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月餅的別稱較多,許多地方還稱月餅為小餅,團圓餅,月團,宮餅,胡餅等,主要作為中秋佳節祭拜月神的貢品,後來慢慢流傳至今,便有了中秋佳節吃月餅的風俗習慣。因為中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中秋佳節這一天,天上的月亮會又圓又大,十分明亮。因此,從古至今,人們都用中秋明月寄託相思之情,期盼團員相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是什麼?
因為月餅的形狀是圓形的,象徵著團員,也是中秋必備的食品。中秋吃月餅的起源,相傳是從元末開始流傳下來的。在元朝時期,因為中原人民受到了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反抗,在朱元璋的領帶下反抗蒙古勢力。因為古時候傳送消息十分不方便,有害怕被人搜查。因此,在劉伯溫的建議下,使用餅子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餅子裡面,通過餅子的傳送將信息傳遞給義軍。
為了紀念八月十五夜起義推翻元朝的功績,因此中期佳節吃月餅的習俗開始流傳下來。無論月餅的起源在什麼時候,都將月餅視為團圓相聚的聖物,用月餅來寄託對親人或者故鄉的思念。期盼美好生活是天下人們的美好心願。
值得注意的是,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繫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人們為什麼在中秋節要吃月餅
月餅可以說是我國最出名的糕點,每當中秋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月餅就像中秋的圓月一樣圓,和家人分著吃,象徵著團圓和睦。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在古代,月餅是作為中秋節的祭品用於祭祀使用。相傳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月神的祭品,然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就形成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還有史料記載,月餅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提到中秋節和月餅,就不得不提民間一個很流行的傳說「嫦娥奔月」,而這個傳說也是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也是民間流傳最多的一個!相傳在遠古時期,后羿射下了危害百姓的九個太陽之後,成了大英雄!嫦娥心生愛慕,然後嫁給了後裔!兩人彼此之間十分恩愛,羨煞旁人。有一天後裔去崑崙山求道,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有意嘉獎后羿,助他得道升仙,長生不老!然後就給了后羿一包長生不老藥。
后羿捨不得自己獨享,便將藥拿回家,將此事告訴嫦娥,讓嫦娥將此藥珍藏!哪知此事被后羿一個心懷不軌的徒弟蓬蒙聽到!第二天,蓬蒙變趁后羿出門打獵的時候,手持寶劍闖入后羿家,逼嫦娥交出長生不老藥。嫦娥哪裡是蓬蒙的對手,無奈之下只好吞下長生不老藥。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知道此事後,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在月亮上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糕點,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愛戴后羿的百姓聽說此事後,都紛紛在家做了嫦娥最愛吃的糕點來遙祭她,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而嫦娥喜歡的糕點就是現在的月餅。從此以後,每到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之夜,嫦娥的身影都會出現在月亮上!而后羿就會和百姓們一起拿出月餅來遙祭嫦娥,寄託思念,這就是為什麼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而這個習慣也流傳至今,成為了人們的習俗!
隨著人們生活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餅發展出了很多種類,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滇式月餅、潮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港式月餅、徽式月餅、衢式月餅、秦式月餅、晉式月餅甚至日式等!
而月餅的口味也是相當的豐富,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而月餅按餡分類有桂花月餅、梅幹月餅、五仁、豆沙、玫瑰、蓮蓉、冰糖、白果、肉鬆、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從造型上又有光面與花邊之分。
古人在中秋節更是留下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詩句來寄託思念!中秋節是吃月餅的節日,更是和家人團聚的日子!中秋節如果你不在家人身邊,記得一定要給家人打個電話,說句想念的話!