • 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命題精解
    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命題精解(中國心學文化推廣第一人 黃河)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下面就由中國心學文化推廣第一人黃河先生為大家一一精心解讀。
  • 修習陽明心學,一定注意這個最常見的大坑
    陽明心學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陽明心學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修習陽明心學,也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學陽明心學後,整天只關注自己的「心」了。心學學習後最容易陷入的坑,就是學心學後,整天就只關注自己的心了,甚至一有時間就閉上眼睛「觀照」自己,念念不忘自己的心。心學的核心,是通過自己身體連結天地萬物的這個虛靈之竅,修正我們的身體與世界的關係,陽明先生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實際是自己與世界關係的重新建立。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陽明心學學習心得
    大家好,我是陽明心學的一名初學者很高興今天有我來給大家做分享我的學習心得。我們線上課堂已經走了有三百多天了,致知班已經接近尾聲,在這裡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學習收穫吧。剛開始學習陽明心學時每天的讀原文我都是讀得很認真的,每一篇我都會用荔枝音頻錄音保存,有時候還會把自己讀的原文發朋友圈,當時的我只是停留在表面,以為學習學的就是文化知識,不明白的語句還會去百度搜索為弄個明白。慢慢的深入的學習使我放下傲慢之心,更多的時候去考慮對方的感受。我以前和我愛人之間總是因為一些家庭小事去爭個你對我錯,我一直拿著對方的錯不依不饒,好想他除了認錯沒有別的選擇。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國內的海爾、萬科、韓都衣舍、上汽集團等知名企業,他們的管理哲學也都是源於陽明心學。我們發現,雖然學習陽明心學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但是如何把陽明心學的智慧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實踐,實現企業的成功,還沒有成熟的方法。
  • 探尋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的現代意義,「2020陽明心學大會」紹興開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紹興10月31日電(傅春江)由紹興市人民政府、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陽明心學大會」今天在紹興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位陽明學研究專家、企業家代表、高校學子等一同參加此次文化盛會。
  • 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如果說,象山先生是心學的開山之祖,那麼陽明先生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陸象山在南宋就已經提出了他的心學理論。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六經皆我註腳」。他認為,所有經典都是為自己的心做註解。陽明先生通過龍場悟道,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生命經歷,來註解孔孟之道。所以,陽明心學也被稱之為「孔門正法眼藏」。陽明先生首提「致良知」於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這一年,在撫州知府李茂元刊刻《象山文集》之際,應邀作序,寫下《象山文集序》。這篇經典文章,之於心學,可謂正本清源。
  •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髓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之說,被廣泛傳播,但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說,與我們通常理解並不一樣。知和行,本是一件事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不是分開的,分開說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解釋。所以,陽明心學讓人們警惕心中的念頭,有事省察,無事存養,一念萌動,便掃除廓清,連根去除。知,是良知,立志聖賢,專注並忙碌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知,其核心又是良知之說。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開幕式暨各地分論壇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許嘉璐院長發表了題為「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的主旨演講,內容如下:來源:嘉言天下話語形式的轉換,並不限於古語(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古語」包括了宋、明、清的語言)的準確理解和翻譯、詞語通於俗而且入時,其核心和實質是對思維方式的調整,其中包括了大眾觀察事物和接受理論時從個體到整體、從具體到抽象、下而上上而下,以及正向逆向思維的習慣。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陽明學說的對內普及、對外介紹的障礙之一,就在於此。
  • 致良知,陽明心學點睛之筆
    陽明心學共分為三個部分,前面我們為大家概括了陽明心學,也分點寫了陽明心學的源頭,心即理,知行合一。今天給大家帶來陽明心學最後一部分,也是王陽明整個陽明心學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當陽明先生在職場遭受到種種打壓,不公平的待遇,王陽明為何沒有忿忿不平,為何能夠堅守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