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9講:三大核心理念之「知行合一」

2020-12-05 復性讀書會

本文作者:楊軍先生

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心學」第二大理念「知行合一」,王陽明強調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他倆無法截然分開。這件事,你知不知道和你做沒做到他倆是一回事。你做到了,才說你知道了;你要沒做到,你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我以前講課的時候,曾舉過一個學開車的例子,今天很多朋友是開車來的吧?我要問你,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啊?你說知道,說知道的前提條件是你上車之後能把車開走。如果你只學過理論,你能把操作手冊從頭到尾一字不差都背下來,這時候我問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你敢說知道嗎?理論是一字不差都能背下來了,但是從來沒摸過車。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你敢說知道嗎?所以「知」必須「行」,行了才叫知。

我們現在評價說某某人知道孝順父母,我們說他知道孝順父母難道是他僅僅能從理論上把「孝」這個事兒講明白,我們就承認他知道孝順父母嗎?他必須得行,他得做到,他在生活當中真正做到了孝順父母,我們對他的評價才是他知道孝順。所以「知」就是「行」,用王陽明的話說:「天下的學問,沒有不行而可以稱為學的。」所以學習的開始就已經是行動了。你說你開始學,就意味著你開始付諸實踐,開始行動了,你要沒開始行動,你的學習就沒有開始。你說我學習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那你必然已經開始照著做了,這才叫學。你要說我不打算照著做,我就想從紙面上了解了解,在儒家看來,在王陽明看來,那都不叫學。那是偽學、假的、不真實的。就像開車似的,學了半天理論,你沒摸過車,那最後都是假的,沒有用的。所以王陽明提出心學的第二大理念叫「知行合一」。一定把你的知和你的行看成一件事,不能分開。而且王陽明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了一個批判:現在的人因為把「知」和「行」當成了兩件事分開了,以為一定要先學,然後再去行。我得先知啊,我得學習,我知道這事兒怎麼辦,然後我再去行。所以被分成兩件事,分兩步走。第一步,我先去學,我先知道這個事兒是怎麼回事兒,等我都知道了、都了解了、都搞明白了,然後我再去行,我再把它落實到實踐上。這是當時人的一大誤區,在當下,也是我們的一大誤區。最後導致的結果,王陽明說,「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把知行分開之後,天天就忙著學,說等我學會了我再去行,結果,這一輩子也沒走到「行」那一步,因為沒有行,也等於一輩子白學,沒有真正的「知」。「絕知此事要躬行」嘛!你必須親身去做,你才能真正的了解,真正的理解。王陽明說這不是小病痛啊!這不是小毛病啊!而且由來非一日啊!由來已久,當下已經普遍具有這樣一個風氣了。所以王陽明針對當時人的這個誤區,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對症下藥。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提出的,陽明心學的兩大心學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在平定宸濠之亂之後,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三個,致良知。《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這是王陽明50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理念,叫「致良知」。「心學」的第三大理念。我們講陽明心學講了半天,實際上學者們歸納的,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三條,一共十個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三大理念,就這十個字。他50歲時候,提出致良知,並且開始把這個運用在修行和修煉上,可以說是他晚年的思想。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陽明心學三大心法,四時花開
    蔣介石說,中國和日本之間只差一個王陽明,陽明心學給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資源。   徐階、張居正、黃宗羲、曾左李胡、孫中山、蔣介石等等,500年來中國各個時期第一等人物多將王陽明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
  • 明白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就能受用無窮
    陽明心學,必須去領會語言的整體,不是被字句所束縛,確指一些名詞概念那就是形而下的事物,也就不是心學了。因為文字語言是為傳達思維的、是傳遞思想的,陽明心學的三個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可以說是意識,思維,主觀等等,是要去思考與實踐。心學,是由於客觀的外在事物是需要意識反應的,那麼心學就是辯證領會人的意識如何去反應物質的規律,避免主觀,而尋求客觀。
  • 陽明心學——偉大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我心光明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跋涉不能停止,陽明心學中人生的終極光明追求是理想,它需要王勃那種「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的意志和氣概,它需要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普通人的概念裡,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並勇於實踐,知和行是分裂開的,但在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裡,知行合一是一個合一的價值觀,宇宙觀。
  • 讀懂陽明心學「知行合一」:修煉強大內心智慧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需要大家知道的是,關於知、行的問題從儒家五經《尚書》提出「知易行難」開始,便有著眾多紛紜的說法,而其大成者便為朱熹所提出的三點所以,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一是已達到了宋學之巔峰;二也是達到了中華思想的巔峰。大大總書記在多次場合提到「知行合一」思想,提出「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幹,做實幹家」。
  • 習近平緣何肯定陽明心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之官則思,心是指導行動的發令者。心立則身修,身修則謀實幹,實幹則成就事功。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關乎黨員幹部修養基礎是否紮實,是否理論底蘊厚實。因此,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要害。
  • 理解陽明心學的精妙——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和我們通常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區別。首先,知行本一,真知必有真行陽明心學認為,不行,只是因為未能真知,真知必有真行。我們以為知道卻做不到,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內心並未「真知」。比如我們知道晚上堅持學習比打遊戲要好,但是卻做不到。按照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觀點,是我們內心並未真正知道打遊戲不如學習好。
  •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髓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之說,被廣泛傳播,但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說,與我們通常理解並不一樣。知和行,本是一件事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不是分開的,分開說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解釋。所以,陽明心學讓人們警惕心中的念頭,有事省察,無事存養,一念萌動,便掃除廓清,連根去除。知,是良知,立志聖賢,專注並忙碌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知,其核心又是良知之說。
  • 楊異之教授帶來「陽明心學」思想啟迪的精彩講座
    原標題:楊異之教授帶來「陽明心學」思想啟迪的精彩講座    華龍網9月4日09時12分訊 9月1日,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培訓中心講座教授、重慶科創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楊異之作客九龍坡區會議中心,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周末課堂」暨「文聯大講壇」專題講座。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哲學的終極,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意識的能動性,它是物質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的主觀能力性的整體,必須是整體。這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而其它心的規律,意識如何作用於物質就是具體的方法,前者是存在論,後者是本體論,二者同時也是整體的,是實踐性的,而不是理論性的,終極的哲學就是實踐性,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
  • 王陽明:從知行合一的認知,到對於心學的理解,是陽明心學的基礎
    王陽明:從對於心學的理解,到知行合一的認知,是陽明心學的基礎。貴州的提學副使席書佩服王陽明的文章,現在又敬重王陽明的道行,就到貴州龍場,向王陽明討教朱陸的異同。王陽明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也沒有談論朱陸各自的學歷,直接說到自己新學的一個新的境界。
  • 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命題精解
    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命題精解(中國心學文化推廣第一人 黃河)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下面就由中國心學文化推廣第一人黃河先生為大家一一精心解讀。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探尋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的現代意義,「2020陽明心學大會」紹興開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紹興10月31日電(傅春江)由紹興市人民政府、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陽明心學大會」今天在紹興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位陽明學研究專家、企業家代表、高校學子等一同參加此次文化盛會。
  • 陽明心學的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就包含有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蔣介石特意把臺北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導師、後來的嶽父楊昌濟也是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忠實信徒,在他的影響下,毛澤東認真閱讀了《王陽明全集》,還寫了一篇題為《心之力》的文章,大致就是按照陽明心學的路子闡述的。
  • 2020陽明心學大會紹興開幕
    從今年開始,紹興市人民政府將攜手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每年在紹興舉辦「陽明心學大會」。本次大會主題為「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將舉行天泉會講、陽明心學與企業家精神、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首屆全國大學生知行合一傳習論壇等四個分活動。
  • 陽明心學,現代人的安心之道
    儒家「心學」的挺立,在一定意義上,是人之本心彰顯的歷程,是人之主體性的自立自足,是內在良知覺醒的精神求索過程。其發明本心、知行合一的智慧魅力對於現代人的精神成長仍然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示價值。陽明心學是儒家「心學」的一個精神高峰,其對生命本心的發明和闡揚,開啟了一段心學的哲學解構之旅,使得人之本心從森嚴的理學程式中掙脫出來,獲得解放,重新煥發生機,如自性具足的種子,破土而出,自然生發。
  • 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核心價值觀?
    @王陽明心學智慧今天的管理者們,越來越注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了,和人一樣,如果三觀不正,那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有企業的管理決定的,管理者如何從陽明心學中,提煉出核心價值觀?就像人有良知一樣,企業也要有良知。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其影響力甚至遠渡東瀛,影響了如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人。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