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楊軍先生
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心學」第二大理念「知行合一」,王陽明強調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他倆無法截然分開。這件事,你知不知道和你做沒做到他倆是一回事。你做到了,才說你知道了;你要沒做到,你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我以前講課的時候,曾舉過一個學開車的例子,今天很多朋友是開車來的吧?我要問你,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啊?你說知道,說知道的前提條件是你上車之後能把車開走。如果你只學過理論,你能把操作手冊從頭到尾一字不差都背下來,這時候我問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你敢說知道嗎?理論是一字不差都能背下來了,但是從來沒摸過車。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你敢說知道嗎?所以「知」必須「行」,行了才叫知。

我們現在評價說某某人知道孝順父母,我們說他知道孝順父母難道是他僅僅能從理論上把「孝」這個事兒講明白,我們就承認他知道孝順父母嗎?他必須得行,他得做到,他在生活當中真正做到了孝順父母,我們對他的評價才是他知道孝順。所以「知」就是「行」,用王陽明的話說:「天下的學問,沒有不行而可以稱為學的。」所以學習的開始就已經是行動了。你說你開始學,就意味著你開始付諸實踐,開始行動了,你要沒開始行動,你的學習就沒有開始。你說我學習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那你必然已經開始照著做了,這才叫學。你要說我不打算照著做,我就想從紙面上了解了解,在儒家看來,在王陽明看來,那都不叫學。那是偽學、假的、不真實的。就像開車似的,學了半天理論,你沒摸過車,那最後都是假的,沒有用的。所以王陽明提出心學的第二大理念叫「知行合一」。一定把你的知和你的行看成一件事,不能分開。而且王陽明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了一個批判:現在的人因為把「知」和「行」當成了兩件事分開了,以為一定要先學,然後再去行。我得先知啊,我得學習,我知道這事兒怎麼辦,然後我再去行。所以被分成兩件事,分兩步走。第一步,我先去學,我先知道這個事兒是怎麼回事兒,等我都知道了、都了解了、都搞明白了,然後我再去行,我再把它落實到實踐上。這是當時人的一大誤區,在當下,也是我們的一大誤區。最後導致的結果,王陽明說,「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把知行分開之後,天天就忙著學,說等我學會了我再去行,結果,這一輩子也沒走到「行」那一步,因為沒有行,也等於一輩子白學,沒有真正的「知」。「絕知此事要躬行」嘛!你必須親身去做,你才能真正的了解,真正的理解。王陽明說這不是小病痛啊!這不是小毛病啊!而且由來非一日啊!由來已久,當下已經普遍具有這樣一個風氣了。所以王陽明針對當時人的這個誤區,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對症下藥。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提出的,陽明心學的兩大心學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