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2020-12-13 復性讀書會

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在平定宸濠之亂之後,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三個,致良知。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你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叫良知,因為你後天受社會的汙染,受你個人利慾薰心的蒙蔽,導致你先天的美好素質逐漸地被蒙蔽、被打壓了,你才成為一個凡人,而沒有成為聖賢。人要想成為聖賢,不需要枝枝葉葉外邊求,而是向內求,修心。去掉後天對心的,對良知的蒙蔽,重新喚醒你的良知,你這些先天美好的素質,你就能達到聖人的那個境界。這是王陽明50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理念,叫「致良知」。「心學」的第三大理念。

我們講陽明心學講了半天,實際上學者們歸納的,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三條,一共十個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三大理念,就這十個字。他50歲時候,提出致良知,並且開始把這個運用在修行和修煉上,可以說是他晚年的思想。他後來還有一首詩:

王陽明《詠良知四首》之一: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個個人心有仲尼」,每一個人心裡,你的先天的素質和仲尼,也就是孔子都是沒有區別的,個個人心有仲尼。你的心裡裝著的這個東西,和孔子心裡的東西是沒有差別的,先天素質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後天我們和孔子的差距這麼大呢?是「自將聞見苦遮迷」,是你自己根據你的所見所聞,跟社會上這些事兒,去逐漸的汙染你,它遮蔽了你內心的那個良知。然後你就迷失了自我,你人生就過得稀裡糊塗了。你就達不到大聖人的境界了,達不到孔子的境界了。是「自將聞見苦遮迷」,使你迷失本心的,就是你自己,使你喪失了先天和聖人一樣的那些美好素質。「而今指與真頭面」,王陽明說:我現在指給你、告訴你,你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只是良知更莫疑」,那就是你先天帶來的那個良知,對這一點你就不要懷疑了。每個人心裡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我們和聖人的一個共同點。我們和聖人的差距就在於,聖人保存了他的良知,或者說喚醒了他的良知,用良知指導他的人生,所以他達到那種境界。而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和聖人的差距就在於:我們的良知,被後天的很多東西給蒙蔽了,我們把這個東西打壓下去了,不用它指導人生了,甚至我都想不起來我還有這個東西了,弄丟了。然後你的人生才陷入了迷惑、困惑,人生才過得稀裡糊塗的。所以不能有聖人那樣的成就了。

因此按照陽明心學來修煉的話,實際就是心學三大理念的最後一個,致良知。按心學進行修身和修煉的話,我們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致良知。就是喚醒我們身上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去掉蒙蔽,重新發揮出來,用一個文學的語言形容,就是點亮你的心燈,用它照亮你人生的旅程。這就是心學修煉的一個終極目的。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致良知,陽明心學點睛之筆
    陽明心學共分為三個部分,前面我們為大家概括了陽明心學,也分點寫了陽明心學的源頭,心即理,知行合一。今天給大家帶來陽明心學最後一部分,也是王陽明整個陽明心學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當陽明先生在職場遭受到種種打壓,不公平的待遇,王陽明為何沒有忿忿不平,為何能夠堅守自己的內心。
  • 陽明心學三大心法,四時花開
    蔣介石說,中國和日本之間只差一個王陽明,陽明心學給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資源。   徐階、張居正、黃宗羲、曾左李胡、孫中山、蔣介石等等,500年來中國各個時期第一等人物多將王陽明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9講:三大核心理念之「知行合一」
    「心學」第二大理念「知行合一」,王陽明強調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他倆無法截然分開。這件事,你知不知道和你做沒做到他倆是一回事。你做到了,才說你知道了;你要沒做到,你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我以前講課的時候,曾舉過一個學開車的例子,今天很多朋友是開車來的吧?我要問你,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啊?你說知道,說知道的前提條件是你上車之後能把車開走。
  • 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究竟是什麼
    「良知」一詞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出自於《孟子·盡心上》中的的一句話:「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自亞聖孟子以後,儒家思想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卻沒有人專門講良知,直至明代中葉,才有陽明先生重新提出良知。
  • 明白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就能受用無窮
    陽明心學,必須去領會語言的整體,不是被字句所束縛,確指一些名詞概念那就是形而下的事物,也就不是心學了。因為文字語言是為傳達思維的、是傳遞思想的,陽明心學的三個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良知與生俱來,良知在心上有兩種狀態,一是本體的存在,二是意識活動
  • 理解陽明心學的精妙——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和我們通常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區別。其次,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是良知與行的合一陽明心學不僅僅只是告訴我們知行本一、知行要合一,而是要讓我們實現「良知」與「行」的合一。
  • 馮友蘭中國哲學「三史」中的陽明心學
    青年時期他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又接受了西方柏拉圖哲學、新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因素,能熟練地運用邏輯分析方法,研究、闡釋中國哲學的發展問題,做到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本文重點闡發、探討馮先生「三史」中對「陽明心學」所做的多維透視和比較研究,從而在學理上推進陽明學的研究,更好地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使之進一步發揚光大。
  • 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命題精解
    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命題精解(中國心學文化推廣第一人 黃河)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下面就由中國心學文化推廣第一人黃河先生為大家一一精心解讀。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
  • 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核心價值觀?
    @王陽明心學智慧今天的管理者們,越來越注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了,和人一樣,如果三觀不正,那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有企業的管理決定的,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出核心價值觀?就像人有良知一樣,企業也要有良知。
  • 陽明心學的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儒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也受惠於陽明心學,如現代新儒家的開山大師熊十力主張「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練」,他自己也說,其哲學體系中的「仁」「誠」「本心」「本體」等範疇就是陽明所講的「良知」。  對日本的影響。陽明四十二歲時,曾在浙江與日本禪僧了庵桂悟會晤。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陽明心學——現代大學生最需要讀的人生哲學書
    前天我在講公共選修課《陽明心學與人生幸福》時,我很震撼選課人很多,就連新入學新生也進來聽,而且很迫切地要拍下我講過的幻燈片,嘴裡還喃喃自語說這個課挺有意思,我回去好消化。我當時就覺得很感動,現在的大學生太需要人生的指導。
  • 習近平緣何肯定陽明心學
    陽明身處逆境險境,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主張,主張心理不二,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呼喚良知,謀求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的踐履功夫,在人生磨礪中發明本心,培育良知;將理念與規範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從而內化於心;又將良知外化於行,追求事功,擯棄虛無,有所作為。其上可以修道煉心,其下能夠經世致用。古往今來,眾多英雄豪傑、領袖偉人,皆受其思想理念的滋潤。
  • 陽明心學,現代人的安心之道
    明代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自此,儒家「心學」道統,從孟子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到陸九淵的「同心同理」,再至王陽明的「致良知」,一脈相承,發揚光大,圓融純熟。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王明陽是中國歷史上集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軍事家等於一身,在「文治」和「武功」兩個方面都取得極大成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的全能大儒。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其影響力甚至遠渡東瀛,影響了如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人。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