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看到兩則新聞,都與標籤印刷有關。
一則是,北京某印刷廠接受委託印刷了31800枚境外酒類商標標識,由於未事先按照《印刷業管理條例》的規定在有關政府部門備案,被給予警告、罰款3.5萬元的行政處罰。
另一則是,一位姓沈的圈內老闆在未獲得任何委託手續的情況下,在其經營的印刷廠內印刷某品牌洗衣粉的包裝袋標識物,被以非法製造註冊商標標識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5000元。
在印刷圈,標籤是一類很特別的產品:幅面有限,卻通常與商標標識有關。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商標標識印刷有著嚴格的規定,各位老闆沒事的時候不妨多翻翻,以防常在河邊走,不小心就溼了鞋。
兩則新聞中,第一條尤其值得圈內老闆上心。從有關報導來看,這家印刷廠承印的3萬多枚商標很有可能是一筆電商業務,還是跨境的。
原文是這樣說的:「國內印刷質量不斷提高,印刷成本較低,跨境電子商務和物流業的迅猛發展,為國內印刷企業吸引境外印刷業務提供了便捷……為我們對印刷企業的監管也提出了新課題。」
三好同學以前經常說,印刷電商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獲取流量、獲取訂單。沒想到咱們印刷廠獲取流量的能力已經這麼強悍了,連老外的單子都拿過來了。
只是對大多數印刷電商來說,訂單審核、備案目前恐怕都是隱患。因為訂單大都來自線上,且十分零散,交貨周期又短,一些需要委託授權或印前備案的產品很難一一核驗。只要被執法部門抓住,事兒就小不了。
有人因為印標籤惹上了麻煩,有人卻把印標籤做成了大生意。前不久,三好同學發了篇《
國內最大的標籤印刷廠到底有多大?及分布式生產和標籤印刷創新的幾種可能
》,說的是自稱大中華區標籤印刷No.1的正美集團,年營收已經達到30億元左右。
當時,就有老闆感嘆:沒想到小標籤也能做成大生意。如果說,正美的體量已經堪稱一流,下面要說到的這家企業更驚人。
前不久,有一家加拿大標籤印刷企業發布了2017年業績快報。它之所以引起三好同學的興趣,是因為其官網上明確無誤地標示了:全球最大的標籤企業。這家企業就是總部位於多倫多的絲艾集團(CCL Industries)。
三好同學覺得標籤領域挺好玩:正美說自己是大中華區No.1,絲艾說自己是全球No.1,看來都對自己和競爭對手的斤兩都門清啊。
全球最大的標籤企業能有多大?三好同學想說的是:大得超出想像。而且,素來低調、在國內少為人知的絲艾集團,不僅在全球很牛,在中國市場也相當不一般。
全球最大的標籤企業有多大?
不賣關子,直接上數據。根據最新公告,2017年,絲艾集團實現營收47.56億加元,同比增長1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4.74億加元,同比增長36.9%。
按4月7日匯率,1加元約等於4.9339元人民幣。這意味著,2017年,絲艾集團的營收合人民幣234.64億元,淨利潤合人民幣23.39億元。
看完這組數據,三好同學有個感覺:絲艾集團不僅體量可觀,增長迅猛,而且盈利能力相當強。2017年,其高達9.97%的利潤率,不僅秒殺大多數北美同行,放在國內印刷圈也不算弱。雖然,還無法法與咱們的煙包大佬抗衡,與裕同比也要略遜一籌。
2017年絲艾集團與國內印刷大佬主要經濟指標對比(單位:億元)
如圖所示:2017年,絲艾集團的營收相當於裕同的3.38倍、勁嘉的7.97倍,淨利潤相當於裕同的2.51倍、勁嘉的4.05倍。而從利潤率來看,勁嘉最高,為19.59%;裕同次之,為13.41%;絲艾墊底,為9.97%。
問題是,利潤率通常會隨著營收規模的膨脹呈現下行走勢。假如裕同、勁嘉有一天也達到絲艾同等的體量,利潤率還會不會這麼高?
實力如此強勁的絲艾集團什麼來頭?官網顯示,絲艾成立於1951年,目前共有五大業務板塊:標籤部門、Avery部門、包裝容器部門、Checkpoint部門和,Innovia部門。
標籤部門不用多說,主要提供各種標籤材料和產品解決方案;Avery類似於一個在線的標籤電商平臺,提供在線設計及下單功能;包裝容器部門主要生產鋁製噴霧器罐;Checkpoint部門主要為服裝行業提供射頻標籤軟硬體解決方案;Innovia部門主要生產包裝、標籤用BOPP薄膜。
在絲艾集團2017年的營收中,標籤部門佔比59%,Avery部門佔比16%,包裝容器部門佔比4%,Checkpoint部門佔比14%,Innovia部門佔比7%。實際上,除了包裝容器部門,其他四個板塊都是圍繞標籤產品展開的。
2017年絲艾集團的營收結構
從具體業務來看,絲艾集團廣泛服務於食品飲料、化妝品、酒、個人護理、家庭洗護、醫藥保健、化學品、特種產品、促銷等眾多行業和領域;產品類型十分多元,從壓敏標籤、模內標籤、熱收縮標籤、拉伸標籤,到溼膠標籤、水洗標籤,還有不少三好同學不知道怎麼翻譯的標籤。
反正吧,幾乎能想到的標籤產品絲艾集團全都有。其實,這也是大型標籤印刷企業的共同點:要靠小標籤做出大市場,產品類型不夠豐富是很難實現的。
在絲艾集團品類繁多的產品和龐大體量的背後,是其遍布全球的生產基地。官網顯示,目前,絲艾在全球六大洲36個國家,擁有162個工廠(Production Facilities),22000名員工。平均下來,每個工廠1年能創造約1.45億元人民幣的營收,每名工人的年產出則是106.65萬元。
絲艾集團的基本情況
扒到這,三好同學覺得,很多歐美企業能做大是有原因的:人家真正實現了全球化,做的是全世界的生意。問題是:要管好這麼多國家的這麼多工廠、這麼多員工,想想就不容易。
絲艾集團不可思議的高成長
從近年來的財報看,絲艾集團不僅體量大,而且增長快,快到令人不可思議。
這話反過來說也許更好理解一些:正是因為有了令人不可思議的高增長,才有了今天全球體量第一的標籤印刷企業。
絲艾集團的增長到底有多快?下面開始擺數據。2011年,絲艾集團的營收還只有12.68億加元。2013年,絲艾迎來發展「加速度」,營收達到18.89億加元,同比增長44.31%。並由此一發不可收拾,2014年、2015年,連續突破20億、30億整數關口。2016年,營收繼續大漲30.80%,逼近40億加元。隨後,於2017年創出47.56億加元的新高。
2011-2017年,短短六年時間,絲艾集團的營收增長了2.75倍,近乎翻了兩番。各位老闆說說:是不是很驚人?
2011-2017年絲艾集團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單位:億加元)
比營收增長更迅猛的是淨利潤。2011年,絲艾集團的淨利潤尚只有8412.6萬加元;隨後於2013年突破1億關口,達到1.04億加元;2014年,同比翻番,達到2.17億加元;2017年的4.74億加元,則又在2014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有餘。
2017年與2011年相比,絲艾集團的淨利潤增長了4.64倍,增速比營收高不少。這保證了其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利潤率不降反升。
2011-2017年,絲艾集團利潤率的低點出現在2013年,為5.51%;高點出現在2017年,為9.97%。2017年與2011年相比,絲艾的利潤率提高了3.35個百分點。對一家處於快速擴張期的企業來說,這樣的表現可圈可點。
在體量快速放大的同時,絲艾集團的資產規模基本保持同步增長。2017年,絲艾集團的總資產為61.44億加元,比2011年的16.13億加元增長了2.81倍,與營收增速相差無幾。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絲艾集團的股東權益(淨資產)僅由2011年的8.17億加元,提升至2017年的21.58億加元,增長1.64倍,與總資產增速差距不小。這表明,絲艾的資產負債率有走高趨勢:2017年為64.88%,比2011年的49.35%,提高了15.33個百分點。
2011-2017年絲艾集團的資產情況(單位:億加元)
在營收增長,利潤率向好的情況下,絲艾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為什麼不降反升?這或許與其實現增長的模式有關。
過去幾年間,絲艾集團的營收之所以能以令人不可思議的速度快速放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激進的收購策略。2017年,絲艾集團的業績中就包括了12起2016年1月1日之後完成的收購案做出的貢獻。這些收購為絲艾貢獻了19.1%的營收增長,這意味著其原有業務的增長十分有限。
2016年年報還顯示:當年,絲艾集團用於收購的金額達到創紀錄的18億加元。分別於2016年3月、12月被收購的Checkpoint和Innovia,成為絲艾兩個新的業務部門,2017年各實現營收6.75億加元、3.08億加元,成為其業績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絲艾集團之所以能在2013年開啟增長「加速度」,也得益於一樁大手筆的收購。當年1月,絲艾以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另一標籤巨頭艾利旗下的兩個業務部門:辦公與消費者用品業務,以及設計和工程解決方案業務,這兩項業務2012年的合併營收超過9億美元。發布收購消息時,絲艾集團的高管便表示,公司年營收將很快突破20億加元。
全球標籤老大在中國也很牛
看到這,想來各位老闆都明白了:全球標籤印刷老大令人不可思議的高增長,主要源於持續、大手筆的收購。問題是:收購是需要錢的,自己的錢不夠用怎麼辦?只有借了,所以絲艾集團的負債率走高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了,絲艾集團的收購資金從哪兒來並不重要。三好同學關心的是:全球標籤印刷市場的絕對老大,在中國市場有何布局,實力怎樣?
一番搜索之後,三好同學發現:絲艾集團進入中國並不算早。2001年,它才在國內布下第一顆「棋子」——成立絲艾(合肥)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為啤酒飲料、個人護理、電池等行業的客戶提供標籤產品。
此後近10年時間,絲艾集團按部就班,分別於2004年、2009年在廣州、天津開設了第二家和第三家工廠。
這是迄今為止,絲艾集團在國內自建的全部三家工廠。然而,其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卻遠不止此。尤其是近兩三年,絲艾持續大手筆的收購,極大拓展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版圖。
2015年11月,絲艾集團以2.56億加元的價格,收購全球領先的電子產品功能標籤生產商英國世譽集團(WorldMark)。世譽集團在全球共有9家工廠,6家位於中國。
2016年1月,絲艾集團以約2170萬加元的價格收購德國標籤印刷企業威科公司(Woelco)。威科在江蘇常州有一家標籤印刷廠,主要為電子、通訊、汽車行業提供標籤產品。
在這兩樁併購完成後,絲艾集團在中國的工廠和其他實體數量已經超過10家。其中,又以廣東、江蘇兩省最為集中,僅在蘇州一地就有三四家絲艾系企業。
這麼多工廠和實體,一年能為絲艾集團貢獻多少營收?準確的數字扒不到。在絲艾的年報中,中國被歸入「新興市場」。2016年,這一區域在絲艾營收中的佔比為21%,絕對值約8.35億加元,合人民幣40多億元。
中國市場在40多億元中又能佔多少?按照三好同學的估算,至少在10億元以上,甚至有可能超過20億元。
憑什麼這麼說?依據有二。
一是前面曾說過,絲艾集團162家工廠的平均年營收約合人民幣1.45億元。只要能達到這一平均水平,中國10餘家工廠一年能創造的營收就在15億元左右。
二是絲艾集團收購世譽時曾透露,後者2015年的營收約為2.1億加元,合人民幣超過10億元。世譽2/3的工廠位於中國,正常推論其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應在六七億元左右,甚至更多。再加上絲艾在中國的自有工廠,以及原常州威科的貢獻,絲艾在中國的銷售額無論如何都應在10億元以上。想想還是很牛的吧?
接連扒完正美和絲艾,三好同學越來越覺得,看似不起眼的標籤產品實在不得了。全球標籤老大一年近235億元的營收就不說了,即使是市場總量不超400億元的國內市場,也可謂是高手林立,年營收過十億的企業肯定不止正美和絲艾兩家。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個細分市場。看似不大的「淺水灣」,也可能是孕育大鱷的溫床。如果哪位老闆恰好置身標籤市場,那還說啥?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