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進步催生出不少新興行業,與此同時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暴利產品」,例如盲盒。
所謂盲盒,其實源於日本的福袋,消費者在不知道其中產品的情況下用相對較低的價格購入。目前的盲盒以系列為單位,一個系列中有數款產品,其中還包括為數不多的隱藏款。
抽中隱藏款和集齊系列產品成為了為資本服務的消費目標,席捲全國的泡泡瑪特就是盲盒領域的典型代表。
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十年來該公司一直在挖掘IP孵化運營以及潮玩文化推廣等領域的價值,同時創造出了不少盲盒產品。
「Molly」就是泡泡瑪特創造的知名IP和系列產品,是泡泡瑪特旗下正在運營的85個IP中,為泡泡瑪特貢獻營收最多的得力幹將。
在創建大量IP和系列產品的同時,泡泡瑪特也在迅速鋪設線下渠道。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泡泡瑪特在國內33個一二線城市的主流商圈建立起114個線下直營零售店。
國內57個城市遍布著泡泡瑪特825個創新機器人商店。可以說在一二三甚至四線城市的大型商場一層電梯旁,都有泡泡瑪特盲盒販賣機的身影。
泡泡瑪特在線下大力推廣之前,早已在線上開花。因此2020年6月初,野心勃勃的泡泡瑪特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計劃衝擊「盲盒第一股」。
11月22日,泡泡瑪特通過港交所聆訊;12月11日,順利成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在香港股市開盤,盤後股價迅速上漲至77港元,相比38.5港元的認購價大漲100%。
同時,泡泡瑪特的總市值突破1000億,盲盒老闆的身價水漲船高,達到500億。
截止12月11日收盤,泡泡瑪特每股報收69港元,總市值超過953億元。如果泡泡瑪特能夠維持漲幅,該公司無疑會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兒,但在950多億市值的背後,卻是年輕人的智商稅。
出於「好奇」、「好賭」的天性,以及對購物驚喜感的追求,一眾年輕人義無反顧地跳進泡泡瑪特設好的「收割坑」。
在「圈內」,泡泡瑪特的目標受眾甚至還將成本可能不足十元的隱藏款炒到成千上萬。如此衝動又盲目的消費,正中泡泡瑪特的下懷。
或許很多「圈內人」不差錢,但失去理性的消費將變得毫無價值。
文/諦林 審核/子揚 校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