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三三
來源:正和島
「LV從不打折正是守護消費者買的這個夢想,我們這代人和上幾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只滿足於剛需的產品。」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
20世紀90年代,小浣熊乾脆麵隨袋贈送水滸卡,讓青少年為之「瘋狂」,集卡片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未知和不確定性,往往是最吸引人的。如今,水滸卡已經成為過去,盲盒成為新一代少男少女的新寵,一年創造十幾億的營收。
但是一邊是年輕人的青睞與追捧,一邊卻又陷入極大的爭議,智商稅、割韭菜、瘋狂……是常常伴隨著盲盒的標籤。到底是智商稅,還是滿足童心?這個不具備「實用性」的物品是怎麼火起來的?
01一條微博成為命運轉折點
時間拉回到10年前,2010年,參考香港的時尚超市LOG-ON,王寧和合伙人一起創立了泡泡瑪特,成立之初的經營理念就是售賣一切有意思的、新奇的、好玩的文創產品。
然而,一開始就遇到了大難題。精心挑選的商場和購物中心,因為品牌太小,商場都不願意接納。
折騰了大半年後,終於在中關村歐美匯購物中心的一個小角落,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一開始,泡泡瑪特連店員都招不到,好不容易招到了店員,沒過多久,店長卻帶著大家集體離職了。
最難的時候,王寧和創始團隊的幾個人一起,親自進貨賣貨。
雖然規模越做越大,店鋪越開越多,但是泡泡瑪特始終處於虧損狀態,並且虧損越來越嚴重。
轉折的出現是因為一條微博,之後泡泡瑪特扭虧為盈,成為炙手可熱的潮流品牌。那麼到底是怎樣的一條微博呢?
2015年王寧在微博上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除了喜歡收集Sonny angel還喜歡收集其他什麼呢?」
50%的回答都是「Molly娃娃」。
雖然那時候王寧並不知道Molly是什麼,但4天之後他的團隊就出現在了Molly之父王信明的辦公室。3個月後,王信明就宣布泡泡瑪特成為Molly大陸地區獨家授權經銷商及獨家授權生產廠商。
數據證明,這一決定是完全正確的,Molly沿用Sonny Angel的盲盒形式售賣,20來天,Molly2個系列銷售8萬多個,銷售額近500萬,也正是靠著Molly公仔,虧損了6年的泡泡瑪特,徹底扭虧為盈。
盲盒,徹底火了。
02比賣房更賺錢的生意
盲盒的生意到底有多好?
泡泡瑪特今年雙十一的銷量為1.42億,注意是銷量不是銷售額。
今年「炒盲盒最高溢價近40倍」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一個成本幾塊、十幾塊錢的塑料玩具,大多賣到59元/個,一些稀有的產品在閒魚上被炒到上百的價格,甚至更高。
比如泡泡瑪特潘神聖誕隱藏款,原價59元,被炒到2350元,足足漲了39倍;
Monlly胡桃夾子王子隱藏款,原價59元,均價1350元,狂漲22倍。
閒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一30歲上海男子通過轉賣盲盒賺了10萬,泡泡瑪特靠盲盒賺了16億。
在泡泡瑪特招股書中顯示,品牌產品由泡泡瑪特運營IP,生產交由第三方製造商。自2017年以來,品牌產品的毛利率從64%不斷上升,2019年升至71.3%。也就是說,每賣出一件品牌商品,泡泡瑪特僅需為其付出不足三成的成本。
而在2019年,房地產頭部企業恆大的毛利率也才27.8%,泡泡瑪特是其2.5倍。
某種程度上,賣盲盒成了比賣房還要掙錢的生意。
03盲盒為何如此受歡迎?
一個小小的玩偶,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市場?為何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
因為泡泡瑪特做對了三件事:
1、粉絲購買能力強
一說到誰的錢最好賺,大家一定會首先想到小孩和女人。
沒錯,養孩子話費高,相比較而言女人更喜歡買買買,但是別忽略了,誰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更強?年輕人,年輕人對新鮮事物有著更強的渴求。
有數據顯示18-24歲的盲盒玩家最多,月薪8000-20000元的消費者佔了9成。
這也意味著,盲盒的消費群體有著比較高的購買能力。
2、社交屬性
為了看潮玩展,不惜請假、坐高鐵;
買盲盒四個月花了20萬;
不吃飯也要買盲盒,一年花70萬……
此類的新聞消息不絕如縷,外人看來這就是割韭菜,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為此交智商稅?
前兩年盲盒只能算是小眾愛好,但是如今盲盒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時尚,為了長久的留住消費者,泡泡瑪特專門給一些盲盒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展示、炫耀、交流的社區,不僅可以參與抽號,還有專門的盲盒改造展示區,形成了一種社交屬性。
3、商家營銷手段
拆開盲盒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
商家故意設置了限量版與隱藏版,比如限量版,打上限量兩個字就一定會使一部分人變得衝動,進行飢餓營銷。隱藏版則是利用消費者對未知的期待製造一種驚喜感。
4、溢價高
一個盲盒幾十塊錢,價格也不貴,就算是學生黨也能消費得起。
另外盲盒具有極大不確定性,根本不知道即將到手的是什麼,買完一個還想集全套。說不定運氣好拆到稀有款,甚至可以溢價幾十倍賣出去。
5、粉絲粘性高
泡泡瑪特微信公眾號有240餘萬名粉絲,隨便打開一條公眾號推文看留言,都能感受到泡泡瑪特的粉絲粘性有多強。
盲盒不僅承載著一種未知的驚喜,更是一種生活中的小確幸,牢牢的把握住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泡泡瑪特能在短短幾年內扭虧為盈逆勢崛起。
04結語
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
未知和不確定性,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這也是盲盒的魅力所在。
「物質有價,而喜歡無價」很多人都會這樣安慰自己,然後不停買買買,就好像「40歲再去買20歲的時候喜歡的裙子,已經毫無意義「,似乎是這個道理,但是一切都應該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在自己可承受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喜好沒有問題,但是,要警惕的是不要盲目不計後果的衝動購買,從而成為被割的韭菜。
理智看待,理智消費。
參考資料:
《盲盒當道,韭菜橫行》 一本老黑
《「盲盒」日銷8000萬的背後,是「小愛好」還是「智商稅」?》 酷玩實驗室
《17億與240萬,泡泡瑪特做對了什麼?》 博望財經
《泡泡瑪特,不只是盲盒》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賣盲盒竟然比賣房還掙錢?泡泡瑪特這樣收割年輕人》 鳳凰WEEKLY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