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去哪了?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沒有三皇?

2020-11-21 吳越字楚

我們都熟悉這樣一句話: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三皇五帝

但是翻開《史記》,卻只有《五帝本紀》而沒有《三皇本紀》,這是為什麼呢?三皇去哪了

小時候讀《史記》只是粗淺的瀏覽,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現在重新翻看《史記》,看到目錄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本紀》沒有《三皇本紀》呢?

史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可能是太史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吧!

歷史上每次政治動亂政權更替,除了導致人民流離失散,也會到時文獻典籍的失散消亡:犬戎之亂、王子朝之亂、秦始皇焚書、項羽燒阿房宮等等文化浩劫。

到漢初,太史公手上的資料已經是嚴重缺失,關於三皇時代的文獻可能只剩下隻字片語,可能完全沒有。甚至可以說太史公能看到的先秦時代文獻典籍沒有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多。甲骨文、詛楚文、汲冢書、睡虎地秦墓竹簡、清華簡......以及各種青銅器銘文,感謝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倉頡造字

西方史學界認為國家起源有三個重要指標:文字、金屬器和城市。

某些所謂的西方史學家經常拿著三指標的「文字」來懟我國夏朝,認為沒有發現夏朝文字之前,夏朝就不能算一個朝代,就像沒有發現甲骨文之前商朝就不能算一個朝代是一樣的,很是有點文化霸權主義的矇昧無知。

文字是否是一個國家或者文明的必要標誌,這個有待討論。但是對於歷史來說文字是很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信史,沒有文字傳承的歷史,往往淪落為神話傳說

漢字據說是黃帝時代的倉頡發明的,史官也是黃帝時代才有的。這也讓黃帝成為我國歷史的一個坐標。這有可能是太史公只寫五帝不記三皇的原因——畢竟黃帝之前都沒有文字,總不能讓太史公現編吧!

唐朝司馬貞在《三皇本紀序》說:太史公作史記......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敘自黃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竹書紀年》也是從黃帝時代開始寫起。

這些也說明黃帝以前沒有文字記載的史料,也就只有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黃帝時代才開始有文字和史官,這也是《史記》不寫三皇的原因。

子不語怪力亂神

也有可能是太史公看到了,但是不寫。

中國人史綱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一書中將中國的歷史分為: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從盤古開天地到三皇五氏正好被柏楊先生劃在神話時代,五帝則被劃入傳說時代。

什麼是神話?

我的理解是:神話是古人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關係的理解和想像,通過口耳相傳的故事。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刪繁就簡或者添油加醋,特性度就大打折扣了。

特別是中國神話,和成體系的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古埃及神話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中國神話,完全不成體系的,顯得支離破碎且經常重複,就像一個蹩腳的作家寫一本漏洞百出的小說一樣。

太史公是一位歷史學家,素有良史之稱,治學嚴謹,選材謹慎,《史記》是一本歷史書,歷史追求的是真實。如果把真實性有待考證甚至是不可能考證的神話,寫入歷史書,那就變成《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了。

太史公除了是一位歷史學家,身上也有很深的儒家烙印。《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對於充滿怪力亂神的三皇時代太史公是什麼態度呢?太史公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從太史公對同樣充滿怪力亂神的《山海經》的態度窺視一二。

《史記·遊俠列傳》載:「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圖

綜合以上,得出結論。《史記》不記三皇只載五帝的原因是:太史公手上沒有三皇的資料或者很稀少,且都是神話範疇的資料。所以太史公不寫《三皇本紀》。

三皇是誰?

三皇是誰?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不知道

其實到現在對三皇也沒有定論,按漢代《尚書大傳》的說法是燧人、伏羲和神農;按漢代《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說法是天皇、地皇和泰皇;按漢代《春秋運鬥樞》和戰國《呂氏春秋》的說法是伏羲、女媧和神農;按唐代《三皇本紀》的說法是天皇、地皇和人皇。

不但沒有定論,甚至連三皇是三個人、還是三個擬人化的部落族群、還是三個時代都說不清楚。就像「老師」一詞一樣,可以是張老師、魏老師,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也可以是從事老師這一職業的人的統稱。

神話中的歷史

有人說:歷史是過去的事,傳說是久遠的歷史,神話是古老的傳說

也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不管怎麼濃妝淡抹都改變不了歷史是個小姑娘的事實

剝去神聖的外衣,深藏在神話之中的歷史是否會慢慢顯現出來。

三皇

所謂天皇時代可否代表遠古先民的宗教崇拜,所謂地皇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的宗教崇拜和自然崇拜,所謂人皇時代可否代表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

巢居演變

有巢氏象徵著房屋建築,有巢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從穴居時代走向了巢居時代,走向更廣闊的未知地域;

鑽木取火

燧人氏和祝融氏象徵著火,燧人氏和祝融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掌握的火的使用技術,從此不必躲在黑暗潮溼的洞穴裡瑟瑟發抖,擺脫了茹毛飲血生活;

結繩記事

伏羲氏象徵結繩記事和八卦,伏羲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從勞動中積累大量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擺脫矇昧無知;

刀耕火種

神農氏象徵著農業和中醫,神農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從採集狩獵經濟發展到種植農業經濟,並且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知識。

中國的神話有這樣的特點:不成體系,經常重複。是否反應了那時候華夏大地上有多個氏族部落並存,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當不能糅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加上文字尚未成熟,原來的氏族部落擬人化,所以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成體系,經常重複的神話故事。

最後引用陳舜臣先生在《中國的歷史 從神話到歷史中華的搖籃》的一句話:

儘管神話只能片段地反映歷史,也成為解讀歷史的重要參考。但神話畢竟不等於歷史,因此在寫歷史和讀歷史的過程中必須甄別真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
    那麼,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幾位呢? 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後期各言史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
  • 三皇是哪三皇,五帝又是哪五帝?不同史書記載的為何有差異
    三皇五帝都是中國傳說中帝王,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早期,屬於一個沒有完整史料記載的傳說時期,三皇五帝一直以來都是上古傳說中傑出領袖的代表人物,但是對於他們是誰,依舊眾說紛紜。關於三皇就有以下幾種法,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三位帝皇是伏羲、女媧、神農。上面記載說道伏羲不僅創造了八卦和文字,開創製定了婚喪、嫁娶禮儀,還教會了人們採集捕魚的技能,如果這個記載成立的話,那麼無疑伏羲開創了最初的文明。女媧則一直處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裡,人首蛇身的她鍊石補天,止洪水等,現如今中國各地都有女媧的廟宇。
  • 常說的「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三皇、哪五帝?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三皇」、哪「五帝」。今天六石就帶大家一起來揭開神秘的「三皇五帝」的面紗。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即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指的也是遠古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 五帝三皇與三皇五帝之間的差異對比
    僅有歷史文獻資料而沒有考古文物資料進行單方面論述的學術觀點,屬於單邊的學術認為,屬於沒有考古實物證據做支撐的學術認定,是容易存在偏執、片面、不周全學術認知的。只有經過歷史文獻和考古文物兩個方面材料的證明,才能去考證一個學術觀點,才能證明華夏與東夷誰的部落科學技術文明領先、誰的部落科學技術野蠻落後,以防止周秦漢時期學者存在學術作弊行為,並帶來學術誤導。
  • 中國文化之旅<一>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
    但是如果問起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我相信沒幾個人可以回答得清楚的。所以本文今天就聊聊我們口中常說到的三皇五帝到底是指哪些。三皇之世距今有3000到6000年,由於歷史之久遠古人難以明說,今人亦如是。所以古書所載三皇各有不同。《大戴禮記》、《史記》中只言五帝而無有三皇,但三皇之號周禮外史有載,但只言,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而漢孔安國在《尚書》序中,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堯、舜為五帝。漢鄭玄注《尚書》時以伏犧、女媧、神農為三皇。帝鴻、金天、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
  • 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呢?
    華夏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傳說,那「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三皇」、哪「五帝」呢? 「三皇」的稱號由來已久,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伏羲等人只是繼承遠古「三皇」的稱號,最早的天皇時代距今大約三百多萬年,最晚的泰皇距今也有大約三十多萬年。
  •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三皇有6種說法,五帝有5種說法
    眾所周知,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開啟的,秦始皇是第一個稱皇帝的帝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勞非常大,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認為自己是」功蓋五帝、德兼三皇,因此秦始皇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號,在秦始皇之前是沒有」皇帝「這個稱呼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有稱」公「的,有稱」侯「的,有稱」王「的,還有稱」帝「,再往前數到周朝,周朝最高統治者也是稱」王「或者」天子「的。
  • 司馬遷為什麼不從『三皇五帝』的「三皇」開始寫《史記》?
    今天給大家分享下《史記》,主要給大家分享下史記之前的故事,也就是史記以外的故事,就是司馬遷沒有寫進來的傳說。話說《史記》用今天的話來評判下,那就是「牛」、「真牛」、「666」。接下聽我慢慢道來,看下其中的故事。《史記》第一篇那就是記載的五帝本紀,這個讀過史記的都知道。中國相傳有「三皇五帝」。
  • 先秦時期有「三皇五帝」,有哪三皇,五帝又都是誰?
    史記,夏朝的建立者為夏啟,啟的王位是自己的父親夏禹傳給他的。夏禹也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大禹,而大禹就是生活在夏朝和夏朝之前——「三皇五帝時期」。大禹卡通形象那麼「三皇」分為哪三皇,「五帝」又都是哪五帝呢?「三皇」之說大概有七種,而現在說的比較多的有兩種。
  •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三皇五帝」究竟是哪幾位?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關於「五帝」的不同說法儘管沒有「三皇」那麼多,但也至少存在以下兩種:《史記正義》中記載:「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禮記·曲禮正義》中記載:「其五帝者,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是也。」
  • 史筆記001 |《史記》為什麼不從三皇寫起?(上)
    錯誤一定在所難免,但很大程度是因為歷史局限性造成的,但他最大的貢獻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自身的史學修為,系統的整理了之前上至五帝的記載(這就是為什麼他沒從三皇說起),他會把合理的(有對有錯)都記錄下來,為後世留存,不然現在我們連質疑都不知道質疑什麼。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史記》裡的那些故事。《史記》第一篇是五帝本紀。
  • 神話中的文明始祖:「三皇五帝」是指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這個稱謂,是分開的,所謂的三皇和五帝也各指不同,是歷史中的神話人物,三皇和五帝的合稱。其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還沒有皇帝的這個稱謂,當時的統治者,他們的通稱便是一個字王。然而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認為王這個字已經不能夠將自己所取得的功績相匹配,所以他就將皇和帝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稱自己為皇帝。從而顯示出他至高無上的地位。
  • 你知道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嗎?估計沒幾個人知道的
    但具體指哪三皇、哪五帝,說法就五花八門,今天小編來整理一下古籍中的各種記載。三皇大致有6中說法:一是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二是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太平御覽》,曾有人提出人皇就是泰皇的說法);三是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四是伏羲、女媧、神農(出自《風俗通義》);五是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 六是伏羲、神農、黃帝(出自《古微書》)。
  • 歷史神話人物中的三皇五帝,你知道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在原始意義上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稱之為遠古三皇,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稱之為遠古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又有五行之帝的說法
  • 上古「三皇」到底是哪三皇?
    他是中國第一位有名有姓,有史料記載,文物佐證的真實存在的皇帝,且「皇帝」一詞正是他創造的,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功德之大,可比擬上古三皇這三人的總和,功勞之高,超過上古五帝。那麼,這裡的上古「三皇」到底是哪三皇呢?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是上古三皇之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伏羲。
  • 說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實本一系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而「三皇」和「五帝」其實又可以分為了兩個時代,其中三皇又在五帝之前,而且大家要注意一點,並不是真的只有三位皇和五位帝,他們只是兩個時代中表現最優秀的佼佼者而已,否則八個人就活了1000年(中間還有重疊),那就真的成神話了。
  • 你知道「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嗎?看看你能否正確讀出來?
    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聽說過「三皇五帝」,但是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我國歷史上有過「三皇五帝」,而並不知道具體是哪三皇、哪五帝!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有被別人追問時才發現原本以為很了解的東西此刻卻答不上來,或者不能正確的讀出他們的名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重溫一下我國的「三皇五帝」!
  • 五帝是哪五帝?不止五帝的五帝時代
    前文三皇去哪了?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沒有三皇?我們已經說過三皇。現在我們來聊聊五帝。提到五帝,無論懂不懂歷史。首先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上古五帝是哪五帝?五帝是哪五帝?第一次接觸地是通過太史公的《史記五帝本紀》,書上記載:黃帝死後,傳位孫子顓頊。顓頊死後,傳位侄子帝嚳。帝嚳死後,傳位兒子帝摯。「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堯禪讓女婿帝舜。
  • 三皇五帝為什麼會被稱為皇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皇」的原始意義為帝王,《說文》說「始王天下者」。「帝」,帝王,《說文解字》說「王天下之號也。」實際上這個稱號同古代部落首領、氏、後、王等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修飾了詞組,取其尊貴。「三皇」之名眾說紛紜,並無定論。但是,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